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斷捨離的意義
斷捨離的意義是什麼?換言之,修習斷捨離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生活?關於這個問題,我從九個方面來說。
自然的生活
斷捨離可以使我們遠離物欲,回歸自然。中國本來是農業社會,人們的生活和土地息息相關。但現代社會重商輕農,城市向農村急速擴張,也使我們和自然漸行漸遠。有人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從電話、電腦到飛機、高鐵,我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便利。其代價,卻是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對自然的大肆破壞。當這些消耗和破壞已不可逆轉時,人們才發現,原來青山綠水才是最好的金山銀山,是可持續發展的資本,也是滋養身心的源泉。在國外,已有醫院把「去森林公園」當作治療某些疾病的處方。
自然是有治癒力的。過去的孩子沒什麼玩具,都是在天地間嬉戲玩耍,朝氣蓬勃。但現在的孩子從小就玩遊戲、刷手機,成人同樣沉溺於電子產品。短短十幾年來,近視、頸椎病變等顯性問題迅速增長,但更大的隱患是由此造成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加改變,我們就會像缺乏光照的植物那樣,逐漸失去活力。
所以我們要擺脫物質的捆綁,走向自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當心不再塞滿東西時,才能感受自然的美好,從中得到滋養,得到平靜。
樸素的生活
斷捨離可以使我們建立樸素的生活。現在整個社會都在鼓動消費,經濟不斷增長,我們的欲望也在不斷增長。兩千多年前,佛陀就告誡我們:「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莊子同樣感慨:「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可見,少欲才是幸福的關鍵所在。欲望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幸福,所謂知足常樂。
為什麼現代人不容易知足?以前的人視野很小,所見不過是吾鄉吾土,沒什麼比較。但我們現在能看到世界各地的生活,看到超級富豪的奢侈享樂,各種成功學又在給人灌輸「你也可以」的信號,這就使得欲望被無盡擴張。如果說,古人的知足有環境因素,那麼在今天,我們特別需要提高定力,主動約束。因為欲望越多,就越不容易滿足,幸福的成本也會越高。一旦失去,還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斷捨離所做的,是從以物為中心,回歸以人為中心。怎麼理解以人為中心?很多人覺得,即使擁有再多東西,還是以我為中心——因為我需要這些東西,擁有了很高興。他沒想到,自己是被誘惑所刺激,被欲望所捆綁,才會控制不住地購物。當一陣衝動過去,就後悔得想要剁手以明志了。
以人為中心,是立足於人的自身來思考:我要建立什麼生活?什麼是我真正需要、有用且健康的?我們全面審視後會發現,生活確實不需要這麼多東西。當心不被物欲控制時,就會有更多時間投入精神追求,發展興趣愛好。
悠閒的生活
斷捨離可以使我們擺脫忙碌,建立悠閒的生活。現代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忙,忙著賺錢,忙著消費,忙著破壞環境。錢多了又擔心貶值,還要投入大量時間理財,真是為物所役,為物所累。
因為欲望,人們在占有、攀比、競爭中不斷循環。首先是占有,總想擁有更多東西,從衣食、手機到汽車、房子,多多益善,永無止境。其次是攀比,有了還不滿足,還想勝人一籌。社會上有不同的圈子,當你好不容易在原有圈子爬到頂層,進入另一個圈子,又是第一層,還得從頭來過。最後努力爬到頂層,再進入新的圈子,繼續周而復始地努力。攀比又導致競爭,帶來自我的重要感、優越感、主宰欲。我們以為這三種感覺代表了「我」,其實這只是心靈世界的不健康因素。當你被它控制,才會成為奴隸,不停地為它打工。
常常是,我們擁有得越多,追求得反而更多,結果就更忙碌。只有擺脫欲望,不再有那麼多需求,生活才會因為簡單而從容,心靈才會因為從容而自由。
有序的生活
斷捨離可以使我們擺脫無序和混亂,建立有序的生活。世上真正能按理想生活,對自己感到滿意的人其實不多,很多人對自己的行為和生活並不滿意,卻受制於串習、惰性、不良嗜好,無力改變。
相對生活習慣,整理物品是比較簡單且容易入手的。我們可以將此作為改變串習的開始,通過斷捨離,使環境變得整潔有序。進一步,對飲食、行為、作息等方面作出調整。然後通過二十一天或一、兩個月的鞏固,逐步形成新的習慣,做到飲食有節,行為有度,作息規律。如果個人的力量不足,可以尋求環境支持。別院就營造了清淨如法的氛圍,通過種種規範和集體力量,説明大家建立有序的生活。這不是誰需要你這麼做,而是你想讓自己變得更好。
品質的生活
斷捨離可以使我們建立有品質、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問問自己:現在的生活到底有沒有品質?有沒有意義?每天做的、說的、想的,哪些對成長有正向價值,可以讓生命得到提升,哪些只是在消磨時光,甚至在內心製造垃圾?事實上,多數人的存在就是一大堆混亂情緒,加上一大堆錯誤想法,每天都在造垃圾和扔垃圾。
生命是無盡的累積,其品質就取決於我們的存在。我們買東西時,會選擇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最高品質,卻往往不在意,自己是什麼樣的生命產品。如果認識到,生命品質才是永遠伴隨我們的根本,是決定幸福的關鍵,我想,沒人不想成為優質產品。
如何提升品質?儒家講「學以成人」,人不是吃飯就能成長的,那只是身體的自然屬性,和動物沒有區別。人所以為萬物之靈,取決於智慧和道德,這是需要通過學習成就的。佛法則是由斷惡修善,造就高尚的生命品質。體現在身口意三業,首先是通過斷捨離來斷除貪瞋癡,然後是勤修戒定慧,圓滿智慧和慈悲。當我們的心行有品質、有價值,生命才會變得有品質、有價值。
清淨的生活
斷捨離可以使我們改變混亂的現狀,建立清淨的生活。在今天這個物質過剩的時代,人們被海量的物品包圍著,從環境到生活方式都混亂不堪。這種混亂又導致心念的混亂,互相干擾,亂上加亂。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首先要通過斷捨離改變環境,在清淨的空間中,更容易看清心行是否混亂。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在亂七八糟的環境中,言行往往變得肆無忌憚,任意妄為。而在清淨的環境中,就會自覺地有所收斂,內心也更容易安定,可以有效規範身口意三業。進一步,還要通過修行清理無明、散亂及貪瞋癡串習,照見「本來無一物」的清淨心。這才是究竟的清淨,在任何環境中都能靈光獨耀,不染塵埃。
環保的生活
斷捨離可以使我們改變消費習慣,從物質至上轉為低碳環保的生活。環境的持續惡化,和高消費有著密切關係。有句話叫作「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說的是殺生問題,同樣適用於對環境的破壞。如果不是欲望的極度膨脹,人們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物品,也就不需要耗費那麼多資源,更不會製造那麼多垃圾。正是不良的消費習慣,把大量資源變成了商品,並且很快地,又變成地球無法負擔的垃圾。
全世界究竟有多少商品,恐怕沒人可以給出答案,因為每天不斷有新品問世。其中,還有大量一次性商品和快消品。它們的廉價和方便,使普通人都能承擔且樂於購買。但承擔這種消費的僅僅是錢嗎?它的背後,是越來越枯竭的資源,越來越脆弱的生態。所以我們要奉行低碳環保的生活,在減少欲望的同時,敬畏自然,愛護環境。
利他的生活
斷捨離可以使我們弱化我執,從利己轉向利他的生活。雖然佛教強調自利利他,但這個自利,是指有益成長的正向利益。如果是自私自利,非但不能自利,還是一切衰損之門。當人們擁有無數物品,並沉溺於這種擁有,就會增長我法二執,強化自我的三種感覺,似乎一切都是為「我」服務的。事實上,是把自己束縛其中,看不到人生還有什麼更大的意義。
透過斷捨離,捨棄不必要的物品和人際關係,將會打開全新的世界。當我們不再為物所役,就有更多的時間用於精神追求,成為有生命品質的人;當我們不再為物所累,就有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服務社會,利益大眾,成為有愛心和慈悲心的人。這種成長和由此帶來的快樂,是物質無法比擬的。
覺醒的生活
斷捨離可以使我們放下貪著,開啟覺醒、解脫的生活。斷捨離的離,是捨離對物質的依賴和執著,這也是斷捨離的核心所在。否則的話,「斷捨離」可能只是重新採購的藉口。確實有人在斷捨離之後買得更多,然後再斷再買,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就違背斷捨離的本意了。
所以關鍵是擺脫依賴和貪著,以及由此形成的貪瞋癡串習。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也是生死輪迴的根源。解脫,就是要解除這種捆綁。在這個層面,斷捨離是我們走向覺醒、成就解脫的助緣。即使暫時達不到這樣的高度,能在生活中減少對物質的依賴,當下就能體會減少依賴帶來的輕鬆和自由,這是每個人都可以感受的。
我們知道,身體需要新陳代謝才能保持健康,生活同樣離不開這種代謝。放下依賴和貪著,我們才能放下心靈的重負。所以斷捨離也是一個法門,是和修行及禪意生活相應的。希望大家認真學習、思考,並落實到行動中,於個人,可以改善生活;於世界,可以保護環境;於現前,可以調身修心;於究竟,可以走向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