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的青春期,造成一群陷入長期焦慮的爸媽!
當10歲孩子就要用青少年方式因應,25歲青年卻無法獨立面對社會,
該如何在管也不是、放手又不安的教養兩難裡,苦撐15年而不崩潰?
輔導、陪伴超過一萬個青少年家庭的資深校園臨床心理師告訴你:
那些讓爸媽搖頭嘆息、暗自落淚的親子衝突場面,其實都有百憂解,
把自己活好,就是把孩子教好的第一步!
· 明明小時候很可愛,怎麼愈長大愈講不聽?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親子之間的對話模式,只剩嘶吼咆哮、甩門出走?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你原以為只要熬過12至18歲這6年就好;沒想到,隨著這一代的早發育、晚婚晚生、經濟晚獨立,孩子提前人小鬼大、遲不跨入職場,他們的青春期也延展到了10至25歲。面對人類史上最長的青春期,漫漫教養路上的苦與累,長期處於親子衝突第一線的K老師都知道。
擔任校園臨床心理師近30年,輔導陪伴超過一萬個青少年家庭,被無數家長、老師稱為「百憂解」的K老師(柯書林),在這本書裡以輕鬆幽默的敘事方式,真實還原診療室的晤談現場,完整模擬青少年慣用的對話模式,帶領家長理解青春期孩子情緒背後的壞力量(WHY),找到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好方法(HOW)。
【巧而準溝通術】 X 【心理專業圖解】 X 【真實案例剖析】
那些令家長苦惱氣憤,又不知如何是好的親子地雷區,都有神破解:
拒絕上學/人際問題/手機網路成癮/自我要求過高/拖延症
抱怨大人偏心/少年公主病/太早戀愛/校園霸凌/說謊偷竊
學會利用一張「親子關係教養推背圖」,看懂你和孩子之間的愛與債:
父母必修|親子關係投資學:檢視教養屬性、判斷多空趨勢、持續長線投資
管教必知|減法教養新守則:有益健康又有效的罵小孩秘訣、他領情你輕鬆的管小孩方法、
利用發放零用錢,讓孩子練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減法教養並不是對子女管教放牛吃草,而是在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脈絡後,
幫助孩子從「兒童已達、成人未滿」的準大人,長成為自己人生負責的真大人!”
——資深校園臨床心理師 K老師(柯書林)
專文推薦
陳品皓 臨床心理師、暢銷書《過曝世代》作者
作者簡介:
K老師(柯書林)
深入校園近30年的臨床心理師,擅長青少年心理診斷與治療。
自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畢業,退伍後第一份工作即為全台首批「校園臨床心理師」(興雅國中),至今服務學生、老師與家長超過萬人;深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變化,也懂得父母的心理需求,被許多國高中老師、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暱稱為「百憂解」。
2007年開始,即以筆名「舒霖」著有散文集《心理師的眼睛》、《心理師的單行道》、《心裡字療》(爾雅出版)。
2022年起因關注「青少年自殺率攀升」的議題,與金星文創合作發起〈以聆聽陪伴無聲吶喊青少年〉Podcast 募資計畫,並化身為「K老師」,主持《心理自聊師》PODCAST節目;該節目是以青少年與父母都聽得進去的語言,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並協助成年人藉由「聆聽」陪伴、理解青少年,安頓親子彼此的身心。
《心理自聊師》PODCAST全平台收聽連結 https://solink.soundon.fm/kpsy2024
粉絲專頁 · 心理自聊師 https://www.facebook.com/goldstar.mrk/?locale=zh_TW
章節試閱
01明明小時候很可愛,為什麼愈長大愈講不聽?
記得孩子五、六歲時對我說:
「媽咪,等將來長大,我一定要娶像妳這樣的女生。」
可是這死小子前幾天卻衝著我大聲嘶喊:
「真不知道老爸當年怎麼會娶像妳這樣的女人!」
只見這位母親眼眶泛紅,兀自強忍著淚水不肯落下。
「K老師啊,你告訴我,他講的哪句話才是真的?」她問。
「兩句都是真的。」我輕聲回答。
語畢,空氣彷彿凝結了。
我扶了一下鏡框後,順手抽了一張面紙遞過去。
青少年父母最感痛苦的,莫過自己對孩子如此在意的心,竟得不到絲毫理解;更讓人心傷的是,不管對孩子再怎麼努力付出,卻只換來一臉的不屑。
是的,在轉大人的過程中,孩子們培養出的最厲害的新技能之一,就是把父母、師長自身性格中不那麼成熟的部份完全激發出來。幸運的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也都曾是青少年,正公平地親身經歷著與上一代相同的難題。
當一塊稱職的磨刀石
「請問K老師,要怎樣才能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啊?為什麼他愈大愈講不聽?以前不會這樣啊!」
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家長對我提出類似的疑問。如果您也有這類困擾,不妨繼續翻下去。說不定還能因此而省下日後一筆心理晤談開銷呢!
「講不聽」,就是親子溝通中的「反作用力」。
漸比父母高壯的青春期孩子,此時已經長成一把待磨的刀;為成就一把鋒利亮眼的好劍,自然少不了磨刀霍霍的揮汗過程。至於,鐵片能否化身為寶刀名劍,實取決於磨刀石是否耐磨?
此刻,發現自己就是那塊磨刀石的家長,請別昏倒。
當一塊稱職的磨刀石並不容易,過多的刻意作為,往往只會逼出利刃的「反作用力」,就像此刻在我前面這對已經完全無法對話的母子,早在家裡廝殺了無數回:
母:快關機啦,來吃飯囉。
子:好,等一下就好。
五分鐘後—
母:叫你關機沒聽到嗎?
子:再等一下下啦,就要破關了嘛!
又一個五分鐘—
母:你說再等一下,已經等九下了。你電玩再玩個不停,眼睛準瞎掉!
子:吵屁啦,瞎就瞎嘛,我的眼睛不用你管!
結果,母子內心各自#$&*@……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幾近決裂。
進入青春期之後,身高比父母高的孩子,如火;爸媽脫口而出的話,似油。火上一旦加了油,家就陷入了祝融,而心理師也跟著受到波及。
後來在晤談室,我與這對母子開啟了另一場對話。
「當一個人連眼瞎也不在乎,您說嚴不嚴重?」媽媽冷不防劈頭一問。
「這個嘛……眼瞎也不在乎,是有點嚴重。」沉吟半晌,我總得給回應。
「就跟你說,你的問題很嚴重吧!心理專家也這麼認為。」媽媽轉過頭去,開始對孩子說教。
而我,突然發現自己被媽媽「設計」了。
「我哪有!」進診間後一句沒吭的孩子,此時猛然地如暴龍般大吼。
「你看你看,就說你脾氣愈來愈差,還不承認……」媽媽在口頭上不甘示弱,完全不明白自己在講這句話的同時,又對孩子開了一槍。
為了中止這場充滿「反作用力」的溝通,我只能將母親先請出晤談室。
就心理師的專業角度而言,任何再嚴重不過的親子衝突,只要肯錯開「空間」,並給彼此一些「時間」冷靜後就會發現:沒有什麼事是沒辦法商量的。
只是,道理人人都懂,真在日常碰上時卻很難做到。
也因此,幾乎所有大人都試圖想搞懂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什麼」,只不過在了解青少年的心理之前,我們要先明白青少年究竟「是什麼」?
下一代,沒救了?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大衛.華許(David Walsh),在《為什麼青少年都衝動?》(Why do they act that way?A Survival Guide to the Adolescent Brain for You and Your Teen)一書中提到,青少年時期本來就是個過渡階段:
他們不再是兒童,也算不上大人,而是這兩階段的銜接。
進入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們,會在短時間內經歷大幅度的生理變化。
對成年人來說,三、五年之內也許只是看來「年長」了些,但對十幾歲的青少年來說,短短三、五年就足以讓他變成完全不同的人。
這些巨大的變化經常讓絕大多數的家長措手不及,所以稱面對子女青春期,是為人父母最具挑戰的階段並不為過。
不過,讓現代父母更頭疼的是,出生在網路時代的孩子,因為家戶生得少,投入在其身上的資源反而更集中,所以他們會比過往的孩子更快脫離童年,並且更晚步入社會。
換言之,網路世代的家長,陪子女過渡到成人階段的時期將會特別的長!
偏偏對於身處少子化年代的家長而言,說什麼也得把這唯一,或唯二的子女給「教好」啊!
至於,家長該怎麼把孩子教好?倘若孩子還小,多點耐心,再加上用力喊叫,勉為其難或可奏效;但是當子女漸漸長大之後,過去那些招數全都無效,孩子還愈來愈不受教。
「為什麼現在孩子的態度這麼惡劣啊?」
「我在他那個年紀,絕對不會如此離譜!」
幾乎每一位來請教青春期子女問題的家長都會這麼說,有意思的是,蘇格拉底在西元前五世紀,也覺得下一代沒救了!
「現在的年輕人崇尚奢華、欠缺禮節、輕視權威,對年長者毫無敬意,喜歡在運動的地方閒聊。他們不像過去的年輕人懂得在長者進來時起身致意。他們頂撞父母,在客人面前喋喋不休,進食時狼吞虎嚥,對待師長有如暴君。」
—蘇格拉底(Socrates)
看了具備人生大智慧的哲人蘇格拉底,對於年輕人的評價以後,就知道青少年孩子的倨傲無禮和甩門抗議,都不是近代才出現的「新發明」。而且從蘇格拉底到現代父母,面對青少年都同樣地感到困惑和失措,那就證明了:這個世界並沒有變得更糟。
但是,面對這些連蘇格拉底都受不了的年輕人,如果你想讓日子好過些,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與青少年孩子的相處之道,大人們得多學幾手新招,才有辦法和孩子長期過招,而且有能力見招拆招。
02生命施工中,大人請改道
「叛逆期,我懂啊!可是一看到那副彷彿欠他幾百萬的嘴臉,問了他老半天也不回應,再不然就應付一句,『忘記了』或『不知道』,我實在是忍不下去,但是這個孩子現在變得講也講不聽,罵也罵不動……」
一位在職場上雷厲風行,見慣商場大風大浪的大企業高階主管,此時非常無助地望向我,低聲詢問:
「這種狀況已經一年多了,K老師啊,你說,我這個兒子還有救嗎?」
很多家長只要一聽說,我是個專門跟青少年晤談的臨床心理師,就忍不住想「打聽」一下,自己的子女變得「陰陽怪氣」,他們究竟是怎麼了?更甚者還有不少「未雨綢繆」的家長會認為,再這樣下去,孩子未來的人生就毀了!
其實說穿了,青春期的孩子也沒多難懂!
他們之所以讓人感覺古怪的原因是:連他們自己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了!
再加上這些「準大人」們極不願意自己被他人輕易看透,因為這會使其覺得自己太容易被人掌握。所以就算心裡面的想法被旁人「說中」時,往往就會出現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何要如此的「強力否認」。
同時,為了證明自己才沒被旁人說中,還會刻意做出與本意相反的舉動,最終搞得大家一頭霧水。
青少年的「藏」見心事
如果大人們願意認真回想,自己在青春迷惘時究竟在意些什麼,也就不難猜出青少年孩子「藏」見的心事不外乎下列這些吧:
· 想被朋友在乎(不落單且得到同儕認同)
· 希望自己成績優異,唸書不行,至少運動、遊戲某一項要強(就是想要變厲害)
· 超級怕丟臉
· 性(幻想多)
· 討厭被管
·
偏偏青少年對於自己愈在乎的事,就愈想要藏起來,導致這些舉止極容易讓大人感到不安,因而劃錯重點:
· 亂交損友會耽誤課業
· 每天沉迷網路,不思上進,未來人生怎麼辦?
· 死愛面子,整天在意外表有什麼用?
· 小小年紀怎麼可以談情說愛?
· 講不聽還態度差
「你的意思是,我們就要任憑他沉迷網路,不唸書嗎?」講到這裡,有些父母會忍不住地語帶質問。
「所以,我們就得接受他這種不尊重人的態度嗎?」也有些父母自認對子女費盡心力,最後卻換來如此不堪,難免將沮喪的心情投射到心理師身上。
或許是聽得多了,我時常半開玩笑地對這些洩了氣的大人說:「要不要調錄音檔重聽呢?我可是從頭到尾都沒這樣說喔!」
「那我還能怎麼辦?」父母近乎絕望地反問,聲音超無力。
「太好了,會這麼問就對了!」我笑答,真正的療程總算開工囉!
改款、重建的生命工程
話鋒一轉,我詢問坐在晤談室裡,正為親子溝通不良而苦惱的媽媽。
「敢問,方才您是從後面那扇門進來的吧?」聽到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她一臉狐疑地點頭。
「要是這房子經過整建,將入口改到前頭,下回您再造訪時,應該就會換由前面新開的門進來,對吧?還是說,您會不信邪地硬要從後頭那堵牆猛衝進來?」我故意語帶誇張,還加了手勢。
大部份家長被這麼一問,答案毫無懸念:「當然是從新開的門進來啊。」
「那就對了!當孩子在身高接近或超越家長時,其實他的生命也正在進行一項改款、整建的重大工程,想必爸媽也該重新審視和孩子溝通的入口吧?」這就是我對青少年家長心理建設「動工」的起手式。
當孩子的生命正在進行大幅改款、重新整建,如果你還期望用過去的方法與孩子溝通,當然「不得其門而入」,親子關係上自然老是「碰壁」!
親子關係的「換季」時刻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在親子溝通上會出現問題,大多是爸媽不願接受家中那位「曾經的」小心肝,竟然出現了以下的變化:
一、生理時鐘延後(作息愈拖愈晚)
二、脾氣起伏,令人摸不著頭緒(變得敏感而容易受傷)
三、私下對性產生好奇與渴望(不確定這樣的自己算不算變態)
四、想得到肯定又怕成為眾人的焦點(覺得總有人在注視著)
五、因不曉得該怎麼處理情緒而更煩躁(孩童時被允許自然釋放情緒,但是現在「長大」了,理應懂事卻又無法做到)
六、與大人的對話明顯減少(認定跟大人話不投機)
這些變化令人猝不及防,突然間以前那個總把「爸爸、媽媽」掛嘴邊的小心肝不見了,轉眼變成眼前這個怪裡怪氣、亂吼亂叫的大暴龍。做爸媽的除了感覺欲哭無淚之外,也只能無奈地問一句:「所以,我們就只能接受他/她變成這樣?」
親愛的青少年爸媽,可別只是回憶甜蜜的過往啊!從古至今,每一位父母都得經歷這段孩子「轉大人」的變化,做爸媽的與其覺得委屈、無奈,何妨換個心態來看待呢?
人生四季,風景本不同。孩子跟您的關係只是從春天,轉入比較躁熱的夏季罷了!難道你不覺得進入「換季置裝」的時刻,還頗令人期待嗎?
而且,既然是換季時刻,氣溫(孩子的情緒)冷暖不定,不也是挺正常的一件事嗎?甚至於,當你體認到「換季」也就是「置辦新裝」的時刻,也就找到了和孩子溝通的新入口了。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練習看看,和府上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新模式吧。
03親子溝通新入口,請先吃個甜甜圈
「你們聽過甜甜圈理論嗎?」在一次家長座談會中,我提出這個問題。
「沒聽過很正常啦!這是有一次我買甜甜圈時發想的。」大夥愣了半晌,我忙解釋道。
「哈哈!」家長們如釋重負地笑了。
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下,我請家長拿筆在記事本上畫一個甜甜圈,然後在中間洞口處填入:「本意」,在帶餡料的外圈部份寫上:「嘴臉」。
「真的要寫上『嘴臉』兩個字嗎?」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家長,忍不住出聲問道。
請你先試著這麼想:
每一個孩子就像個甜甜圈,內心都有其行事初衷,通常也不會想傷害他人,但是當「本意」受挫,他們就會增生出「嘴臉」,試圖保護自己的初衷。
另外,在人生「膨脹」的過程中,他們也會和其他正在擴張的甜甜圈發生碰撞。倘若兩個甜甜圈的「嘴臉」對「嘴臉」持續碰撞,那雙方的「賣相」肯定都會變得很難看。
我邊解釋邊想起,那天返家打開袋子後,發現擠碰後變了形的甜甜圈,就顯得不那麼美味了。
甜甜圈溝通術
「所以,想要和孩子有效的溝通,就是練習擱置對方的『嘴臉』,然後試著看懂,並說出對方心中的『本意』。」我清了清喉嚨,眼見大家似懂非懂,便在黑板上畫了兩個甜甜圈,分別寫進「本意」與「嘴臉」,然後開始解釋:
當孩子回家顯出一副不理人的「嘴臉」時,他的「本意」很可能是:
我好累、好煩,請暫時讓我放鬆混一下。
但爸媽往往受不了他那副要死不活的「嘴臉」,於是便脫口而出:
你有必要對家人用這種態度嗎?
「其實爸媽的本意也只是想關心孩子,卻忘了孩子感受到的,也是你在說這句話時,自帶惡狠的嘴臉(表情),而非本意喔!」聽到這裡,好幾位媽媽笑了出來。
所以,這兩天不妨練習對孩子這麼說話:
「你那天對我們講話口氣不好,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擱置嘴臉)
才教這麼一句,就發現有人皺起眉頭。
我趕忙補充道:「孩子那種態度是有些故意啦,但我要傳授的叫N.L.P.催眠術,所以,頭一句非得這麼說。」
「我家那隻哪有可能被催眠!」台下冒出了這麼一句。
為了達成目的,我特別強調,催眠術要有效,接下來的第二句最為關鍵,請仔細聽好:
「我猜是你在學校一整天也累了,回家只是想滑滑手機放鬆一下,偏偏碰上我跟你爸一直唸你:就知道盯著手機,對家人關心不理不睬,於是你覺得受不了,才大吼出來。」(說出孩子心中的本意)
「哇,還得這麼替他解釋喔!」聽得出有媽媽不太情願。
「沒錯,既然都說他不是故意口氣不好的,就非得幫他的情緒失控找到一兩個原因囉!」我的語氣益發堅定,畢竟論及專業,實在沒得商量。
「要是真的找不出孩子怪裡怪氣的原由,我幫你們掰了個特好笑的說法:應該是全球暖化,讓二十四個節氣亂了套,搞得你情緒不太穩定。」
「哈哈哈……」現場的笑聲此起彼落。
讓孩子覺得自己良善
「反正就是要讓犯了錯的孩子明白:之所以會露出不好看的嘴臉,絕對不是出於其本意。因為只有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在本意上還算是個良善的孩子時,才會有動力探討、修正其嘴臉,我們大人不也是這樣嗎?」一口氣講完,連自己都覺得溫馨滿滿。
「記得結尾再補上一句:媽媽會為你祈福。」
一陣笑聲後,我發現有好幾位家長都提筆抄寫著。
我轉身,喝了口水後,繼續說道:
「你們這麼努力,真是很盡心的爸媽。但我得事先提醒你們喔,這個『催眠術』最多兩天有效,要不多久,孩子還是會故態復萌。不過也請各位家長相信,光憑你們這份努力用心,已為孩子做了最好的『溝通』身教了。」
「有沒有家長還想提問呢?如果沒有,今天就是各位回去實戰體驗、驗收成果的時候囉。」我輕聲詢問著。
內心也期待,所有大人們都能學會暫且擱置孩子的「嘴臉」,看懂並理解現在孩子們所面臨的壓力。
01明明小時候很可愛,為什麼愈長大愈講不聽?
記得孩子五、六歲時對我說:
「媽咪,等將來長大,我一定要娶像妳這樣的女生。」
可是這死小子前幾天卻衝著我大聲嘶喊:
「真不知道老爸當年怎麼會娶像妳這樣的女人!」
只見這位母親眼眶泛紅,兀自強忍著淚水不肯落下。
「K老師啊,你告訴我,他講的哪句話才是真的?」她問。
「兩句都是真的。」我輕聲回答。
語畢,空氣彷彿凝結了。
我扶了一下鏡框後,順手抽了一張面紙遞過去。
青少年父母最感痛苦的,莫過自己對孩子如此在意的心,竟得不到絲毫理解;更讓人心傷的是,不管對孩子再怎麼努力...
作者序
給「家有準大人」的真大人們一堂減法課
「我不過是想關心孩子一下,所以問了句,你還好嗎?沒想到他卻不耐煩地擺出一副撲克臉,還回嗆我,又怎麼了嗎?」只見這位媽媽一臉委屈地說著,「K老師,請問我到底是哪裡冒犯他?」
「你聽過『親子教養推背圖』嗎?這張圖可以幫你搞懂你跟孩子目前的處境喔!」我拿出紙筆,邊畫邊向這位「苦主」講解著。
有鑑於「苦主」愈來愈多,六年前我以「一張圖搞懂青春期」的概念開始,著手整理出一系列有關青春期親子教養的文章,之後以《小心肝變大暴龍》為題出版(三采)。許多當年為教養不易而受挫、心傷的家長們,好不容易陪他們隨子女長大終於熬出頭,但在旁見證他們苦盡甘來的校園臨床心理師,根本來不及舉杯致敬,就被有如後浪推前浪似地新一批「苦主」給四面包圍了。甚至將近期「青少年心理門診」預約掛號的熱門程度,搞成像是演唱會搶票!
冷靜面對,孩子的青春期變化
累積近三十年「送往迎來」青少年家長的臨床經驗,讓我打從心底深信:在面對府上青少年時,家長真的無需如臨大敵。孩子青春期的變化,只是生理、心理時間到了,再自然也不過。冷靜面對,風暴災情就會減到最低!
但在漫長的教養路上,許多家長仍不免懷疑,為什麼明知道那些習慣會影響到他未來的人生,他卻一犯再犯、無法改變呢?或者您是否在心中暗想過:莫非真是這個孩子天性不好?不然為何好說歹說,卻仍是這般無可救藥呢?
如果以「投資」來比喻,進入青春期孩子的身心變化,就宛如股市進入多空激烈廝殺的震盪走勢,要是您在此時追高殺低,不但賺不到錢,整個人的心情還很可能因擔憂而難以入眠。
要克服青少年教養的「恐懼」(害怕孩子未來的人生毀了)與「貪婪」(貪戀過去那個乖巧貼心的小心肝),看準親子關係的多空趨勢,只要靜下心來把書多讀個兩遍(這是最難做到的),就會明白自己只是對「減法教養」這門課還不熟練,才不小心又演回老戲碼罷了。
減法教養:少緊盯、別老想、省規劃
什麼是減法教養?簡單說,就是少緊盯、別老想、省規劃。
我常聽到家長這麼跟我說:
「K老師,我聽過你的演講,也明白要好好跟孩子溝通,但不知為什麼每次沒講幾句話就跟他愈吵愈激烈?我特地來找你幫忙,就是想請你教教我,究竟該怎麼做?」難得有爸爸願意如此赤裸真實地講述與孩子相處的挫敗。
「你知道,你的苦心正是你罩門所在嗎?你聽過牛頓運動定律中的『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吧!我在演講中有沒有提到『原始腦』和『理智腦』?面對日漸長大的孩子,我們講得愈多、愈用力,反作用力愈大,效果往往會更糟!我推薦管得少,但效果更好的減法教養,您要不要參考一下?」對我演講有一定信任度的家長,肯定有機會想通我所建議的策略。
正因我從臨床心理治療經驗中發現,人類大腦結構的設計,其實也遵守「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的定律:所以,當家長一心想幫孩子的「理智腦」發力,往往會造成其「原始腦」的報復性反彈。反之,要等到孩子充滿情緒的「原始腦」得到同理之後,他的「理智腦」才會開始自行運作。
這也解釋了當您愈是替孩子著想,愈是跟孩子講道理(剝奪孩子理智腦的運作),他愈是聽不進去,甚至還會想出一堆理由來反駁,最終招來更大的情緒爆發(孩子情緒腦反彈)。減法教養的重點就在於,先照顧好孩子的原始腦,讓他的理智腦得以自行運作,那該怎麼做呢?超級簡單,您只需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唸小孩務必講重點,最多不超過二分鐘
二、用心準備,富營養又可口,還要常變化的早餐
三、細心評估,提供孩子含「底薪」與「獎金」兼備的零用錢
也就是說,建議家長多留些心思安排自己的生活,對孩子少緊盯住、別老想著、省些規劃。因為臨床心理治療也發現,爸媽生活過得好,孩子困擾反而少,所以當您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等於是把孩子教好的第一步了。
當然,減法教養也絕不等同對子女的管教放牛吃草。
要明白,「問題行為」往往是孩子碰上壓力、累積情緒後的紓解管道。偏偏光憑問題行為來紓壓,後遺症只會更多,爸媽當然要對此進行調整。 只是如果沒先搞清楚「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脈絡,就一昧地想解決困擾,親子關係自然是愈解決愈惡化。
所以,少緊盯、別老想、省規劃,不僅幫助青春期孩子的理智腦發展,也是讓他們長成一個「可以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大人的關鍵。
考量新生代家長的閱讀習慣和教養難題,我決定重新梳理文本,期盼能更有效率地協助讀友們吸收教戰心法。特別感謝《天下雜誌》出版編輯群的全力相助,讓我能將長年接觸青少年家庭的感觸與心得,以「減法教養」之名重新問世。
延展的青春期和長期焦慮的父母
你家是否也常上演這些戲碼?孩子因為……
叫不起床而吼叫,
為了小事而爭辯,
唸書被動講不聽,
又或者,你總是在擔心和苦惱,孩子……
手機總是滑不停,
似乎太早想情愛。
一點不誇張,幾乎每天都有憂心忡忡的大人,想要找我商量「現在年輕人」出現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不外乎:
現在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為什麼孩子在家老是臭著一張臉?問了他老半天,就只會用一句『不知道』敷衍,但是看他跟同學倒是有說有笑,莫非現在年輕人都是這副模樣?」老爸邊問邊搖頭。
「我們家爸爸平時在外地工作,比較忙碌,難得碰面,父子倆卻每每為了課業成績大吵。現在年輕人講話衝,我夾在中間,真的好為難……」媽媽講到眼淚都快掉下來。
「現在年輕人整天抓著手機一直滑,更離譜的是,只是唸他們兩句就嫌管太多!唉,真不知他們以後要拿什麼本事在社會立足?」老師一臉無奈地說。
這些在大人口中,問題很大的「現在年輕人」,就是已經進入「青春期」,正在學習怎麼轉大人的青少年孩子們。
現在的年輕人既是更早熟的小大人,又是更晚熟的真大人。
以往對於青春期的定義是國、高中生,也就是十二到十八歲。但如果是以醫學定義來看,青春期從分泌性腺激素開始,過去這樣的生理現象,通常發生在十四歲的孩童身上,然而隨著醫療、衛生改善、營養愈來愈好,現在有許多十歲孩童,已經出現了青春期的徵兆。
以女孩為例,在英、美等高度開發國家,十二、十三歲的女孩就有超過半數進入生理期。因此也開始有人主張,青春期應該提早從十歲計算起。況且從小接觸更多元網路訊的的他們,很多想法、觀點也的確開化得更早。
另一方面,因這個世代家家戶戶生得少,父母往往投注更多資源在孩子身上,於是被照顧得更周全的他們個個都「頭大四肢細」似的,成了想特別多,又超怕因選錯而失敗的慢熟世代。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在二○二三年台灣男性初婚年齡約為三十三歲、女性為三十一歲,而平均生育年齡達到史上新高的三二.四歲,相較於十年前提高了近一歲。當晚婚、晚生,加上經濟獨立也晚,象徵著現代年輕人的青春期正向前且往後的「延展」。
延展的青春期,造就長期焦慮的父母
仔細想想,青少年孩子的叛逆、冷漠,的確大多是從國小的中、高年級開始。許多父母不禁感嘆道,那個原本乖巧可愛、貼心溫暖的小心肝,怎麼長大以後就「變身」成了,動不動就嘶吼咆哮、甩門出走的大暴龍?
這種「爸媽動輒得咎、子女情緒高漲」的親子衝突,通常會在孩子的國、高中(職)時期進入高峰,等到孩子二十多歲出了社會,情況才會稍稍緩解。
如果從孩子開始會「一言九頂」,到他不得不自力謀生的十歲至二十五歲定義為延展的青春期,那麼對於所有家庭成員來說,就是一段長達十五年、一個不小心就會「火燒全家園」的漫長歲月。
面對愈演愈烈的親子衝突,每一位父母都無可避免地處於長期焦慮的狀態。於是身為現代年輕人的家長最需要思考的是:
在這十幾年的「接招」過程中,你/妳自身的能量夠不夠?
畢竟,孩子的青春期這麼長,在平安「下莊」之前,萬一爸媽自己的壓力過大,弄到連自己也撐不下去,那整個家可是真的會分崩離析喔!
老實說,天底下的孩子何其多,最難教的,就屬自己的子女。
其實,大人們要在相對複雜的現代社會裡討生活,能力當然是一點也不差,但為什麼就是拿自己家裡的「小大人」沒辦法?說穿了,都因為捨不得孩子受苦。即便爸媽在管教和要求上從未少過,但只要碰上小孩堅決「耍賴」,最終便難以貫徹。
這麼說來,父母該更加嚴格管教嗎?只要曾與子女「過招」幾回的家長都知道,嚴格管教到頭來,多以兩敗俱傷收場。
那麼,難不成做父母的要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虛度人生嗎?這當然更加不可!任誰都明白「養不教,父之過」的道理。
於是,就有愈來愈多家長被卡在「管也不是」、「放手又惶惶不安」的教養兩難中。苦不堪言之際,要是又看到家裡那個「理應」愈大愈懂事的小大人,卻是一副無所謂的模樣,那明知不該說的難聽字眼,就這麼脫口而出了!
管也不是、放手又不安的教養兩難
更令人鬱悶的是,剛把狠話放完,回到房裡,依舊不知道該怎麼做好一個為人父母的角色……因為多年實務經驗,我看過無數大人們與青少年孩子互動時的盲點,幾乎所有大人都試圖想搞懂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殊不知正是這樣的心態,反而洩漏了父母壓根不清楚,自己陷入的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局面?
其實,孩子的成長環境正在轉變,新世代爸媽的教養議題也在改變。
早期父母來晤談室,大多是抒發「我家小孩怎麼講不聽」的不滿;但現在有愈來愈多的新世代爸媽,希望我可以告訴他們:「該怎麼跟小孩當朋友?」這代表新世代父母也意識到,他們需要以更同理的方式,去引導、陪伴青少年孩子面對這段轉大人的過程。
我從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成為全台首批「校園臨床心理師」(興雅國中),長年處在青少年親子衝突的第一線,有些國、高中老師和青少年爸媽甚至暱稱我叫「百憂解」,大概是因為心理師的訓練背景吧,我會仔細聽其陳述孩子出現的「問題」;更要緊的,是陪他們抽絲剝繭地推敲「孩子究竟怎麼了」?然後一起商討日後所需調整的因應作法。
妙的是,往往在晤談一段時日後,他們會不約而同迸出這麼一句:「K老師,你真該為現在的父母(老師)開門減壓課!」於是,幫助現代家長在孩子轉大人的過程中,安頓彼此的身心,便成為我當初撰寫這本書的初衷。
深入校園近三十年,服務超過一萬個青少年家庭,我了解青少年孩子在此時期的心理變化,也深知那些「家有小大人」的大人們,心裡的挫折與沮喪。在這裡,我可以先跟所有的家長打包票:無論此刻你們的親子關係有多惡劣,一定會有平安度過叛逆期的那一天!
只要大人的心能定,沒有什麼親子難關是過不去的。期待這些故事、概念與方法,可以為那些陷入教養兩難中的大人們,服下一顆定心丸。並且幫助你:
看懂問題背後的壞(why)力量,找出應對的好(how)方法。
給「家有準大人」的真大人們一堂減法課
「我不過是想關心孩子一下,所以問了句,你還好嗎?沒想到他卻不耐煩地擺出一副撲克臉,還回嗆我,又怎麼了嗎?」只見這位媽媽一臉委屈地說著,「K老師,請問我到底是哪裡冒犯他?」
「你聽過『親子教養推背圖』嗎?這張圖可以幫你搞懂你跟孩子目前的處境喔!」我拿出紙筆,邊畫邊向這位「苦主」講解著。
有鑑於「苦主」愈來愈多,六年前我以「一張圖搞懂青春期」的概念開始,著手整理出一系列有關青春期親子教養的文章,之後以《小心肝變大暴龍》為題出版(三采)。許多當...
目錄
作者序 給「家有準大人」的真大人們一堂減法課
前 言 延展的青春期和陷入長期焦慮的父母
Part 1. 你跟孩子間,是愛還是債?
CHAPTER 1 明明小時候很可愛,為什麼愈長大愈講不聽?
CHAPTER 2 生命施工中,大人請改道
CHAPTER 3 親子溝通新入口,請先吃個甜甜圈
CHAPTER 4 孩子這麼「好命」,到底是在不爽什麼?
CHAPTER 5 頂尖對決的元兇——當「為你好」碰上「你很煩」
CHAPTER 6 孩子不上學,怎麼辦?請為腦降溫、重新配力
CHAPTER 7 就算上學問題也不少!我家孩子真的過動嗎?
Part 2. 當青春期孩子有這些狀況……
CHAPTER 8 不瞞您說,我家小孩有點特殊
CHAPTER 9 被「網住」的世代——整天滑不停,孩子手機成癮了嗎?
CHAPTER 10 自我要求高的孩子——是追求完美,還是要逼死自己?
CHAPTER 11 東摸西摸、拖拖拉拉——為什麼孩子的拖延症如此難改?
CHAPTER 12 當手心就是要打手背——孩子成天抱怨爸媽偏心、不公平!
CHAPTER 13 當宮廷劇在家裡上演——孩子是慈禧,爸媽就成了小李子?
CHAPTER 14 當偶像劇在學校上演——小學生就開始搞曖昧,這正常嗎?
CHAPTER 15 如何不成為受害者?當孩子在班上被霸凌……
CHAPTER 16 他為什麼變這麼壞?當孩子有說謊、偷竊等問題行為……
Part 3. 巧而精準的青春期親子溝通守則
CHAPTER 17 親子關係投資學——請先瞭解自身教養屬性
CHAPTER 18 親子關係多空圖——一張圖看懂你和孩子之間的愛與債
CHAPTER 19 教養必修的三門課——練體能、磨心性、修人生
CHAPTER 20 減法教養守則1少緊盯——有益身心又有效的罵小孩秘訣
CHAPTER 21 減法教養守則2別老想——他領情、你也輕鬆的生活照顧
CHAPTER 22 減法教養守則3省規劃——讓孩子練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CHAPTER 23 磨刀石九字訣
作者序 給「家有準大人」的真大人們一堂減法課
前 言 延展的青春期和陷入長期焦慮的父母
Part 1. 你跟孩子間,是愛還是債?
CHAPTER 1 明明小時候很可愛,為什麼愈長大愈講不聽?
CHAPTER 2 生命施工中,大人請改道
CHAPTER 3 親子溝通新入口,請先吃個甜甜圈
CHAPTER 4 孩子這麼「好命」,到底是在不爽什麼?
CHAPTER 5 頂尖對決的元兇——當「為你好」碰上「你很煩」
CHAPTER 6 孩子不上學,怎麼辦?請為腦降溫、重新配力
CHAPTER 7 就算上學問題也不少!我家孩子真的過動嗎?
Part 2. 當青春期孩子有這些狀況……
CHAPTER 8 不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