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基督為中心來探討作為領袖之領導力的意義,其內容強調成為一位有領導力的領袖並非建基於擁有權力、地位或是特殊性別,而是通過謙卑的跟隨、歷經挑戰的過程、凝聚群體共同異象、成為行動的榜樣、鼓勵群體進入成熟的生命為基礎,以致具體地對群體產生影響,並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耶穌所帶來的福音讓人體驗到,成為領導者是不受限於社會建制及族群文化之中:不分女性或男性、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加3:28)。這意味著所有跟隨基督的人都會因著福音而帶出影響力,並且按著不同恩賜發揮其領導作用,因為跟隨基督的群體會試圖改變周遭人的生活,並促使群體朝向合一的目標前進。
作者簡介:
張志偉(以撒.瓦歷斯)
來自於南投泰雅爾族馬烈霸部落,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的牧師,於2019年在南非西北大學獲得新約學博士學位,隨後任教於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新約聖經相關課程,如新約導論、新約神學、福音書、保羅書信(哥林多前書、加拉太書、監獄書信、教牧書信)等。目前任教於台灣神學研究學院,並擔任教務長。
章節試閱
本書從第一章至第六章透過新約聖經中路加的著作(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及保羅書信(提摩太後書)中提到的領導的典範與領導之實踐的連結都集中在耶穌基督的教導與實踐,這展現了領導力超越性別、族群、文化的框架。然面,這樣的典範不僅是在聖經的敘事中被論述,更是在台灣的歷史洪流中代代相傳。特別在本書第七章從台灣原住民婦女宣教的領袖(如l:姬望(Ciwang Iwal)、林英秋〔Yayut Pawan〕和吳淑麗〔Sayun Nawiy)),可以再次看見新約聖經婦女之領袖敘事的重演。這些婦女們如何透過福音的大能,超越父權文化的框架,藉著所領受的恩賜成為群體的領導,也藉著謙卑的跟隨、歷經文化與殖民的挑戰、激發族群的異象,成為信仰行動的榜樣,最終使群體朝著上帝國的目標前進。
全球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在近一百年來有很大的提升,皆因許多婦女接受教育的普及和獲得公民投票權的權利;加上,全球新冠病毒的肆虐,全球十個女性擔任國家元首中,有六位在防疫有功的成果上有極高的評價和成果,甚至台灣第一位女性總統也包括在內。1 同樣地,近年來台灣教會婦女參與服事及擔任教會重要職務的比率逐漸地攀升,加上許多教會的女性參與教會事務的比率逐漸超越男性。因此,女性在教會的角色成為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雖然大部分的宗派鼓勵女性作為教會的領導職份,然而,在其他國家及一些學者2 和宗派對於婦女擔任領導仍提出質疑;3 但相對地,也有些學者對女性領導採正面的支持,4 這使得婦女領導職份的議題成為值得探討的原因,也使我們不得不重新來檢視聖經中關於女性作為領導的議題,並以聖經的角度來解釋及探討其論點,為了勾勒出婦女在教會的角色有更整全的圖畫。
近期探討領導力之研究的議題不再是只重於領導者的職位,6 而是轉向對領導者所具備的特質、恩賜與品格之呈現。7 根據近年來的創銷書《僕人領導學》,作者羅伯.格里夫(Robert Greenfleaf)的定義:「真正的領導者必須先做僕人,而領導者的權柄並非來自於他/她取得的頭銜,而是取得追隨者的信任。」8 耶穌的領導是成為真正的僕人形像來改變世界,也是一種喚醒生命的行動者。9 在此理解下,真正的領導力重點不再於其職位、性別或是教育體制中的地位,而是以領導者的特質與品格而定,並且透過領導者的特質是如何對於特定群體及社會帶來的信任,進而發展出正面的影響力來界定。換言之,許多研究領導力的學者們將人們從職位和地位的關注點,轉移到對於公共事務及改變人心的益處上。
這些擁有領導特質的領袖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參與,使群體的向心力被促動,進而使人們往正向的目標前進。基督徒學者克林頓對於領袖的定義也不著重於地位和位階,他從閱讀聖經中對領袖的定義為:「一位具有上帝所賦予的恩賜、能力和責任的人,可以影響特定的群體,以致激勵群眾朝著上帝對這個群體的目標(異象)前進。」10 其上之論述也將領導的定義不是放在位階和地位來論定,而是透過個人以身體力行的生命影響力使人信服而願意跟隨,而這樣的領袖特質在新約聖經中不僅是在男性領袖身上,也擴及到許多的女性身上。
雖然羅馬帝國的社會是以男性為主要佔據領導地位,猶太社會在父權體制下以男性為主要領導地位;然而,早期教會在父權社會體制下,女性在社會及教會中卻有相當多重的影響力。11 這表明,有些婦女的領導特質與影響力是得到了認可。例如,在腓立比有婦女呂底亞作為第一世紀家庭的領導者(主人),甚至在社會上經營商品貿易(徒16:14)、哥林多城中有能力旅行的婦女百基拉(羅16:3),以及積極加入群體聚會婦女猶利亞(羅16:15),甚至熱心參與於宗教事務的女性使徒猶尼亞(羅16:7)。
如今,許多台灣教會在接受婦女擔任領導方面也取得了相當高的進展。雖然仍有一些教派依然在爭論女性作為領導在教會是否可以被接受;然而,在一般大眾和社會體制下,許多婦女已經擔任重要的領導職務,如:國家總理、總統和成功的機構與企業領導人,並且她們因著個人的領導特質,使國家、機構和群體走向更成熟穩定的路徑。再者,若從宣教的角度看台灣原住民靈恩運動的歷史,更能觀察到上帝如何透過在文化體制下屬權力邊緣的婦女們,成為許多原住民族群的領袖,使部落能夠藉著福音回到群體的悔改與合一當中。
本書從第一章至第六章透過新約聖經中路加的著作(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及保羅書信(提摩太後書)中提到的領導的典範與領導之實踐的連結都集中在耶穌基督的教導與實踐,這展現了領導力超越性別、族群、文化的框架。然面,這樣的典範不僅是在聖經的敘事中被論述,更是在台灣的歷史洪流中代代相傳。特別在本書第七章從台灣原住民婦女宣教的領袖(如l:姬望(Ciwang Iwal)、林英秋〔Yayut Pawan〕和吳淑麗〔Sayun Nawiy)),可以再次看見新約聖經婦女之領袖敘事的重演。這些婦女們如何透過福音的大能,超越父權文化的框架,藉著所領受的恩賜成為群體的領...
作者序
推薦序一|鄧開福教授
成為像耶穌一樣的僕人式領導
關於女性在教會領導中的作用,已經寫了很多書和文章,儘管這個問題現在已經在大多數主流教會中得到了解決,但它仍然是一個可能導致支持和反對的激烈爭論的話題。那麼,關於這個話題還有什麼要說的嗎?尤其是由男性撰寫的書籍?如果您有疑問,請拿起以撒.瓦歷斯(Isa Walis)的這本書並仔細閱讀。我相信,和我一樣,你也會發現他的方法和結論令人耳目一新和富有啟發性!
有很多關於新約中女性領導觀點的書,也許還有更多關於教會歷史上女性領袖的書;但人們並不經常閱讀將兩個主題統一在一項研究中的學術討論。以撒.瓦歷斯(Isa Walis)就是這樣做的:他探討了新約聖經的敘事,然後將其應用於臺灣部落基督教運動中女性領袖的具體例子。
他的出發點是不同的,而且非常有效:他沒有提出一些理論上的領導理想來作為判斷女性是否有資格擔任教會領導角色的標準,而是通過討論耶穌完全不同的領導形式來介紹他的書,然後將他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新約中幾位女性領袖的生活和行為。他沒有問女性是否適合成為教會領袖這個抽象的問題;他運用了審慎的聖經釋義和社會修辭方法,為四位女性(馬利亞、大比大、呂底亞和百基拉)、一對女性(羅以和友妮基)和腓利的四個女兒提供了明確的畫面。他將這些女性與她們的當代背景和她們在第一世紀社會的生活進行了描述,並展示了她們如何體現耶穌在他的事工中表現出的領導風格。他沒有問是否應該允許女性成為教會環境中的領袖,而是展示了這些新約女性如何追隨耶穌的腳步,並按照耶穌自己的榜樣行事。以撒.瓦歷斯(Isa Walis)通過對這些女性的聖經記載中出現的關鍵詞進行深入分析, 並將社會修辭學方法的原則應用於這些記述,以梳理出比表面出現的資訊更多的資訊。
這本書的特殊貢獻在於對當代例子的應用。通過對臺灣原住民部落中基督教運動的女性領袖的採訪,作者向我們展示了現代耶穌的追隨者,她們顯然活出了耶穌和他在第一世紀女性追隨者所展示的領導原則。
以撒.瓦歷斯(Isa Walis)為重新理解領導力的真正含義提供了強有力的理由:他幫助我們看到耶穌創造的領導力的新可能性,一種基於恩賜和改變生命的領導模式,其中領導力的評估是通過其激勵和改變的能力,影響周圍人生活的能力,而不是根據權力和地位以及說服他人實現自己目標的能力。這種領導風格超越了性別和種族框架。女性領導的基礎與男性領導的基礎完全相同:以基督為中心,謙卑地奉獻自己的恩賜來服侍群體,成為聖靈力量改變他們的催化劑。領導就是激勵,過一種影響他人生命的生活,使他人能夠為了愛我們的主的國度而完成他們的呼召。這種類型的領導不受種族、文化或性別的限制,因為成為像耶穌一樣的僕人式領導是我們被父呼召並被聖靈裝備的目的。
以撒.瓦歷斯(Isa Walis)提醒我們,在教會中討論女性領導的能力,永遠不能脫離耶穌自己的領導風格和祂所樹立的榜樣的現實; 這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問題,而是一種門徒訓練的層面,一個我們自己是否願意接受祂作為教會領袖的領導的問題。
(序者為新約聖經教授)
推薦序二|蘇恩惠宣教師
作為領導者的影響者;作為影響者的領導者
今天,我們認識許多政治、經濟、科學、藝術界的女性領導人。女性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往往會帶來領導力和決策的感受。我們尊重女性的領導者,我們感謝她們的特殊貢獻。但我們中的許多人不願接受女性在宗教界,尤其是在教會中的領導。
正如歷代所呈現的那樣,我們受到教會歷史的影響:數百年來,是—但只是表面上—男性「主宰」。事實並非如此,如同政治、科學、藝術界一直有才華橫溢的女性一樣,在教會歷史上也一直有活躍和有影響力的女性:修道院中的女性—如阿維拉的特蕾莎、賓根的希爾德加德;勇敢地宣講福音的單身女傳教士—通常是沒有人敢去的地方—如格拉迪斯.艾爾沃德(Gladys Aylward)、艾米.卡邁克爾(Amy Carmichael)、瑪麗.斯萊瑟(Mary Slessor)、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在臺灣,婦女首先在原住民族部落中傳播福音,並成為基督教群體僕人式的領袖。
聖經中不乏女性領袖。在舊約中,我們讀到摩西的妹妹米利暗,她帶領婦女唱歌跳舞,還有女先知和士師底波拉,她帶領全軍戰勝了壓迫者。
誰是新約的領袖?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聖經和基督教背景下的領導力?以撒.瓦歷斯(Isa Walis)通過觀察僕人君王耶穌來回答這些問題:領導者首先是追隨者;面對並克服挑戰;分享一個願景,熱情和激情;樹立榜樣;鼓勵;培訓新的領導者。
根據耶穌的領導榜樣,以撒.瓦歷斯向我們介紹了新約中提到的幾位女性,她們是教會的領袖。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隱藏的人物,我們經常閱讀這些名字,而沒有給予他們太多的重視。相反的,以撒.瓦歷斯(Isa Walis)對描述這些女性生活和事工的幾節經文進行了深入研究,表明並證明她們實際上是基督教社區的領袖。
以撒.瓦歷斯(Isa Walis)查考希臘原文,解釋了描述女性所在環境和歷史中的一些關鍵詞和表達方式:奴隸、門徒、愛的工作、家庭、款待、釋經、預言、道德、激情、內化和公開生活信仰⋯⋯並將它們全部定義為領導者的特徵。
從新約開始,以撒.瓦歷斯(Isa Walis)繼續推進到了臺灣的山脈和山谷,那裡的原住民一直有他們的家,聖潔的婦女在那裡生活和傳播福音—直到今天。這些女性表現出與新約姐妹相似的特徵:她們跟隨基督,面對挑戰,鼓勵和糾正,她們是社區的榜樣,她們是信仰的支柱。她們對在臺灣傳播福音的貢獻不僅重要,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她們的事工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開始的救贖敘事的直接延續,當時她對天使說:「我在這裡,主的僕人。」
以撒.瓦歷斯(Isa Walis)呼籲女性上臺,她們在教會歷史上的貢獻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和尊重。他將聚光燈聚焦在她們身上,讓我們真正看到他們,並欣賞他們從開始到現在在傳播福音中所扮演的角色。她們是女性領導者,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是真正的影響者。
(序者為《聖經餐桌小旅行:用45道料理創造美好團契》作者)
推薦序一|鄧開福教授
成為像耶穌一樣的僕人式領導
關於女性在教會領導中的作用,已經寫了很多書和文章,儘管這個問題現在已經在大多數主流教會中得到了解決,但它仍然是一個可能導致支持和反對的激烈爭論的話題。那麼,關於這個話題還有什麼要說的嗎?尤其是由男性撰寫的書籍?如果您有疑問,請拿起以撒.瓦歷斯(Isa Walis)的這本書並仔細閱讀。我相信,和我一樣,你也會發現他的方法和結論令人耳目一新和富有啟發性!
有很多關於新約中女性領導觀點的書,也許還有更多關於教會歷史上女性領袖的書;但人們並不經常閱讀將兩個...
目錄
推薦序一|鄧開福教授(Chris Dippenaar) 9
推薦序二|蘇恩惠宣教師(Missionary Johanna Dippenaar) 15
推薦序三|邱凱莉教授 21
推薦序四|梁越美教授 23
自序 25
緒論 29
1. 問題意識:新約聖經中對婦女的觀點陳述 33
2. 耶穌作為定義領袖特質的基石 35
2.1. 耶穌作為跟隨的領袖 37
2.2. 耶穌面對挑戰的歷程 39
2.3. 耶穌激發群體共同異象 42
2.4. 耶穌作為行動的榜樣 44
2.5. 耶穌作為鼓勵眾人的領袖 48
2.6. 耶穌作為引導人的領袖 49
3. 結論 51
第一章 馬利亞的領導角色:路加福音1:26–42 53
1. 前言 54
1.1. 作者與路加福音成書時間 55
1.2. 路加福音的寫作目的 56
1.3. 寫作對象與處境 56
2. 路加福音一章26至42節的社會背景 58
2.1. 聖經中的問安 59
2.2. 路加福音一章26至42節的問安 60
3. 路加福音一章26至42節的經文脈絡 61
3.1. 場景(1:26–27) 63
3.2. 天使的宣告(1:28–37) 64
3.3. 馬利亞回應呼召(1:38) 65
3.4. 馬利亞造訪伊莉莎白(1:39–49) 67
4. 路加福音一章26至42節的關鍵字 68
4.1. 「僕人(doulē)」在路加福音一章26至42節的意思 68
4.2. 「僕人(doulē)」在聖經中意義 68
4.3. 「僕人(doulē)」在路加福音一章38節的意義 70
4.4. 馬利亞向伊莉莎白問安(1:39–40) 72
5. 馬利亞的領導特質 72
5.1. 作為跟隨者的領袖 73
5.2. 面對挑戰的領袖 73
5.3. 啟示異象的領袖 74
5.4. 激發他/她者行動的領袖 74
5.5. 樹立榜樣的領袖 76
5.6. 鼓勵人心的領袖 77
6. 結論 77
第二章 大比大的領導角色:使徒行傳9:36–42 79
1. 前言 80
2. 使徒行傳的寫作背景 82
2.1. 日期 82
2.2. 作者 83
2.3. 寫作目的 83
2.4. 接收者與當時的處境 85
3. 經文段落的社會歷史背景:大比大 86
3.1. 使徒行傳九章36至42節的經文脈絡 89
3.2. 經文背景 90
3.3. 大比大的影響力 92
3.4. 大比大從死裡復活 93
4. 使徒行傳九章36至42節的字義研究 93
4.1. 「女性門徒(μαθήτρια — mathētria)」(徒9:36) 93
4.2. 在新約聖經中對「門徒」的意義 94
4.3. 「善事/工(ergōn agathōn)」的意義(徒9:36) 95
5. 大比大的領導特質 97
5.1. 作為跟隨者的領袖 97
5.2. 面對挑戰的領袖 99
5.3. 啟示異象的領袖 100
5.4. 激發他/她者行動的領袖 100
5.5. 樹立榜樣的領袖 101
5.6. 鼓勵人心的領袖 101
6. 結論 102
第三章 呂底亞的領導角色:使徒行傳16:11–15 103
1. 前言 104
2. 使徒行傳十六章11至15節的社會歷史背景 104
小結 108
3. 使徒行傳十六章11至15節的經文脈絡 109
3.1. 經文脈絡 109
3.2. 呂底亞的歸信過程 110
3.3. 呂底亞熱心的待客之道 113
4. 使徒行傳十六章11至15節的關鍵字研究 114
4.1. 「一位紫色布疋的婦人(porphyropōlis)」 114
4.2. 「家庭(oikos)」 117
4.3. 小結 117
5. 呂底亞的領導特質 118
5.1. 作為跟隨者的領袖 118
5.2. 面對挑戰的領袖 119
5.3. 啟示異象的領袖 120
5.4. 激發他/她者行動的領袖 121
5.5. 樹立榜樣的領袖 122
5.6. 鼓勵人心的領袖 123
6. 結論 124
第四章 百基拉的領導角色:使徒行傳18:24–28 127
1. 前言 128
2. 使徒行傳十八章24至28節的社會歷史背景 128
2.1. 教導的背景與意義 129
2.2. 小結 131
3. 使徒行傳十八章24至28節的經文脈絡 131
3.1. 亞波羅在以弗所(徒18:24–26) 132
3.2. 亞波羅受讚美而離開(徒18:27–28) 132
4. 使徒行傳十八章24至28節的關鍵字研究 133
4.1. 「接待(proslambanō)他來」 133
4.2. 「講解(ἐκτίθημι [ektithēmi])」的定義 137
4.3. 小結 138
5. 百基拉的領導特質 138
5.1. 作為跟隨者的領袖 139
5.2. 面對挑戰的領袖 140
5.3. 啟示異象的領袖 141
5.4. 激發他/她者行動的領袖 141
5.5. 樹立榜樣的領袖 143
5.6. 鼓勵人心的領袖 144
6. 結論 144
第五章 腓利的女兒們的領導特質:使徒行傳21:8–9 147
1. 前言 148
2. 使徒行傳二十一章8至9節的社會歷史背景 149
2.1. 凱撒利亞 149
2.2. 宣揚福音的執事腓利 151
2.3. 小結 153
3. 使徒行傳二十一章8至9節的經文脈絡 153
3.1. 使徒保羅拜訪執事腓利 153
3.2. 腓利的女兒們說預言 154
4. 使徒行傳二十一章8至9節的關鍵字研究 155
4.1. 「說預言(prophēteuō)」(徒21:9) 155
4.2. 「處女(parthenos)」 158
4.3. 小結 160
5. 四位女先知的領導特質 160
5.1. 作為跟隨者的領袖 160
5.2. 面對挑戰的領袖 161
5.3. 啟示異象的領袖 161
5.4. 激發他/她者行動的領袖 162
5.5. 樹立榜樣的領袖 162
5.6. 鼓勵人心的領袖 163
6. 結論 163
第六章 羅以和友妮基的領導特質:提摩太後書1:5 165
1. 前言 166
2. 背景 166
3. 提摩太後書寫作背景 168
4. 經文的社會歷史背景 168
4.1. 友妮基和羅以的社會背景 168
4.2. 新約聖經時期中的婦女 169
4.3. 社會修辭學的強調 170
5. 提摩太後書一章1至5節經文釋義 173
5.1. 作者的問安(提後1:1–2) 174
5.2. 感謝的內容(1:3–5) 175
5.3. 作者的個人德行(ethos) 176
5.4. 作者激發情感的意義(pathos) 176
6. 提摩太後書一章1至5節關鍵字 178
6.1. 「活住(ἐνοικέω,enoikeō)」在提摩太後書一章5節的意義 180
6.2. 提摩太後書關於聖靈教導的關鍵字:「θεόπνευστος,theopneustos(上帝默示的)」 180
6.3. 小結 182
7. 友妮基和羅以的領導特質 183
7.1. 作為跟隨者的領袖 183
7.2. 面對挑戰的領袖 184
7.3. 啟示異象的領袖 184
7.4. 激發他/她者行動的領袖 185
7.5. 樹立榜樣的領袖 186
7.6. 鼓勵人心的領袖 188
8. 結論 188
第七章 路加福音和泰雅爾族的聖靈復興運動中的女性領導敘事 191
Ciwang Iwal(姬望)與Yayut Bawan(林英秋)
1. 前言 192
2. 研究視角 194
3. 新約聖經中女性領導的敘事:聖靈宣教的途徑 195
3.1. 路加福音二章1至7節 195
3.2. 微小的福音使者 196
3.3. 顛覆傳統的小人物 197
4. 泰雅爾族群中她們的敘事:第二波靈恩復興運動(1972年) 199
5. 泰雅爾族群中她們的敘事:第一波靈恩復興運動(1952年)—微小的延續 200
5.1. 姬望(Ciwang Iwal:原住民的信仰之母) 202
5.2. 林英秋(Yayut Pawan):泰雅族群中部第一位在地的女性宣道師 206
5.3. 吳淑麗(Sayun Nawiy):中部泰雅族發源地的女性領袖 216
6. 小結 220
第八章 結論 223
參考書目 227
推薦序一|鄧開福教授(Chris Dippenaar) 9
推薦序二|蘇恩惠宣教師(Missionary Johanna Dippenaar) 15
推薦序三|邱凱莉教授 21
推薦序四|梁越美教授 23
自序 25
緒論 29
1. 問題意識:新約聖經中對婦女的觀點陳述 33
2. 耶穌作為定義領袖特質的基石 35
2.1. 耶穌作為跟隨的領袖 37
2.2. 耶穌面對挑戰的歷程 39
2.3. 耶穌激發群體共同異象 42
2.4. 耶穌作為行動的榜樣 44
2.5. 耶穌作為鼓勵眾人的領袖 48
2.6. 耶穌作為引導人的領袖 49
3. 結論 51
第一章 馬利亞的領導角色:路加福音1:26–42 53
1. 前言 54
1.1. 作者與路加福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