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降,東西文化交流劇增,大量新名詞如潮水般湧向中國。本書結合概念史和全球史的取徑,探索英語世界的“Enlightenment”傳入東亞後,如何在1880–1980這百年間的中國轉譯為「啟蒙運動」,進而發展出獨特的意涵。
本書首先考察清末民初的翻譯活動,檢視字典、百科全書和教科書等文本,分析近代中國從標準化乃至普及化的知識生產過程中,「啟蒙運動」作為「字詞」的語意流變。20世紀以降,「啟蒙運動」廣為中國知識人所用,琅琅上口,成為他們表達現實處境、表述未來想像的概念工具。因此,本書進一步剖析193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1949年後殷海光的「啟蒙方案」與1980年代王元化的第二次新啟蒙運動等案例,闡明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並不是歐洲啟蒙運動的複製品,而是一場新生的運動,具有自身的國族和歷史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