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就是入菩薩行。
無著菩薩所著的《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只要聽聞一遍,在今生中自然而然會生起菩提心,具有非常大的功德。這是很多高僧大德所公認的。——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
寂天與無著兩位大成就者傳講「入菩薩行」教法的唯一中文譯本
藏傳佛教大德索達吉堪布自藏文直譯經典
․《入菩薩行論》是七世紀印度高僧寂天菩薩所著,至今都是修學菩提心最系統、最圓滿的一部論典,藏傳佛教四大派每位大乘修行人都將其奉為圭臬,每所正規寺院都必須要傳講聽習。
․歷來有許多人曾注釋並傳講《入菩薩行論》,但以十四世紀西藏無著菩薩注釋並傳講的《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最受人重視。
․兩位菩提心十分圓滿的大成就者寂天及無著菩薩傳講入菩薩行教法的唯一中文譯本。
․增加寂天菩薩、無著菩薩傳記及科判,便於理解修習。
▎菩提心就是利他,生起菩提心,走向究竟的覺悟
菩提心是佛法修持的核心,六度是菩提心的具體實踐。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修行者同時也在超越自我的局限,實現內心的轉化。發願成佛並利益一切眾生的誓願,引導修行者走向解脫和智慧的道路。
▎修習大乘佛法的第一本書《入菩薩行論》
生起菩提心,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波羅蜜,是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一直奉持的菩薩道。
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偈頌共分十品,完整闡述了邁向菩薩行的道路。從發願成佛的菩提心,到實踐六度,進而達到最終的覺悟,慈悲、安忍、空性等佛教修行中的關鍵概念都涵括其中。是全球佛教徒廣泛研習和傳講的作品。
▎聞之即能生起菩提心的《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
無著菩薩所著的《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是數百年來傳講並注釋《入菩薩行論》最重要的一部論著。書名中的「善說海」意指這部論釋如同一片無邊的海洋,深刻廣泛地詮釋了《入菩薩行論》的內容。
無著菩薩本身就是菩提心十分圓滿的大成就者,書中不但從文字上解釋了《入菩薩行論》每一品的內容,並從佛法和實修的角度深入講解,只要讀一遍,心中必能種下菩提心的種子。
作者簡介:
無著菩薩(1295—1369)
全名額曲土美桑波,又稱加哲仁波切,是藏傳佛教歷史上一位備受尊崇的大德,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他一生致力於弘揚佛法,展現了無盡的慈悲與智慧,並留下了眾多神奇的事蹟。
無著菩薩的教法至今仍對無數修行者產生深遠影響,其代表作包括《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佛子行三十七頌》等。在藏地流傳著一種說法:「無著菩薩的《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只要聽一遍,今生自然會生起菩提心,具有極大的功德。」這也是眾多高僧大德所公認的。
譯者簡介:
索達吉堪布
藏傳佛教弘法上師,1962年出生於四川甘孜,青年時期出家,並得到當時最傑出的佛教大德之一——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的親自教授和培養,完整傳承了藏傳佛教的論典及密法,成為喇榮五明佛學院重要的大堪布。晉美彭措仁波切在世期間,他是仁波切最主要的漢語 翻譯,並受仁波切委託教授漢族弟子。
索達吉堪布是當代最知名的佛教大德之一,作為一位藏族喇嘛、一位佛教學者和老師、一位認真不輟的藏漢翻譯家、一位現代佛教思想家,堪布傳法極具次第,且不但身體力行地引導大眾實踐佛法的學修傳統,從事慈善事業,並與海內外學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環保、和平等問題,曾在哈佛、耶魯、史丹福、牛津、劍橋、清華、北大等上百所高校的講台上留下他的身影。
他認為,時代在變遷,但佛教的宗旨沒有變,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真正答案,這是應該去提醒大家的。
在翻譯家和佛法上師的身份之外,堪布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出版的《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殘酷才是青春》等書籍被逐步翻譯成其他語種,不但對海內外華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向世界展現了一個與時代同頻道的佛教。
對於外界的種種讚譽,他謙虛地說:「我只是一名老師,教傳佛法的老師。」
章節試閱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三、趨入之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分二: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丁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
暇滿極難得,既得能成利,
倘若利未辦,後世豈復得?
如云:「地獄餓鬼與旁生,邊鄙以及長壽天,邪見佛陀不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斷除了這其中所說的八種無暇,因而稱為閒暇。如云:「為人根足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佛出世間與說法,法住入教有施主。」身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轉生於地界中土;眼等諸根完整無缺;斷除五無間罪因而使業際無有顛倒;對如來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稱為信佛法。這以上是五種自圓滿。
佛陀現身於世;宣說佛法;因為有見諦的補特伽羅而使佛法得以住世;根據聖者的證悟而開示教言令有緣者趨入佛門;有提供資具的施主,這是指為利他眾的慈悲。這五種是他圓滿。
由於具足以上十種特點,所以稱為圓滿。具足十八種功德的這一身體實在是極為難得。《華嚴經.佛暖處傳》中云:「遣除八種無暇亦難得,清淨圓滿閒暇亦難得。」這般暇滿的士夫具有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能力。在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的此時此刻我們務必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奉行善法。假設在這個時候沒有修持有利於自他的善法,那麼後世怎麼能再度得到這樣清淨圓滿的暇滿人身?絕對不會得到。因此,作者教誡我們,萬萬不可白白浪費、虛度人生。如經中說:「莫令如此閒暇無意義。」《致弟子書》中也說:「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勝菩提善種子,功德亦勝如意之寶珠,如是人身誰令空無果?」
丁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猶於烏雲夜,剎那耀閃電;
如是因佛力,世萌修福意。
例如:在烏雲密布的漆黑夜晚,偶爾依靠閃電的外緣一瞬間能使色法昭彰顯著,現得極為明顯。同樣,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時候也能使由罪業所感處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爾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這種心態不會屢屢持久不斷地生起,因而我們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如云:「具備閒暇圓滿之雙翼,亦具現見善惡功過目,然被貪圖名利網所擒,豈非已入罪業之籠中?」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發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實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讚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戊一(真實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斷除罪業;二、成辦利樂;三、滿足願望;四、名義轉移;五、以喻讚德。
庚一、斷除罪業:
故善恆微弱,惡大極難堪,
捨此菩提心,餘善豈能勝?
所依人身與意樂既難得又短暫,因此善法的對治也就顯得十分可憐,換句話說,這種對治的善行時時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相反,一切不善業的因緣聚合起來卻非常容易,致使罪惡的力量格外強大、勢不可擋,難以想像,而且接連不斷產生。由此可見,現在我們就必須要具備能摧毀罪業的善法。對於彌天大罪,除了圓滿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麼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無法遣除。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起菩提心。《華嚴經》中云:「貓眼見即能震懾諸鼠,令其無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寶明目亦能制伏一切業惑之鼠,令其無法堪忍。」
庚二、成辦利樂:
多劫佛深思,見此最饒益。
眾生依於此,順利獲勝樂。
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維、再再觀察利益眾生的方便,結果發現這顆菩提心是對眾生最為有利,因為依靠這一菩提心,無量眾生能輕而易舉獲得無上菩提的殊勝安樂。
庚三、滿足願望:
欲滅三有苦,及除眾不安,
欲享福樂者,恆莫捨覺心。
想要摧毀自己在三有中的千萬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樂的人恆時也不要捨棄菩提心,因為依靠它必定能實現這些目標。
庚四、名義轉移:
生死獄中囚,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人天應禮敬,
在輪迴的牢獄中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苦難眾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麼瞬間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名稱上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從意義上來說,成為人天世間的應禮處。
庚五(以喻贊德)分六: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三、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救脫罪業之果;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辛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
如勝冶金料,得此垢身成
無價佛陀身,故應持覺心。
就像是依靠最上等的冶金原料(普通金屬也能變成金子)一樣,不清淨的這個身體依靠得受菩提心可以轉變成無價之寶的佛陀身,因而我們一定要堅持不懈穩固受持具有這種能力的菩提心。《華嚴經》中云:「以一兩水銀類之金能使千兩鐵變成金為喻,如是發心水銀界善根以普皆迴向遍知之智所攝持,即能滅盡一切業惑障之鐵物,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業惑之鐵不能滅盡為一切智智而發菩提心之金。」
辛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
導師以慧觀,見彼極珍貴;
欲出三界者,宜善持覺心。
能將一切眾生帶到解脫城享受功德寶珠的唯一商主就是無與倫比的佛陀,佛智周遍所知萬法,除此之外其他眾生無法衡量,佛陀以無量的智慧認真全面觀察諸法時,徹底照見此菩提心最為難得,功德巨大,彌足珍貴。《華嚴經》中云:「諸寶之中如意寶堪為寶王,同理三世中遍知智慧照見法界對境,諸人天與諸聲聞緣覺之有漏無漏善根皆不及發菩提心如意寶王之價。」因此,想要遠離痛苦的所有眾生理當堅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
辛三、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
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恆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樹一般生果以後自然窮盡,而菩提心的妙樹恆常都會生長果實,非但不會窮盡,反而會蒸蒸日上。《寶篋經》中云:「文殊,各種樹以四大攝持而增長。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攝持、迴向佛果,則日益增長。」
辛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救脫罪業之果:
餘善如芭蕉,生果即枯槁;
覺心樹生果,不枯反增茂。
即便是造了危害三寶等不堪設想的彌天大罪,然而就像依靠一位護送者的勇士能夠擺脫怨敵的嚴重威脅一樣,對於頃刻間就能脫離重罪異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謹慎罪業的人們為什麼不依靠呢?理應依靠。《無盡慧經》中云:「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懼諸怨敵,同理,依真實菩提心勇士之菩薩不畏一切罪行怨敵。」
辛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
覺心如劫火,剎那毀諸罪。
末劫火能將一禪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毀無餘,同樣,依靠菩提心一剎那間必定能從根本上焚毀五無間罪等一切深重罪業。《華嚴經》中云:「能焚諸惡行如末劫火。」
善天尊者說:「一剎那之大安忍不緣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燒(罪業)。」其實,這種講法與前面所說的道理並不重複,前面是指壓制罪業,這裡是說從根本上摧毀。
如果有人問:那麼,一顆菩提心具備這二種功德難道不矛盾嗎?
並不矛盾。如果獲得了越來越殊勝的菩提心,那麼功德也會越來越超勝,是從循序漸進而獲得來講的。
辛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彌勒諭善財:覺心德無量。
此外,擁有高超智慧的彌勒怙主對善財童子說:此菩提心的功德無法估量。《華嚴經》中記載:「樂源城中商主堅財之子善財童子,於文殊前發心後,為了尋覓菩薩學處而逐漸前行。爾時,至尊彌勒正在南方海濱由毗盧遮那佛嚴飾具藏樓閣之一方,為如海菩薩眷屬講經說法。善財童子見此情景,急忙頂禮。彌勒菩薩向諸眷屬讚頌善財童子言:『且看意樂清淨者,堅財之子名善財,尋求殊勝菩提行,來至智者我面前。』隨之對善財言:『善來善來慈悲汝,善來彌勒壇城中,善來寂靜調柔尊,苦行之時疲倦否?』善財童子恭敬請問:『聖者,我真實趨入無上菩提正道時,不知該如何勵力學修菩薩學處,請您明示。』彌勒菩薩答言:『善男子,你已為善知識所攝受。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可令一切眾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一切有情賴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絕一切貧困,故如多聞天子;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故如父親;能真實成辦諸事,故如摩尼寶王;能滿足一切心願,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餘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其中有詳細敘述。
己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類;二、本體之差別;三、功德之差別。
庚一、分類: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我們一定要明確,歸納起來菩提心有兩種,也就是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如《華嚴經》中說:「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
庚二、本體之差別:
如人盡了知 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 二心次第別。
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樣,為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啟程前往該地一般,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希望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同時就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順序。
庚三、功德之差別:
願心於生死,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何時為度盡 無邊眾有情,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願菩提心在我們身處生死輪迴期間,可以產生廣大的果報,《華嚴經》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剛寶縱然壞損,亦勝過所有上等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亦不失菩薩之名,復能遣除輪迴之一切貧困。」然而,它並不是像行菩提心那樣接連不斷產生福德。從什麼時候起,為了能使無邊無際所有眾生界從業惑的束縛與輪迴的牢獄中解脫出來,在生死輪迴沒有空無之前,懷著義無反顧的利他心真實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後如果沒有失毀這一行菩提心,那麼即便處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狀態中,齊天洪福也會連續不斷屢屢產生。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證之合理性;二、理證之合理性。
己一、教證之合理性:
為信小乘者,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宣說;其益極應理。
行菩提心能產生眾多福德這一點具有合理性,確鑿可靠的依據是《妙臂請問經》,為使信解小乘之所有眾生趨入大乘,佛陀在此經中云:「設若我為利樂無邊眾生而披上盔甲,則利樂一切有情之所緣無邊,善根亦無邊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於晝夜心之每剎那,善根亦增長、強盛、圓滿。」
己二(理證之合理性)分二:一、意樂殊勝;二、加行殊勝。
庚一(意樂殊勝)分二:一、意樂之所緣廣大;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
辛一、意樂之所緣廣大:
若僅思療癒 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況欲除有情 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 有情無量德。
某人懷著一顆慈悲的心腸,僅僅想用藥物等治癒少數眾生的頭痛腦熱等,就證明他具有一顆饒益心,也能獲得無量福德。對此,有些論師是結合匝哦之女的公案進行講解的。作為觀想所緣境的一切眾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無量痛苦、渴求使每一位有情具足無量安樂的人,能獲得無量福德當然就更不言而喻了。
辛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
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為自利,尚且未夢及,
況為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他人為自利,尚且未能發;
生此珍貴心,空前誠稀有!
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在諸位親朋友人當中,有誰會具備這樣的利益之心呢?根本沒有。就算是天人、仙人或者梵天具有這樣的心嗎?他們也同樣不具有。如《經觀莊嚴論》中云:「猶如佛子具利心,於此成熟諸有情,如是父母諸親友,子與至親不具備1。」這些眾生以前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在夢中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心,又怎麼可能為他眾的利益而真正萌生呢?因此說,其他眾生尚且為了一己私利,也從來沒有生起過一心一意為眾生利益著想的這一珍寶菩提心,前所未有能夠生起實在是難能可貴、稀有罕見。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三、趨入之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分二: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丁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
暇滿極難得,既得能成利,
倘若利未辦,後世豈復得?
如云:「地獄餓鬼與旁生,邊鄙以及長壽天,邪見佛陀不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斷除了這其中所說的八種無暇,因而稱為閒暇。如云:「為人根足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佛出世間與說法,法住入教有施主。」身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轉生於地界中土;眼等諸根...
推薦序
譯序
在浩瀚的佛教典籍中,印度寂天菩薩所著的《入菩薩行論》無疑是一顆最璀璨的珍寶。它系統而精闢地闡述了從凡夫到菩薩這一心靈進化的歷程,對於每位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論典。自七世紀中葉問世以來,《入菩薩行論》迅速傳播至整個印度及喀什米爾地區,受到無數修行者的推崇,在數百年間衍生出一百多部相關注釋。
九世紀初,這部論典傳入藏地,歷代高僧大德廣泛弘揚,是格魯派、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覺囊派共同認可的修學必讀典籍。無論在哪個寺院,都有一種普遍觀念認為: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必須精通《入菩薩行論》。
在漢地,《入菩薩行論》早在西元九八五年便由天息災譯師翻譯為《菩提行經》。然而,遺憾的是,千餘年來其弘揚並不廣泛,未能引起應有的關注。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在世時,對這部論典給予了極高的重視。他曾多次為喇榮僧眾講解《入菩薩行論》,並計畫晚年傳講《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正因為如此,我開始了這部論典的翻譯工作。儘管翻譯已經完成,但由於眾生福報淺薄,法王示現圓寂,最終未能親自講述。
為了圓滿法王未竟的心願,自二○○六年起,我歷時三年,通過二○一節課,向大眾傳講了《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許多人從中受益,利用所學智慧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如果你有興趣深入瞭解,可參閱一六六萬字的《入行論講解》(2006年版)。若時間和精力有限,七十五萬字的《入行論講解》(1999年版),或這部十九萬字的《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也都是不錯的選擇。
此次,我對《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做了進一步完善,偈頌採用如石法師的最終譯稿進行出版。雖然其中個別偈頌略有出入,但這應是參考藏、梵文原本不同所致,我也在文中進行了注解。
常有人問我:「想要學佛,應該從哪裡開始?」我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入菩薩行論》和《大圓滿前行》。」如今,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修行人開始重視《入菩薩行論》,並領悟其中的精髓,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乘佛教徒。事實上,不論是否學佛,領悟這一論典中的智慧,對每個人而言都極為重要。尤其是《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的作者無著菩薩,他所造的無論是《佛子行》還是這部論典,只要去學習和修行,菩提心自然而然會在我們相續中生起。
最後,借用我最喜愛的一句本論偈頌,與有緣者分享:「無論於我貪或嗔,贊毀以及作利害,願凡見聞念我者,悉皆速得勝菩提。」願這本書能為每位讀者帶來啟發,讓你真正品味到大乘佛法的甘甜。
索達吉
2024年11月5日
譯序
在浩瀚的佛教典籍中,印度寂天菩薩所著的《入菩薩行論》無疑是一顆最璀璨的珍寶。它系統而精闢地闡述了從凡夫到菩薩這一心靈進化的歷程,對於每位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論典。自七世紀中葉問世以來,《入菩薩行論》迅速傳播至整個印度及喀什米爾地區,受到無數修行者的推崇,在數百年間衍生出一百多部相關注釋。
九世紀初,這部論典傳入藏地,歷代高僧大德廣泛弘揚,是格魯派、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覺囊派共同認可的修學必讀典籍。無論在哪個寺院,都有一種普遍觀念認為: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必須精...
目錄
譯序 索達吉堪布
寂天菩薩傳 索達吉堪布.著
無著菩薩傳 益西堅贊大師.著/索達吉堪布.譯
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科判 無著菩薩.著/索達吉堪布.譯
入菩薩行論 寂天菩薩.造論/釋如石.譯
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 無著菩薩著.造論/索達吉堪布.譯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 懺悔罪業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五品 護正知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品 精進
第八品 靜慮
第九品 智慧
第十品 迴向
譯序 索達吉堪布
寂天菩薩傳 索達吉堪布.著
無著菩薩傳 益西堅贊大師.著/索達吉堪布.譯
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科判 無著菩薩.著/索達吉堪布.譯
入菩薩行論 寂天菩薩.造論/釋如石.譯
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 無著菩薩著.造論/索達吉堪布.譯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 懺悔罪業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五品 護正知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品 精進
第八品 靜慮
第九品 智慧
第十品 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