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佛經思想的全方位導航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是每個佛弟子的共同心願,然而,如何探索浩瀚無邊的經藏呢?又如何讀懂佛經思想?《印度佛教經典一本通──30本必讀佛經思想指南》便是一本佛教徒必讀的佛經指南。
黃國清教授是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的優秀校友,因而黃教授出書,也讓佛研所沾上一份光彩。中華佛學研究所之所以策畫佛教典籍研究叢書,便是引領大眾探索佛經的智慧寶藏。黃教授長年熱心致力推動佛教學術論壇,弘講佛教經論並進行佛典的譯釋,不但是一位專精於佛學的學者,也是一位關注佛教動態發展的實踐家。他不僅撰稿帶動人們思考讀經的重要性,並透過各種講經課程來推廣讀經風氣。
黃教授在自序〈跨越千年的佛經行旅〉中說:「本書的著作旨趣是選取三十部重要的佛教經典,進行思想與實踐要義的導讀,使閱讀者得以藉此掌握各系佛經的義理大要,作為繼續探究佛教經藏的指南。」將作者著作本書的旨趣言明,以導讀的形式向讀者介紹三十部佛經的重要教義。由於作者深具佛學素養,對佛經的解讀自有其獨到之處,且時時考量佛經對讀者的實用性,大大地提高讀者對佛經的探究之心。
本書的三十部經典,從早期佛教的代表作《雜阿含經》開端,選取初期大乘《般若經》系、《無量壽經》、《華嚴經》系、《法華經》等經典,中期大乘《解深密經》、《如來藏經》、《勝鬘經》等經典,後期大乘密教《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經典,分成上篇十部經,中篇八部經,下篇十二部經,每部經都標明核心思想,並給予精闢又實用性的導讀。作者於自序中言明選經的標準:「兼顧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的雙邊視域,文明互鑑,求取均衡。」得見作者的思慮縝密周圓。今為讀者試舉例,以介紹其特色:
黃教授在自序中說:「由於中印思想文化性格的差異,及佛教在漢地弘通的一些特殊因緣,中國佛教界對於佛典的研究與修學取向,對比印度佛教界有其自身的抉擇邏輯。」由此足見作者觀察到印度與中國文化在性格上的差異,所造成的弘通及取向的不同。
在《雜阿含經》導讀中,作者不但提出「印度方」的經典態度:「中觀學派的龍樹和提婆,瑜伽行派(唯識學派)的無著和世親等,都自《阿含經》中汲取許多思想的啟發與修行的指引。」並提出「中國方」的經典態度:「《雜阿含經》在中國佛教特重大乘的歷史流傳中,並未獲得足夠的重視,專門習誦者少,曾經發生錯卷的情形。」又如《佛遺教經》中提出因為印度與中國對佛法的性格喜好不同,所以在流傳上有很大差異,說道:「由於《佛遺教經》的早期佛法性格,在崇奉大乘佛法的中國佛教圈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現今的華人佛教界已經意識到初期佛法的重要性,應自新的視角來審視此經價值,並從精神與宗旨上來把握其教理,使其為當代佛教所用。」作者還提醒讀者要用新的視角來掌握經典的價值,足見作者對中、印思想文化性格的差異,有著獨特的見解。
另外,本書還值得讀者關注的是,黃教授在導讀之後,常會苦口婆心地對讀者進行勸勉,比如在《雜阿含經》導讀後說:「《雜阿含經》幫助學佛者放下對生命存在的執著,完成定慧的修學。如果放不下對生命存在的執著而從事大乘佛法的入世踐行,易淪為有漏的人天善法而不自知。反之,能以不執取三界存在的出世精神來利益眾生,始為真正的大乘菩薩道。」作者提點讀者放下對生命存在的執著,是大乘佛法入世踐行的重要課題。
又如在《長阿含經》導讀後說:「這篇經文為現代學佛者帶來很大的啟示,學佛是向佛陀經典中的真理教法來學習,而非沉溺於與解脫修行無關的知識遊戲。」勸戒讀者學佛萬不可沉溺於與解脫修行無關的戲論中。又如在《楞伽經》導讀後說:「中國北宗禪早期依《楞伽經》修習禪法,透過對此經教理與禪法的詳密考察,有助對北宗禪法獲得較全面的認識,避免因了解不足而貶抑了北宗禪師的修證成就。」讓讀者透過《楞伽經》可以對北宗禪法全面認識,不致於不了解而錯亂貶抑。
又如在《金剛頂經》導讀後說:「修習金剛界大曼荼羅,不宜忘失大乘佛法以覺證無上菩提為終極目標,有自覺與覺他的菩薩道實踐要求,結合大乘佛法的真理教導,是修學密法的穩健進路。」文中指出修學密法必須了知大乘菩薩精神的理趣,方才是正確穩健的方向。諸如以上等等的精彩內容不勝枚舉,於此不再一一例舉,留待讀者慢慢細細咀嚼其中之內涵深意。
最後,恭喜黃國清教授新書的問世,相信不久的未來,讀者們還能再看到黃教授具有學術深度又有普及實用的著作出版。
釋果鏡(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漢傳禪學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2
學術弘法是當代佛教發展的重要路徑
國清教授又有新書即將面世。
此次即將面世的新書《印度佛教經典一本通──30本必讀佛經思想入門》,是其數十年研究、講學的結晶,其中一些讀本,比如「早期佛教經典」、「初期大乘經典」等,在各種場合,面向僧俗兩界廣大學佛者講過;值得一提的是,也曾在華東師範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曹王禪寺聯合舉辦的「暑期中國化佛教經論研習班」,以及臺灣妙雲蘭若「佛教經論研習班」,給兩岸佛學愛好者講過。
學佛者都曾面臨這樣的處境:佛典浩如煙海,初學不知從哪部經典開始閱讀,《印度佛教經典一本通──30本必讀佛經思想入門》從印度佛教史的角度入手,按照早期佛教、初期大乘、中期大乘、後期大乘的線索,選取三十部佛教經典,以「開啟智慧」、「菩薩行願」和「如來功德」三個範疇將其分類,形成三篇讀本。經本的選擇雖依循印度佛教的線索,但也充分考慮了所選經本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影響和所發揮的作用,誠如作者所言,選經的標準「同時兼顧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的雙邊視域」。這種進路,既有下手處,又能通過循序漸進,「使閱讀者得以藉此掌握各系佛經的義理大要,作為繼續探究佛教經藏的指南」,對於讀者來說,不失為一種適切的進路。
《印度佛教經典一本通──30本必讀佛經思想入門》是一部適於一般學佛讀者的通俗的經典導讀,即初學者的閱讀指南;不僅如此,它也是一部適於具有一定佛學基礎的佛學研究者的研究參考。三十部經典分為三十三篇導讀,每篇導讀既有佛典漢譯者、所據底本、譯本、譯本存佚流布情況、經文的主旨等學術含量豐富的資訊,而且有學界關注的相關問題,及作者對於這些問題的獨到觀點。如關於《八大人覺經》「究竟應判屬大乘經還是聲聞經」的問題(〈佛教賢聖的修行要目──《八大人覺經》導讀〉),以及如何重新審視《小品般若經》的價值問題(〈般若經典的早期形態──《小品般若經》導讀〉)等。
中國佛教史上關於一闡提能否成佛的問題,向有分歧,導讀作者對此問題依據經典進行了辨析,認為:「雖然此經(《大般涅槃經》)前分否定闡提成佛的可能性,但後分對此做出了修正,教化一切眾生成就佛果,比較符合如來普度群萌的大慈悲精神,同時表彰如來大智慧的無邊功用。」(〈佛性常住與扶持戒律──《大般涅槃經》導讀〉)類似有學術價值的經義詮釋在導讀中隨處可見,如關於空性教理和如來藏法義關係的辨析(〈煩惱身中本具如來藏──《如來藏經》導讀〉);關於阿賴耶識與如來藏關係的辨析(〈如來藏融會唯識禪觀──《大乘入楞伽經》導讀〉);關於阿羅漢是否已斷生死的辨析,以及從理體與功德的關係角度對如來藏空與不空的辨析(〈空與不空的如來藏智──《勝鬘經》導讀〉)等。依據經典和學界的研究對一些重要問題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詮釋,是《印度佛教經典一本通──30本必讀佛經思想入門》的顯著特色。
佛學研究有比較寬泛的意義,比如,有佛教義學的詮釋,有宗教學的審視,也有基於無神論立場的批判和解構。佛法義學的立場基於佛教正信;宗教學的立場以理性和客觀性為其特徵;無神論立場雖也標榜理性和客觀性,但其實質是主觀性。以主觀性為其認識根源的無神論的批判和解構,是基於有限認知對未知事物的妄斷,在佛學研究中不可取。佛法義學的研究雖基於佛教正信,但並不排斥理性的學術態度。《印度佛教經典一本通──30本必讀佛經思想入門》即秉持佛法義學的立場。
我與國清教授相識多年,每有佛學疑難問題請教之,都能獲得清晰、透徹的解答。佛教有善知識之說,善知識者,正直有德,於佛法身體力行;多聞經典,於佛典有廣泛、深厚的閱讀理解;深具智慧,能教人正確理解、領會佛法,引導人趨向佛道。而當此世學繁榮時代,善知識者亦當能善巧以學術的方式弘揚佛法。國清教授即是這樣的善知識。
張曉林(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二○二四年八月三十日於滬上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