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榮博堪布的開示早已影響了數十萬人,它也即將改變你的人生。
※隨書附贈希阿榮博堪布影視開示QRcode
《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近幾年來所寫的隨筆集。這些內容以現代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為我們娓娓道來人生本應有的美好境界。
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我們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鼓勵和啟發,讓我們了解修持佛法是最值得投資的事業,生起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就是我們今生和來世最重要的財產。
書中處處散發著慈悲與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樸實生動的開示,導引我們如何面對心的本性,讓我們從自我的困境──無知、傲慢、恐懼、執著中解脫出來,真正踏實地走在安樂的道路上。
作者簡介:
希阿榮博堪布
1963年生於德格,幼年即開始跟隨家鄉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學佛法。二十一歲到世界最大的佛學院——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當今藏傳佛教寧瑪派最具影響力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繼續修學佛法。二十四歲,獲得堪布學位。之後在五明佛學院傳講顯密法要,同時協助法王如意寶管理佛學院各項事務,全力護持四眾學員的聞思修行。
堪布還在德格玉隆闊建立了扎西持林閉關院、養老院、醫院,並對周邊眾多寺廟的發展給予護持,支持幫助培養僧才。同時,堪布長期資助眾多貧困家庭,解決就醫和孩子上學等問題。
多年以來,堪布不辭辛勞地赴海內外各地弘揚佛法,倡導放生和其他各類共修活動,以正式授課、現場開示、發表文章等多種形式接引、指導佛弟子聞思修習佛法,深受海內外佛子的尊敬和喜愛。尤其是近年來,堪布大力倡導淨土法門,引領有緣眾生悉皆發願往生極樂淨土。
堪布對佛法的開示精妙而平實,由其開示、隨筆結集出版的《次第花開》、《寂靜之道》、《生命這齣戲》、《透過佛法看世界》,自問世以來一直是佛教類書籍中的暢銷書。
欲瞭解更多信息,請登錄菩提洲網站www.ptz.cc
相關著作:《五台山與大圓滿:文殊道場朝聖指南》《次第花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第一次聽到法王如意寶吉美彭措的尊號是在二十多年前,當時貝諾法王說:「這是我真實的上師。」我們這些台灣弟子視貝諾法王如蓮師,他這樣一位德行具備的上師,以極虔誠的口吻向我們鄭重介紹如意寶法王吉美彭措,說:「藏地有吉美彭措法王,法教必不衰退。」
多年後這個預言應驗了,很多當年在五明佛學院學習修行的堪布們,到了二十一世紀成為各個寺廟的重要老師。在法王如意寶的幾位珍貴的心子中,台灣弟子對希阿榮博堪仁波切可能是比較陌生的。
在我尚未有緣見到希阿榮博堪仁波切以前,已從他的幾位弟子口中聽聞到許多有關他的奇妙事業;當然,不同的弟子總能說出不同的印象,但所流露出的敬仰與摯愛已足以說明希阿榮博堪仁波切的攝受能力。我第一次見到堪仁波切就被他率直純真的笑聲所打動,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無造作的謙虛。在與堪仁波切短短相處的兩小時裡,經常讓我不自覺的想起吉美彭措如意寶法王,也因而感受到法脈傳承的力量。
《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仁波切將多年發表過的文章及開示結集成冊,有系統地將佛陀法教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開展出來;最令人動容的就是堪仁波切以自身的經驗及修行,將深奧的佛法善巧的融入日常生活中,通篇所流露出的慈悲、智慧及幽默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
在目前這樣一個資訊充斥,知識看似隨處可得的年代, 許多人對真假與好壞的分辨越發感到茫然,能尋到一位良師、讀到一本好書,都需具備福德資糧。《次第花開》是能引導眾生邁向正道的書,願一切眾生能從書中找到解脫之鑰。
丁乃竺
臺灣及華人地區最著名的劇場製作人之一,佛法翻譯
名人推薦: 第一次聽到法王如意寶吉美彭措的尊號是在二十多年前,當時貝諾法王說:「這是我真實的上師。」我們這些台灣弟子視貝諾法王如蓮師,他這樣一位德行具備的上師,以極虔誠的口吻向我們鄭重介紹如意寶法王吉美彭措,說:「藏地有吉美彭措法王,法教必不衰退。」
多年後這個預言應驗了,很多當年在五明佛學院學習修行的堪布們,到了二十一世紀成為各個寺廟的重要老師。在法王如意寶的幾位珍貴的心子中,台灣弟子對希阿榮博堪仁波切可能是比較陌生的。
在我尚未有緣見到希阿榮博堪仁波切以前,已從他的幾位弟子口中聽聞...
章節試閱
四、自律
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祕的體驗或為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能為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所以,修行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眾生著想,二是為此而採取轉化內心的實際行動。
我們能對他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這種能力與生俱來。看見另一個生命受苦,我們會本能地生起惻隱之心,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表現出強烈的同情、憐憫並實施幫助的行動。
比如地震發生後,很多人看見災區的照片會情不自禁地流淚,很多人自發地動起來進行援助,大家在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驚懼和傷痛,那也正是震區人的感受。大家發自內心地感覺到與震區人、與所有擁有愛心的人之間那份緊密連結。在那個時刻,不必是佛教徒,大家也能真切體會什麼是悲心。
當然也有人表現冷漠,這並不是說他們就沒有惻隱之心,相信他們看到流血傷亡的情景,也會感到不安、不舒服,會下意識地閉上眼睛或把目光移開。
不忍心看見另一個生命痛苦,這就是惻隱之心。在此基礎上進而參與、分擔另一個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們本具的能力,雖然我們有時候也表現得自私冷酷,但這種能力始終存在。
災難來臨的時候,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我想,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直接參與救死扶傷的援救行動,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在情感上分擔他們的痛苦,讓他們感到被關注、被關愛、不孤單,沒有被遺棄。
為亡者念經超度也是這種分擔的表現,我們陪伴亡者走過中陰,分擔他們的恐懼和孤獨。
大家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受災會需要什麼,首先當然是物資:吃的、住的、用的,同樣重要的是,還需要關愛。
被關愛不僅是心理的需求,也是生理的需求。從小到大,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愛才能生存、成長、健康地生活。對於別人的善意、關愛,我們似乎天生就能領受其中的美好。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麼微小,哪怕是陌生人一個真誠的微笑,也會觸動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感到欣喜。
所以,由己及人,我們要盡其所能去關心災區的人,持續關注他們的問題,分擔他們的痛苦。
從長遠來說,我們若真心替別人著想,首先需做到自律。
不僅在別人遭災的時候幫扶一把,而且更切實地在平日生活中時常檢討、克制那些會給自他帶來痛苦的身心行為,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人與人、人與自然、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衝突,使大家享有一個更和諧的生存空間。
只有整體的生存環境和氛圍祥和了,人們才能有更平等的發展機會,透過自己誠實的勞動去創造美好生活。這一點對於包括災區人在內的所有弱勢族群來說,尤為重要。
身體的行為主要由心決定,我們如果能夠調伏內心的負面情緒和思想,外在行為自然會隨之改變。負面情緒是指會給自他帶來痛苦的內心活動,如憤怒、仇恨、嫉妒、貪婪,以及焦慮、抑鬱、恐懼等等。
我沒用大家熟悉的「煩惱」一詞是因為:首先,煩惱涵蓋的範圍更廣,包括未圓滿覺悟的眾生因無明而起的所有行為;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無論是「五毒」、「三毒」、還是其他煩惱,我希望大家都能把它們看成是情緒、感受,而非心的本性。說「煩惱」,大家也許不自覺地就往本性上靠,覺得心本身是煩惱的;說「情緒」,不用提醒,大家也知道是表面的、波動的,只不過有些情緒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能量也很大,不容易克制。如果憤怒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就不可能有高興的時候,但事實不是這樣。我們不僅能高興,而且在生氣的時候還能知道自己在生氣,這說明意識與情緒不完全是一回事。我們是有可能有意識地去控制和調整負面情緒的。
自律的第一步是覺察。留心觀察自己身、語、意的活動,觀察負面情緒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的破壞性、欺騙性何在。即使像憤怒這樣狂暴的負面情緒,也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也需要各種條件才能產生和壯大。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些,就有辦法克制、削弱、化解憤怒的情緒。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顯現很多負面的東西,對此保持敏感、警醒,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去做的事。然而,大多數人對待負面情緒的態度都是聽之任之,反正遲早會過去,那就等它自己過去好了,何必那麼認真地對治。這主要是因為沒有認識到負面情緒的破壞性,它使我們失去對整體局面的判斷力而愚蠢地陷入憤怒、嫉妒或惶恐中。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很難做出明智的決定和行動,很難照顧到自他的利益,甚至會使自己和他人處於危險的境地。
負面情緒的一個特點是,如果你不對治它,下次它再出現時能量會更大。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對治,它就會慢慢擠走其他的情緒,使你的情感世界成為它的天下。不論你遇到什麼情況,你都會習慣性地訴諸一兩種負面情緒,比如一個愛生氣的人即使遇到本該高興的事,他也能找出讓人生氣的理由。我們往往會認為這種人本性如此,其實他只是每次在惱怒的情緒生起時沒有認真加以對治。他的心本身並不是一顆憤怒的心。
負面情緒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安寧,有些是短暫的,有些更持久,而這種更持久的破壞往往也來自我們自己對負面情緒的看法。比如當我們身陷危險中,恐懼可能讓我們更加警覺、靈敏,做出一些在平常狀態下無法做到的事。這種恐懼對我們的身心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有時甚至能化險為夷,但是如果我們左思右想,抓住恐懼感不放,還不斷添加豐富的想像,心裡只會越來越害怕,最後完全被自己製造的恐怖情緒淹沒。仇恨、悲傷、焦慮等等也都是這樣。
人們常說凡事要想開一點。想開一點就是不強化對事件和情緒的負面認知,不在心裡編故事誇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的無益想像中。
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知道,情緒具有傳染性。當一個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周圍的人都會受到影響,大家先是感到心裡不痛快,接著不知不覺中傳染上壞情緒,繼而又把壞情緒傳給別人。久而久之,大家就會共同形成一種慣常的氛圍,可以是家庭氛圍、工作氛圍,也可以是更廣泛的社會氛圍。
比如你早上出門坐計程車,下車時司機找零找給你一張假鈔,但你後來才發現,心情一下就變得很糟,到公司臉色還沒緩過來,跟你打招呼的同事就會想是不是你對他有意見。他心裡有氣,轉身就把氣出在正好進門的快遞頭上。快遞沒頭沒腦地被人訓斥,很不服氣,騎著摩托車在路上也就沒那麼有禮貌了,轉彎時搶行一步,一輛轎車躲避不及撞上前面的車,兩位轎車司機開始互相指責......再說你收到假鈔,很自然的反應就是想辦法花出去。那位計程車司機也是從前面的乘客那裡收到假鈔,他也是被騙了,他又接著騙你,你被騙了,轉過頭來又想著騙別人。你們平時都是和氣、誠實的好人,可是在壞情緒的傳染、影響下,卻侵犯性十足地生氣、遷怒、互不相讓,甚至騙人。如果大部分人都這樣,就會形成一種焦慮、不信任、自私、粗暴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裡生活,大概沒有人會感到幸福。
負面情緒具有欺騙性,它讓我們相信可以從中得到保護和滿足。很多時候,我們發怒是因為覺得這樣我們會更強大,可是你看辯論中,往往是理屈詞窮、眼看敗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開始攻擊謾罵。同樣的,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個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內涵的不夠豐厚。沒有什麼比貪婪更具欺騙性,我們總以為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是擁有的太少或想要的沒得到。雖然正當合理的需求與過度奢求之間的區別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如果我們更關注的是得到某種東西或實現某種狀態,而不是這個東西、這種狀態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我們就該小心,不要被貪婪牽著鼻子走。比如我們要生存就必須吃東西,但是如果我們關注的是吃而不是吃飽,就很容易吃過頭。過度飲食的結果不是強壯身體,反而給身體帶來損害。
對負面情緒進行仔細觀察,我們會慢慢發現,負面情緒的存在直接意味著幸福感的缺失。
沒有自律,無論是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還是創造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然而,自律不是壓抑情感,不是遵循強制的規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樣子給人看。自律的動機是考慮他人的感受,不希望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給他人帶來傷害,讓他人痛苦。作為佛教徒,我們遠離十惡業,守持居士戒、別解脫戒,都是出於這個目的:不傷害。
五、慈悲
幸福感源自內心的安寧,而僅僅克制負面情緒尚不足以建立強大、平和的內心世界,我們還需要主動去培養正面、積極的心態和情感。
像前面講到地震過後,大家慷慨地向災區伸出援手,與災區的人們共度難關。其實,大家克服的不僅是外在的自然災難,也是自己內心的消極面;建設的不僅是外在的家園,也是自己的精神家園。
有一位五歲的小朋友回到家不好意思地對爸爸說,她今天不夠堅強,在幼稚園哭了。爸爸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想到了災區的小朋友。這位父親後來說:「女兒的善良讓我感到驕傲、幸福。」
地震帶來了巨大的苦難,但人類美好善良的情感卻能夠化解心中的苦難,僅僅是一念同情也是一股淨化人心的力量,讓我們的人格不斷成熟完善。
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關鍵是我們要知道怎樣去激發和培養這些會給自己和其他人帶來幸福感的品質。
佈施是突破自我侷限性的有效方法。有人把佈施比作是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佈施中,受者、施者雙方都會獲得利益:受者免受匱乏之苦,施者也從中收穫了喜悅和自尊。佈施有很多種,像大家給災區捐款捐物就是財物佈施。這不是只在災難中才能去做的事,日常生活裡,我們照樣可以佈施,比如資助貧窮的人和其他處境不利的人,幫助那些沒錢上學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受教育。
不要覺得非得有多大的財力才能去佈施,關鍵不在財物多少,而在發心是否真誠。佈施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所以它甚至都不必與所謂慈善行為掛鈎。你可以特意繞道去關照社區門口那家速食店的生意,也可以為了創造一個就業機會而請保姆來家裡幫忙。很多人都生活在匱乏之中,需要改善生活,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接受施捨。給別人一個自食其力的機會,從廣義上來說也是一種佈施。
我們不僅可以捐助財物,還可以貢獻時間和精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我知道,很多人去災區做志工,照顧傷患,協助溝通。災難過後,我們的社會仍然需要這種志願服務,幫助孤兒、殘疾人、孤寡老人、流浪者。這個世界的問題不僅是貧窮和饑餓,還有孤獨和冷漠。
佛教中有法佈施,就是為人講解佛法,讓人獲得利益。其實我們可以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法佈施。就思想而言,凡是符合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思想都可以納入佛教思想的範疇;就行為而言,凡是棄惡揚善的行為都是佛教宣導的行為。
所以,勸人行善,在別人有困難時給予安慰、鼓勵,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使他們成為更有愛心和責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這些都是法佈施。
佈施讓我們學會放鬆,不再把一切都緊緊抓在手中,也不再只關注自己。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給予是會讓人感到豐足而不是貧乏的。
佈施的目的是學習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更好地幫助別人,所以佈施的發心很重要。如果是為了做秀或者競爭,那麼佈施反而強化了對自我的執著,並且施者從中得到的快樂和自尊也會極其有限。
我們一直以來都有很強烈的貧乏感,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夠令人滿意。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尤其是在大城市,人們或多或少都被一股莫名的焦慮、不滿困擾。
這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不過我想一些看起來簡單的方法也許會有所幫助,比如學習欣賞自己生活中的亮點。情緒低落的時候想一想其實自己還不是很慘,至少還有一個人關心我,還有一個地方可以棲身,還有一份工作,自己也不是一無是處,唱歌不錯,還會修電腦,也曾經做過好事,比如在公車上讓座⋯⋯多想想自己的優點,心情會開朗些。
樂觀、知足是現代人很需要去培養的心態,否則,面對競爭的壓力、各種各樣的選擇和誘惑,生活很容易便會失去平衡並籠罩在焦慮的陰影中。調整心態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們應該努力去做。
有時,我們的悲慘處境可能完全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糟,但即使是真的陷入困境,也要學會忍辱。
忍辱指不畏艱難,能夠忍耐並有勇氣克服困難,同時對一切,即使對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人,也不失去慈悲心。
講到不畏艱難,人們總認為那主要與意志力有關。的確,有人僅憑堅強的毅力就可以挺過難關,但這不是我所說的忍辱。忍辱是因為了知事情的緣起、因果,而坦然接受自己的處境,這與怯懦完全不同。忍辱中的勇氣也不是來自意志力,而是來自內心的柔軟和開放。在生活困難的打擊下,努力不讓內心變得僵硬麻木,就算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要努力保持心中的善意。
地震中有一個女孩子在廢墟下壓了十幾個小時,被救出來的那一刻,她對營救隊員說:「打擾你們了,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你們。」很多人被女孩子的話深深打動,也有人說她只是漢語表達能力不好,情緒激動之下詞不達意。也許她真的漢語不夠好,用詞不夠準確,但是她要表達的意思是很明顯的:給大家添麻煩了,她感到很抱歉!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可愛的女孩沒有想自己是多麼不幸、無辜,她滿懷謙卑地向別人表達著心中的感激和善意。
因為忍辱,我們在困難中才不會輕易被負面情緒擊垮,而是保持判斷力,採取適當的、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避免進一步的傷害。忍辱也讓我們寬容、理性,與人融洽相處,建立友誼。所以,忍辱的另一層涵義是容忍。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分歧和不同,這的確很難,因為人人都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
轉化內心是艱難的,無始以來形成的頑固習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我們要學會忍辱,忍受、克服修行路上的困難挫折,心中始終不忘我們的目標是有情眾生都遠離痛苦、獲得安樂。願逝者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願透過我們的善心善行,為生者創造一片人間淨土!
四、自律
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祕的體驗或為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能為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所以,修行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眾生著想,二是為此而採取轉化內心的實際行動。
我們能對他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這種能力與生俱來。看見另一個生命受苦,我們會本能地生起惻隱之心,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表現出強烈的同情、憐憫並實施幫助的行動。
比如地震發生後,很多人看見災區的照片會情...
目錄
推薦序/丁乃竺
前言/希阿榮博
第一部 珍寶人生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
第一章 珍寶人生
第二章 安樂
第三章 從玉樹說起
附言:玉樹的簡短開示
第二部 佛門
我們尋遍整個世界,發現佛法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
第一章 入佛門
第二章 如何做功課
第三章 關於前行的簡短開示
第四章 開悟
第五章 善護口業
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誤區
追求覺悟的過程,就像在一個無邊無際的迷宮裡突圍,沒有佛法的指引,我們永遠都將被困在裡面,原地打轉。
第一章 皈依
第二章 出離心
第三章 菩提心
第四章 上師和弟子
第四部 冬日劄記
2009年初,希阿榮博堪布在家鄉的扎西持林閉關中心寫下多篇隨感,或睹物思人,或暢談佛法人生,素樸平實的語言背後是堪布一貫的清亮、通達。
第一章 信心
第二章 無盡藏
第三章 母親
第四章 人人是我師
第五部 生命的依怙
真正化解痛苦與危機的方法就是斷除損害眾生的惡業,行持自利利他的善業。作為佛弟子,不論能力大小,都可以做利益有情的事業,這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放生。
第一章 回憶上師
第二章 囑託
第三章 放生問答
後記
推薦序/丁乃竺
前言/希阿榮博
第一部 珍寶人生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
第一章 珍寶人生
第二章 安樂
第三章 從玉樹說起
附言:玉樹的簡短開示
第二部 佛門
我們尋遍整個世界,發現佛法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
第一章 入佛門
第二章 如何做功課
第三章 關於前行的簡短開示
第四章 開悟
第五章 善護口業
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誤區
追求覺悟的過程,就像在一個無邊無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