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推薦
「整個研究過程的首要考量是要去認清藝術史被寫作與被思考的方式,而且是從多重的行動者與機構、從所有秩序互動之複雜轉折、從合法性與詮釋各自之間的衝突與爭議去尋找答案。論文相當清晰地問題意識化其討論,結合美術史與政治史,強調了那些帶來更新的行動者,探索了自律與他律交錯的效應,評價了藝術生活裏主要藝術家與行動者的位置,評價了這些人要帶來自主藝術的意圖,並且因此最後評價了那些行動者持之以行動的意識型態動機而來的書寫。」──Emmanuel PEDLER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社會學教授)
「嚴謹而明確地探索了大量的歷史脈絡、問題、假設、操作概成與詮釋架構。對於進行分析所需強烈的學術要求,以及一種較自由且批評的態度進行討論的意志,作者將此二者調和了。對於發展至今的較古典取徑,作者採取明確不同的姿態,清楚定義且完全可被接受,即以一質疑、翻新、另類的視野去思考(文化)霸權在殖民與後殖脈絡下的意義。」──Eric TRIQUET (法國亞維儂大學資訊與溝通科學及博物館學教授)
「問題意識是關於視覺藝術領域行動者在文化認同問題上所採的策略,作者有著翻轉台灣美術百年史正統版本的野心。針對那些接受日、中、西霸權以致於在美術史上產生困擾與屈服效應,提出批判觀點。其研究路線可被視為一場理論宣言,關於「台灣現代與當代美術所處、所涉的歷史」之理論,為此,作者從社會人類學研究出發,其特徵是對論述內容、作品分析、連續殖民歷史事實分析進行了「道德分析」。這論文達到了博士研究寫作之高品質標準。」──Marie-Sylvie POLI (法國亞維儂大學溝通、博物館學與論述分析榮譽教授)
「作者從藝術史與藝評書寫的對照中,分析了改變意象生產與意象欣賞的狀況,這攻擊角度是很有啟發性的,它突顯了一個可觀察關係,介於藝術活動與認同訴求的複雜過程。由形象來下手,再經由呈現美學考量與政治介入是不可分離,而對於藝術領域所假設的自主性帶來新觀點。以藝術的多源觀點為方向,作者展開了一個分析,重新引入政治問題及批判式介入的可能性,其視野是大膽但也是很有收獲的。」──Gaspard SALATKO (法國亞維農高等美術學院教師,人類學博士)
書籍簡介
關鍵字:霸權、國族主義、國族認同、台灣、美術史、外來政權、藝術介入、政治介入、流寓者、士大夫思維、本土化、二二八、性別、視覺藝術、美學語言……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是作者蔡潔妮女士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之博士論文”Écrire une histoire de l'art taïwanais, une entreprise politique controversée“ 翻譯版,譯者翻譯後,又經由作者與魏聰洲先生的增修所完成。
書中在引言與歷史脈絡之後,以四大部分共八章節來做論述,作者自抒集體文化認同這個主題,藝術社會學過去僅僅以社會人類學的角度稍微處理,美術館場域被當成是一個自主領域而與殖民或國族問題無所關連。不同於此,本論文從Antonio GRAMSCI所啟發的政治社會學架構出發,圍繞著霸權概念,而鎖定於藝術行動者的認同策略與行動之分析。
因作者完稿時是以法文書寫,故附錄中特別列出概念辭典、漢字專有名詞翻譯、台灣認同光譜表,以及作者當初所進行的多場訪談文稿舉例和1995-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相關資料整理,最後並列一篇作者與當時預審委員Françoise MENGIN女士(她是研究華人世界國家(État)的專家)之間的答辯文章〈回應Françoise MENGIN女士〉,可以更清晰補足閱讀者或許會有的疑問與本論述的脈絡。
作者簡介:
作者
蔡潔妮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藝術社會學博士,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系美學博士班研究,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藝術創作碩士(M.F.A),美國洛杉磯歐蒂斯藝術與設計學院(Otis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藝術創作學士(B.F.A)。
留法前為藝術創作者,致力於觀念性裝置藝術創作,在美國與台灣均有展歷。現為藝術史與藝術社會學研究者,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於陳澄波基金會臉書官網有「潔妮談談畫」專欄,其它文章發表於藝術刊物及學術期刊,策劃過紀念李梅樹120歲在三峽的特展,也曾於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同時投入藝術市場,與魏聰洲合作於2021年出版西洋古董專書《呼吸巴黎》,又於2022年合作創辦伏爾泰藝文沙龍,這間西洋古董店同時提供視覺藝術講座課程。
譯者
雪克
畢業於法國巴黎賽爾吉國立高等藝術學院與法國第八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現為影像工作者與法文譯者。從事社會人文領域筆口譯多年,個人創作研究多關注亞洲地緣政治與個人歷史、文學、大眾流行文化等文件檔案研究。曾譯《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2》與《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5》。
校譯
魏聰洲
蔡潔妮
增修
蔡潔妮
目錄
自序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摘要與關鍵字
引言
政治暨歷史人類學研究
中國霸權與其他亞洲強權
中國文化與本土文化
台灣國族主義的獨特性
台灣的美學語言及全球化下的當代藝術
藝術自主,用以服務文化現狀的概念?
政治國界與文化邊界
集體認同作為展演式的確認
研究現狀
台灣藝術史調查的資料來源、方法學與組織
歷史脈絡
1) 始終外來的台灣政權
2) 日本殖民時期(1895-1945)
3) 中國殖民時期(1945-1987)
4) 解嚴後的認同衝突
5) 不完整的國族國家
第一部分
西化、殖民同化與本土文化在兩個殖民時期中的三角關係
第一章 日本時代的台灣視覺藝術(1895-1945)
1.1 受歡迎的現代化
充滿台灣性的台灣美術
1.2 過時的中國式品味
現代性下的不抵抗
第二章 國民黨殖民時期的台灣視覺藝術(1945-1987)
2.1 受限的言論自由
2.2 去日本化、去台灣化及中國化
反本土性
兩種與美學品味有關的表達媒介
抽象表現主義的到來
中國性與現代性的關係
2.3 戰後第一次本土化呼聲
鄉土美術與文化造型運動
第二部份
文化霸權遇上的第一個挑戰
第三章 認同轉型與美術本土化論戰
3.1 關於支持方的論述
西方霸權與「回歸」台灣脈絡
由台灣與中國文化之間共構的台灣文化主體性
3.2 各唱其調的本土化
本土化運動的三種立場
從「自在國族」(ation en soi)到「自為國族」(Nation pour soi)
3.3 關於反對的論述
反國際化課題
排外的問題
第四章 本土化運動論及作品之分析
4.1 介入式藝術(art engagé)的出現
藝術參與政治浮上檯面
環境問題的介入式藝術
4.2 思索台灣的國族美學語言
4.3 「士大夫」的意識形態與文化階序
「本土化」陣營的雙重標準
士大夫思維
結論
第三部份
記憶戰爭:國族敘事與創傷
第五章 邊界有爭議的國族敘事
5.1 根據地理邊界建立國族敘事
長久被忽視的原住民藝術
望向日本時代的藝壇目光
5.2 根據統治者的文化邊界所確立的國族敘事
文化相近與經濟機會
兩種國族主義在台灣
第六章 國族創傷下的正義被去合法性?
6.1 將國族創傷展出
一系列關於二二八大屠殺的美展
控訴、哀悼或壓抑
6.2 國族創傷展覽失去合法性
質疑台灣國族認同
操弄女性主義以反對展覽
中國流寓人士作為被遺忘的受難者
淡化國民黨的殘暴
6.3 曲解國族創傷展覽的意義
曲解作為藝術創作
反對政治倡議的藝術自主性?
結論
第四部份
「全球化」潛力作為認同戰爭裏的一項高端挑戰
第七章 兩大展作為宣傳台灣視覺藝術形象的關鍵機會
7.1 兩大展帶來的新穎
視覺藝術領域密而不宣的高位者:兩大展圈
以哲學化風格的評論來建立「全球化」與智識形象
7.2 從兩大展頭幾屆中受益的本土性
經由通往全球化之路來重新審視內部霸權
「被發明的本土性」
第八章 對立於台灣國族建構的「全球化理論」
8.1 一個把全球化與本土性對立看待的理論
被刻版印象化的台灣性
世界主義與全球主義的混淆
8.2 一種反對文化主體化的理論
藝術家:全球化時代的無國界公民
一種沒有本土性的「本土化」
8.3 一種以「自我東方主義」(auto-orientalisme)來限縮文化特殊主義的追求之理論
台式「東方主義」
潛藏的認同立場
結論
總結
附錄
附錄一:概念辭典
附錄二:台灣認同光譜表
附錄三:訪談
附錄四:1995年至2013年間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參與者
附錄五:1998年至2012年間台北雙年展參與者
附錄六:1998年至2012年間台北雙年展參與者國籍
附錄七:漢字專有名詞翻譯
※答辯:回應Françoise MENGIN女士
自序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摘要與關鍵字
引言
政治暨歷史人類學研究
中國霸權與其他亞洲強權
中國文化與本土文化
台灣國族主義的獨特性
台灣的美學語言及全球化下的當代藝術
藝術自主,用以服務文化現狀的概念?
政治國界與文化邊界
集體認同作為展演式的確認
研究現狀
台灣藝術史調查的資料來源、方法學與組織
歷史脈絡
1) 始終外來的台灣政權
2) 日本殖民時期(1895-1945)
3) 中國殖民時期(1945-1987)
4) 解嚴後的認同衝突
5) 不完整的國族國家
第一部分
西化、殖民同化與本土文化在兩個殖民時期中的三角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