面對合不來的親人、朋友與同事,
如果無法絕交,就要找到與對方「共生」的方法!
寫給陷在「他人地獄」,卻又無法轉身離開的你,
轉化暗黑的人際關係,迎接坦然自在的每一天!
★韓國各大網路書店高評價!
★阿拉丁10、Yes24 9.9、教保文庫9.9分
➷ 當血脈相連的親人老是跟你作對,如何轉化思考才不會鬧家庭革命?
➷ 當職場同事經常言語霸凌,如何反應才不會丟了飯碗?
➷ 當老朋友總是提出無理要求,怎麼拒絕才不會失去這段友誼?
生活中總是會遇到粗魯無禮、跟你超級不對盤的人,
偏偏這些人,可能是難以一刀兩斷的家人、同事或朋友,
不是說絕交就可以瀟灑絕交的!
究竟該怎麼做,才不會憋到內傷,又能保住基本關係呢?
人氣諮商心理師申紀律說,想消除人際關係裡的痛苦,不是將反感的對象拒於千里外,而是要學會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對方,才能真正揮別自己的糾結情緒。
▎不必急著與親友絕交!人際關係是2-1=0
「人可以獨自過日子,卻不能獨自過上幸福的生活。」申紀律說,不是把生命中的討厭鬼、覺得個性不合的人排除在外,就能換來順心如意的生活。因為每個人都是相連的,如果不顧一切將他人從生命中撇除,我們最終會失去與人的連結,演變成2-1=0的孤寂處境。
特別是,令你痛苦的對象,來自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家庭、職場與熟悉的交友圈,斷絕關係絕非易事。當你無法率性而為,學會共生共好的相處之道,就是你的當務之急!
▎成年後的人際關係,需要的是洞察力而不是努力!
申紀律從自身經驗與多年的諮商工作中,總結出一套有別於「斷捨離」的「共感人際法則」,要教你在各種艱難的處境下,學著以不同觀點去洞察、理解眼前令人窒息的關係與狀況。
本書有如為大人開設的人際關係課,分為「共感」、「勇氣」、「溝通」、「命運」四個關係修復練習,網羅生活中常遇到的「人際挫敗」,帶你一步步解開人與人相處的迷思與困惑:為什麼有時候做越多,人們越不喜歡自己?為什麼努力溝通後,關係卻越來越糟?為什麼把對方甩開了,內心還是如此在意?為什麼試著去了解別人,才能海闊天空?
▎不再因為討厭的人而受傷了!建立一生都受用的機智原則
如果你也陷在「他人地獄」裡:相處起來不舒服卻又無法斷絕關係、與某人親近但會因為衝突而令人沮喪、總是因為他人而受傷、各種社交障礙⋯⋯本書要為你帶來溫暖的安慰與實用的建議。
✧ 看不過親朋好友的行事作風,怎麼做才能真的不在意
✧ 面對他人的無禮舉動,如何進行溫柔又堅定的溝通
✧ 要怎麼接受與自己個性截然不同的人
✧ 跟陌生人協商問題,如何談判才能達到雙贏
✧ 如何找到與對方的談話界線
✧ 讓人閃閃發光的拒絕門道
✧ 了解四種「關係體質」,找到自己與對方的相處之道
透過這本書,你可以找到重新梳理人際關係的方法,並學會解開糾纏不清的心結,迎向更自由、更自在的生活!
【本書特色】
1. 學校沒教的人際關係學
本書寫給為人際關係感到痛苦的大人們,以生活周遭的各種事例,講述如何培養共感的眼光去理解他人與自己,進而找出互不傷害的共生之道。作者提供許多獨到的觀點與建議,教導讀者去辨別、經營、培養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
2. 修復關係的減災方法
本書想為疲憊的人們帶來溫暖的共鳴和安慰,作者強調在千頭萬緒的社交網絡中,與其一刀兩斷撕裂傷口,不如先試著以不同的觀點去看待、理解對方。以此修復關係,也從怨恨的情緒中釋放自己的心靈,活得更自在!
【專家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共感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很認同作者所說的,人際關係是2-1=0的結果,因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有與人連結的需求,人際斷鍊所遭受的痛苦,難以靠獲取任何成就來彌補。此書指導如何建立「共感」,以及巧妙拿捏「拒絕」和「請求」的雙面刃,令人激賞!」──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人生中所有的困擾,都來自人際關係,我們不可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因此,想活得輕鬆自在,必須找到在關係中游刃有餘的祕訣。本書提供一些關係中共通性的原則,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理解彼此,找出關係最舒服的相處之道。」──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作者簡介:
申紀律(신기율)
韓國諮商心理師,目前經營YouTube頻道《申紀律的心靈茶館》,同時身兼社團法人Growmom教育中心負責人、作家、專欄作家及演講者等多重身分。在心靈治療、冥想、自我開發等各領域中,從事教育、諮詢、授課與生活指導等工作。著有《隱遁的樂趣》、《相信直覺就能看見》、《打造命運的房子》等暢銷書(以上書名均為暫譯)。
譯者簡介:
陳曉菁
韓國西江大學韓國語教育院結業,韓文檢定六級合格,曾就職於韓國觀光公社及韓國貿易公司。在翻譯工作裡找到無窮的樂趣,現為專職韓文譯者,主要翻譯韓國節目字幕及韓文書籍。
章節試閱
接受對方原有的模樣
共感和指責只有一線之差
「老師,我不知道該對我的朋友說什麼才好。如果我說了關於從事模特兒工作的壞話,她就會發脾氣,然後不再跟我說話。」
世雅因為擔心朋友敏智的事而夜不成寐。敏智不久前開始從事業餘模特兒的工作,不過並非一般常見的時裝模特兒,而是「裸體模特兒」,並且還是突破常規演出的裸體模特兒。
「她把拍好的照片傳給我看,天啊!她竟然脫光了衣服,全身塗滿了藍色油漆。她本來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老師,該怎麼辦?」
世雅無法理解朋友的行為,不明白她為何會在陌生的攝影師面前裸露身體並做出大膽的姿勢。另一方面,她也擔憂在拍照過程中是否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或者那些照片是否會被有心人士外流出去。因此,世雅每次見到敏智時,都會說些她不愛聽的話。
「不行!你別再拍了!你到底想怎樣?不如去找找看別的興趣,如果你想多動身體,那麼瑜伽或皮拉提斯如何呢?不然也可以參加登山社或自行車社團。」
雖然世雅是因為擔心敏智才會說這些話,但世雅的反對卻讓敏智感到不舒服。據說不久前,她還對世雅說了這樣的話:「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拍這種照片,但我很確定的一點是,就算只有你也好,我也想得到你的認同,而不是受到你的指責。」
對於敏智堅決的態度,世雅再也無話可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世雅,既然你不反對她去運動或參加聚會,那為何要反對她從事模特兒工作呢?」
「哎喲,那不是一般的模特兒,是光著身體拍照的那種,我怎麼能不反對呢?別說其他人會用什麼眼光看待她了,萬一以後出問題怎麼辦?我們現在三十幾歲了,如果是想留下青春回憶,拍幾組照片當作收藏我能理解,但事實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啊!」
世雅的態度非常堅決。
我們每個人,都以各自的方式尋找生活的安定。有些人通過足球或籃球感受團隊的凝聚力,並且從中得到安定;有些人則透過釣魚、旅行、音樂和美術等藝術活動找回內心的平靜。由於每個人尋求安定的傾向都不一樣,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理解他人追求安定的方式。早上喜歡睡懶覺的朋友,無法理解清晨去踢足球時汗水淋漓的快感;喜歡喝咖啡聊是非的人,則無法明白熱愛釣魚的人願意花一整天等魚上鉤的快樂。若對方的興趣無傷大雅,我們通常可以在他面前裝作理解的樣子。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雙方還是會因為喜好的差異而日益疏遠。更別說如果對方的喜好是自己看不慣的事情時,我們就很可能做出像世雅一樣,毫不猶豫地去指責或挑剔對方的行為。
「世雅,你對那些照片了解多少呢?」
我遞了一杯茶給一臉鬱悶的世雅並問道。
「照片嗎?我也不太清楚。」
世雅搖了搖頭,好像一無所知的樣子。
「我身邊也有一個因為興趣而去當模特兒的朋友。因為她的父母管教嚴格,即使成年後她也必須在晚上十點前回家。但是到了三十歲之後,她突然開始拍攝半裸照片。突如其來的變化讓我感到很詫異,我問她為什麼要拍裸露的照片,她說她很喜歡這種感覺,每當看到攝影師的視線緊盯著自己不放時,她會感到一種微妙的滿足感,所以她才會一直拍下去。」
朋友拍攝的那些照片中,有著我平時從未見過的豐富表情,看起來非常活潑生動。實際上在她把模特兒當作興趣後,原先敏感而陰沉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許多。為了管理身材,她還開始努力運動,並且不吝於在打扮方面投入大量金錢。
「也許敏智也有相同的感覺吧?看著花了好幾個小時,只為了透過自己的身體傳達靈感的攝影師,她應該也會從中得到『原來我是一個如此有價值的人』的滿足感。無論如何,既然朋友堅持從事這份工作,不就表示她正在透過拍照累積更多經驗嗎?如果她能因此而變得更加正面積極的話,那不是很好嗎?」
世雅露出一臉難以接受的表情,雙手交叉在胸前說:「不管再怎麼好,拍個一、兩次不就夠了嗎?怎麼可以每一週都去拍那種照片呢?」
「可能是因為你朋友每天都想確認自己的存在感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存在感會逐漸變得模糊,如果她發現其他能讓她證實存在感的東西,那可能就會成為她的另一個興趣。」
聽著世雅的故事,我想起了畫家金彌陋(Miru Kim),她同時也是一位以超越常識的表演而聞名於世的國際行為藝術家和攝影師。她曾在紐約以裸體的狀態和兩隻豬一起生活一百零四個小時,也曾在已成為廢墟的費城發電廠、地下墓穴以及巴黎的隧道留下裸露的身影。據說她之所以會拍攝如此超出常規的作品,是因為她從小就有嚴重的潔癖症,看到骯髒、黑暗以及厭惡的事物,她就會產生近乎恐懼的抗拒心理。但在某一天,她突然萌生不想再逃避的念頭,而是想要深入去了解自己的內心,於是從那時起,她開始拍攝那些能讓人直接感受到恐懼的照片。在成為廢墟的空間裡,她透過原始的身體去感受想要超越恐懼的渴望,這也成了她的拍攝哲學。她的所有行為都展示了超越自身極限的挑戰和勇氣。
只要在一旁默默地守護
人們一旦接觸到自己無法理解的行為舉止,就會本能地先尋找理由。「到底為什麼會那樣?」、「究竟是為了什麼才會做出那種行為?」在訝異的同時也會想要追究原因。但是,為什麼我會喜歡藍色?又為什麼比起皮革,我更喜歡布料?這些都是很難準確說出原因的事情。因為感官上的選擇並不是邏輯思考下的產物,而是五感得到滿足後的結果。敏智的選擇大概也是這種情況。因此,感性的選擇不應該藉由理解去分析,而是要透過共感來接受。
「雖然很不容易,但請不要試圖分析和理解朋友的行為,而是就眼前看到的一切給予共感就好。你現在需要的是與朋友進行一場稍具深度的談話,不只是單純地說『可以』或『不行』,而是一同分享她在新的興趣中得到的快樂、痛苦、希望與絕望,這樣的對話似乎才是你們目前最需要的。你朋友之所以會拍攝裸體照片,是因為她想體驗另一種生活,想必她也是鼓足了勇氣才做出這樣的挑戰。究竟為何要選擇裸體,或許她自己也不知道原因,這個可能性很高。但在她今後的人生中,肯定會出現答案,只是目前尚未找到罷了。所以,請不要過度催促她,先陪她一起思考到底她想要改變什麼。而對於她的改變,你只需要給予不帶偏見的溫暖共感與等待即可。」
最後我還叮囑了世雅。
「當然可能會發生一些你所擔心的事情,不過你的朋友應該也充分了解這點,所以你可以幫她一起制定對策,形成你們之間的共識。不要去問她會不會害怕,而是要陪著她一起恐懼。當有人陪著自己、替自己擔心的時候,那就好像多了一道防止過速的剎車功能,讓自己的行為不至於失控。如此一來,她也會學著用你的眼光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合宜。現在開始也為時不晚,放下責備和懷疑,請給她溫柔的關心與正面的肯定。因為對他人的共感,是從能夠用溫暖視線看待他人開始的。」
世雅究竟能否對朋友的心情產生共感呢?也可能她們兩人的關係會漸行漸遠,最後變成不再見面的關係。不過這也是一種不錯的離別,當你覺得無法再走入對方心裡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該分道揚鑣的訊號。對他人產生共感,並不意味著一定要與對方保持良好的關係。唯有完全理解對方的時候,才能夠停止爭吵,和平地與對方道別。不再有任何的憎恨和責怪,而是希望彼此在各自的道路上發光發熱。世雅有世雅的路,敏智有敏智的路,各走各的路,也是一種互相尊重的成熟共感。
我們的對話是否真實呢?
口才好和善於對話是兩回事。口才好可以靠鍛鍊,但對話卻需要雙方的努力,如果兩人之間的頻率不協調,對話就無法順利進行。
在開始對話前,我們會根據與對方的關係來決定如何說話。和相處自在的人談話,以及和討厭的人談話,我們對話的內容和方式必然會有所不同。
有些人雖然口才很好,但卻不擅長與他人對話,主要原因在於不懂得如何根據情況做出適當的對話。例如把不熟悉的人當作自己的好友,輕浮、隨意地進行對話而造成對方誤會;或是面對需要溫暖安慰的人,卻以冷若冰霜的態度談話;另外,也有些人不管跟對方的關係如何,始終如一地按照自己的風格進行單方面的對話。
由於每個人都會與他人建立各式各樣的關係,因此無法在此一一列舉適合大家的對話方式。但是,所有對話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前提,只要滿足這個前提,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圓滿的對話。進行良好對話的基本前提就是:在自己想說的話和對方想聽的話之間取得平衡。下面是對話難易度較高的例子,我們來看看青春期孩子和媽媽之間的對話。
女兒的手機
裕美有一個剛上國三的女兒,某次她看到女兒手機裡的簡訊後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平時裕美認為自己的女兒是一名溫順聽話的善良孩子,但在她與朋友往來的簡訊中,卻寫滿了辱罵和憎惡媽媽的話語。
那些不堪入耳的話,密集出現在她訓斥孩子的那天。就像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裕美看到這些訊息後難以入睡。由於簡訊內容實在是令她過於震驚,她無法坐視不管,因此她詢問女兒為何要發這種簡訊給朋友。但這麼一來,女兒反而怪她偷看自己的手機,兩人的關係變得更加惡化。裕美不敢相信幾年前還抱在懷裡的可愛孩子,怎麼會寫出這種惡言惡語,她被一湧而上的背叛感受搞得不知所措。裕美一直認為她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也覺得平時已做了充分的溝通,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孩子會這麼討厭她呢?
單方面的對話招致的悲劇
裕美和孩子的問題,不在於溝通的時間不足,而在於對話的內容。她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如下所示。
「媽媽,那個藝人是不是很帥?」
「是啊,很帥。不過你功課寫完了嗎?」
「媽媽,你今天幾點會來接我?」
「嗯,下班後馬上去接你。你今天的功課都做完了吧?」
「媽媽,這個星期天我可以跟朋友出去玩嗎?」
「這個嘛,你好好想一想,這樣你不就沒時間念書了嗎?你那個朋友成績好嗎?」
雖然裕美認為自己所說的話都是為孩子好,但從對話內容看來,可以發現她只是不斷重複自己想說的話,呈現出單方面溝通的態度。孩子想要的是心情上的溝通,可是媽媽卻只顧著詢問與孩子提問無關的問題,這樣要如何溝通呢?認為溝通無效的孩子因此逐漸放棄對話,並將所有的不滿都累積在心裡。
雖然孩子和父母彼此相愛,但是若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單向的,那麼只會讓彼此的矛盾逐漸擴大。當矛盾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轉化成不滿和憤怒。身為家長明明盡了最大的努力養育孩子,卻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給孩子帶來傷害和憤怒的加害者。無論原本的關係有多麼親密,情感破裂都只是頃刻之間的事,無心的一句話或皺眉的表情,都可能在一瞬間讓親子關係降到冰點。
良好溝通的條件
「關心」和「共感」是進行良好溝通的必要條件。如果不去關心對方,就會變得只顧自說自話;如果共感不足,就很容易對他人的話產生反感。最糟糕的溝通,則是希望對方關心自己並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但自己卻不去關心對方,也沒有對他人的想法感同身受。所以,裕美應該先關心為何孩子會說那些話,並且對她的話產生共鳴。
我也有一個和裕美孩子年齡相仿的女兒。女兒剛上國中時,曾跟我提過歌手IU的事。她進入青春期後成了IU的粉絲,房間裡貼滿了IU的照片,買了很多她的周邊商品,每天聽著她的歌,還會跟著哼唱。因為她未滿十四歲,所以無法註冊粉絲俱樂部,為此還用我的名義加入。
看著孩子追星的模樣,我可以看到她的依附對象從父母轉變為藝人的社會化過程,也就是說,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存在了。因此我很感謝IU,感謝她代替父母成為孩子喜歡的對象。由於懷抱著感恩之情,所以我也開始關注IU,對於她是一位具有個人魅力的優秀歌手這一點也產生了共鳴。不久前看著出現在電視上的IU,我們家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像IU這麼會唱歌、長得又漂亮的人,竟然在選秀中落選二十多次。好不容易才被中小型娛樂公司選上,卻又遭到詐騙事件。不過IU還是選擇繼續挑戰,所以才會有現在的她,真是了不起啊!面對失敗還能屢敗屢戰,如果是爸爸的話,可能會變得畏縮不前。」
孩子聽完我說的話後,一臉驚訝地說道:
「哇,這些事我也知道,但你是怎麼會知道這些呢?」
接著孩子立刻講述了IU的另一個幕後故事。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對話若是能夠不斷地上演,那麼即使是瑣碎的問題,孩子也會期待著「不知道爸爸這次會怎麼說?」而享受著親子之間的對話。由此可見,共感和關心,可以打造樂於溝通的親密關係。
接受對方原有的模樣
共感和指責只有一線之差
「老師,我不知道該對我的朋友說什麼才好。如果我說了關於從事模特兒工作的壞話,她就會發脾氣,然後不再跟我說話。」
世雅因為擔心朋友敏智的事而夜不成寐。敏智不久前開始從事業餘模特兒的工作,不過並非一般常見的時裝模特兒,而是「裸體模特兒」,並且還是突破常規演出的裸體模特兒。
「她把拍好的照片傳給我看,天啊!她竟然脫光了衣服,全身塗滿了藍色油漆。她本來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老師,該怎麼辦?」
世雅無法理解朋友的行為,不明白她為何會在陌生的攝影師面前裸露身體並...
作者序
找到彼此相連的意義
在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上,住著一隻很特別的鳥,一個身體同時長著兩個頭,牠正是傳說中的「共命鳥」。其中一個頭叫做「迦嘍嗏」,另一個頭叫做「優波迦嘍嗏」。迦嘍嗏和優波迦嘍嗏會輪流睡覺,一個如果睡著,另一個便醒著。當迦嘍嗏入睡時,優波迦嘍嗏會醒過來並飛向天空;換優波迦嘍嗏休息時,迦嘍嗏則睜開眼睛開始高聲歌唱。某一天,優波迦嘍嗏在睡覺時,迦嘍嗏將自己找到的美味果實全部吃掉,因為牠認為牠們兩個是一體同生,所以就算獨自享用也沒關係。然而,得知這個事實的優波迦嘍嗏卻產生難以忍受的背叛感,為了報復迦嘍嗏,牠找到有毒的果實並吃進肚中。後來,果實裡的毒素慢慢在體內擴散,看著中毒而亡的迦嘍嗏,優波迦嘍嗏臉上浮現了微笑,即便知道一體同生的自己也必定會死,牠也在所不惜。
每次想起共命鳥的傳說,我都不禁想像,如果牠們能跟彼此分享各自經歷的世界,並由此產生共鳴的話,結局又會如何呢?這麼一來,共命鳥也許就不會爭吵,而是會用美麗的嗓音為彼此歌唱。雖然我為牠們的死亡感到惋惜,另一方面我卻覺得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其實與無法產生同感的共命鳥十分相似。
我們全都彼此相連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共命鳥的故事,那或許可以用「2-1=0」的算式來表達。數字2,象徵著「我和你」組成的關係;減1,則表示我將不喜歡的人事物去掉,也就是將跟我性格不合、態度不佳或難以溝通的無數個「你」,果斷地排除在人生之外。每當這麼做的時候,就像拔掉嘴裡的蛀牙一樣,雖然能感到一時的痛快和輕鬆,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自己像共命鳥一樣,慢慢地從他人的心中被抹滅掉了。
特別是在人際關係裡,這種情況經常會反覆出現。討厭的對象消失了,縱然會出現短暫的快樂時刻,卻也要面臨心靈秩序崩潰的危機。因為即便此時認為那個人是一個令人反感的對象,但在人生的漫長歲月中,當你再度回頭思考關於那個人的一切時,你就會明白他出現在你身邊的意義。最後你才領悟到,正是因為他的存在,你才能遇到各種好事和機緣。所謂的「關係」,並不像學生時期的考試那樣,只要答對既定的標準答案就能得分。想在考試中拿下高分,只要將唯一的正確答案找出來即可。如果你認為關係的問題也是只有一個正解的話,那麼你必定會在這場考試中名落孫山。在關係裡,你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並試著去理解每個人都有各自認定的正確答案,但其實一切都沒有正解。如此一來,像線團一樣糾纏不清的關係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需要溫柔看待彼此的眼光
為了解決沒有固定答案的關係矛盾,我們需要用多樣化的觀點來看待彼此,培養能與對方共感的「關係的眼光」。這裡的眼光,並不是指區分對方和自己的利害關係,也不是分辨是非的「辨別眼光」,而是指不帶偏見或誤會,可以看到對方最原始的模樣,這種具有深度和包容的「洞察眼光」。就像發掘藏在泥土裡的寶石一樣,這樣的眼光能幫助我們找到對方如同寶石般高貴的價值。
本書就是要來講述如何具備關係的眼光,以及做到相互包容、撫慰彼此傷口與共生共存的各種方法;同時也詳細說明怎樣才能產生共感、提起勇氣以及釋放心情等內容。如果你現在正因為關係的問題而感到度日艱辛,透過本書你將會得到克服困難的智慧和勇氣。
關係的眼光,不是要傳授將對方拒於千里之外的技巧,而是一種尋找共生方法的溫暖、正向視線。如果迦嘍嗏能夠理解優波迦嘍嗏未能品嚐到美味果實的不滿情緒,而優波迦嘍嗏也能原諒迦嘍嗏的話,或許牠們就能找到共同擁有一個生命的意義,最後也不會落到同歸於盡的下場。
現在這個時代也存在著許多共命鳥,或許在某一瞬間他們也忘記了彼此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反而在尋找著能夠致對方於死地的有毒果實。為了阻止兩敗俱傷的悲劇再次發生,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停止憎惡,致力於培養用溫柔之心看待彼此關係的眼光。
找到彼此相連的意義
在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上,住著一隻很特別的鳥,一個身體同時長著兩個頭,牠正是傳說中的「共命鳥」。其中一個頭叫做「迦嘍嗏」,另一個頭叫做「優波迦嘍嗏」。迦嘍嗏和優波迦嘍嗏會輪流睡覺,一個如果睡著,另一個便醒著。當迦嘍嗏入睡時,優波迦嘍嗏會醒過來並飛向天空;換優波迦嘍嗏休息時,迦嘍嗏則睜開眼睛開始高聲歌唱。某一天,優波迦嘍嗏在睡覺時,迦嘍嗏將自己找到的美味果實全部吃掉,因為牠認為牠們兩個是一體同生,所以就算獨自享用也沒關係。然而,得知這個事實的優波迦嘍嗏卻產生難以忍受的背叛感,...
目錄
前言:找到彼此相連的意義
【Chapter 1】我們能真正理解他人嗎?──共感
產生共感的瞬間,治癒就已經開始
該如何安慰他人?
理解嫉妒就能加深彼此關係
先對自己產生共感吧!
接受對方原有的模樣
如何接受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
狂熱嗜好,深刻理解一個人的媒介
警惕破壞關係的本能
【Chapter 2】是否展現出完整的自己?──勇氣
越是鼓起勇氣,關係就越自由
拒絕,是為了不傷害彼此
鍛鍊足以對抗無禮行為的心靈
寬恕,可以敲開彼此的心門
如果想原諒對方
【Chapter 3】不受傷也不傷人的語言──溝通
找對話界線的方法:游居者VS定居者
傾聽,真正溝通的開始
我們的對話是否真實呢?
與陌生人的溝通
關係的面貌千變萬化
關係也有不同的體質
根據關係體質,建立不同的表現方式
【Chapter 4】面對變幻莫測的關係──命運
如何看待短暫而深刻的緣分?
面對生命中的冤家
心靈也會過敏
牽引人生的無形力量
結語:為了不留下另一個悔恨
前言:找到彼此相連的意義
【Chapter 1】我們能真正理解他人嗎?──共感
產生共感的瞬間,治癒就已經開始
該如何安慰他人?
理解嫉妒就能加深彼此關係
先對自己產生共感吧!
接受對方原有的模樣
如何接受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
狂熱嗜好,深刻理解一個人的媒介
警惕破壞關係的本能
【Chapter 2】是否展現出完整的自己?──勇氣
越是鼓起勇氣,關係就越自由
拒絕,是為了不傷害彼此
鍛鍊足以對抗無禮行為的心靈
寬恕,可以敲開彼此的心門
如果想原諒對方
【Chapter 3】不受傷也不傷人的語言──溝通
找對話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