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台灣詩學吹鼓吹詩人叢書出版緣起/蘇紹連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創辦於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六日,這是臺灣詩壇上一個歷史性的日子,這個日子開啟了臺灣詩學時代的來臨。《臺灣詩學季刊》在前後任社長向明和李瑞騰的帶領下,經歷了兩位主編白靈、蕭蕭,至二○○二年改版為《臺灣詩學學刊》,由鄭慧如主編,以學術論文為主,附刊詩作。二○○三年六月十一日設立「吹鼓吹詩論壇」網站,從此,一個大型的詩論壇終於在臺灣誕生。二○○五年九月增加《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刊物,由蘇紹連主編。《臺灣詩學》以雙刊物形態創詩壇之舉,同時出版學術專業的評論詩學,及以詩創作為主的詩刊。
「吹鼓吹詩論壇」定位為新世代新勢力的網路詩社群,以「詩腸鼓吹,吹響詩號,鼓動詩潮」十二字為論壇主旨,典出自於唐朝‧馮贄《雲仙雜記‧二、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戴顒春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因黃鸝之聲悅耳動聽,可以發人清思,激發詩興,詩興的激發必須砭去俗思,代以雅興。論壇名稱「吹鼓吹」三字響亮,論壇主旨旗幟鮮明,立即在網路詩界開荒之際引領風騷。
「吹鼓吹詩論壇」網站在臺灣網路執詩界牛耳是不爭的事實,詩的創作者或讀者們競相加入論壇為會員,除於論壇發表詩作、賞評回覆外,更有擔任版主者參與論壇版務的工作,一起推動論壇的輪子,繼續邁向更為寬廣的網路詩創作及交流場域。在這之中,有許多潛質優異的一九七○和一九八○世代的年輕詩人逐漸浮現出來,其詩作散發耀眼的光芒,深受詩壇前輩們的矚目,另外,也有許多重拾詩筆寫詩的一九五○和一九六○世代詩人,因為加入「吹鼓吹詩論壇」後更為勤奮努力,而獲得可觀的成果,他們不分年紀,都曾參與「吹鼓吹詩論壇」的耕耘,現今已是能獨當一面的二十一世紀頂尖詩人。
二○一○年,為因應facebook的強力效應,「臺灣詩學」增設了「facebook詩論壇」社團,由臉書上的寫作者直接加入為會員,一齊發表詩文、談詩論藝,相互交流。二○一七年一月二日起,將「facebook詩論壇」改為本社在臉書推動徵稿的平臺園地,與原「吹鼓吹詩論壇」網站並行運作。後來,因應網路發展趨向,「吹鼓吹詩論壇」網站漸失去魅力,故於二○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宣告關站,轉為資料庫,只留臉書的「facebook詩論壇」做為投稿窗口,並接受e-mail投稿,而《吹鼓吹論壇》詩刊仍依編輯企劃,保留設站的精神:「詩腸鼓吹,吹響詩號,鼓動詩潮」,繼續的運作。
除了《吹鼓吹論壇》詩刊外,二○○九年起,更進一步訂立「臺灣詩學吹鼓吹詩人叢書」方案,鼓勵在「吹鼓吹詩論壇」創作優異的詩人,出版其個人詩集,期與「臺灣詩學」的宗旨「挖深織廣,詩寫臺灣經驗;剖情析采,論說現代詩學」站在同一高度,留下創作的成果。此一方案幸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應允,而得以實現。「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將戮力於此項方案的進行,每年甄選數名優秀的詩人出版詩集,以細水長流的方式,也許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後,這套「吹鼓吹詩人叢書」累計無數本詩集,將是臺灣詩壇在二十一世紀中一套堅強而整齊的詩人叢書,以此見證臺灣詩史上這段期間詩人的成長及詩風的建立。
我們殷切期盼,歡迎詩人們加入「臺灣詩學吹鼓吹詩人叢書」的出版行列!
二○二三年一月修訂
推薦序
能量的介體──愛情疊加態:談郎亞玲的詩心網絡/《WAVES生活潮藝文誌》總編輯
朱介英(節錄)
愛的禮讚
千百年以來,古聖先賢都豪無道理的避開文學中的愛情觀,古今中外都一樣儒家避談食色本性,中世紀文學更是訓諭作家不得以生動的畫面來發洩自己的愛情幻想,視性愛為蛇蠍,清教徒及禁欲文學更是典型的頑冥不靈的證據。直到文藝復興運動後,人們懂得脫掉教條主義的虛偽外衣,浪漫主義興起,人本思想開啟,人類社會才得漸漸步入開明而健康的理想情境,愛情其實並不那麼糟糕,反而是文化進步的原動力,更是妝點生活美好的最佳能量。文學評論家莫達爾(Albert Mordell)說得好:「我們正學著直接處理生命中的一面,它對幸福的影響實在值得重視。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在我們的存在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幻想是真實的。從這些幻想開放出與人性中最高情操有關的情緒──愛。」(Mordell, Albert. 1975:21)說明生物世界如果沒有愛情的話,真不知道會成為什麼分崩離析的樣態。
把生命的本質追索到最簡單的基礎結構,存在就只是一群有組織、有系統運作的元素,依循質量(體)與能量(磁)運作的循環現象而已:生物學裡的細胞體遵照著DNA的能量法則構成生生不息的宇宙萬物結構鍊;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的單子論(Monadology)解讀為生命的物質基礎單子,具有體與能兩種元素,提出生命是一種永無窮盡的能量轉換方式;接著現代量子物理的最新解讀,生命的基礎粒子(又稱量子)具備波、粒二相性,生命是一種能量波與物質粒子(夸克、輕子、波色子)一體兩面相構成的量體。這些深奧的理論我們無須去了解,只需感受到支持著我們的存在實體義無反顧地在茫茫物質之海中追求的能量,無時無刻不證實我們的存在與欲求,那一股能量不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介體(medium),包括吸引人相識、相吸的正能量,以及相互排斥與相互摧毀的負能量,於焉人間的愛、恨、情、仇,便由此而生。閱讀郎亞玲的詩〈你不信〉其中一段如此寫著:
你不相信
原來靈魂
沒有眉沒有髮沒有手沒有腳
無影 無蹤
無聲 無息
(郎亞玲,2023,〈你不信〉)
不難理解促使兩性相吸相引的那一股能量,宗教家稱為「靈力」,近代物理學家解讀為「量子之鍵」,文學家自古以來早已有個漂亮的稱號「愛」。愛無聲無息,無影無蹤,沒有重量,也沒有質量,無法耳聞,更無法目視,然而卻真真實實地存在每個物體相互之間,就好像化學分子式的結構,各種不同的分子有不同數量與不同質量的鍵,分別接納與排斥不同的分子體,量子之鍵也依照量子的分類而與不同的量子相吸或相斥,這就是愛情的原生質。郎亞玲對愛情的執著不同於一般人,她利用詩來闡訴心靈深處的愛情量子衝擊。
她自始至終對愛情的迷惘毫無解答,卻也不曾釋手,很簡單的道理,「一部文學作品,即使不紀錄夢境,本身乃是一個夢,作者的夢。」她在〈音〉詩中,有一段如此寫道:
你將聽見另一半的世界
正撲面而來
如潮湧動
掀開你從未經歷的美景
(郎亞玲,2023,〈音〉)
詩人心中另一半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用凡俗眼光來衡量,每個人都會猜:「啊!我知道,那是理想中的愛情園地。」心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兩人相親相愛,花前月下沉浸在溫柔鄉裡,不慕鴛鴦不羨仙的世界;何不再往深處著想,那是撲面而來的寂寞世界,是歡笑以後的失落,是恩愛之餘的寂寥,可能也是不可抵擋的宿命捉弄後的傷痛;再往更深處探索,脫離浪漫的社會科學領域,往理則學的現代觀挖掘,那另一半的世界是能量運動的世界,是一種量子糾纏與量子疊加的世界,能量在生物運作過程中扮演著極端重要的關鍵角色,如果沒有那些互相吸引或互相排斥的本能,愛情也不會在正、負互相顛覆與互相聚變中演化出那許多令人永生難忘的故事來。
說得更具體一點,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那一股很難解釋,卻操控著異性分分合合的宿命,也不停的製造詩人心靈中,時時刻刻縈迴纏繞不已的苦惱與孤寂的能量。
緣分與對稱
解讀物理學最清晰的方程式,有一個數學符號「=」,它不是等同,而是指「對稱」。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互動絕非取決於等同,而是取決於對稱,郎亞玲在〈你不信〉詩中耐人尋味的一段:
你也永遠不會明白
一個軀體
如何容得下
兩個完整的靈魂
(郎亞玲,2023,〈你不信〉)
用量子物理來解讀看不見的靈魂世界是一件精彩而合乎邏輯的方法,上帝用泥土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亞當,然後取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夏娃,這個寓言已然毫無破綻地說明了世界上沒有一個(或兩個完整的靈魂),而是一個或兩個殘缺而互補的量子聚合體;從生物學觀點來解析,男性的DNA與女性的DNA結構是各自的殘缺,兩相結合之後,進行融合再分化,還是產出兩種不同的後代,永遠的殘缺才能代表永恆的追尋;從哲學理論來觀看,兩具殘缺的靈魂才有機會彌合成為一個具體的圓滿,華夏民族宗教道家的符號「太極」早已昭告世人,這個互補(complementary)原理;生物學分化的雌雄結構,生理學的男女生理構造也是互補;而近代物理學以及數學方程式稱之為「對稱」,正好符合量子糾纏的原理,而量子糾纏也隱喻了愛情之間的能量關係。
馬可士.鍾(Marcus Chown)在談論量子理論時就說過一句話解釋道:「電子之類誕生的兩顆次粒子(電子本身即量子),確實會以快過光速的速度互相影響,即使它們位於宇宙的兩個相對的側邊也是一樣。以專業術語來說就是『糾纏』(Entanglement)。」(Chown, Marcus. 2019:276)更確切地說量子彼此之間都擁有一種看不見的能量在宇宙間藉著鬼魅般神奇的「超距作用」互相聯繫,由於能量的頻率與波長的差異,聯繫關係有所強弱或有無,這種糾纏態解釋了為何愛情會在無理由的瞬間觸動,而量子糾纏正好說明了男、女之間「一見鍾情」的可能性。這種「超距作用」以社會科學的一般用語來解讀,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甚或男與女之間是否會在目光相接觸之際產生電光石火的撞擊,誘發心靈上的對稱性自旋(一個左旋,另一個必然右旋),進而墜入情網。在郎亞玲的詩句裡,我們讀到量子糾纏的那一根極細極細的針:
以一縷絲線
讓邊際無限擴延
以一只
針
將所有的距離
和疼痛
祕密縫合
(郎亞玲,2023,〈版圖滲透〉)
這短短幾個句子裡,我們的靈覺感受到那看不到、聽不見、撫觸不著、無嗅無味的神奇力量,瞬間牽引著相對稱的兩性互相產生強烈吸引力,進而隨著各種官能的感覺接觸而增強,直到情愫在彼此的靈魂中著床,這一股奇妙的靈力只能稱之為「緣分」,此外別無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