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21年,瑪麗‧諾頓《借物少女》系列完結篇!
令人不捨結束的故事,
將讓借物者一族永遠活在讀者心中。
今夜的任務,
是航向屬於我們的夢想之地!
吉卜力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原著小說
暢銷70年全新譯本
孟奇絲小姐終於決定報警了,警察卻無法完成筆錄。
模型村的失竊案?失蹤案?還是綁架案?
她不知道的是,被綁架的艾莉緹一家能夠成功脫困,回到模型村的家,卻發現待在這裡的每分每秒都不再安全。他們搭上史比勒的餐具盒小船,有月光為他們引路,新的旅程看起來平順美好……人類的說話聲卻劃破河面的寂靜,那聲音是如此可怕,又如此熟悉!竟是綁架犯划著船迎面而來!
這次的旅程,究竟將從一個火坑跳入另一個火坑;
還是從一座天堂航向另一座天堂?
《借物少女》初版於1950年代,吉卜力動畫公司根據原著改編成家喻戶曉的動畫電影《借物少女艾莉緹》。諾頓一手打造的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時隔七十年,我們重新翻譯此書,重現諾頓優美如詩的文風,以更活潑、現代的語言貼近讀者。期待將這部奇幻經典傳承下去,啟發下一代小讀者用保有想像力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也體會到故事裡小小人們面對困境、未知時的勇氣與韌性。
得獎紀錄
★ 卡內基文學獎十大童書
★ 紐約公共圖書館百年百大童書
★ 路易斯‧卡洛爾書籍獎
★ 美國圖書館協會榮譽推薦
感動推薦
【專文導讀】邱常婷|小說家
【各界好評】
吳文君|閱讀盪鞦韆主筆
侯怡慧|「小漁媽媽的親子繪本食堂」版主
凌性傑|作家
傅宓慧|桃園市龍星國小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
黃筱茵|兒童文學翻譯評論工作者
謝鴻文|兒童文學作家暨研究者
薩芙 |作家、兒少文學研究者
■ “Just because you can’t see something, doesn’t mean it’s not there.”「看不見的,不代表不存在。」閱讀《借物少女》,這部經典傳世的小說時,湧現腦海中的諺語,第一次讀到,是在英國非裔微雕藝術家威拉德.維根(Willard Wigan)的作品故事中,他的作品細微到必須使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小到可以放進針孔中肉眼無法直接看見。
人類居住的世界,眼睛視力所及的範圍,仍非常有限。對於未知或尚未被證實的訊息,艾莉緹口中「普通人類」,對此往往也是充滿好奇與恐懼的。
《借物少女5》,故事一開始便緊抓住讀者的心,到底,是誰「綁架」了「時鐘」一家人?還有多少借物者深受危機呢?人類和借物者之間能否有值得信賴的友誼?更在危急時刻看得見孟奇絲小姐和艾莉緹的真情。
貫穿整部小說情節的信念──「自由」,更是艾莉緹絕對的內在渴望。她需要有行動的自由,思考的自由,更期望能有與人類交往的自由,但自由往往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只要是人類,就是壞人?譯者巧妙的在翻譯時做了有趣的諧音連結;譬如:艾莉緹認識的人類男孩湯姆‧郝仁(好人)。
而艾莉緹此生的課題便是學會「借物」。這不僅關係到她的未來,更是整個家族存亡的關鍵。而借物者的存活之道,則是只借生活必需品,其餘皆靠想像力與創造力,利用大自然的產物來完成。
而生活中,同時必須有信仰來支撐。如「教堂」的出現,已在暗示著我們。教堂不僅為艾莉緹一家提供了最後的歸屬,而且也讓露萍伯母有了極大的轉變。
因為新朋友皮格林,讓艾莉緹有機會看見另一種生活的可能。從閱讀、畫畫、寫詩到寫書,對於艾莉緹來說,是多麼浪漫可敬的事。
父親、母親、史比勒……都是家庭與愛的象徵,藉由小堂弟提姆斯遭遇的最大危機,探討借物家族的生存之道。是否值得為親近人類冒這麼大的風險?
萬物皆平等。人類和借物者有朝一日,是否也能和平相處?
讀著讀著,我彷彿掉進小說中,成為艾莉緹的角色。我想不斷探索生命的種種變化,看看世界的廣闊多彩。
──「小漁媽媽的親子繪本食堂」版主 侯怡慧
■ 歡迎來到瑪麗‧諾頓那迷人的借物者世界。所謂的經典,就是即使是物換星移,這故事在漫長的時間軸上仍未被遺忘。瑪麗・諾頓的《借物少女》出版至今已七十餘年,但依舊迷人,透過借物者視角呈現出的「普通人類」世界,以及當時流行的(現在老派的)英式鄉村風景,都能讓我們一窺那世紀的風貌。
拜宮崎駿作品《借物少女艾莉緹》之賜,艾莉緹的形象,躍然紙上,但其實,透過文字,更能看見精緻的借物者世界,細緻的筆觸來寫物、寫景,從第一集就讓我們眼睛一亮。
從他們的視角來看,發現所有習以為常的風景,都變得巨大而新奇。這些小人兒的生活,引人入勝不說,在人類世界的夾縫中生活,也讓他們經歷了很多高潮迭起的磨難。
在第五集的故事中,一開始就從孟奇絲小姐「報警」的一幕拉開序幕,原來艾莉緹一家人「被綁架了」!光是跟警察說著「五六吋左右的借物者失蹤了」,讀者內心就跟警察龐弗雷先生一樣,畫下了大大的問號。
在這一集中,除了有更多的新人物登場之外,驚心動魄的場景也少不了。這一次,他們在普通人類的世界,經歷了綁架、逃亡、搬家,也認識了不一樣的借物者──「壁爐架家」,跟著不善移動的皮格林,在鬧鬼的大房子中住下,一邊享受儲藏室中的美食,一邊聊著他的詩、畫作與閱讀。艾莉緹一句「可是有誰會讀你的書?畢竟會讀書寫字的借物者很少。」,讓人重新思考文學與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故事末尾,一場在教堂中的追趕跑跳蹦,也為整個故事帶來了緊張而刺激的氛圍,幸好他們總能一次次的逢凶化吉。在驚險中,也讓人不禁期待,若還有下一集故事,艾莉緹一家人又會經歷什麼挑戰呢?
──桃園市龍星國小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 傅宓慧
■ 艾莉緹的成長冒險又增添了諸多奇妙的色彩。這一集裡,有春天的新綠、逃脫與遷徙的動盪心情,還有認識新朋友、找回舊夥伴的溫暖色澤。瑪麗‧諾頓再度並陳微觀與宏觀的視角,用精靈的眼睛,探看借物者的世界從來不平凡的每日生活。跟隨艾莉緹的新冒險,跟她一起緊張得心臟怦怦跳,也一同看見陽光灑落在身上的自由與美好。
──兒童文學翻譯評論工作者 黃筱茵
■ 一次又一次不同空間的尋物借物歷程,我們在艾莉緹與其他借物者身上看見這不僅是他們的維生方式、存活之道,其實也讓他們感到新奇好玩而樂在其中,彷彿玩著辦家家酒的遊戲,甚至也有資源回收再利用般的現代意識流動。
不管在教堂、墓園、廚房等任何地方,艾莉緹與所有借物者都在尋物借物的過程裡,學習感知每個物品與人的關係,想像物品背後的故事,並期待物品被借用後的新生模樣與作用。除此之外,透過艾莉緹與所有借物者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覺的外在世界、人類與物品之間,不時有著複雜的悲歡愛欲等行動與衝突發生,也啟發他們的自覺和成長,好像也從世界、人類與物品之中借來了智慧。第五集尾聲艾莉緹曾聆聽惦記的教堂詩歌,歌詞中提到的「普天下的所有生靈」,艾莉緹對經歷過的事情,對「普天下的所有生靈」產生的悲憫愛憐,她的若有所思,也將在閱讀中引領啟迪我們去思想。
──兒童文學作家暨研究者 謝鴻文
■ 《借物少女》是迷人的「惜物之書」,道出小人對於自然、素樸日常與自由的嚮往。書中的少女艾莉緹認為,人類沒有那麼壞,她不想再關在地板下,既不能被看見又渴望冒險。
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孩子必須冒險。但艾莉緹的冒險不是一件那麼簡單的事情。」故事以孩童般的純真凝視展開,從多次漂浪的旅程中,修繕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裂隙。
戰爭因素,瑪麗‧諾頓帶著孩子離鄉背井,過著簡樸的生活,體會出生靈的脆弱。與前四集相隔二十一年,再提筆向造物主提問──人類要是下一代借物者,如小人一樣為了日子安穩而遷移,真能永保平安嗎?
她要我們想像重拾過去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要我們思考「家」的定義不在於空間大小,在於居住自由。假使借物者必須擺脫依賴人類而活的焦慮,人類更需要學習與萬物共存的智慧。面對環境的永續課題,故事不斷衍生減量、維修、再利用的惜物巧思與美學,提醒我們借物者真實存在於生活之中。
瑪麗‧諾頓擅長以放大視角拉近物體的輪廓,運用自如的感官描寫,設置驚心動魄的海陸空場景,模型屋與教堂,彷彿親身遁入那些奇絕的微縮世界,成為借物者的一員。她說的借物者其實就是我們。
──作家、兒少文學研究者 薩芙
作者簡介:
Mary Norton
瑪麗‧諾頓(1903-1992)
英國兒童文學家。醫生的女兒。從小在萊頓巴扎德鎮一棟喬治時代風格的宅院裡長大。這片宅院目前有部分是萊頓中學的校舍,據說就是《借物少女》故事發生的場景。諾頓在倫敦的教會學校求學,後來接受演員訓練。二戰時帶著四個孩子遷往美國短暫居住,這段時間為英國陸軍駐紐約的採購部工作,同時開始她的寫作生涯。
一九五二年出版《借物少女》,即榮獲英國兒童文學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這部作品是她最受歡迎和廣為人知的著作,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或電影。她一手打造的完整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
封面插畫
SUI
喜歡月亮,喜歡種花種草,喜歡飄雨的夜晚。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華大學外文所畢業,專職譯者。譯有《時間的皺摺》系列、《現形師傳奇》系列、《世界需要怪小孩》等書。
章節試閱
孟奇絲小姐若有所思地盯著茶看,然後拿起茶匙開始慢慢攪拌。最後她終於抬起眼睛,用清晰而平穩的聲音說:「龐弗雷先生,我想報失。」龐弗雷先生拿出筆記本時,她又說:「或許可以說是失竊。」她放下茶匙,雙手交握放在腿上,表情嚴肅;那張臉瘦瘦長長,洋溢著少女氣息。「或是失蹤──這樣說或許比較精確。」龐弗雷先生轉開鋼筆的筆蓋,禮貌地等她拿定主意。接著,她猛然拋下一句:「事實上,甚至可以說是綁票!」
龐弗雷先生想了想,輕輕用筆蓋敲著下脣。過了一會兒,他語氣溫和地說:「你要不要直接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這件事沒辦法一下說清楚,」孟奇絲小姐答。她想了想。「你知道波特先生跟他的模型村嗎?」
「當然知道,那裡很受觀光客歡迎。聽說溫列克雷的普萊特先生也蓋了一座模型村。」
「我有聽說。」
「聽說他的模型村比波特先生的更現代一點,因為他自己就是在蓋房子的。」
「這我也聽說了。」孟奇絲小姐緊張地舔舔嘴脣。「呃……」她遲疑片刻,接著大著膽子說:「言歸正傳。剛說到我跟波特先生的模型村,你知道我們算是合作夥伴?他負責房子,我負責小人偶──也可以說是模型村裡的居民?」
「確實,它們看起來栩栩如生!」
「是啊。」孟奇絲小姐放在腿上的雙手微微一緊。「是這樣的──那裡的小人並非全部都是我做的,失蹤的那幾個就不是。」
龐弗雷先生鬆了口氣,但還是努力擺出關切的神情。「我懂了。」他微微一笑。「所以不見的是小人偶,對吧?你剛剛說綁票的時候,我還以為你說的是──」
「活生生的人?」她鎮定地看著他。「我就是那個意思。」
龐弗雷先生臉色一變。「那情況就不一樣了。」他舉起筆,落在筆記本上,表情突然嚴肅起來。「是一個人,還是不只一人?」
「不只一人。」
「總共幾個人?」
「三個人。爸爸、媽媽和小孩。」
「他們姓什麼?」龐弗雷先生振筆疾書。
「時鐘。」
「時鐘?」
「對,時鐘。」
「怎麼寫?」
「時鐘的時,時鐘的鐘。」
「哦,真的是時鐘啊!」龐弗雷先生寫下來,然後看著這兩個字,一臉困惑。「父親的職業是?」
「原本是鞋匠。」
「現在呢?」
「應該還是鞋匠吧。只不過那不是他謀生的方式──」
「那他謀生的方式是?」
「呃……我想你應該沒聽過……他是個借物者,就是借東西的人。」
龐弗雷先生看她一眼,臉上的表情沒有明顯的變化。「喔,你是要說借款人吧,我有聽過。」
「不不不,不是你想的那樣。那是一種職業沒錯,只是很少見,但我想可以稱它為職業……」
「嗯,我同意。我就是這個意思。我想可以稱之為職業。」
孟奇絲小姐深吸一口氣,然後脫口而出:「請聽我解釋,我想你會理解的,其實那些人的個子非常小。」
龐弗雷先生放下筆,用一雙和善的棕色眼睛打量她,表情比剛剛更困惑了。身高跟這件事有什麼關係?「我認識他們嗎?他們住在村子裡?」他問。
「對。剛剛我說了,他們住在我們的村子裡,就是我跟波特先生的模型村。」
「模型村?」
「對,裡面的其中一間模型屋。他們就只有那麼小。」
龐弗雷先生愣了一愣。「多小?」他問。
「五六吋左右。他們很特別,很稀有,所以我才懷疑他們被偷了。誰要能弄到那麼小的一家人,肯定能大賺一筆。」
「五六吋?」
「對。」孟奇絲小姐突然間淚水盈眶;她打開包包翻找手帕。
龐弗雷先生沉默半晌,然後說:「你確定那不是你做的小人偶?」
「當然確定。」孟奇絲小姐擤擤鼻子。「我怎麼可能做得出來?」她哽咽地說。「那是活生生的小人。」
龐弗雷先生再次用鋼筆敲著下脣,眼神比剛剛更茫然。
孟奇絲小姐擦擦眼淚,傾身靠向他,穩住聲音說:「龐弗雷先生,我想你可能沒有聽懂我的意思。我該怎麼解釋才好……」她遲疑片刻,龐弗雷先生耐心等著她說下去。「根據你的經驗,你有沒有過一種感覺……或印象,總覺得房子裡除了人類還住了其他人?」
龐弗雷先生認真思索起來。除了「人類」的其他「人」?這兩個詞不是一樣的意思嗎?
「應該沒有。」他坦承,口氣幾乎有點抱歉。
*
「還有人看到他們嗎?」龐弗雷先生問。
「他們絕對不能被看見。他們的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生存法則,就是絕對不能被人類看見。」
「為什麼?」龐弗雷先生問。(之後他不由納悶自己怎麼會繼續追問。)
「因為一旦被人類看見,他們就有滅族的危險!」
「我的天啊,」龐弗雷先生說,他也不知還能說什麼。過了一會兒,他突然想到一件事。「但你不是看過他們嗎?」他大膽地問。
「那是我莫大的榮幸,」孟奇絲小姐說。
兩人再度沉默。龐弗雷先生面露擔憂,孟奇絲小姐也覺得自己說得太多,氣氛愈來愈尷尬。她一直很喜歡也很尊敬龐弗雷先生,龐弗雷先生對她也一樣。她要怎麼把話題拉回正軌?她決定換一種比較平和而堅定的語調,緩和一下氣氛。「不過請別擔心,龐弗雷先生,也用不著特別費心。你只要做個紀錄,就算幫了我大忙。這樣就夠了,以免哪天他們在其他地方出現……」
龐弗雷先生還是沒動筆。「我會記在心裡的。」他闔上筆記本,用黑色鬆緊綁帶把筆記本套了一圈,然後看似是為了方便把筆記本放進口袋而站了起來。
孟奇絲小姐也跟著站了起來。「也許,你會想跟波特先生談一談?」她問。
「或許吧,」龐弗雷先生語帶保留地說。
「他可以證明我說的都是真的,包括他們的大小和所有一切。」
「你的意思是說,波特先生也看過他們?」龐弗雷先生看她的眼神幾乎有點嚴厲。
「他當然看過。我們的話題幾乎都離不開他們。至少──」她霎時猶豫起來。難道都是她在說?波特先生真的看過他們嗎?她忽然有些心慌。現在回想起來,她想不出他有哪一次親口承認看過他們,因為她嚴格要求他別去打擾借物者,讓他們自由自在過活。即使是她說服他守在小屋附近觀察的那一天,艾莉緹一家人也沒出現,她記得波特先生在太陽底下打起了瞌睡,後來還真的睡著了。也許這幾個月來,從沒認真聽過她說話的波特先生只是在遷就她,畢竟他是個善良的好人,埋頭做著自己熱愛的事。
她發現龐弗雷先生還盯著她不放,一雙溫暖的棕色眼睛等著她把話說完。她輕笑一聲,看著手錶匆匆說:「我該走了。六點我得到教堂幫魏勒斯太太整理花。」他替她開門時,她輕碰一下他的手臂。「留個紀錄就行了,龐弗雷先生。或者像你說的,記在心裡……非常感謝。你瞧,雨停了……」
龐弗雷先生在門口站了一會兒,看著那雙長腿邁著少女般的步伐,在閃亮的柏油路上大步走遠。不知道她今年幾歲了?四十八?還是五十?他納悶,接著便轉身走進門。
「朵莉──」他喊了一聲,後來似乎又改變心意,走到火爐旁怔怔望著火光,彷彿在深思。過了一會兒,他再度拿出筆記本,解開鬆緊綁帶,低頭看著幾乎空白的頁面。又思索一下之後,他舔舔筆尖,寫下「一九一一年十月三日」,之後又舔舔筆尖,在這幾個字底下重複畫線,接著寫下「孟奇絲小姐」。他猶豫片刻,再來要寫什麼呢?最後他決定在後面打個問號。
*
「依我看……」胖德彎下腰,喘吁吁地把最後一包行李推過鐵絲網,再讓史比勒搬上船。「依我看……」他又說,直起身減輕背部的痠痛。「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有一半我們都用不上。」
「什麼亂七八糟?這些漂亮的桌椅都是特別為我們做的!可以說完全屬於我們,隨便我們要留下或帶走──」
「你留下了什麼?」胖德不耐煩地問。兩人雖然愈說愈生氣,但都壓低了聲音。
「就……廚房的水槽是一個,因為帶不走。還有那些洗過還燙過的漂亮衣服,穿起來那麼合身……」
「誰會看到我們穿那些衣服?」胖德問。
「那很難說。我一直都把家裡打理得很好,讓你跟艾莉緹住得舒服。那也是得花心思的……」
「我知道,我知道。」胖德緩了緩口氣,拍拍荷蜜莉的肩膀。「我們該上船了。」
艾莉緹望了模型村最後一眼。石板屋頂在逐漸升起的月亮下閃著微光,茅草屋頂卻彷彿消失了。波特先生家的窗戶已經全暗,應該是睡了。一絲悲傷襲來,但又有點興奮,即使身體很疲憊。為什麼呢?她納悶。接著她想起了孟奇絲小姐。孟奇絲小姐一定會非常想念他們!艾莉緹知道她這一走就失去了一個朋友。為什麼身為借物者的她,明知道後果不堪設想,卻還是抗拒不了跑去跟普通人類說話的渴望?
*
繫繩終於解開。他們看見史比勒一把抓起長竿,大力往岸邊一推,把船轉向溪流中央。荷蜜莉和艾莉緹緊緊靠在一起,因為史比勒正一次又一次大力揮動長竿,駕著船逆流而上。往上游前進?划槳聲的方向?朝危險前進?為什麼?
「我的老天啊……」荷蜜莉再度輕喊。
但史比勒不斷揮竿,船繼續往前滑去,在淺淺的水波上輕輕顫動。剛剛聽到的划槳聲愈來愈近,還伴隨著另一個聲音,聽起來像摩擦聲和水花聲。荷蜜莉睜大雙眼但不敢出聲,緊緊靠著艾莉緹。艾莉緹抓著媽媽扭過頭,焦急地往後看。沒錯,他們已經遠離鐵絲網,還有模型村跟那裡的「家」代表的一切。可是,現在史比勒到底要往哪裡去?
答案很快揭曉。棒針在月光下一閃,越過船身甩向另一邊。史比勒俐落划了兩下,船就衝進更遠岸邊的燈心草叢裡。因為船頭直直對著溪岸,所以與其說是衝進去,其實更像是撞進去。
划槳的聲音瞬間停住。不管划船的人是誰,都聽到了他們的聲音。
一隻青蛙嚇得從草叢裡跳出去。接著,一切又歸於寂靜。
因為船突然轉向,荷蜜莉和艾莉緹都摔在地上。兩人躺在原地仔細聽,除了潺潺流水聲,沒聽到其他聲音。接著,有隻貓頭鷹叫了一聲,山谷另一頭隱約傳來同伴的回應。然後又是一片寂靜。
艾莉緹悄悄爬起來,慢慢往船尾移動。她可以去查看一下狀況。
月光照亮她的臉,還有暴露在外的船尾,她發現時有點心驚。她轉身往前看去,只見胖德和史比勒隱沒在陰影中,幾乎看不見,但她看得出他們在動,身體往前傾。接著,船開始移動,穩穩的,靜靜的,被一股力量推著走。胖德和史比勒合力把船划進更深的草叢裡。薄荷葉被碾碎所散發的濃郁香氣伴隨著淡淡的牛糞味飄過來。之後餐具盒便停住不動,周圍再度恢復寂靜。
艾莉緹此刻也籠罩在陰影中,她回頭往船尾看去。從被折彎和壓平的草叢看出去,還是看得到開闊的河面,她仍然有被看光光的感覺。
「有可能是水獺……」有個聲音說,聽起來近得可怕,而且是她認得的聲音。
借物者全都僵住。摩擦聲和水花聲再度傳來。
「比較可能是河鼠,」另一個聲音冷冷地說,聽起來也變近了。
「我的天啊……」荷蜜莉在艾莉緹的耳邊輕聲說。「是他們!普萊特夫婦……」
「我知道,」艾莉緹用小到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荷蜜莉直覺地想鑽回鞋套裡,她趕緊說:「不要動……」
孟奇絲小姐若有所思地盯著茶看,然後拿起茶匙開始慢慢攪拌。最後她終於抬起眼睛,用清晰而平穩的聲音說:「龐弗雷先生,我想報失。」龐弗雷先生拿出筆記本時,她又說:「或許可以說是失竊。」她放下茶匙,雙手交握放在腿上,表情嚴肅;那張臉瘦瘦長長,洋溢著少女氣息。「或是失蹤──這樣說或許比較精確。」龐弗雷先生轉開鋼筆的筆蓋,禮貌地等她拿定主意。接著,她猛然拋下一句:「事實上,甚至可以說是綁票!」
龐弗雷先生想了想,輕輕用筆蓋敲著下脣。過了一會兒,他語氣溫和地說:「你要不要直接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這件事沒...
推薦序
導讀
微小卻偉大的冒險
邱常婷
故事終於進入尾聲,不知道讀者們是否與我同樣依依不捨,甚至會在日常生活中縱情想像,或許神祕又可愛的借物者們就在你我身邊?回顧這段旅程,乍看渺小,實際上作者瑪麗.諾頓以細膩的筆法、童趣的眼光,為我們描繪了一段不可思議的精采冒險。
《借物少女》系列故事於西元一九五二年出版了第一集,一九六一年出版第四集後,作者表示故事已經完結,直到二十一年過去,七十九歲的諾頓寫出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集,也就是現在讀者們手中的第五集《滿月行動》,可說是意外之喜。
觀察《借物少女》誕生的年代,足見某種寫作傳統的延續。除了古老的神話與傳說,奇幻大師托爾金創作的《魔戒》系列和C‧S‧路易斯創作的《獅子、女巫、魔衣櫥》等書,為遼闊寬廣的幻想作品開創先河。然而諾頓反其道而行,《借物少女》將故事場景放大再放大,一草一木一磚頭,都成為冒險的聖地。
第一集裡我們透過女孩凱特的視角,聆聽梅阿姨的故事,初次認識了借物者時鐘一家:有些虛榮卻也感情豐富的荷蜜莉、堅毅可靠的胖德,以及嚮往自由、充滿好奇心的艾莉緹。第二集則接續第一集結尾,時鐘一家進入野外森林,一面逃亡一面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處。新角色史比勒帶著自然與野性的風格現身,即便在第三集也堅定地幫助著時鐘一家,划船領他們前往傳說中的借物者天堂「小福特漢」。到了第四集,故事結構上表現更加豐富,在書的前半部,我們幾乎很少看到艾莉緹一家發生了什麼,只是透過普通人類的視角,像偵探查案一般尋找線索,劇情進入前所未有的緊迫壓力。
幸好,時鐘一家終究逃出生天。第五集中,故事再次以人類視角開場,我們看見真切關心著借物者們的孟奇絲小姐如何尋求幫助。她對艾莉緹的在意就好像我們對故事角色的在意,孟奇絲小姐和警察的對話也為整個故事增添了一絲懸疑。
時鐘一家又踏上了尋找新家的旅程,並且確實來到一處新地,和老朋友重逢、結識新朋友皮格林,甚至目睹房子裡的人類鬼魂。也是在這一集,艾莉緹作為借物者終於開始「借東西」,她不再只是時鐘家的女兒,經過一連串的冒險,她獲得成長,逐步邁向屬於獨立女性的成熟。
我們迎來結局,《借物少女》系列故事中的諸多精華,卻從始至終貫穿全書,不因為故事的結束而消失,反倒穿透紙頁,滲入現實。譬如借物者們的一切都是借來的,這其實也意味著人類(巨人)文化對借物者的影響,像是雪茄盒上吹長號的淑女、艾莉緹親手抄寫的文字、食物和飲料的包裝盒。其中甚至包含姓氏和事物的意義,借物者借用了人類的物品用於自身,讓他們以落地鐘、壁爐架為姓,事物意義的借取也好比船槳和奶油刀。
借物者不會指著奶油刀說:「這是槳」。而是說「奶油刀是槳」,連他們也無法反駁物品原有、屬於普通人類的意義。
這樣的說法,在我來看是如此地富有文學性,全然就是修辭中的譬喻。即便艾莉緹相信人類是為了借物者存在的,就像乳牛之於酪農,借物者們仍對人類給予的事物意義付出尊重。因此,他們將不僅寄居於人類房屋,同時也寄居於人類口耳相傳的故事,他們會永遠活在現實與虛幻間的夾縫……活於小說。
第五集末,當艾莉緹告訴皮格林,她有多麼想讓孟奇絲小姐知道他們平安,皮格林卻輕聲回問:「你確定?永遠都是嗎?」我們從中看見作者諾頓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戰爭是故事裡一道淺淺的陰影,既反映了現實,也呈現出作者對社會的關懷,或許正因如此,故事帶領我們關注更多日常生活裡的珍貴細節。
直到書的最後一頁,可能有讀者會覺得讀起來彷彿故事尚未結束,但我們不妨專注於時鐘一家終於找到了完美的住所,艾莉緹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故事會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繼續下去。當你哪天發現自己的迴紋針、髮夾等小東西不知為何失去蹤影,那便是有小小的借物者、甚至是艾莉緹本人將你的東西借走了,因為我們這些普通人類,確確實實就是為了他們而生。
導讀
微小卻偉大的冒險
邱常婷
故事終於進入尾聲,不知道讀者們是否與我同樣依依不捨,甚至會在日常生活中縱情想像,或許神祕又可愛的借物者們就在你我身邊?回顧這段旅程,乍看渺小,實際上作者瑪麗.諾頓以細膩的筆法、童趣的眼光,為我們描繪了一段不可思議的精采冒險。
《借物少女》系列故事於西元一九五二年出版了第一集,一九六一年出版第四集後,作者表示故事已經完結,直到二十一年過去,七十九歲的諾頓寫出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集,也就是現在讀者們手中的第五集《滿月行動》,可說是意外之喜。
觀察《借物少女》誕生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