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序
魔法工作者的深度探討之書
踏進魔法的領域之中,我們會開始接觸到很多的技藝(craft),如靈視的技巧、儀式的演練、感知能力的精微拓展、身心能量的內煉修持、追跡讀象的觸類旁通、甚至脫離肉身與現實的束縛,而前往內在的領域,並在其中成就諸事,例如開始試著親手製作法器、咒物與護符,或者讓儀式開始具有觸及內界的深度,在操作的過程中,逐漸學會如何編織力量與形狀、精神與物質。
魔法,帶著我們踏入了隱匿於表面現實之內的各種不同層次,讓我們得以用不同於現實的視角,來看待自身所處的世界;身處現實的我們只能看見現實的這一側,而在魔法的視角之中,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尚未醞釀成現實的未來潛勢、以及自現實消殞撤回的過往記憶。
在內界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株連通三界的通天徹地之樹,我們藉著樹的中軸,穿行於上界那如星辰般顯明的未來、與下界朝向深根底層沉眠的過去,在世界的流變與起落之中,存在著循環與規律,那些流逝的部分將會成為新生事物的養分,週而復始,從而形成一個因果進程;而在這巨流之中,蘊藏著與眾生萬物相互呼應的各種力量極性,當我們走的更深一點,我們會逐漸察覺這些力量的背後,蘊藏著與其對應的特定意志。
在改變的浪潮襲來之前,某種徵兆與力量的湧動、甚至是某種強烈的意志與情感便會浮現,這是我們能與之共鳴聯繫的部分,我們如何與這股「意志/力量」互動與對峙、在其中如何應對進退,從而達成趨吉避凶的局面、甚至種下新的因果,就形成了魔法的基調,從而我們得以與「特定的靈與力」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合作。
要在內界之中運使我們的工作,我們必須了解在現實裡顯露的事物,其內層都有著力量與意志的完整脈絡存在,我們不以現世分化割裂的眼光來看,在內界彼端處,形象與意志、頻率與意識、往昔記憶與來日願景,即是互為一個整體的圖樣,也是真正的「活物」,這個位面是想像與象徵的世界,它橋接了虛實二界,內界圖樣的匯聚與交織,促成了現世的流變,而我們的工作則是立於這基礎,再透過特定的「編織(魔法行為)」將流經我們的力量之流,過濾、聚焦、塑形成接近我們意願的局面。
但歸根究柢,我們運使魔法還是不脫「祈禳」二字,不外乎就是祈求自己所認為的好與幸福,使其在未來逐漸編織成形、而禳除那些我們所認為的壞與不幸,使其埋入過往崩壞拆散,但有發現問題之所在嗎?有些時候我們認為的「好」,長遠來看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好」,而我們所認為的「壞」也是一樣。
我們透過魔法的視角隱約瞥見了世界的內側,我們開始得以觸及某些力量的運作、與某些靈性存有互動合作,但這些合作、這些祈求與禳除的意願,會讓我們與「世界」達致協和平衡的有序狀態——又或者是越發撕裂我們人性之中的脆弱之處,從而被蟄伏於底層的存有蠶食?
我想在這之中還是有個尺度的,魔法會帶著我們走到什麼樣的境地,端看我們如何權衡斟酌這個尺度,這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在與這些強烈純粹的「意志/力量」的共事過程之中,始終保持清醒與自制,不致迷失其中,始終記得自身的界線與平衡,不致膨脹虛妄;
也取決於我們是否足夠的保持彈性、順勢而為的感觸流經自身周遭的力量與意志,在此時此地的時空情境,有什麼力量正如潮汐律動般湧來、有什麼存有正響應著呼喚前來,就像是起因結成了後果,祂的到來將促成嶄新且動態的平衡,我們以特定的魔法行為與之協作,從而使自身參與其中,為生命帶來必要的轉變,祈與禳就像是呼吸那般,我們在其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而更新自身的生命。
而非固執己見、無法隨順自然的去強求距離自身太過遙遠的力量與意志,甚或藉由過度僵固、過度切割分化、且極端聚焦於私人慾望的魔法行為,來擾動甚至破壞你原先的命運構圖;在我們祈求或禳除之前,先看看自身所擁有的一切,是什麼一直支持並鍛鍊著你?是什麼一直保護並深愛著你?又是什麼一直維持著你身心的平衡?或許我們會發現自己目前所需要的不是祈禳,而是使自身積極參與進這更宏大的平衡之中。
真的,非常榮幸可以擔任約瑟芬.麥卡錫首部繁體版書籍譯作《北之魔法》的審定,這是一本寫給已經踏入魔法領域的工作者的深度探討之書,當我們學會諸多魔法的技藝,當我們知曉什麼月相、什麼顏色的蠟燭、什麼樣的藥草配方,代表著什麼樣的力量品質;而什麼樣的符號圖騰、神靈職能又分別代表著什麼樣的精神意志;而我們又能透過什麼樣的儀式工作,來編織串連起這一切從而促成特定的意圖時,然後呢?
如若魔法仍然圍繞著個人私慾運轉,對於自然力量的態度是利用、佔據、寄生,對於自身所挪用、所擾動的失衡全然不管不顧,祈求變成是向靈性存有的利益交換、而禳除則是意圖逃避自身需要成長的面向,那麼「魔法」就不可能走到下一個境地,甚至只會加速人的膨脹與崩潰。而本書探討了魔法更深層的面向,此面向關乎平衡、關乎負起責任、關乎自身的成長、也關乎如何與身旁的一切存有攜手並進,引領著我們邁向魔法至深至美的奧祕之處。
《一個台灣巫師的影子書》作者/丹德萊恩
前言
在一頭鑽進本書提供的魔法教導、技術與智慧之前,敝人建議你要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此簡單,以至於也許會被認為是關於魔法操作方面最為基本的問題:
「為何用魔法?」
請真實、誠實回答自己的提問,因為你使用魔法的理由,不只重要到能夠決定你個人的魔法道途,更重要的是,任何靈性存在都會先去檢視你的魔法意圖。
如果有人問十年前的我為何走上魔法這條路,我應會回答:「為了有意識地了解自己的神聖守護天使(Holy Guardian Angel)並與其對話。」然後一陣遲疑之後,也許再加一句:「喔!當然還有為了要發現我的真意(True Will)。」現在,我會認為這兩個答案都無關緊要。
今日的我會把這個基本問題當成禪宗公案(Zen Koan)來思考。禪宗公案在一開始看似簡單到像是裡面有詐,但是你若把自己直覺想到的答案講給禪師聽,他非常有可能會微微一笑,要你回去再想,而你會回到自己的靜心處所,再次冥想這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我的答案怎麼可能會有錯?連結自己的神聖守護天使,難道不是值得追尋的人生目標嗎?將小我汲汲營營的想望一層又一層地剝下,最後找到自己的真意並完成之,至少也應是驅策魔法師去追尋的目標吧?...對啦,『真意』其實是十分模糊的術語,而克勞利(Crowley)成功地將它確立為享樂主義──人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旅程──最為成功的遮羞布...即便如此,我的答案到底錯在哪裡?」
其實,這就是我們應要捫心自問的問題:用這麼簡單的答案來回答這麼簡單的問題,怎麼可能會錯?坦白說,過去兩年以來,敝人花許多時間在找尋一個更好的答案,一個能讓那位名為「生命」的禪師點頭的答案。
我猜「生命」不會喜歡那個簡單答案,因為它所運作的眼界比我或絕大多數的人類遠較寬廣許多。生命就是不會侷限在我們自認理所當然的限制裡面,而它也不會把自己的課題像我們那樣拆成幾個章節、幾年或幾十年來處理。對於我們遇到的明顯且痛苦的挑戰,它都自由地認為這些挑戰具有正向的本質以及深厚的養分。我們人類或多或少總會被憂慮或恐懼驅策,但它從來不會如此。
就本質而言,生命完全不會在乎我之所以給出這答案的個人境況或理由。事實上,生命在被問到「為何用魔法?」時,也許會有更為寬闊許多視野。那麼就讓我們運用一點角色扮演來描述生命可能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讓我們跟平常在魔法方面傾於一起共事的靈性存在暫時交換一下角色。假設生命也向這些靈性存在,甚至向我們的神聖守護天使,提出類似的問題:「為何用人類?」而當神聖守護天使瞠目結舌時,生命又繼續說:「你瞧,要訓練一個人類個體學會最基本的步驟,像是如何處理大量的能量、如何跟我們對話、如何完全接受自己在現實層面看不見我們等等,我們得認真奉獻好幾年的心力才行。我們需要用盡一切努力,才能使人類提升到可以真正有所幫助的程度。然後呢?到目前為止,你看到有多少人,在抵達這道知曉與力量的關口之後,會真正獻身事工,放下一己的私密意圖、人身的想望慾求、對於永恆的憧憬、後代子孫的紀念,以及那個最糟糕的東西,也就是那道深烙於內在、想去經驗跟神一樣的重要性之癮頭?」那位靈性存在也許會一邊別過頭去思索、一邊說:「嗯~說實在的,像那樣的人類我還真沒看到很多...」那麼為何用人類呢?
我想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挺直接的──只要我們對於「為何用魔法?」的答案,還停留在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流砥柱之境界,就無法期望生命會對該答案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因為我們的成敗對於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都無關緊要。若你認為某事看起來夠好,就一頭栽進去──過去許多世世代代的魔法師前輩都是這樣栽進去的,而我擔心未來還會出現更多追隨此種作法的人們。
當我將這一生當中讀過、練習過的數十本魔法訓練手冊完全拋諸腦後時,剩下的是那些用來優化自己及所謂「個人人生」的狹隘世界之技術,當中屬於威力強大者只有少數、一般水平者還算多,但是枝微末節者則是一大堆。這些書大多會提供一些技巧,協助你將自己塑成更好的自身版本:從初學者(Neophyte)成長為渴慕者(Zelator),再到大師(Adept)、指導者(Magister),亦即用自己的一生一次一級地逐步攀登那座永恆的赫密士之梯(Hermetic Ladder)以求完善己身。而其目標是終有一天成為一切奧祕學術的大師、智者之石,化身為一副你可以自豪地說「這就是我」的血肉之軀。
請別誤會我的意思。我在這條道路上已堅持十多年,每天都有練習幾個小時,就像我們當中許多人過去在做──或現仍繼續做──的那樣。而我也依然相信,攀爬這階梯的動機其實相當美好,可以讓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或是抱持從零開始的心態開始踏上魔法的道路。但是...在身為魔法師的人生當中,當我們的階梯爬得夠高時,總會出現需要捫心自問「自己的最初動機是否依然正確?」的時候。由於我們透過靈性存在與神聖存在的支持而得到的一切,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能力,那麼繼續專注在自己身上的作法是否仍算夠好?換句話說,既然「生命」及其一切力量幫助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那麼我們對它們的虧欠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償還呢?
如果每個與你共事過的靈性存在都能向你提出一個願望,它們會要求什麼?那一長串的願望清單讀起來的感覺如何?到目前為止,這些願望你已實現多少?「為何用魔法?」是我所能夠想到身為魔法師的我們要去回答之最為根本的問題。無論我們得出什麼樣的答案,它也應能回答生命向靈性存在們的提問:「為何用人類?」
我們要花多久時間才會意識到自己狂熱攀登的階梯不只是階梯,而且還是鏈條:赫密士之鏈或金色之鏈,那是一條連接一切眾生的鏈條,無論大小、無論強弱,都藉由鏈條裡面的生命與力量之線連繫在一起。而我需要問自己的問題就是:「我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在這鏈條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何時應該開始成全那些比我自己更為要緊的事情,不再圖一己之私?」
我不曉得你在自己的魔法道路走了多遠。然而在開始閱讀本書之前,你可能需要花點時間停下來自我省思,問問自己:「現在的我還是一株幼苗,或者已是一棵大樹?如果是後者的話,誰會來我的樹蔭底下乘涼?誰會來吃我的果實?我已經想好要在自己的樹冠上面安置哪些鳥巢呢?」
這並不代表我會停止成長、停止順隨一年四季的循環,或是停止每天用水、空氣與光來讓自己恢復活力。這僅是意謂,即使我對自己努力下工夫已有多年,這工作還是會繼續下去,不過,它將會從達成目的的手段轉變成我可以開始回饋的基礎。
在逐漸深入這本精彩作品的教導與技術的同時,你也許需要思索以下幾個更為基本的問題:
我家花園的岩石、植物與土地,我是否知道它們想要什麼?
那些跟我一起住在這屋子的仙靈及靈性存在,我有覺察到它們的需要嗎?
對於那些在過去曾經幫助過我的靈性存在,我是否還有需要償還的地方?
我的個人領域──身體、家屋與社群──是否有未知的靈性存在需要協助?
對於那些與我一起住在家裡的靈性存在,現實生活當中的哪個事件可能會有負面的影響?我有什麼方法可以提供協助或支持?
關於那些藉由將自己當成工具而經常能夠做出效果的工作,我的夢境在這方面有什麼教導?
即使每件事情都完全照著計劃進行,我們仍不一定會從學習者變成教導者,反倒時常會從學習者變成服務者。
──阿賀弟兄(Frater Acher),2013年於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