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需要我,我就去那裡!
令人感動的無我身影,
總是默默地做著,喜悅地做著……。
「請您分享一下,假日來法鼓山做義工的心得?」
「感恩啦!」
「可以再多說一些嗎?」
「感恩師父啦!」
採訪編輯:……
在法鼓山修行,有人念佛、有人禪修,
而義工,修的是萬行。
一張張歡喜的臉龐、專注的身影,
那是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成就一件好事的快樂。
義工們「境上鍊心」,
從動到靜、從靜到動,無一不是用功處。
不只是成就大眾的福田,也是無我的修行。
「初心,為了護惜眾生;菩薩行,何妨寧靜而深廣!」
——推薦序/釋果暉(法鼓山方丈和尚)
「忙碌的義工、專注的義工、快樂的義工、疲憊的義工、獨自努力的義工、一起合作的義工……。在按下快門的當下,鏡頭中的義工們都在對我以身說法。看見一種純粹付出的快樂。」
——李東陽/本書攝影者
◆ 請您翻開書頁,與人間最美的菩薩相遇,
◆ 相應——最歡喜純粹、又福氣滿滿的能量!
作者簡介:
李東陽
從事攝影工作三十餘年
現為法鼓文化特約攝影
里金館攝影工場攝影師
自然本質花草皂作皂師
章節試閱
〈令人歡喜感動的無我身影〉
「請您分享一下,假日來法鼓山做義工的心得?」
「感恩啦!」
「可以再多說一些嗎?」
「感恩師父啦!」
「為什麼感恩師父?」
「讓我們種福田啊!」
記得三十年前,剛進入法鼓文化,擔任《人生》和《法鼓》雜誌的採訪編輯,有一次採訪環保日暨園遊會,一早到現場,見到數十位穿綠色背心的義工,忙著搬運、清潔等任務。隨機請幾位分享心得,出乎意料的,每個人回答的內容近乎相同。心想:「這下可麻煩了!」
來法鼓文化之前,採訪的大多是建築師、設計師、企業家,個個能言善道,能清楚表達想法;而眼前的義工,個個低調內斂,不擅表達。採訪多年,第一次遇上這樣的困境。
還有不解的是,義工們付出時間和體力為大眾服務,應該是我們要感恩的對象,為何他們卻反過來,感恩聖嚴師父、感恩法鼓山?看著這群認真、專注的身影,莫名受到觸動。於是,收起筆記本,開始跟著他們一起工作。
「師姊,您有什麼心得嗎?」約莫過了一小時,環保組長來問。
「感恩!」不假思索地,內心湧出了這兩個字。那一刻,豁然體會到義工們口中的那句「感恩」。
原來,那是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成就一件好事的快樂;那是真真切切,感受到「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的歡喜。那一刻,終於明白師父所說:「當我們為了共同的理念而努力,那不是在做工,而是在奉獻與成長。」
隨著師父弘化的腳步,法鼓山的活動愈來愈蓬勃,除了農禪寺、法鼓山上,各地信眾也四處借場地辦演講、皈依典禮、園遊會等。跟著師父隨行採訪,一到現場,馬上就感受到義工們散發的快樂。
列隊站在第一線的接待組,聲聲都是「阿彌陀佛」的笑容;手腳繁忙的交通組、場地組,來來回回疏導人車、照顧現場;彎著腰背的環保組,細心地清掃廁所、維護環境……。
一張張歡喜的臉龐、專注的身影,深深感動了初入法鼓山的我。從義工們身上,看見了師父所說「菩薩道的奉獻」、「無我的精神」,隱然中,確立了師父教導「以菩薩道完成解脫道」的修行方向。兩年後,我出了家,成為法鼓山的終身義工。
法鼓山落成開山後,水陸法會、除夕撞鐘、菩薩戒等大型活動,一場接著一場。記得有兩年的水陸法會,負責關懷萬行壇,每天都有機會走到山上各角落,看看各組的義工菩薩。
「菩薩,您是從哪兒來的?」開頭第一句,我總是這麼問。
「屏東」、「臺東」、「羅東」、「香港」……。
每問一次,內心就感動一次。原來,義工們來自全臺各地,乃至是海外,這麼多從十方來的菩薩,正印證了師父所說「眾人成就的法鼓山」。
在法鼓山修行,有人念佛、有人禪修,而義工,所修的是萬行。
有一次到寮房區關懷,才知道住宿信眾有諸多疑難雜症:手機要充電、枕頭太扁或太高、行李箱放不下……。只見住宿組義工極有耐心,一一回答、解決。這樣的工夫,比坐在蒲團上,應該難上數倍吧!
義工們境上鍊心,從動到靜、從靜到動,無一不是用功處。每個當下的奉獻,不只是成就大眾的福田,也是無我的修行。
今年(2025)是法鼓山落成開山二十週年,當年師父期許法鼓山的開山,能開啟每個人心中的寶山。回想當初,義工們歡喜奉獻的身影,啟發了我修學菩薩道的初心;這麼多年來,從義工們身上,更不斷看見開山精神的實踐,一個個菩薩心地的開啟。
很感恩近三十年時光,攝影師東陽菩薩用心、用鏡頭,記錄了這些動人的身影。這本攝影集,收錄的畫面有限,畫面中的時空,其實都有無數義工的參與。「法鼓山義工」是個集合名詞,代表著為法鼓山理念奉獻的每一個人。
祈願未來,在法鼓山最美的風景裡,有你、有我、有他,一起以奉獻為初心,以無我為修行,開啟自心寶山,共同成就令人處處歡喜、感動的人間淨土。
釋果賢(法鼓文化編輯總監)
〈令人歡喜感動的無我身影〉
「請您分享一下,假日來法鼓山做義工的心得?」
「感恩啦!」
「可以再多說一些嗎?」
「感恩師父啦!」
「為什麼感恩師父?」
「讓我們種福田啊!」
記得三十年前,剛進入法鼓文化,擔任《人生》和《法鼓》雜誌的採訪編輯,有一次採訪環保日暨園遊會,一早到現場,見到數十位穿綠色背心的義工,忙著搬運、清潔等任務。隨機請幾位分享心得,出乎意料的,每個人回答的內容近乎相同。心想:「這下可麻煩了!」
來法鼓文化之前,採訪的大多是建築師、設計師、企業家,個個能言善道,能清楚表達想法...
推薦序
〈寧靜深廣的菩薩行〉
常有人說,來訪法鼓山,別有一番體驗。無論何時上山、從哪裡上山,一走進法鼓山間,心就靜下來,好像法鼓山有一股寧靜的力量。
通常我們對一處環境生起寧靜感受,首先可能來自聽覺上的安靜感,再者是眼前所見景致,不離簡樸、清淨、有序、和諧等原則。佛教稱此為「境教」,即創辦人聖嚴師父指導法鼓山園區景觀的一大用心。
當有人說「法鼓山很寧靜」,那是從何感受呢?有此說法,走進林園、步道、公園,或是走近建築、景觀、佛菩薩聖像等,心就漸漸平靜。也有人認為,專事一場修行,如禪修、念佛、法會等,誠為探索法鼓山寧靜道場的必修學分。
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法鼓山兩旁,左臨鐘山、右靠象山,本山與兩山之間可見平緩流動,偶爾湍急的法印溪及曹源溪,呈現靜中有動之景致。我因常住法鼓山中,常見到另一幅動中有靜──為大家奉獻服務,工作趕而不急的圖畫,那便是一群群來山上的義工菩薩身影。
自1989年春,聖嚴師父偕四眾弟子草創法鼓山,義工菩薩就來了。他們因認同師父提倡的理念,投入法鼓山理念工程,其間所展開的義工身分,十分精彩,諸如勸募、修行、聽經聞法、活動推廣等,只要能力所及,或因團體需要,總是利他第一。他們隨順因緣,反倒讓自己成為一名多才、通才的「斜槓」義工。為此,師父讚譽他們是萬行菩薩。
自己未度先度人是菩薩心行,便是所謂的初心、悲願;義工,始終是法鼓山最美的風景。早期追隨師父的第一代義工如此;2005年法鼓山落成開山,走進法鼓山的義工如是;乃至今日,因緣具足,成為義工新面孔的菩薩也是一樣。
當我翻閱這冊由東陽菩薩拍攝記錄的義工身影攝影集,強烈的感動湧上心頭。我看見每位義工菩薩,是那麼專注地投入職務,寧靜、潔淨的畫面感,好像全世界都跟著義工一起出坡。我也看到每場莊嚴勝會的背後,從事前場布、活動期間,直至圓滿善後的每一環節,是無數義工菩薩奉獻時間、心力、體力成就的大布施與大修行。他們護惜所有來山參學的民眾,因為只要有一人親近佛法、修學佛法,便有一人走向開發自性寶山的寧靜旅程。
初心,為了護惜眾生;菩薩行,何妨寧靜而深廣!2025年,時逢法鼓山落成開山二十週年,東陽菩薩的攝影集可謂應時出版,除了隨喜,更祈願法鼓僧俗四眾都能明淨初心、不離初心、不退初心,是以為序。
法鼓山方丈 釋果暉
〈寧靜深廣的菩薩行〉
常有人說,來訪法鼓山,別有一番體驗。無論何時上山、從哪裡上山,一走進法鼓山間,心就靜下來,好像法鼓山有一股寧靜的力量。
通常我們對一處環境生起寧靜感受,首先可能來自聽覺上的安靜感,再者是眼前所見景致,不離簡樸、清淨、有序、和諧等原則。佛教稱此為「境教」,即創辦人聖嚴師父指導法鼓山園區景觀的一大用心。
當有人說「法鼓山很寧靜」,那是從何感受呢?有此說法,走進林園、步道、公園,或是走近建築、景觀、佛菩薩聖像等,心就漸漸平靜。也有人認為,專事一場修行,如禪修、念佛、法會等,...
目錄
推薦序 寧靜深廣的菩薩行 釋果暉
前 言 歲月二十
第一部 菩薩的容顏
第二部 歡喜做義工
跋 另一種觀看
推薦序 寧靜深廣的菩薩行 釋果暉
前 言 歲月二十
第一部 菩薩的容顏
第二部 歡喜做義工
跋 另一種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