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會傳統,走向人文,擁抱未來★
不遠處,他發現阿馬倒在地上,
心臟的位置中了一箭,身上還有好幾處傷口,
一摸他的鼻子,已經斷氣了!
番薯仔忍不住淚流滿面,
腦海裡只有一個念頭:
「絕不能讓阿馬的頭被割走。」……
◆得獎與推薦紀錄◆
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
◆系列簡介◆
有故事的民族最美。原住民多采多姿的部落生活、文化背景、歷史傳統、家族觀念……樣樣都彌足珍貴,值得好好守護傳承。【臺灣高山小獵手】三部曲,藉由泰雅、布農、排灣少年在山林中成長的故事,帶領讀者認識原住民與大地共生的智慧、對生命的愛惜尊重,以及敬天感恩的生活哲學。
過去的部落與山林生活雖然很難再現,至少這套書能讓讀者用深入的眼光體驗昔日生活的美好。但願大家都能對臺灣的高山與原野產生更深的愛戀,進一步以行動愛護這片土地。
◆內容簡介◆
番薯仔是漢人。大人總是告訴他,「生番」神出鬼沒,一不小心就會被抓去割掉人頭,嚴禁他到村外的樹林。然而他意外結識了排灣族的男孩古速,隨他回到部落,進入石板屋生活,對「生番」的印象有了大大的轉變,甚至十分羨慕他們的勇敢、勤勞與真誠,就連獵到的獵物也都彼此分享,完全不計較。他也看見部分狡詐漢人欺壓部落居民的惡劣行徑。這些被逼到山林深處生存備受威脅的族人,究竟該走向何處呢?
◆「出草」的原初含義◆
在清朝官方記載《台海使槎錄》和《噶瑪蘭廳志》中指出,「出草」最初的描述是指原住民族出外執行特定行動的通稱,這些行動包括但不限於:
狩獵或採集:到部落周邊的山林中進行捕獵或收集物資。
防禦或巡邏:防範敵人侵入或保衛領土的行動。
復仇或突襲:針對敵對部落或漢人勢力進行襲擊,並不一定以獵首為目標,可能
僅僅是劫掠資源或報復。
因此,「出草」是一種廣義的行動,代表原住民族離開部落進行任何具有計畫性、目標性的活動。獵首只是其中一種,並非其唯一的含意。
為什麼「出草」變成獵首呢?
隨著漢人移民增加及與原住民族衝突的加劇,「出草」中的獵首行為逐漸受到漢人社會的特別關注,原因有以下幾點:
獵首本身對原住民族有宗教與文化意義,因此在衝突中常成為儀式的一部分。
漢人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誤解或刻意誇大,將所有的出草行為簡化為「獵首」。
清朝官方為強化對臺灣的管控,將出草與獵首聯繫起來,並標籤化為原住民族的暴力行為,用來正當化治理與鎮壓。
本書書名的「出草」是廣義的意思。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馬筱鳳◆
出生在金門,在大自然懷抱長大,熱愛生態環境、寫作、閱讀、電影和旅行。在出版社、報社當編輯記者近30年,出版9本兒童小說及合集,翻譯20本圖畫書,也寫自然報導文章和散文。得過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讀物、金鼎獎系列叢書、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菊島文學獎、生態文學暨報導獎等等。熱愛說故事分享,曾在全省小學、圖書館和故事團體分享繪本,現在在少觀所朗讀繪本,希望成為他人的微光。
章節試閱
——摘自〈全族總動員〉
他們安靜的走上小路,經過上次打獵的路徑,又翻過一、兩座山和幾條山溪,一刻也沒有休息。
敵人的部落越來越近,頭目做了一個手勢,要大家停下來。隊伍恢復成小組陣勢,由卡必和兩個強壯的年輕人,帶著火繩槍和槍矛,領著番薯仔一行人先繞到敵社後方。
卡必輕巧的穿過林子,臉上的表情十分冷靜,他要番薯仔一行人蹲在草叢裡,等他一放槍就開始行動。
經過一番觀察,卡必對準其中一間茅草屋放了好幾槍。聽見槍聲響起,番薯仔他們鼓起全身的力氣,尖聲喊叫,猛力敲打木盾,發出千軍萬馬的呼喊聲。這種戰術是要震住對方,打擊他們的士氣,讓他們心生害怕。
被震聲嚇到的敵人果然零零落落的跑出屋子,神色倉皇的逃走。卡必仍然不斷的射擊,並且打中其中兩人。
這時遠處傳來更大的聲響,一時之間,槍聲、呼喊聲、尖叫聲,交雜成一片,根本分不清敵我。一個族人跑過來,神色慌張的說:「他們的男人全躲在山坡上攻擊我們,你們快來支援!」他一說完,卡必的臉色轉為慘白:「完了!我們中了埋伏。」
他帶著大家往頭目所在的方向趕去,這時兩邊人馬已經打成一片,有的人受傷,有的人被殺,也有人躺在地上呻吟,吶喊尖叫聲連成一氣,番薯仔的心幾乎跳出胸口。
混亂中,對方的人馬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撤走,番薯仔停止喊叫,四肢顫抖的尋找阿馬和古速。
……
——摘自〈全族總動員〉
他們安靜的走上小路,經過上次打獵的路徑,又翻過一、兩座山和幾條山溪,一刻也沒有休息。
敵人的部落越來越近,頭目做了一個手勢,要大家停下來。隊伍恢復成小組陣勢,由卡必和兩個強壯的年輕人,帶著火繩槍和槍矛,領著番薯仔一行人先繞到敵社後方。
卡必輕巧的穿過林子,臉上的表情十分冷靜,他要番薯仔一行人蹲在草叢裡,等他一放槍就開始行動。
經過一番觀察,卡必對準其中一間茅草屋放了好幾槍。聽見槍聲響起,番薯仔他們鼓起全身的力氣,尖聲喊叫,猛力敲打木盾,發出千軍萬馬的呼喊聲。這種戰術是要震...
推薦序
◆推薦序:發現不一樣◆
小說家 黃秋芳
對於太喜歡的書,我都斟酌太多,推薦文反而寫得很辛苦。這一個月來,我先從意識形態的自由發聲,把文化領略整理出給孩子們的叮嚀,讀了幾遍都不喜歡;又從全書四萬字中裁切出自然描寫,覺得是這本小說很重要的價值,還是覺得沒有寫出新意;第三稿,取材二O二一年的漢文化流行語「一屋,兩人,三餐,四季」,融進原住民一個石屋裡家族的生老病死,又因本土意識,放棄中國順口溜。最後,總算有一個比較喜歡的版本,發現不一樣!雖然,前面複製出來的小說原住民資料都用不上了,但是,寫序時總希望建立一個獨特觀點,通過心裡的「文字警總」,直到確定可以讓更多人愛上這本書,才願意放行。
發現不一樣,真的是最重要的生命起點。小時候我們塗鴉,想表現日出,一定先畫出兩座相連的山,再從山坳處畫出半圓弧表示太陽,最後塗上幾道光芒,天就亮了!後來,在臺東看孩子們畫日出,非常簡單,先拉出一條水平線代表海面,上面再畫個或大或小的圓,太陽就出來了。
第一次發現這種差異,我先是驚奇;慢慢的,覺得有趣;最後,我「變」聰明了,開始思索臺灣島嶼的地理特性,隔著中央山脈,山脈的東邊和西邊,由不一樣的地理背景形塑出迥異的世界觀。東部孩子看太陽自由的從海上升起,玩一整天再回山坳休息;西部孩子覺得太陽得努力爬出山頂,經過一整天值勤後,在海裡洗個澡,再依依不捨的染紅海面,和大家辭別。
這就是成長的幸福。我們脫離熟悉的舒適圈,不斷從純粹的發現驚奇,為平淡的生活激撞出活水;慢慢拼貼出細膩的感覺,感受各種差異,讓心志和情感形成「從這裡到那裡」的流動;最後,因為這些改變而深入思索,建立出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對每一個「別人」的適應和尊重,以及對自己的認識和期待。
當然,世界很大很大,不可能每個角落都靠自己直接去經歷;長大以後,我們透過閱讀,模擬出無邊擴張的世界。有一次,在小說中讀到「離開人群的少年,往茫茫風雪走去,越往南,天氣越惡劣,他攏住自己單薄的外套,靠指尖的張力來抵禦漫天霜刀」這些字句,我先吃了一驚,想起早已習慣了的北國風雪和南方陽光,啊,這種不一樣的視角,就是南半球小說家送給我們的禮物;這時再對照南半球聖誕節時,戴著紅帽子和白鬍子的聖誕老公公穿泳褲衝浪,更覺得這個世界真有趣。
這就是小說閱讀最深沉的意義,不只是讀一個故事,更讓我們遊走在更多不同的領域,不斷修改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發現。從《勇氣》、《傳承》到《出草》,作者馬筱鳳讓一個頑皮活潑的漢族孩子闖入原住民部落,去除過多的情緒代言和文學設計,以更接近真實的模式,讓一個族群的食衣住行、生老病死、婚喪禮祭、繼承除祟……自然呈現出特有的價值觀和哲學觀。
在3C資訊越來越紛繁的現代,能這樣體系完整的發現不一樣,讓讀小說這件事,變得更好玩了。
◆推薦序:發現不一樣◆
小說家 黃秋芳
對於太喜歡的書,我都斟酌太多,推薦文反而寫得很辛苦。這一個月來,我先從意識形態的自由發聲,把文化領略整理出給孩子們的叮嚀,讀了幾遍都不喜歡;又從全書四萬字中裁切出自然描寫,覺得是這本小說很重要的價值,還是覺得沒有寫出新意;第三稿,取材二O二一年的漢文化流行語「一屋,兩人,三餐,四季」,融進原住民一個石屋裡家族的生老病死,又因本土意識,放棄中國順口溜。最後,總算有一個比較喜歡的版本,發現不一樣!雖然,前面複製出來的小說原住民資料都用不上了,但是,寫序時總希望建...
作者序
◆作者序──走進南臺灣心臟◆
馬筱鳳
幾年來多次到墾丁拜訪友人,他帶著我去看梅花鹿奔馳在社頂公園的草原上,母鹿帶小鹿在草原邊緣覓食,入秋後公鹿的鹿角會脫落成長。在龍鑾潭潭水靜待日落水光一色;我們穿梭在林投林裡彎彎曲曲的小徑、登上老鷹岩望海、在佳落水欣賞日落月升,月光在海面形成一條波光路,美極了!秋冬之際,墾丁一帶吹起季節性的風吹砂,威力驚人,不但樹會彎腰折斷,連人都站不穩。
我們特別走訪恆春熱帶植物園,見識到像是八爪章魚的百年老茄冬、有著粗壯板根的銀葉樹、連綿成片小樹林的白榕。山壁陡峭聳立,夾道只剩一線天的珊瑚礁石路,和往地下深探的石穴。在摸黑的小徑上,尋找從地上冒出的石筍、往下滴的奇形怪狀鐘乳石,珊瑚礁石被榕樹根層層包裹,緊緊纏勒,甚至延伸到地底深處,簡直就像進入《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電影場景一樣。
有一次回程,經過屏東牡丹鄉的石門古戰場——牡丹社事件發生地,粗略描述了排灣族和琉球漁民發生衝突,殺害多位漁民引來美國和日本的侵略覬覦。離開牡丹鄉前,在雜林叢生的路邊瞥見一個牌子,是一處排灣族的古老石板屋遺址,名為Cecevakan。
我在路邊倒水淨手,閉上眼,內心默默的祈禱,請求祖靈允許探望遺址,我想見證一下排灣族石板屋的場景。
走上一個大斜坡,轉入之字形的小路,往上爬約半小時,進入一處茂密黝深的黑林,密林內悶熱卻異常安靜。一眼望去,不是一間石板屋,而是一個小群落,大約有二十幾間石板屋遺址,寂寂的靜立在檳榔樹和老榕樹下。
繞了石板屋群一圈,看見許多石板屋只剩下不完整的牆面。屋群中有一處顯得特別寬闊,地上散落著整齊鋪設的石板平臺,四周充盈著神聖的寧謐氛圍。這裡位置居中,我猜想應該就是頭目的屋子,屋內傳來蜂群嗡嗡之聲,似乎有大小型蜂群在附近徘徊。我想,應該荒蕪許久了。
部落外圍有一透光處,靠近一看,開闊處往下眺望溪水,遠處則是牡丹水庫,看板上說明這裡曾是族人石板切割之處。族人用原始工具在山壁和溪谷尋找石板材料,砌出齊齊整整的長塊石板,打造ㄇ字型的家屋。我彷彿進入排灣族的生活,跟著他們進入遙遠的過去,眾聲喧譁的族人過著火耕漁獵的傳統生活,遇上悲歡離合的事件……那個原始自然的世界,正是我想探究的世界。
後來在臺灣圖書館,讀到一本日治時期的田野小書,談到漢族小孩被綁架到排灣族生番部落,不但沒有被虐待勒贖,還被當作養子對待,如同家人般的成長。於是我的腦海裡出現了一個故事,在族群隔閡的年代,一個備受束縛的漢人小孩「番薯仔」,結識了排灣族男孩「古速」,隨他回到部落,歷經春夏秋冬的季節,在吹著落山風的瑯嶠半島(恆春)過起深林山居的生活,學習與自然共處。
小排灣古速沉默安靜,卻獨立堅強,敬重姆姆(祖父母級的長輩)的話語,崇尚獨立勇敢。他可以空手抓飛鼠,懂得在動物懷孕生子的春天節制不捕捉母獸,尊重信仰神話裡的百步蛇和熊鷹,在夏季耕種芋頭和小米,參與秋天的集體狩獵。
番薯仔因誤解而結識古速,但他進入石板屋生活,認識了排灣的頭目、靈媒、貴族和祭司,並跟著古速一家人經歷族群衝突,古速父親在戰鬥中身亡,族群被迫遷移到更偏遠的東部。
身為漢人的番薯仔,跟著古速遊歷一年,他對「生番」的印象有了截然不同的轉變,甚至十分羨慕這些勇敢、勤勞且真誠的kaka(彼此認同對方人生觀的兄弟姐妹)。同時,他也看見部分漢人仗著提早接受社會文明的優勢,欺騙壓迫純樸的部落族人。這些被逼到山林,生存備受威脅的「生番」,究竟該走向何處?在族群衝突中,番薯仔思索,他究竟能為kaka兄弟做些什麼?
這些故事,部分是我的親身體驗,也查閱了大量的民族學資料和文學,還加入諸多想像,畢竟是幻想結合歷史的小說,或許在排灣族的描寫不盡完善,或和現在的排灣族已經大大不同,希望讀者見諒。主要是想藉由小獵人的成長,帶領大家了解排灣族群的部分面貌,引起讀者的興趣,產生更多關注。書寫中,我一直思考著臺灣的族群衝突和融合議題,也對排灣族善用植物知識,和守護自然萬物的精神感佩不已。
希望小讀者在閱讀時,從中學習原住民與自然共處之道,珍惜臺灣千變萬化豐美多姿的山林,了解這些可敬的原住民族群,他們獨一無二的祖靈信仰和獨特的狩獵文化。當我們學習到另一個族群的事物,學會用他們的眼光來看世界,我們就能擁有更寬廣的心胸,欣賞萬物,同時也能拓展視野,深化心靈。(註:本書前身為《寫給青少年的—排灣族的一年》)
◆作者序──走進南臺灣心臟◆
馬筱鳳
幾年來多次到墾丁拜訪友人,他帶著我去看梅花鹿奔馳在社頂公園的草原上,母鹿帶小鹿在草原邊緣覓食,入秋後公鹿的鹿角會脫落成長。在龍鑾潭潭水靜待日落水光一色;我們穿梭在林投林裡彎彎曲曲的小徑、登上老鷹岩望海、在佳落水欣賞日落月升,月光在海面形成一條波光路,美極了!秋冬之際,墾丁一帶吹起季節性的風吹砂,威力驚人,不但樹會彎腰折斷,連人都站不穩。
我們特別走訪恆春熱帶植物園,見識到像是八爪章魚的百年老茄冬、有著粗壯板根的銀葉樹、連綿成片小樹林的白榕。山壁陡峭聳立,夾道...
目錄
誰偷了錢包
原野的呼喚
群山密林藏部落
令人驚喜的山林
頭目接納了番薯仔
空手抓飛鼠
年初大事
逃出石板屋
靈媒來接生
金燦燦的小米
第一次出獵
豐收
熊掌下逃生
檳榔傳愛意
出草的光榮
部落的新年
石板下埋屍體
全族總動員
部落大遷移
誰偷了錢包
原野的呼喚
群山密林藏部落
令人驚喜的山林
頭目接納了番薯仔
空手抓飛鼠
年初大事
逃出石板屋
靈媒來接生
金燦燦的小米
第一次出獵
豐收
熊掌下逃生
檳榔傳愛意
出草的光榮
部落的新年
石板下埋屍體
全族總動員
部落大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