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奇逢》……認識到臺灣「海洋客家」客裔住民……。《中元的構圖》……是客家戲曲向臺灣文學界當代經典的叩門之作。/
鄭榮興(文化部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客家八音」保存者,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藝術總監)
原著可視為鍾肇政生命歷程中所受殖民、戰爭等傷害陰影下的創傷書寫,……相較於鍾肇政創作時代的形格勢禁、惡靈盤踞,改編後的劇本多了樂觀與光明。/
鍾延威(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理事長)
作品……取鏡古典戲曲、經典小說,但賦予當代思維、在地意義與客家精神。……這四戲已是具有當代意義的全新神貌了。曉英因有其對藝術的堅持及對人的關懷,才能寫就這四齣出色的新編客家戲。/
徐亞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這位學養深厚的劇作家,憑著多元而不同凡響的視野和興趣,在為客家戲曲開拓新的可能。……捧讀這樣一本思路清晰的劇本書,想見曉英從案頭到劇場實踐,充滿毅力的種種堅持。/
施如芳(劇作家,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本書輯錄林曉英以臺灣客語(北部四縣)為主要舞臺語言的客家戲劇本創作四種,包含取材臺灣文學巨擘鍾肇政同名小說的《中元的構圖》,在民俗聲響景觀中透露出戰爭傷痕;《戲夢情緣》(傳藝金曲獎「最佳劇本獎」入圍)速寫青春愛情的果敢無畏和志趣追求;《海東奇逢》(客委會劇本徵選首獎)以臺灣「海洋客家」為背景,勾勒在地文化「相遇」景致;《巧計勸夫郎》從客家人文傳統出發,呈上日常生活智慧之語。作者透過劇本書寫表現臺灣客家戲的當代性、在地性與文學性的探索和開拓。
作者簡介:
林曉英
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戲曲專業)
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專業領域:
古典戲曲文學、臺灣亂彈戲、客家採茶戲、客家八音、無形文化資產、
戲曲劇本創作、客語劇本創作
獲獎與入圍:
《戲夢情緣》,文化部 第三十屆 傳藝金曲獎「最佳劇本獎」入圍
《海東奇逢》,客委會「108-109年」客家傳統戲曲劇本創作徵選 首獎
《北管亂彈戲》(專輯解說),文化部 第二十八屆 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
章節試閱
悲憫.這個黑暗世界裡的依稀微光:《中元的構圖》
致敬
如母親般的臺灣。以及,臺灣文學巨擘鍾肇政先生
本書收錄的《中元的構圖》,取材於鍾肇政先生同名小說〈中元的構圖〉。劇本創作肇始於期盼能向前輩文學家致敬的心願,也希望此一劇本能有機會在完成後的未來被實踐於舞臺,讓觀眾在劇場裡認識臺灣作家作品與其關懷,藉著民間習俗、藝術聲響交織的場景,感受客莊聚落獨特的文化生活。更期待作為背景聲響的客家族裔樂音,能透過音樂設計「再藝術化」手段的創作實踐,在劇場裡傳達「慈悲」救贖的溫暖。
創寫《中元的構圖》並非偶然。數年前,初次讀到鍾肇政先生創作於1960年代的〈中元的構圖〉,便著迷於小說家描繪客莊生活場景的功力。小說家捏合生活裡民俗活動與文化知識,把真實人生的小人物故事架造為作品宇宙,創構劇中主角阿木經歷的遭遇和情境,透過其人苦痛創傷,表達小說家的反戰立場。〈中元的構圖〉在深沈內斂的人道關懷背後,猶有幽微而嚴肅的時代控訴。
1960年代的時空座標,隱隱映襯小說裡的「中元」並非只是個單純的民俗節日,也不只是客莊聚落某個尋常日子,鍾老前輩筆下的這個節日當作小說場景時空,談的是一則永恆的、人性的悲憫課題,也是臺灣某個時代裡集體記憶的傷痕印記。越是暗黑、恐懼、幾近絕望的時刻,由走過戰爭年代的前輩作家作品帶領下,我感受到那無可言說、無需言說的情境裡存在深沈內斂的人情溫暖,反襯戰爭帶來的人性扭曲和悲涼無奈。然無形的戰爭,依然無所不在,或許人世間尚存如「中元」所蘊藏著的那道穿越死亡的微弱之光,即是那一絲體貼的溫度,使人得以對「生」仍抱有冀望。
構思創作的那段日子,似乎重新認識了「中元」,置身在前人研究論述與田野現場,從在場人們的目光和神情,似乎又明白了些什麼,儘管還有很多的不確定,以及許多未曾留意的細節和功課,隻身站在偌大的廟埕現場,只期盼自己能感知鍾老前輩過去所見、所想。
開始動筆編寫劇本前的研讀分析及田野工作持續進行,冀盼在科儀現場能更深刻的感知當下氛圍與聲響。然而創作進程在2021年突然得加緊腳步,因我當時接獲「臺灣戲曲藝術節(第五屆)」策展人施如芳教授邀約,參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製作媒合,後經取得鍾肇政哲嗣──鍾延威先生(「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理事長)創作劇本授權,我的《中元的構圖》劇本終於在2022年1月完整誕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在臺北的「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首演。
寫作此一劇本並非意圖「重現」或「再現」屬於臺灣1960年代客莊中元節慶儀式,也不是為了展現廟埕前臺灣傳統樂種與劇種的實踐,而是希望藉中元普渡科儀氛圍,統攝富含聽覺與視覺的感官體驗,萃出佛典經懺要義,來織就此劇場景(背景)所需意象與氣氛,以阿木的故事凸顯中元節的終極關懷──普渡科儀裡的人道情懷,讓受到二次戰爭波及的人們與鬼眾的創傷得能被撫慰。
為了要盂蘭普渡、慶讚中元,生者妥備澎湃盛宴慰勞四方歸來亡靈,滿溢著對先人以及有情眾生的溫馨人情,這是人們對未來的自己的想像,也是筆者在田野場域和小說中所感受到的。於是,在寫作的最後階段,我越發關切小說裡最終會癲狂投身火焰的阿木的「脫苦」之法。儘管投向火焰是阿木的既定結局走向,但是否還有其他解讀、詮釋的空間?我隱然感覺阿木在徹底瘋癲、無可救藥(救贖)的狀態下,文本的縫隙間閃著微弱的希望之光,不禁自忖:小說家是不是在中元普渡科儀中尋得了答案,並給後人留下線索?
在廟埕出沒的芸芸眾生,無論人鬼,皆是在未得解脫的輪迴道上。但念頭一轉,卻又想著:即使希望渺茫,也該讓阿木「再來一回」,他不能就這麼「算了」!所以,阿木在經歷多年的苦難回憶折磨之下,是不是還是有機會在某一年的中元節日,在小說家原先設想著的、在那最終投身火焰之際(前)的癲狂狀態,終於能和自我救贖之道相遇呢?那麼,他勢必得要忍住內心痛楚的糾葛,碾過自己仍在淌血的傷口,試著與自己和解,與這個世界和解,找到一方安頓處所,重新活回來!
延續小說敘事的時空跳躍,劇本書寫也採取「現時」與「回憶」往返交錯,跟著阿木「身處的世界」去感知情節的發展與推進。透過他和其他劇中人的對手戲,開展他面對「母親阿枝嫂」、「女兒阿菊」,甚至是想像中的「妻子阿寶」時,他的喃喃自語。能熬到倖存、離開二戰戰場的阿木,心靈早被折磨得千瘡百孔,即使回到故鄉熟悉的村莊鄉鎮,仍得面對心頭盤據不去的戰場,陷入難以言喻的戰鬥狀態。
那段戰地躲藏、逃竄的日子,盡是殘酷的苟活。他期盼故鄉仍然有人在等著他回家,他心底在吶喊,渴望遙不可及的溫暖,朦朧微光是無法企求的片刻奢侈,這男人雙眼空洞的喘息、望遠,想要相信戰事將盡,他等著那個不一樣的晨曦到來,但與亙久暗黑對抗的人,弱如風中燭火,有時卻猛如狂暴野獸。返鄉,並未使他回歸平靜,創傷夢魘糾纏,這男人時時撞進那嗅聞腥臭、雙手染血的情境,如何才能擺脫那些難以忘懷的情景,重回現實?阿木不是唯一這樣的人,而他再也不是當年離鄉的那個靦腆的斯文青年。
劇本裡,那個1960年代的中年阿木不知走過多少回廟埕前的中元祭典,無人知曉他年年來此的目的,卻都能看見戰爭在他身上凌遲、撕剝所捏塑的傷痕皺摺;是那場戰爭將他打碎、瓦解,勉強拼湊回來的這個軀體裡有太多難以解釋的物質,早已沒有水土不服,他和那片陌生的土地融為一體,以至於回到故鄉,卻帶著異鄉人的氣息。
我反覆想著,返家所見的「新生命」是否真會是阿木的另一個魔考?或者,早已傷痕累累的他根本無暇顧及那難以言說的男性尊嚴?而成為一位「父親」的課題,或許也無能為他尋得安頓之所與返家道路。即使女兒阿菊是他的救贖,會不會只是他直覺的、對「生」的敬畏?或者是他對「生」所具之神性的全然服從?當他抱起嬰孩時的阿菊,是不是也只是狂亂的他仍懷有那麼一絲絲、偶然片刻清醒的「人性」的證明?
甚至,小說裡數段「食色,性也」的描述,彷彿帶著荒誕、迷離而浮誇的色彩,諭示著人性之常的「慾望」才是人們真實活著、活過的直捷證明。那麼海島戰場的苟活狀態何嘗不是「活著」、或者是「為了活著」的必要手段?阿木的命是留(殘存)下來了,但廟埕高臺上主壇和尚(香花僧)誦唸經懺,能夠滌清阿木的業障麼?
劇本裡那時而浮現、時而隱沒的科儀經懺聲,是舞臺真正的時間軸,象徵與人世間相對的、中性的、神聖的永恆存在;而且這與廟埕的那個「現時」世界相對立。操釋教「外江韻」的經懺誦念恰和「現時」世界的劇中人所操「四縣客語」相對比,舞臺語言的運用既考量本於生態現場之真實,同時賦予雙重反差的呼應關係,區別神聖和世俗之界分。我將經懺之聲想像為本劇「低音」聲部,舞臺上迴盪的主壇和尚以及象徵天女的女眾的誦經聲宛若一脈伏流,是轉換劇中「現時」與「回憶」兩端的樞紐軸承,當齒輪轉動、開閉切換,整個舞臺承載著這場隆重普渡的推進,演奏著這首層次複雜的安靈曲。我置身在創作迷霧之中,見到小說家那幅「中元構圖」油彩背後藏有另層構圖的可能。
《中元的構圖》以「科儀執行」概念推進劇情,設定「嗔」、「癡」、「貪」三個子題貫串整齣戲。不過,考量到劇中阿木與阿菊的年齡設定,以及二戰勝負情勢局面翻轉情況,遂將劇本裡「戰爭回憶段」的時間點往後挪移到「1943年以至1945年戰爭結束前後」和「1946年遣返臺灣」,以及作為「現時」的「1964年中元祭典」。場景主要設在廟埕前,可以「獨幕劇」視之(儘管阿木不斷墮入回憶世界,但卻一直身處現時廟埕廣場一帶),觀眾與其他演員皆隨著阿木的意識轉換到不同時空穿梭往復。境由心生,所有舞臺時空都隨阿木「所在之境」轉動。
本劇藉各幕要角和阿木表現「嗔」、「癡」、「貪」子題,展示「憤怒與驚恐」、「癡愚與真情」以及「慾望與渴求」。除了阿木,各幕要角人物分別有:(第一幕)廟前信眾、二戰軸心國的日本士兵與日本軍伕阿南;(第二幕)女兒阿菊、母親阿枝嫂;(第三幕)廟埕信眾、鬼眾、主壇和尚、大士爺。第一幕「嗔」表現「張狂與恐懼」,著力於回憶裡身陷戰場的恐懼和不安。第二幕「癡」,表現劇中人的「情癡與執念」,以「女兒阿菊與阿木」和「母親阿枝嫂與阿木」兩組角色開展對話,演繹三人各自的執念。第三幕「貪」,凸顯世人感官慾望與種種塵世欲求,強調阿木的慾念,並對比他和「主壇和尚」、「大士爺」的屬性差異,展示「現實(塵世)與永恆(儀式或神祇)」、「激情與理性」的對話。
摸索了許久,為阿木找到的脫苦之法,是尋常不過的「慈悲」一詞。然而,天地不仁,有情眾生,無名眾生,竟是結局難料。
阿木的心靈殘破難癒,劇中女性:母親阿枝嫂、未現身的妻子阿寶、女兒阿菊三人是他的救贖。她們隱喻「家(故鄉)」、「希望與慾望」及「救贖與安慰」的象徵;其實連頭頂著觀音娘娘的、劇中能夠「傾聽」阿木的焦面大士「大士爺」(二者實為一)也是溫暖與慈悲的化身。相對於戰爭的殘酷、扭曲,劇中這些象徵溫柔、慈悲的角色站在不同位置召喚著阿木,牽引阿木回家、找回自己。
只是,直到劇本完成,我也還在思考,像在等待那道微光般。我依然想著:阿木無力改變、卻極力想要忘記的是什麼?阿木成為一位父親,放下虛妄的男性自尊了?那個歷劫歸來、踩在家鄉泥土上、被母親緊緊擁抱的男人,是不是終究走過崩潰、走過瘋癲,蛻變為可以和母親、女兒,和劇中其他角色及代表母親的臺灣(家鄉)侃侃而談的、勉力跨過時代創傷的一個人了?那個偶而清醒、又時時錯身、墜落到異時空的傷者阿木會回來嗎?回得來嗎?……依稀天光,仍有到來之時吧?
或者,大家其實都一樣,走在城市或鄉鎮的某個熟悉地方,分明身處於當下,卻都曾經被炫目日光籠罩包圍,或被刺眼車燈掃射而過,恍惚之間,看到了過去的景致,聽到了耳畔響起那曾有過的、誰的私語,而潸然淚下。
悲憫.這個黑暗世界裡的依稀微光:《中元的構圖》
致敬
如母親般的臺灣。以及,臺灣文學巨擘鍾肇政先生
本書收錄的《中元的構圖》,取材於鍾肇政先生同名小說〈中元的構圖〉。劇本創作肇始於期盼能向前輩文學家致敬的心願,也希望此一劇本能有機會在完成後的未來被實踐於舞臺,讓觀眾在劇場裡認識臺灣作家作品與其關懷,藉著民間習俗、藝術聲響交織的場景,感受客莊聚落獨特的文化生活。更期待作為背景聲響的客家族裔樂音,能透過音樂設計「再藝術化」手段的創作實踐,在劇場裡傳達「慈悲」救贖的溫暖。
創寫《中元的構圖》並非...
作者序
自序(節錄)
書寫客家,是在寫臺灣。無可避免的,也寫了自己。
當決定以客語書寫劇中的唱詞與念白,落筆之際,清楚知道自己是從傳統和古典出發,從一個還不夠熟悉的語言啟程,而意圖寫出當代;藉著取材,也藉著劇本人物的性情、心志與其遭遇和選擇,表達我所認知的、抽象的「客家」意涵。
無意間啟動的寫作旅程,前後大約十年的劇本創作歷程,夜裡桌案螢幕前的鍵盤聲,是我走入自造天地之境的階梯,來到劇中各場幕的虛擬空間,看著戲中人物的悲喜怒哀,眼前之人、事、景、物,莫名而真實的撞進心底。每每站在場景之中,孤獨的感受著他們為我提供的「一切」。曾幾何時,已分不清楚是否真是「我」在寫作,或者我只是把眼前所見、所聞速記為文。劇中人根本不是依我意志行動,場面時空更鋪天蓋地的自行流轉,我得跟上,並避免捲入其中。
本書輯錄了《中元的構圖》、《戲夢情緣》、《海東奇逢》以及《巧計勸夫郎》四種以客語書寫的劇本作品,是我近年攀爬的山岳高嶺。其中,陷在《中元的構圖》雲靄迷霧之中最久、最深。這個劇本取材鍾肇政先生同名短篇小說〈中元的構圖〉而來,小說是老前輩在尚未解嚴的噤聲時代所寫,主題描寫二次戰爭創傷,小說裡「現時」時空設定在1960年代客家聚落在地大廟的中元普渡,裡面飽含客莊的民俗遊藝景觀和聲響,慈悲微光隱隱閃耀。
《中元的構圖》是此書輯錄四劇之中最晚完成的,也是我心中渴慕的寫作題材,恰好因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經前輩學姊施如芳教授邀約而催生誕出。寫作此一劇本期間,我跟著主角阿木步履「迷途」,魔咒似的倏地被捲溺於他意識裡的無邊苦海,瞬間拉回廟埕所在,一轉身卻又處於上空有轟隆隆戰機引擎聲、飽受美軍轟炸的南太平洋上小島。我手裡捧讀的佛典低迴出田野場域所見普渡科儀的經懺聲。是啊!要如何方能平撫戰爭離散下,人們的絕望哀痛?該怎樣進到人物心底,了解他們的創傷苦楚?這些殘破靈魂曾經歷的慟都不曾是我的經驗,要如何深入小說秘境,據以另造天地?
好一段時日的夜晚,都在案前苦尋《中元的構圖》的答案而迎來翌日晨曦,全然不知暗夜是在哪一刻逃遁不見!那樣的清晨,陽光灑落在書房陽臺外高低不一的建物上,我卻莫名意識到陰暗角落裡「傷痕」如蟄伏之獸,靜謐沈默,卻雙目睜睜;而我又安然穿梭,翻越了另一個夜,只是在尋覓出路之時,突然意識到像是在某處遺失了部分的自己,那可能是遺留在某個場景,停駐於某個地方,那個「我」化為碎片、絲縷型態嵌織入裡。
一念,為萬千的積累、承載。
自序(節錄)
書寫客家,是在寫臺灣。無可避免的,也寫了自己。
當決定以客語書寫劇中的唱詞與念白,落筆之際,清楚知道自己是從傳統和古典出發,從一個還不夠熟悉的語言啟程,而意圖寫出當代;藉著取材,也藉著劇本人物的性情、心志與其遭遇和選擇,表達我所認知的、抽象的「客家」意涵。
無意間啟動的寫作旅程,前後大約十年的劇本創作歷程,夜裡桌案螢幕前的鍵盤聲,是我走入自造天地之境的階梯,來到劇中各場幕的虛擬空間,看著戲中人物的悲喜怒哀,眼前之人、事、景、物,莫名而真實的撞進心底。每每站在場景之中,孤獨的感...
目錄
推薦序 / 鄭榮興
推薦序 / 鍾延威
推薦序 / 徐亞湘
推薦序 / 施如芳
作者序
凡 例
《中元的構圖》
悲憫.這個黑暗世界裡的依稀微光:《中元的構圖》
《中元的構圖》戲文
序 幕 地獄.人間
第一幕 癡
第二幕 貪
第三幕 嗔
尾 聲 人間.輪迴
《戲夢情緣》
青春洋溢的《戲夢情緣》:順任本性的價值實踐
《戲夢情緣》戲文
序 場 如夢時節
第一場 相思牽掛
第二場 託付東風
第三場 鸞鳳拆散
第四場 子爺變面
第五場 情傷空怨
第六場 強梁試煉
第七場 燈下想子
第八場 船姑渡人
第九場 臨場應變
第十場 鳳簪遺恨
第十一場 戲夢交情
《海東奇逢》
虛構中見真實:《海東奇逢》裡的文化相遇
《海東奇逢》 戲文
序 幕 在海脣
第一幕 烏潮來了
第二幕 共來尞
第三幕 石塭踏浪
第四幕 困羅網
第五幕 海口唱歌
《巧計勸夫郎》
賢女勸夫式的採茶「情味戲」書寫:《巧計勸夫郎》
《巧計勸夫郎》戲文
第一幕 李園結義
第二幕 聽讒逐弟
第三幕 雪中救兄
第四幕 金蘭負義
第五幕 真相大白
推薦序 / 鄭榮興
推薦序 / 鍾延威
推薦序 / 徐亞湘
推薦序 / 施如芳
作者序
凡 例
《中元的構圖》
悲憫.這個黑暗世界裡的依稀微光:《中元的構圖》
《中元的構圖》戲文
序 幕 地獄.人間
第一幕 癡
第二幕 貪
第三幕 嗔
尾 聲 人間.輪迴
《戲夢情緣》
青春洋溢的《戲夢情緣》:順任本性的價值實踐
《戲夢情緣》戲文
序 場 如夢時節
第一場 相思牽掛
第二場 託付東風
第三場 鸞鳳拆散
第四場 子爺變面
第五場 情傷空怨
第六場 強梁試煉
第七場 燈下想子
第八場 船姑渡人
第九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