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1
金剛王寶劍
參話頭一定要有疑情,才容易用上參話頭的方法。參話頭可以讓我們看到沒有生死以前的本來面目。雖然從佛法的義理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道理,可是這些都是知識、觀念,而不是實際的體驗。首先必須要堅信自己有一個本來面目,但這樣還不夠,還需要有修行方法,才能見到本來面目。話頭又稱作「金剛王寶劍」,能夠斬除一切妄想煩惱,可以讓我們快速見到本來面目。
參話頭要先發起疑情,有了疑情就可以參話頭,雖然參話頭的方法隨時隨地都可以用,但在日常生活當中,宜用鬆法來參。在精進禪修時,則較易放下種種的人、事、物等外緣來全心投入修行。比如在禪期中,有內外護的法師協助打點、照顧生活所需,讓我們得以專心用功。當心安定時,疑情比較容易生起,心中的妄念愈少,疑情愈容易保持住。
為什麼見到本來面目如此重要?因為見到本來面目後,才真正奠定了修行的信心,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悟後起修,也才知道什麼是沒有煩惱。一般的禪修僅止於修定的層次,所以只能達到心念的暫時清淨;參話頭的方法則是定慧一體而以慧為主,不用修深定,即可破除自我中心的煩惱殼,而明心見性。
參話頭的態度
修行的態度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隨時把握住修行的因,不在乎緣何時會到,而當助緣來到時,收穫時機自然會成熟。所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開悟要有因緣時節,主客觀的因緣都具足了,修行的成果就會水到渠成。因此,《阿含經》也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煩惱生死是由於因緣,但是出離生死煩惱也要有因、有緣。《聖嚴法師教話頭禪》便提醒說:「不去管何時開悟。也許下一念便開悟,也許下一輩子才開悟,都不要管它,即使八輩子、一百輩子不開悟,仍然要繼續參話頭。」這輩子只要還活著,知道有話頭的方法可以參、可以用,就要好好珍惜。修行的過程就是目的,一旦時機成熟,自然就會開悟。
雖說開悟要有因緣時節,但在還沒有開悟之前,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開悟。聖嚴師父在《禪鑰》裡說:「不開悟並不等於沒有用,只是在禪修過程中,能用正確的方法及正確的觀念,隨時都可減少無奈、煩躁、恐懼、鬱悶、不平衡等的苦惱。」參話頭不管有沒有開悟,在修行過程中感覺到煩惱愈來愈少,這就已經值得了。師父並在《法鼓道風》裡勉勵我們,修行時要「生死交予常住,生命付予龍天」,我們已經在修行了,就不擔心生死的問題,重要的是保持恆常心修行,隨時隨地不離修行,不必在意什麼時候會開悟。
觀無常起疑情
參話頭共有四個層次:念話頭、問話頭、參話頭與看話頭,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第三個層次:參話頭。
參話頭要有疑情才使得上力,沒有疑情時,要主動製造疑情,疑情生不起,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力量太強,因此方法用不上力。一般人在親人往生時,也多少會生起生死問題的疑情,但通常都只維持短暫、片刻而已,事過境遷之後就淡化了,無法持續疑情而變成修行方法。
煩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名為「纏」,是屬於淺層、容易感知的煩惱;另一類名為「隨眠」,是較深層、難以感知的煩惱。修行到很安定,甚至入定時,僅能夠讓煩惱暫時不出現,沒有真正將煩惱斷除。因此,僅修禪定,無法對治隨眠的煩惱。所謂隨眠,它是一種潛在的深層煩惱,不容易發覺。參話頭不但能對治淺層的煩惱,也能破除深層的煩惱。參話頭參到深度的集中心或心安定時,便能夠生起疑情。所謂疑情,是急迫想見到沒有生死以前的本來面目,時時刻刻感覺生死問題迫在眉睫,解決生死大事刻不容緩,生命中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這就是一種迫切要究明生死大事的疑情。
參話頭的疑情,是從對佛法的深信而產生出來的,相信自己一定有一個沒有生死煩惱的本來面目,而且知道從佛陀到歷代無數的祖師大德都曾修行得道,自己修行也一定能夠明心見性。疑情並不是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大根本煩惱的「疑」,而是一種對生命、對生死問題的深度觀察、反省,轉化而成的一種修行方法,這是參話頭的原理。佛陀在很多經典裡告訴弟子們:「生命就在呼吸之間。」《聖嚴法師教禪坐》也曾提及,一般人一分鐘大概有十六次呼吸,如果活到一百歲,也只有八億四千一百八十三萬六千次呼吸,這並不是天文數字。比如說,我已經滿六十五歲了,如果可以和師父一樣活到八十歲的話,那就還有十五年的時間可以活,以呼吸來說,只有一億多次的呼吸。其實,我們現在就在和時間賽跑,一秒一秒地一直往前在跑,這是非常現實的經驗,生命的時間無時無刻不在流逝。
不少人小時候都玩過撲克牌,薄薄的撲克牌可以兩張一組,像倒V字型一樣站立起來,一組一組地靠在一起,當最前面的第一組倒下來時,後面的會馬上接著倒,而且倒下來的速度會愈來愈快,這是骨牌效應的原理。對於時間的感覺,我們常常會聽人說,如果年紀愈大,時間就過得愈快,這和骨牌效應有點類似,對日子過得愈熟悉,時間就過得愈快,而且年紀大了,身體和機器一樣經常需要維修,真正能夠使用的時間遠比年輕的時候少,所以更會感到時間過得愈來愈快。
我在法鼓文理學院擔任班導師期間,曾帶同學到首座和尚惠敏法師擔任住持的西蓮淨苑參訪,淨苑裡有一間智諭老和尚的紀念堂,裡面展示著老和尚生前的用物,其中有一個掛在牆上的鐘。導覽法師解釋這鐘的展示意義,表示老和尚圓寂的那一天是幾點幾分幾秒,時鐘的時針、分針、秒針就停在那個時間點上。那個鐘並非因為故障而停止不動,而是故意讓它停在智諭老和尚往生那一刻的時間點。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一次生命時鐘的最終停擺,至於什麼時候會到,可能晚一點,也可能很快到來,我們要能夠警覺到生死的問題,就如同貼在鼻尖上之近!
從時間上容易感受到無常,從空間上也是如此。二○二二年的五月份,我前往一家會館,為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顧問黃石城菩薩做關懷誦念,由於他生前非常熱心公益,對臺灣社會有很大的貢獻,曾當過兩屆的彰化縣縣長,也擔任過中央選舉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及總統府國策顧問等,因此弔唁的人非常眾多。會館地點位在民權東路上第一殯儀館的對面,住在附近的人應該可以感覺到離死亡最近,因為每天都會看到殯儀館,照理來說,這裡應該是最好修行的地方,實際上,卻不一定如此。會館的人經常為人辦理喪儀,司空見慣了以後,反而無感。因此,無常觀很重要,所謂:「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我有不少到生命園區關懷的機會,每次都感到生死無常是一個現在進行式。
法鼓山各個基金會在做例行的年度收支結算時,除了一般的實際收支之外,還會有一筆建築物的折舊開支,這表示就連沒有生命的物質空間,也和我們有生命的人一樣有成、住、壞、空的變化。不管是有生命的人或無生命的物,都一直處於諸行無常的狀態中。
資深媒體人劉忠繼菩薩因為血球的病變入院,而接受治療時,說我送給他的《平安最幸福》,〈把握生命的有效期限〉那一篇讓他感到很受用。我們平常從商店購買的食品,包裝上都會註明有效期限。即使是車子、電梯、飲水機等,也都要定期保養,才不會出問題。在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當中,其實無常的運作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比如說,電燈泡突然不亮了,這是大家常有的經驗;電腦突然當機了,大家也都可能常會遇到;甚至連我們生命也很可能隨時隨地就會結束。如果有這樣的一種生死心切,對生命的疑情就會發起,而成為我們的修行方法。
書摘2
吃飯禪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經常運用佛法的觀念和禪修的方法,就可以隨時隨地感覺到修行的受用,面對任何狀況都能保持安定,自然能身心平安,而不會慌張失措。默照禪便是非常實用的生活禪法,可以幫助我們安頓身心。
從小生長在鄉下,日常生活最耳熟能詳的問候語是:「哩呷飽沒?」意思是:「你吃飽了沒有?」俗話說「呷飯皇帝大」,這句話相當於「民以食為天」的意思,「吃飯」是庶民生活的第一大事。在此,以日常生活中的吃飯、用餐為例,來說明、引導默照禪的生活運用。
觀全身:清楚動作、感受
觀全身,包括觀身及觀受。比如說正在用早齋時,知道自己身體是坐在椅子上,手正在夾飯菜,很清楚手的動作與過程,從用筷子夾起飯菜,到送到口中咀嚼,對自己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都清清楚楚,這就是在「觀身」。用齋的時候,吃飯有飯的味道,吃菜有菜的味道,飯經過咀嚼之後,和唾液混合後會有一些甜味產生,對於菜可能是酸的、甜的、辣的,都是了了分明。食物嚼細成糊狀之後,吞咽下去經過食道,最後到胃腸,經過食道時有食道的觸感,送到胃腸時也有胃腸的觸感。吃飯前,先知道肚子是餓的,然後一口飯、一口菜慢慢地吃,漸漸地會有飽足的感覺,當清清楚楚感到適當飽足的時候,這一餐就吃飽了,這是「觀受」。
觀全境:物我不對立
其次要對境起觀,我們吃飯時的境不只是食物而已。用餐的環境、狀況,都沒有離開我們當下的身心。觀身體坐在椅子上,食物放在桌子上,以及眼睛可以看到的齋堂範圍成一個整體,這即是觀全境。進一步,觀想眼前食物,從栽培、採收,到烹調、上桌等過程——當思物力維艱,來處不易,「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而起感恩心和報恩心。
觀內外無限:心外無有物
食物是外四大,身體是內四大,觀內外是一體而起平等心。地、水、火、風的四大成分,身體和整個大自然,乃至全宇宙皆無二無別,這是從身到境的內外無限。進而觀心理、念頭層面的內外無限。有些飯菜感到比較好吃,有些菜可能不喜歡吃,對於好吃的,不會產生貪心而「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吃飯時,可能會有其他的念頭在動,甚至還會想到吃飯以外的事,察覺到時就放下,知道這是妄念,即刻回到正在吃飯時的內外一體觀。
其實,念頭的變化非常快速,平常很不容易知道心念的起伏。就我個人來說,平常因喜歡念佛,如果沒有特別的事,就時時刻刻繫念著觀音菩薩聖號,這是幾十年來的習慣,非常地受用。因此,平常有念佛習慣的人,吃飯時不妨輕鬆地提起佛號。念佛純熟的人,假如出現佛號以外念頭的話,便很容易察覺到。當然,也可以不念佛,而直接用默照的觀內外無限,對自己念頭的起伏變化清清楚楚。進而知道眼前的食物、環境都不離自己當下的心念,了悟《大乘莊嚴經論》所說的「心外無有物」,這即是「觀內外無限」。
絕觀默照:不吃一粒米
默照的吃飯禪,最後一種是「不吃一粒米」,這是絕觀默照的層次。所謂「不吃一粒米」即是觀所吃的飯非真飯。如果飯是真的,我們應該會吃不下,縱然能吃下去,也無法消化。因為飯非真飯,所以才可以吃、可以被消化,而提供身體所需的養分。雖然非吃真飯,但吃飯是有功用的,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其實所謂的吃飽,也不是真的飽,如果真飽,應該吃了這一頓,從此之後不用再吃飯了。事實上,這一餐吃飽了,下一餐還得要吃,今天吃了,明天還要繼續吃,天天要吃飯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百丈禪師不是說過「終日吃飯不道飽」嗎?常言「學無止境」,更何況是修行?百丈禪師的話,是勉勵我們修行要不斷精進再精進。
此外,有人問黃檗希運禪師:「如何做到不落階級?」希運禪師答:「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禪師是勉勵我們要以無執著心、無所得心來吃飯。再舉希運禪師的另個例子,唐宣宗為沙彌,看到希運禪師在佛殿禮佛,就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常禮如是事。」禮佛無所得,這是無相禮拜的修行方法。以無所執、無所得心來吃飯,可以說是吃飯禪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