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logue
活出自我的榮格心理學
這三十年來,編織「失去安心的故事」的日本人們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常從來諮商的個案或是我的學生們身上聽到這樣的話。「真不想看到或聽到會讓人心情不好或難受的重話。」在連續劇或是漫畫、動漫裡出現的大多是「人物角色個性很溫暖」,或是容易理解的懲惡勸善劇情或是既定和諧︵harmoniepréétablie︶的狀態,感覺像這類輕鬆觀影的「輕話語」增加了。這可能也是因為,我們生活周遭充斥了「重話」。「重話」令人感到不安,於是人們表現出來的是,盡量與會產生負面情緒的話語保持距離、起碼在自己可控制的範圍內保持輕鬆。二次大戰後,從一九六○年代到一九七○年代是日本高經濟成長期、一九八○年代後半到一九九○年代初期經歷了泡沫經濟及泡沫經濟破滅,日本有被稱為「消失的三十年」的時,至今仍舊持續中。就職冰河期、東日本大震災、福島核能事故,每年都發生一些自然天災,日本這三十年間持續編織著「重話」。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這類天真成長故事的人們,現在應該幾乎不存在了。隨著高度經濟成長以及泡沫經濟的擴大,帶來了「獲得安心的故事」,正因為這樣,日本人這三十年就是過著「喪失安心的故事」的日子。不單是日本,九一一、雷曼兄弟、恐怖活動繁多、社會對立,世界正深陷於混屯之中。再加上,新冠肺炎病毒及變種病毒傳染的擴大,世界經濟整體持續低迷、人們因為移動與集會的限制、遠端工作的方式,都為社會與經濟帶來極大的轉變。其中,在二○二二年二月時,與日本國境接壤的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武力侵略,世界性的能源不穩定與物價高漲狀況正在持續惡化中。俄羅斯與中國等威權主義國家,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諸國,對立愈發明顯,在這樣的世界情勢中,北韓卻相繼朝日本海發射導彈飛彈。臺灣情勢也變得緊張起來。今年夏天,在日本政界頗具威信的前首相在一場演說中遭到槍擊身亡。因此事件,讓一直以來具有特殊歷史觀的宗教早已神不知鬼不覺地深根於日本的權力中樞狀態明朗化。
入秋後,日圓貶值來到一美元對一百五十日圓關卡,世界經濟的未來不明、一股未來世界景氣將會嚴重退縮的氛圍飄散開來。再加上,最近日本政府在沒有大動作討論與對國民說明下,就改變了戰後日本的國防政策。除了日本之外,世界各處也都出現不合常理的狀況。然而,超出常理的狀態何止世界而已,它也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薪水沒漲,物價卻上漲,這種狀況使得生活變得艱難。明明時代已經來到平均壽命「人生一百歲時代」,因為少子高齡化影響,推斷年金給付額〈類似於臺灣的老年年金〉不會增加,於是在二○一九年,日本財政部金融廳發表了「老後資金將不足兩千萬日圓,不足的部分請國民自己設法解決」這種不知所云的說法。雖然我們早知道,人生就是有各種階段,我們在住宅與教育上花了錢,當然也有必要為了老後的生活費、照護與疾病早點準備好足夠的金錢。雖然政府大力倡導「投資累積資產」,但因為背負著風險所以是否真能補足老後所需呢?在二○二二年秋季,NHK播放了一齣由原田香作品改編的劇集《一橋桐子的犯罪日記》中,描述了由松坂慶子飾演的主角一橋桐子,這個既沒有錢也沒有家人的七十六歲女人,為了讓餘生都在監獄裡度過,而努力設法犯罪被捕的樣貌。主角桐子的行為引起觀眾的「感同身受」。在這個時代,「不愁吃穿住居,讓人得享天年」這樣極為理所當然的願望卻難以實現,成為一種奢望。安心生活變得困難,看起來我們將越來越難以安逸生活。
名為自由的牢籠
這樣的不安不只是因為,社會與經濟的混屯,也是我們為了追求自由、改變了價值觀所換來的。知名兒童文學名著《默默》《說不完的故事》作者麥克安迪的短篇〈自由牢籠﹀清楚地描述了這樣的狀況。在這則故事中,某個男人被囚禁在有著無數門扉的建築物裡。有個聲音對他說:「自己選擇自己的命運」「你只能選一扇門」「快決定你要選哪道門」,他試圖從無數道門中選出其中一道以逃離。但是,因為他不知道選定的那道門是否連通外面,也不知道門的後面有什麼,於是害怕得無法選擇。
「或許這道門後有一隻獅子」「這道門的另一側或許是一個深淵的入口」「但是,又或許門的另一邊有寶藏」就在他內心充滿糾葛的過程中,時間無情地經過,最終他選擇放棄。漸漸地,他不再關心那些門,決定要永久地留在建築物裡過日子。最後,因為男人放棄選擇門扉而得以離開建築物,來到外面世界〈《麥克安迪全集》,二○○七〉我認為這個故事在說的就是「能自由選擇事物,究竟代表著什麼呢?」生存本來就伴隨著大大小小的選擇。某種意義上來看,人生是在一連串的選擇下成立的。當然,選項多寡是因人而異,即使如此,只要做出某個選擇就意味著有另一個沒有選擇的選項。無論是誰,在人生中,無論是想要或是不想要,總是多次站在分歧點上。只要選擇了一條路,就等同於關閉了另一條路。像這樣,越是有大選擇,越是難以做出選擇,所以人才會苦惱。如同在〈自由牢籠〉裡的那個男人,因為不知道門後會有什麼等著他而猶豫不決,即使選了其中一扇門,也無法保證是是正確選擇。此時,就算如同〈自由牢籠〉裡的男人般,不做任何選擇也能說是一種選擇。無論如何,〈自由牢籠〉裡所描述的,無論選擇何者都是自由的這個狀況,反而讓人遭遇選擇困難的狀況。我認為,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與社會現在的狀況也很接近〈自由牢籠〉所描述的狀況。比方說,對女性來說,不只有結婚進入家庭這個選項,選擇婚後持續工作、或是不婚的人都越來越多。就連工作方式也大不同,其中有一直待在同個公司工作,也有自己創業或是獨自接案的人,有各種選項。有些人以在家工作的形式工作,不被公司所在地所束縛,而是在喜歡的地方工作;有些人身兼數職,做副業、追求興趣地斜槓很多頭銜。好大學畢業後就會進入好公司上班這件事已經不是保證,因為人們再也不會因為在大企業工作而能永保安康一輩子。就連性別也不再只局限於女性或男性這個小框框,現在已經是多元性別,諸如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者等的性別認同、LGBTQ等的性取向、疑性戀Questioning〈對於自己的性別或性向仍在摸索中的人〉等。
價值多元的困境
法國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çoisLyotard〉把這樣的狀況稱之為「大敘事〈grandnarrative〉的結束」〈Lyotard,1984〉。意思是,眾多人共有的價值觀失去了力量,開始認同多元價值,並摸索出共存之道。
生存方式的選項增加代表了自由,但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安心並幸福地生活,則沒有明確的標準。比方說,在多數人認同「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只要遵循就能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安心與幸福。然而,到了現代,這樣的價值觀開始動搖,失去了力量,人們開始無所適從。簡直就如同〈自由牢籠〉的那個男人一般,當人們有越來越多可以自由選擇的門扉,將越是不知該如何選擇,因此感到不安。我不自覺想到,這樣的不安正是招致近年世界各地可見的極端保守的政治思想與信條興起的原因之一。雖然非常諷刺,但是,當人的自由越是受到保障、越是意識到多元價值觀的存在,人們越是感到不安,越是想要受限的、有束縛的自由,且越是否定多元價值。
自由,但感到不安的時代
就是在這樣的現代,才會自由卻又感到不安。自由只是保障了多重選項的可能。但是,自由卻不保證絕對能夠做出對的選擇,因此,做了選擇之後的風險與結果只能自己承擔。人們只能自己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自己找出路。站在擁有這樣嚴苛的自由之前,多數人都會躊躇不安。
想要在這樣不安的時代生存,我認為能助人們一臂之力的正是榮格心理學。至少對我來說,確實如此。榮格心理學不會告訴我們「正確答案」,卻是會為我們照亮去路的燈火。它會為我們的生存方式帶來意義與方向,為我們在行走人生這一條必須獨自前行的路途上帶來安心。在日本,一說到榮格心理學,有許多日本人都是透過河合隼雄老師而得知。河合隼雄老師是日本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人,並致力於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推廣榮格心理學。榮格心理學是由瑞士精神科醫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創始,可以說是在西歐發展起來的心理學派之一,而在非西歐國家的日本,榮格心理學則是普及最成功的國家之一。
學習榮格心理學是在開咖啡?
事實上,現在榮格心理學在西歐被其他心理學流派所超越,雖有底氣卻逐漸式微。在日本,自從二○○七年眾所周知的河合隼雄老師去世後,就有諸多新流派與心理學手法引介進來,榮格心理學也逐漸失勢。書店書架上,榮格心理學的櫃位縮減,相關書籍的網購數量也減少了,看著逐年衰微的狀況,我不禁感到扼腕。
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有看法認為,當學問進入成熟期自然會如此,但是,我總感覺到,如此一來稍微被排除在現代心理學與心理治療的主流,而且會覺得,榮格心理學是「熱愛的人就會很熱愛」的邊緣性〈marginal〉存在。我曾在數年前向同業友人提及,自己要前往瑞士的榮格研究所留學以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為目標,沒想到對方竟然回說:「妳這樣做就跟要在現在開咖啡廳一樣喔。為什麼現在才想到?」確實,近年來在心理諮商現場,隨著生物學上的研究進展,具有自然科學根據的心理治療增多。榮格心理學則是為了更加深入理解人類心靈,著重於人文科學、宗教、鍊金術、西洋占星術、《易經》等,看起來就屬於靈性領域與神秘現象領域。即使從這些領域所獲知的知識也很重要,但畢竟是非科學領域,在注重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治療法的現代,榮格心理學怎麼看都是不合乎時代。就連這樣的我在被說「取得榮格分析師跟開咖啡廳一樣沒前途」之前,也都為了暫時放下目前的工作與職涯,渡海去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這個目標是否有意義,甚至是實際去到榮格研究所留學頻頻感到不安。而即使如此,對我來說,榮格心理學仍在我內心大聲作響,這件事絕無虛假。榮格心理的魅力是在於重視「個性」這件事。我從孩提時期開始,無論在哪裡、身邊有誰,總感覺到格格不入,榮格心理學帶給這樣的我接納感。因為榮格心理學,我感覺到有人在背後支持著我,並對我說:「這樣就好」。正因如此,若以「因為受歡迎」「因為容易找工作」這樣的理由學習正熱門的心理治療或手法,我覺得對認真想要走那條路的人是很不敬的,而且無論是作為心理治療專家或是作為我自己都將無法腳踏實地地生活。
榮格心理學──在不安的時代中用以求生
從結果來看,我去榮格研究所留學的收穫是,有機會能深刻思考我究竟是誰、我的個性如何?對我來說,即使有犧牲,我也獲得了有價值的東西。因為,如果不理解自己就無法理解他人,更無法活出自我。透過更深刻理解自己的個性,我感到自己更能踩穩腳步,因此,在從事心理學家這個工作上也帶來了好的影響。榮格在臨床心理的實踐上,非常重視諮商師〈治療者〉與個案〈被治療者〉雙方的個性。榮格認為,心理治療是諮商師與個案個性相遇的媒介,而治癒個案的根源就在諮商師的性上,而非諮商師所依據的治療法與理論。因此,榮格學派的心理治療是因人而異的,並沒有明確且固定的方法。諮商師與個案的個性碰撞後,諮商師採取符合每個個案個性的形式展開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沒錯。榮格心理學就是貼近每個人的「柔軟心理學」。它不會為了治療而積極採取對策,也不是會使用結構完整手法固定的硬性心理學。為了能悄然地坐在個案身邊,不妨礙他的行進方向,必須要能尊重個案的個性。這是最最重要的。我認為,榮格心理學所具備的柔軟性,正可以支持生活在這充滿不安時代的人們。當人們的意識與社會不斷產生巨大變化,能否摸索出適合自己個性的生存方式及工作很重要。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活出自我,對任何人來說,都非常不容易且會感到惶惶不安。尤其是當選項變得無限,只會讓人越感困難與擔心。當這樣的時刻來臨,我們走在未知道路上,每個人到底須要背負怎麼樣的背包?該如何使用背包裡的東西?又能從過程中獲得什麼?這一切的一切,榮格心理學都能給予我們教導與引導。只有它,才能讓我們更深刻理解自己的個性,為人生帶來意義與豐足。榮格心理學是榮格基於自身經驗而成。也就是說,榮格是以自己為研究對象,將自己的夢境、想像與體驗當作研究對象,以探究內心。
我想要在本書中介紹榮格的這個手法給大家學習,並分享自己的經驗,為各位講解榮格心理學。雖然看來有點實驗性質,但正因為榮格心理學是經驗的心理學,我才要經由述說自己的故事,讓榮格心理學的本質更具體、更清楚易懂。當各位讀完本書,如果能覺得了解自己的個性是有趣的,或是感受到榮格心理學的深奧,我將會非常開心。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各位能找到活在這世上的一些提示,並與各位展開榮格心理學的旅程。再者,本書中所提到的臨床事例,基於個人資料保護與保守祕密原則,做了必要但不影響內容的更動。另外,本書中所使用的照片,皆由我所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