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在故事中追尋布農族的歲時生活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博士 陳玉金
【臺灣高山小獵手】的作者馬筱鳳和我年齡相仿,我們都是五年級生,從小生長在戒嚴時期,當時威權體制,為了貫徹國家和政治意識形態,透過教育去除日本殖民的影響,建立中國化的教育。我們就像站在小島上的長頸鹿,伸著脖子望向對岸,熟悉那裡的歷史、地理和語言文化,卻不了解自己腳下踩踏的土地。
儘管如此,對於生長和滋養長大的土地,同樣懷抱著熱切探索的心情,時時刻刻找機會認識養育自己的土地。我們想知道,關於自己生長的地方,究竟在多早以前,有哪些人住過?他們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直到一九八○年代末期,臺灣解嚴以來,「發現臺灣」逐漸成為主流,我們才有機會深度認識自己成長的土地。
筱鳳非常有行動力,透過實際踩踏訪談和資料蒐集認識臺灣,出版過幾本和臺灣有關的著作:《阿公的布袋:臺灣地名故事》、《寫給青少年的——排灣族的一年》、《住民的故事》、《泰雅少年巴隆》等。她不僅深度探索臺灣,還將所知寫成故事,讓更多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了解臺灣不同族群過去的傳統生活。
這本《傳承》的前身,是《寫給青少年的——射耳的布農英雄》。新的版本主架構不變,內容略有調整,敘述節奏更加簡潔生動。隨著書中布農族小男孩比勇和一連串人物出場,我們會發現,原來這個曾經是居住在臺灣最高地區的傳統布農族是以三代人、大家庭的方式組成,家中人數眾多,一家之主是祖父。
書中保留布農族對於祖父(達瑪護達斯)、祖母(吉娜護達斯)、父親(達瑪)、母親(吉娜)的稱謂,讓讀者更容易融入布農族的生活情境。當中提及的生活智慧和習俗,以及布農族的傳說,相信不僅多數生活在臺灣的人並不清楚,年輕的布農族後代可能也沒機會了解。
例如:在尋找新的開墾地之前,全家人前一天晚上都不准放屁和打噴嚏,必須作個好夢,同時還要在隔天摸黑早起,在新的墾地插上白色的祭祀器具,一起祭祀祈福,這樣才能順利擁有新的土地來開墾,種植一家人所需的小米,作為糧食。而傳統布農族也有打陀螺的娛樂,他們用樹皮或麻繩來打木頭做的陀螺,比賽誰的技巧高超。這本書中還有更多生動的情節,讓讀者透過故事,理解傳統布農族的歲時生活和對生命的態度。
閱讀這本書中的一些片段,讓我不禁回憶起年輕的時候,跟著一群熱愛山林的朋友,走過山高水深的山脈,呼吸著清新沁涼的空氣,聽著途中傳來的瀑布聲響。當時我不認識書中的小比勇,現在藉著這本書,彷彿看見比勇和書中的布農族人們,仍然生活在臺灣的最高山下,那位瘦弱膽小的比勇,經過布農族的傳統狩獵訓練,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下學習狩獵技巧,逐漸讓自己成為一位勇敢又出色的獵人。
感謝小兵出版社讓這本書和小讀者見面,新的版本字體加大,也加上注音,讓中年級的小讀者也可以很快掌握故事情節,並邀請新銳插畫家王兮穎以版畫繪製插圖,讓整體有了好看的新風貌!
作者序
玉山下的影子獵人
馬筱鳳
季節交替的四月,和先生帶著女兒到華江橋觀賞冬候鳥,橋下傳來活動熱鬧的歡笑聲,走近一看,是一群都會族人。一位穿著白紅條紋背心,個子不高卻大小腿粗壯的父親,手把著學童的手,正在教他如何射箭,箭靶是一箭之遙的一排豬耳。男孩射了好幾次都沒射中,一旁訕笑的青少年自告奮勇,但也遭遇相同下場,又引來一陣更大的笑聲。
我很納悶這些族人在做什麼?旁邊有人告知,是布農族正在舉辦一年一度的射耳祭。那是我平生頭一回和原住民文化接觸,這些來到都會的布農族失去了狩獵場,所以忘記了祖先的傳統智慧和技能。那他們在山區部落時,原本的面貌是如何呢?這個疑問埋藏在我心底很多年。
後來我隨著台北鳥會去山區賞鳥,開啟我的天空視野,在全國各地奔波追鳥,為繽紛多彩的彩羽世界傾倒。帶上昆蟲、蝴蝶和植物圖鑑,也揭開了自然界那麼多的生存合作與競爭的奧祕。
在自然中,會發現盤據竹林底下的青竹絲窩、越過溪谷的過山刀、夜裡被車撞傷的白鼻心。我還陸續見到被路殺的鵂鶹和領角鴞;在福山看到活生生的藍腹鷴、一家子竹雞在野地覓食、神出鬼沒的山羌;在大雪山遇上啄食松子的星鴉;在墾丁恆春半島草原奔跑的梅花鹿;在夜間池塘溼地震耳鳴唱的蛙族;在山溝蜿蜒一路的發亮螢火蟲……
我想寫出這些動物、鳥類和植物的故事,在大量翻閱尋找的書籍和資料中,發現有一群神祕的,生活在玉山崇山峻嶺間的布農族人,他們依賴著山林的產物,保有豐富的射日和月亮的傳說、吃小米種小米的禁忌、百步蛇復仇等精彩的故事。
同時他們善用草木知識療傷治痛,依賴夢占和鳥占的狩獵文化,有著嚴謹的生活規範與禁忌,例如第一次上山狩獵不能站著小便、要謙卑的俯身飲水,不能用手掬水喝……他們不僅與自然環境共生共存,同時也樂於分享,謙卑學習。
於是我創造了小男孩比勇,生活在布農的大家庭,通常是三代人同居,甚至可能高達二、三十人,不但兄弟姐妹多,家中長輩也不少。布農部落沒有頭目制度,所以由家族最有聲望的長者主持祭祀事宜、祈禱小米豐收、學習八部合音。集體狩獵、團結合作並分享所得,是身為優秀獵人的驕傲,也是生存在嚴酷環境下的最高法則。他們尊重自然山林的精靈,遵守各種禁忌,愛護大家族的成員,從族人相互支持幫助,合作無間裡,了解到——「突出來的樹枝常會被折斷,熊的利爪應該要隱藏。」「孤獨的動物是沒辦法單獨生存下去的,看看地上的螞蟻,他們就是最好的老師!」多麼深藏智慧的哲人之語啊!
感謝布農的朋友韃虎‧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及葉一萱(阿餅)老師夫婦的鼎力相助,提出非常仔細且重要的修改意見,讓本書的內容能更接近布農的真實生活樣貌。
故事是以小說的形式敘述,或許無法陳述布農族的全貌,但我深切期望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走進臺灣最高海拔的族群裡,見識他們以刻苦強悍的生存能力,在資源欠缺的高山上,勇敢且堅強的活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