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序
本館自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時期即展開全臺古文書採集蒐藏工作,為擴大蒐整效益,先後訂定「捐贈文物實施要點」、「複製取得私人或民間團體古文書實施要點」、「古文書合作出版實施要點」、「文獻史料寄存實施要點」等辦法,以捐贈、複製、合作出版、寄存等方式,廣為提升蒐藏的質與量。對於臺灣民間古文書之蒐藏、整理與出版,自民國88年(1999)6月迄今,亦已陸續發行出版區域古文書及家族古文書等十餘種,此系列古文書史料的整理出版,對於深化臺灣歷史研究有著時代性的意義與貢獻。
嘉義縣溪口鄉曾嘉鴻先生熱心於文化資產保存,主動尋求與本館合作將其家藏古文書編輯出版。嘉義溪口曾氏一族自清雍正年間(1723~1735)開臺祖第八世曾元拱來臺墾拓,經過4~5代人的勤懇經營,最後於清代中後期的雙溪口庄發跡,成為地方上之望族,綿延至今。其家族承繼之曾氏洋樓於民國107年(2018)6月25日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暨「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指定為嘉義縣縣定古蹟。
從其家傳古文書中初步了解曾氏家族相關史實與嘉義溪口地區的歷史文化等脈動緊密相連,本書此次整理出版之古文書,時軸橫跨自清代乾隆至日本明治年間,包含:契字133件,書信2件,執照167件,日本明治年間土地相關公文書2件;年份最早者為清乾隆6年(1874)12月「柯旭、柯彩立賣園契字」,最晚則為日本明治35年(1902)10月21日「打貓土地調查派出所予何水門召喚狀存符」,全書收錄古文書304件,這些珍貴的一手史料保留先民墾拓臺灣的種種歷程,有助於經濟史、社會史、區域史的歷史重建與還原,為臺灣史研究重要的史料。
歷年來本館出版全臺各地之古文書專輯,大多偏重於中部及北部區域,惟雲、嘉地區之資料存留相對缺乏;此次與嘉義溪口曾家合作解讀家藏古文書、編輯出版,不僅豐富館藏亦可填補地方史料不足之缺憾。值付梓之際,茲綴數語,權為之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館長 張鴻銘謹識
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