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藏在傷害裡的「好處」,結束未完結的童年記憶
察覺到看不見的「利益」,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為什麼「想改變卻變不了」?這是因為你無法放下束縛自己的禁止令與傷害得來的好處!
例如有位想向媽媽撒嬌的女孩一直被說:「妳是姐姐,所以要忍耐。」當她長大後,會害怕被拒絕,因而無法去依賴誰或向誰撒嬌,學會了「不可以依賴人或向人撒嬌」這樣的認知。這就是禁止令。
而傷害的好處是指,透過不依賴人、不向人撒嬌,「就不會因被拒絕而受傷」,也「因為很努力而能收穫好評」。
「禁止令」是幼童時期從與雙親相關的事項中學到並養成的習慣,是關於生存方式的「禁止規則」,就是問題的根本。「利益」則是指「一直懷抱著問題所能得到的好處」。
因此,只要釐清這點,查覺到「問題背後有何好處」就能加速解決心懷的煩惱與問題。
‧對獲得幸福有罪惡感的女性
→覺得結婚是拋下單親的母親,除了「拋棄雙親的恐懼」還有「被拋棄的恐懼」。
‧故意做出令人討厭的行為,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很沒用」的男性
→做壞事被雙親斥責才能得到關注,下意識認為與人建立關連要透過這樣損害自身名聲的方式。
★限制人生的各種「禁止令」
◎不可以表現出自己的欲求與情緒
(若是表現出來,就會感受到被否定、被拒絕、被拋棄的恐懼)
◎不可以比雙親還幸福
(若比雙親還幸福,就會覺得自己拋棄了不幸的可憐雙親而有罪惡感)
◎不可以離開雙親
(要是離開了,就會變孤獨而感受到活不下去的恐懼)
◎不可以成長、成為大人,非得要維持孩子的模樣不可
(若是成長、成為大人,就不會被愛,會被拋棄)
◎不可以靠近人
(若是靠近了人,就會受傷)
◎不可以失敗或做錯事
(要是弄錯或失敗了,就會被否定、被輕視而覺得丟臉、沒有價值)
◎不可以輸給別人
(要是承認了比別人差,就活不下去。感受到會丟臉的恐懼,對自己感到絕望)
◎不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思考
(若是自由思考,就會感受到孤獨的恐懼。接受別人的支配,停止大腦活動比較輕鬆)
◎不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
(要是表現出自我風格、活出自我,就會被拋棄而活不下去)
◎不可以用自己本來的性別處世
◎不可以相信人
(若是相信了人,就會被背叛而受傷)
◎不可以相信愛或有所依戀
(若是相信愛,就會被背叛而受傷)
★本書特色
深入解說「禁止令」「利益」「雙重束縛」的機制。
以舉具體的事例來解說能用以解決問題的練習。
★好評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黃之盈/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
作者簡介:
大鶴和江
心理治療師/復原心理療法士。
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復原治療師協會代表理事。
有限公司ユアエクセレンス(Your Excellence)代表董事。
生於大阪,長於大分。因雙親離婚而生活窮困,同時為了療養母親的疾病,自六歲起就於兒童照護機構中生活。因為面對了從孩童時期的體驗以及創傷中所引發的各種困難,對人生以及生存抱持著疑問。之後學習了心理學、心理療法、腦科學,2005年時以心理治療師的身分創業。開發出新的心理療法「復原心理治療法」,聚焦在「看不見的利益」上,現在做為心理治療學校的講師活動中。在YouTube頻道「カズ姐さんの深くて面白い心理学」(和姐姐的深度有趣心理學)中,以簡單易懂的方式來解說深奧難解的心理機制而獲得好評。
著有《恐れを手ばなすと、あらゆる悩みから自由になる》(暫譯:放下恐懼就能從各種煩惱中獲得自由。大和書房)。
譯者簡介:
楊鈺儀
兼職譯者。喜歡日文,喜歡日本,喜歡閱讀。最大心願是能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譯有《自私的人最快樂:不再迎合他人,停止受人擺佈的人際關係》《不敢當壞人,永遠被當濫好人:遠離道德騷擾、退貨走偏的人際關係》(世茂出版)等書。
聯絡信箱:yufenghana@gmail.com
章節試閱
為什麼「想改變卻變不了」?
我在解決個案的心理問題期間,有許多諮商者都說自己從我這裡學到了很多沒寫在心理學教科書上的「人的真實心理」。
其中,我一直都在研究的主題是:「更具即效性且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想法中,關鍵點就是我首次稍微接觸到的「利益」。
「利益」表示得利、獲得好處,本書中則是指「因問題而獲得的好處」。
也就是說,「人的內心雖想著要解決問題,但也有著若是解決了〈那個問題〉會感到困擾」的一面。
因此,有問題雖有討厭的一面〈壞處〉,但因為同時存在著想要維持問題以獲得利益〈好處〉的一面,所以內心才會有糾葛。
「禁止令」〈這也是首次提及的概念〉即是阻礙人們解決問題的原因之一。
所謂的「禁止令」是人們從雙親等養育者相關人士身上所學到類似有關生存方式的「禁止規定」,像是「不可以做⋯⋯」「不要做⋯⋯」所有人在無意識中都會學到。
而利益與禁止令會相互起作用,讓問題複雜化,不斷發出像是以下的訊息,限制我們的行動:
「不要做○○,要是做了那件事,就會遭遇危險喔〈禁止令〉。不去做○○就能迴避危險獲得安全〈利益〉〈要一直這樣保持下去很辛苦。可是不保持會有危險,所以只能一直保持下去〉」
「不可以做⋯⋯,要是做了就會碰上糟糕的事而受傷喔。」
這是禁止令。
「只要不去做⋯⋯就不會受傷。」
這是利益。
例如自己主動毀了戀情時可能是因為如下的模式:「不可以愛人,要是愛了就會受傷。所以要是靠得太近就要遠離。這麼一來就能忍受傷害了。」
就像這樣,大腦會察覺到危險,引導自己主動離開來守護自我。若是這個禁止令與利益以套組的模式運作,愈是與喜歡的人靠近、親密,就愈是會想毀壞這分關係。
於是就會出現一種現象是,現實中雖迎來了「不幸的結局」,但大腦在某種意義上卻認為是守護自己遠離了危險,所以本人也很不可思議地會因為離開對方而感到安心〈利益〉。
這麼一來,不論怎麼做戀愛都不會順利。
就像這樣,我們會為了避免遭遇危險、避免受傷而不破壞禁止令,以獲得守護自己的利益。
可是那分利益反過來卻會讓我們在解決心理問題時遭遇困難。
大腦到死都會忠實地遵守於童年時期烙印下的禁止令。因為那是本能地會守護我們的防衛功能。
禁止令在我們童年時期會恰到好處地發揮作用以守護我們不受傷害,因此才形成了禁止令,但長大成人後,儘管已經不再需要了,禁止令仍會自動地持續限制著我們。
為什麼「想改變卻變不了呢?」「愈是想改變就愈是變不了呢?」其中原因就在這裡。
對獲得幸福有罪惡感,因而放棄結婚的女性
以下我要介紹一則事例。
A子小姐居住在東京都內,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單親家庭。
A子小姐聽從母親的意見考進了難考的大學,母親還支持她進入一流企業任職,最終,她更是聽了母親的勸去相親,並迅速地決定要結婚。
可是就在要舉行婚禮的前幾天,A子小姐突然取消了結婚典禮,拋下了一切。
周遭的人都大為震驚,想要說服她回心轉意,但她卻擺出堅拒的態度,完全不為所動。
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其實愈是靠近結婚典禮,她心中的某種恐懼就愈是強烈。
那就是「不可以拋下母親一個人只有自己獲得幸福」這種罪惡感以及自我否定感。「讓母親孤單一人的自己很糟糕」這種念頭每天都在膨脹著。
這就如同詛咒般,在無意識中成了束縛A子小姐的禁止令。
那是「不可以離開母親讓她孤單一人」的禁止令,以及「不可以提出自己的欲求活出自我」的禁止令。
可是母親總對她說:「快點結婚。」催促著女兒結婚,並沒有阻止女兒結婚。
既然如此,她為什還要中止婚禮,回到母親身邊呢?
結婚就是會嫁到別人家去。
也就是說,這代表會留下母親一個人自己嫁出去。
對母女相依為命的她來說,與母親一條心的感覺〈母子關係過於緊密〉很強烈,所以母親的人生就是「自己的人生」。
A子小姐總是代替父親勸慰、體貼母親,為了讓母親開心而扮演好孩子,回應母親的期待。
而對母親來說,A子小姐就是生存的價值。
此外,A子小姐也會接受、體貼母親的辛酸痛苦,是個如同父母般的可靠存在。
因此,若是放下母親一個人,A子小姐就會感受到「讓自己的靈魂碎片孤獨、不幸」的不安。
所以她取消了結婚典禮,回到了自家。
那麼,A子小姐一直這樣下去好嗎?
若是一直這樣下去,她即便是又和某人結婚,總有一天還是會離婚回到母親的身邊吧。
我其實見過很多與這位A子小姐一樣的案例。
為什麼「想改變卻變不了」?
我在解決個案的心理問題期間,有許多諮商者都說自己從我這裡學到了很多沒寫在心理學教科書上的「人的真實心理」。
其中,我一直都在研究的主題是:「更具即效性且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想法中,關鍵點就是我首次稍微接觸到的「利益」。
「利益」表示得利、獲得好處,本書中則是指「因問題而獲得的好處」。
也就是說,「人的內心雖想著要解決問題,但也有著若是解決了〈那個問題〉會感到困擾」的一面。
因此,有問題雖有討厭的一面〈壞處〉,但因為同時存在著想要維持問題以獲得利益〈好...
作者序
每個人多少都有些煩惱或問題。
若自己不是「好孩子」「好人」就會感到不安。
雖然有想做的事,卻遲遲無法做出行動。
無法拒絕討厭的請託。
習慣拖延。
想說的話說不出口。
對於獲得幸福有罪惡感。
他人常為了自身利益而利用自己。
不論做什麼都覺得自己很沒用。
不認輸。
即便一開始認真努力,之後還是半途而廢了。
面對相同情況時,身體動不了或是說出不出話來。
以上種種「想停止卻停不了」「雖然知道卻做不到」「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會重複發生」的問題,你是否也曾經歷過呢?
相信許多人都為了解決、改善問題而不斷努力嘗試各種方法。
可是情況卻一直沒有改善。
不僅如此,隨著時間的經過,問題還愈來愈嚴重⋯⋯。
陷入這樣動彈不得的狀況中時,許多人或是自責,或是詛咒運氣不好。
其實,會有這些煩惱與問題,原因幾乎都出在童年時期與父母間的關係上,所以必然會發生這些事。
因此,若是不知道恰當的解決方法,光是「埋頭努力」,是無法解決這些問
對此,我深有感觸。對許多諮商者進行治療與諮商後,我想出了「正確的解決方法」。其中重要的就是,聚焦在「利益」上。
這個「利益」和「禁止令」在人們內心深處糾結在了一起,束縛住了心靈與身體,導致產生出煩惱與問題,並使之愈來愈難解決。
因此,我們必須解開糾纏在一起的「禁止令」與「利益」。
先稍微說一下我自己的故事。
我現在是針對人際關係的問題以及精神疾病等個案進行諮商,並持續在全日本傳播自己原創的心理治療觀念以及治療手法。
因為雙親離婚以及母親生病,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兒童保護機構度過的,而這成了我的創傷。我在機構中是問題兒童,總被多數職員斥責。在二十多歲時對社會及他人充滿不信任感,人際關係上的煩惱也有增無減,總是對自己的人生充滿疑問,但也正因為我認真專注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我的心靈出現了變化。
之後我以處理心理問題的工作創業,在處理、解決問題時,研究起了能解決問題的人,以及讓問題變得愈漸難解的人之間的差異性。
從這些經驗中,我開發並確立了有即效性,而且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原創性療法〈復原精神療法〉。
那麼,說起能從根本上解決煩惱與問題的「正確解決法」到底是怎樣一種方法呢?那就是我先前說過的,透過關注問題點的「利益」,即能找到解決法。
在說明「利益」前,首先來看一下「禁止令」。
「禁止令」是幼童時期從與雙親相關的事項中學到並養成的習慣,是關於生存方式的「禁止規則」,可說是問題的根本。
例如有個想向母親撒嬌的女孩一直被告知:「妳是姐姐,所以要忍耐。」那麼,她長大成人後,就會害怕被拒絕,因而無法去依賴誰或向誰撒嬌,學會了「不可以依賴人或向人撒嬌」這樣的認知。這就是禁止令。
「利益」則是指「一直懷抱著問題所能得到的好處」。
如先前提到的女性情況,她獲得的利益就是透過不依賴人、不向人撒嬌,「就不會因被拒絕而受傷」,也「因為很努力而能獲得好評」。
該名女性同時擁有禁止令與利益,被兩種心情所束縛,分別是「其實想撒嬌、想依賴某人,但不可以撒嬌〈禁止令〉」以及「只要不向某人撒嬌、不依賴某人,就不會受傷,還會獲得周遭的好評〈利益〉」。被這兩種矛盾心情所束縛的狀態就稱為「Doublebind〈雙重束縛〉」,會讓解決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不解決問題是因為有問題才有「利益」
只要像這樣解讀位在煩惱〈無法向他人撒嬌〉背後的心情與情感,就會知道自己為什麼無法做出那樣的行動,以及在其中有獲得什麼樣的利益。換句話說,若不這樣做,就無法理解自己所感受到的恐懼〈禁止令〉以及好處〈利益〉。
因為從沒想到「懷抱問題有利可得」,就會一直拖著不去解決。
問問自己:「我所懷抱的問題背後有何好處?」
只要這樣做,就能加速解決心懷的煩惱與問題。
這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因此,本書除了會告訴大家所謂「禁止令」「利益」「雙重束縛」的機制,也會舉具體事例來解說能用以解決問題的練習。
其中應該會有與你所懷問題不太相關的例子。
不過,不論是懷抱怎樣煩惱與問題的人,只要擁有「我能改變自己的人生」這樣堅強的意志,真誠地面對自己,大多都能獲得自己期望的「憧憬人生」。
希望這本書多少能解決你的煩惱與問題,讓你活出更自由的人生。
大鶴和江
每個人多少都有些煩惱或問題。
若自己不是「好孩子」「好人」就會感到不安。
雖然有想做的事,卻遲遲無法做出行動。
無法拒絕討厭的請託。
習慣拖延。
想說的話說不出口。
對於獲得幸福有罪惡感。
他人常為了自身利益而利用自己。
不論做什麼都覺得自己很沒用。
不認輸。
即便一開始認真努力,之後還是半途而廢了。
面對相同情況時,身體動不了或是說出不出話來。
以上種種「想停止卻停不了」「雖然知道卻做不到」「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會重複發生」的問題,你是否也曾經歷過呢?
相信許多人都為了解決、改善問題而不斷...
目錄
前言 只要察覺到「利益」,就能擺脫人生的兩難
第一章 為什麼會重複發生同樣的煩惱與問題呢?
為什麼「想改變卻變不了」?
對獲得幸福有罪惡感,因而放棄結婚的女性
「拋棄雙親的恐懼」以及「被拋棄的恐懼」
不解決問題是因為其中有好處
兩個利益:「逃開‧避開⋯⋯」「可以獲得⋯⋯」
藏在「無法說出想說的話」背後的真相
努力過頭「不能輸」的女性
故意做出令人討厭的行為,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很沒用」的男性
「利益」的背後有著「禁止令」
限制人生的各種「禁止令」
成為讓自己成長的糧食
第二章 在無意識中停止人生的雙重束縛
矛盾的訊息引致了混亂
若活出自我,自己就會死?
愈是靠近,被拋棄的恐懼感就愈強烈
可以自由選擇,但是⋯⋯
若是一直有矛盾的兩種想法,情況會變成怎樣?
想離開卻又離不開的依附關係
無法自己做決定的男性
雙重束縛是各種問題的根源
只要解開一側的束縛,就能解決問題嗎?
想解決的是更深層的問題
第三章 解決問題所必須的是什麼?
大腦本能地會想避開疼痛與不愉快
能解決問題的,不是其他人,也不是治療師
從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開始吧
暴飲暴食的真正原因
不結束掉未完結的童年記憶,就無法解決問題
總是喜歡上廢柴的女性
只要改變感覺與情感,行動自然會改變
為什麼想做卻也不想做?
盡可能將情感與感覺化為言語
不了解自己—來自依戀障礙的依賴
培育心靈羈絆的重要性
無法抑制對孩子感到煩躁的女性
讓自戀的傷回復吧
第四章解除「禁止令」,改變人生的方法
為什麼解決問題時順序很重要?
為了了解自己、察覺自我,就要「語言化」
糾結為什麼重要?
「冒險的勇氣」與「克服困難的勇氣」
只要自我否定,就無法感受到幸福
在自己心中培育安心與安全感
自我否定感很強的女性
要解除人生的禁止令,就要推翻前提
增加人生中感受到幸福的時間
結語 答案要往自己的內心求,要主動尋求解決
前言 只要察覺到「利益」,就能擺脫人生的兩難
第一章 為什麼會重複發生同樣的煩惱與問題呢?
為什麼「想改變卻變不了」?
對獲得幸福有罪惡感,因而放棄結婚的女性
「拋棄雙親的恐懼」以及「被拋棄的恐懼」
不解決問題是因為其中有好處
兩個利益:「逃開‧避開⋯⋯」「可以獲得⋯⋯」
藏在「無法說出想說的話」背後的真相
努力過頭「不能輸」的女性
故意做出令人討厭的行為,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很沒用」的男性
「利益」的背後有著「禁止令」
限制人生的各種「禁止令」
成為讓自己成長的糧食
第二章 在無意識中停止人生的雙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