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我在臺南認識了幾百個新朋友,我想把它們都介紹給你們
首先,要默默地對許多無法列入本書的遺珠之樹說抱歉,你們都很可愛,都很特別,只是書籍的篇幅有限,割愛時讓人心疼不已;同樣地,也要對本書的讀者致歉,很遺憾無法將全臺南所有的老樹盡數展現,也期待未來還有機會補上。
在農業局努力蒐羅與調查下,洋洋灑灑的受保護老樹清單共計三百餘棵,此外還有幾個區,區內並無受保護老樹,但在走訪過程中則發現,即使沒有老樹被列入清單,卻也不表示該地區就沒有特色樹木,只是依然礙於篇幅,所以即使完成踏查記錄,甚至書寫篇章了,但還是沒能收錄其中,這也是很可惜的。
對一個太喜歡在臺南到處亂走的旅人而言,這是何等難得的機會,能走遍全臺南三十幾個區,從舊城到偏鄉,也從海濱到遠山,在比對舊有的老樹資料,按圖索驥重新探查的旅途中,逐步去認識更道地的府城;而在尋樹的旅途裡,更發現老樹原來不只是樹,它們是一個個等待我們去結識的朋友,就像臺南公園裡神格化的兩棵大雨豆樹、三崁店那一叢氣場超強,卻東倒西歪的墨西哥合歡、孤傲挺立在街頭吹海風的將軍區刺桐樹,以及開元寺充滿魔幻能量的榕樹群,都能讓人感受到不同的驚喜或震撼,甚至在遇到南化區心仔寮那株三百多歲的老茄苳時,坐在樹下,輕撫樹身,竟會讓人有種悸動不已的感覺──原來它們雖不會說話,卻已經說了最多的故事,只是人們少有聆聽。
這本書想做的,就是希望透過圖文,讓大家既多了一個認識臺南的新角度,更能在尋樹的過程中,感受同樣的萬般滋味,那真的太美妙了。
相信我,筆者從事寫作與教職多年,對植物一竅不通,但在找樹、賞樹的途中,卻體會到太多土地、生活與歷史的感慨,這不僅來自樹木本身,更是一種將人、樹與大自然都融合成一景後,就能得到的體悟,而我真的非常希望,翻閱這本書後,也來到臺南親眼看樹的你們,能跟我一樣感動。
附帶一提,尋樹時請小心,有些老樹很害羞,躲藏較偏僻隱密,那些可能掉進水溝、被蚊蟲叮咬,還有險些中暑的防範,請大家務必要做好,以策安全。
謝謝臺南市政府,謝謝協助完成本書的所有師長與朋友們,感謝大家。
東燁2024.07
導讀
老樹不會說話,卻盛載無數故事,只是人們習慣從美食與古蹟去認識臺南,反而忽略了在年輪與枝葉中才能讀懂的府城精粹。
你不需要是植物學家,也可以跟隨本書的溫暖文字,一起穿梭時空,聽見四百年來,老樹的聲音;本書共分五大章節,十七條路線,由眾多奇特老樹串聯遊程,走訪最不一樣的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