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 皆修行
十字街頭 好參禪
「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在過與不及之間,恰到好處。 」
「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
聖嚴法師將多年修習佛法的智慧,化成四十一篇知性與感性兼具的短文,包含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如何面對疾病、婚姻、工作,乃至宗教、政治等人生各面向的問題,希望用佛法的慈悲與智慧,陪伴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平靜祥和,走得更有意義。
聖嚴法師的話語,是帶領我們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永遠是指引我們人生方向的明燈。佛法將成為我們心中最安定的力量,使我們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踏實與自在。
「這本小書中,沒有用艱深難懂的佛學名詞,向你傳播宗教信仰,但它確是將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化作大家都能接受的朋友了。」——聖嚴法師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章節試閱
〔覺察自己的偏執〕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方法很多。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如此,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有一對恩愛夫妻,在結婚多年以後,還是離婚了。辦離婚手續時,兩個人都很難過,連他們自己都想不通: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原來這位太太弱不禁風,大熱天裡也受不了一點點風,不能吹冷氣、不能吹電扇,連窗戶都不能開;偏偏這位先生最怕熱,沒有冷氣睡不著。所以,這對雖然恩愛卻無法相處的夫妻,最後只好分道揚鑣。這是人生的悲劇,不過,這也是人生的常態。
佛陀在楞嚴會上對大眾說法時,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說:「阿難!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自恃多聞,被佛陀連番訓斥幾次之後,再也不敢逞強,只得含糊應答說:「世間一般人都認為手指向下就是倒;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如何為倒?」佛陀就說了:「手臂就是手臂,哪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間的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下垂為倒,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
所以,以佛的眼光來看,世間所見的許多價值標準,都是人的執著妄想,是非善惡,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一個人從某個角度看是大壞蛋,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是個大好人。這些標準都是人訂出來的,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也就會理直氣壯地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外在環境。合乎自己的標準,就起了貪愛心,不合標準,就起了厭惡心,這個分別心,就是煩惱的根源。其實,外在的境界根本是一樣的,就像佛陀的手臂,非正非倒;可是,不同的人來看,就有不同的評價和反應。我們若能時時反省自己的偏執,在待人處事上,就會比較圓融了。
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了,結果老師重重地處罰她的孩子,另一個打群架的同學因為功課好,逃過了處罰。老師不問青紅皂白,就責怪她的孩子把人家好學生給帶壞了,其實真正帶頭打架的是那個成績好的學生。大家看!明明同樣犯錯,成績好就沒事,成績差就該罰,老師把成績好壞當作衡量品德的標準,在我們看來是很明顯的錯誤,可是那位老師卻渾然不覺。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渾然不知。
因此,佛法教導我們時時觀察自己微細的念頭,不要被自己蒙蔽,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修養工夫〕
佛法認為心靜可以產生智慧,可是當生活不順利,不論是事業、家庭、學業、感情……,需要運用智慧來處理問題時,才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將心安定下來,更遑論發揮智慧了!
通常人在非常忙碌的情況下,連心裡也是非常忙碌,心很難安定下來,這時候便需要一些修養的工夫。如果沒有一點修養的工夫,在平常沒有困擾時,也許還能夠保持安定,一旦面臨個人或事業上棘手的問題時,難保不會心生煩惱、矛盾、痛苦。
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太忙,不需要學習一些修養的方法,反而是因為忙,所以更需要修養的工夫。
修養的工夫是什麼?第一就是宗教的信仰,有宗教的信仰至少會有信心,相信自己所做的是為社會、為大眾,是在付出,問心無愧,如果暫時有困擾,只要心平氣和,很快就可以度過,而且相信佛菩薩也會護佑,這就是宗教的信心。
第二就是持誦佛、菩薩聖號,以及打坐。打坐對身心的安定很有幫助,每天只要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訓練自己隨時隨地把心收回來,如果學會在波動的情況中,也能將心安定下來,那麼處理事情一定不會慌亂,身體也會健康起來。
像我的身體一向不是很好,可是我每天的工作時間很長,處理的事情很多,但我仍然能夠爬山、坐長程的飛機。我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我經常保持平靜的心,不受外在的情況干擾;雖然不受干擾,但我對外在的情況卻非常清楚,是罵、是讚、是褒、是貶,我皆瞭如指掌。
或許很多人以為出家人一派清閒,沒什麼逆境,其實以我來說,平常衝擊我的問題相當多,但我因為能保持心裡的平和,所以體力消耗不多,只不過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難的。
現代人都很忙,但就是因為忙,所以更需要時間閒下來,切勿以為利用時間去打坐、念佛是浪費時間,相反地,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與判斷力,對事情都會用客觀的立場;否則,一受外界的刺激就失去客觀立場,處理事情的過程將會錯誤百出而不自知。希望大家有機會來參加禪修,接受禪修的方法與訓練。如果我們經常付出一點時間、一點代價,換得安心、定心的工夫,絕對是值得的。
〔覺察自己的偏執〕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方法很多。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如此,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有一對恩愛夫妻,在結婚多年以後,還是離婚了。辦離婚手續時,兩個人都很難過,連他們自己都想不通: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原來這位太太...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起心動念皆修行
覺察自己的偏執
煩惱如霧起雲生
永恆的福德智慧
隨相而離相
多聞與所知障
無念不是斷念
何謂修行?
你的身體不是你的嗎?
個人業報個人消
守戒律與不執著
何謂菩薩行?
信心不退轉
佛菩薩做擔保人
真有地獄嗎?
心魔與外魔
請說忍辱
因緣與一廂情願
動靜不二皆是禪
宗教界也有金光黨
祝福大家皆能得度
第二篇 十字街頭好參禪
煩惱是助道的因緣
謝謝癌菩薩
流浪的人生
提得起.放得下
婚姻的基石
未來的世界
為善要讓天下皆知
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慈悲的智慧
護生的智慧
不受無謂的損害
恆順眾生
現代人的修養工夫
教育淨人心
教育與禪修
佛法的政治觀
禪法的運用
企業中的佛法
得失心與平常心
管理中的慈悲
七分努力三分福報
自序
第一篇 起心動念皆修行
覺察自己的偏執
煩惱如霧起雲生
永恆的福德智慧
隨相而離相
多聞與所知障
無念不是斷念
何謂修行?
你的身體不是你的嗎?
個人業報個人消
守戒律與不執著
何謂菩薩行?
信心不退轉
佛菩薩做擔保人
真有地獄嗎?
心魔與外魔
請說忍辱
因緣與一廂情願
動靜不二皆是禪
宗教界也有金光黨
祝福大家皆能得度
第二篇 十字街頭好參禪
煩惱是助道的因緣
謝謝癌菩薩
流浪的人生
提得起.放得下
婚姻的基石
未來的世界
為善要讓天下皆知
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慈悲的智慧
護生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