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2 項符合
馬華當代詩論:地景、擬象與現實詩學
的圖書
|
|
| 馬華當代詩論︰地景、擬象與現實詩學
作者:辛金順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25-01-21
語言:繁體書
|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馬華當代詩論:地景、擬象與現實詩學 內容簡介
「詩的迴盪,不但喚醒了過去,也將創造存在的未來。」──巴舍拉《空間詩學》
一九五七年馬來亞獨立,不再是英屬殖民地,也不再是南洋過客的暫居之所,而成為一個被期待能擁有公正與公平的政治空間,提供歸屬感的土地──吳岸、原甸、游川、傅承得等詩人先後藉由地景的想像「拼貼馬來西亞」,並對「祖國」定義進行辯證,重新凝視自己生長生活的土地、思索個人的國族與身分認同。
到了六○、七○年代,馬華現代詩大量移植、轉繹臺灣現代詩的現代主義語言、形式、修辭技藝等。一九七三年「天狼星」詩社成立,更是在溫任平的領導下推動著中國意象式的現代詩創作,透過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召喚,彷彿再次認肯了自身中華文化的某種屬性,在馬來半島演繹著文化錯位中詩人的孤寂與悲涼。
八○年代末因游川受到笠詩社詩風的影響,會同了傅承得和方昂等詩人開始以詩去關注政治和公共社會議題,以呈現一種知識分子關懷族群與良知表現。現代詩脫離了私我的領域,而開始介入了國家、社會與族群的問題。九○年代的「動地吟」詩歌朗誦會,更是讓詩以「聲音」的演出形態,連結了族裔共同的情感與文化價值觀,或以想像共同體方式,成為凝聚群體記憶與情感的橋樑。而當「動地吟」逐漸傾斜於秀(show)場表演方式,詩歌創作的意義是否依然存在,便值得討論。
辛金順以詩人之眼,有發揚有批判,深度地評釋馬華現代詩發展的詩學論集,以時代背景為經,詩學理論為緯,交織成一九六○年以來馬華現代詩的創作風貌與美學圖景。
本書特色
★面對馬來(西)亞時代與政治環境的劇烈變化,現代詩如何回應土地與家國的召喚?詩人又該如何在文化錯位與身分迷失中找尋歸屬?辛金順以詩人之眼,有發揚有批判,深度地評釋馬華現代詩發展的詩學論集,以時代背景為經,詩學理論為緯,交織成一九六○年以來馬華現代詩的創作風貌與美學圖景。
★本書榮獲2020年海外華文著述獎.學術論文獎.首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辛金順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教於中正大學和南華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著有:《國語》、《軌道上奔馳的時光》、《島。行走之詩》、《注音》、《時光》、《詩/畫:對話》、《說話》、《拼貼:馬來西亞》等十五部詩集;《光陰走過的南方》、《月光照不回的路》、《私密語》、《家國之幻》等六本散文集;《知識份子的存在與荒謬──錢鍾書小說的主題思想》、《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等四本學術論文專著;主編《時代、典律、本土性:馬華現代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和《馬華截句選》等六部。
曾獲周夢蝶新詩獎首獎、中國時報新詩首獎、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新詩首獎、臺灣創世紀現代詩獎、新加坡方修文學獎新詩和散文首獎、馬來西亞海鷗文學獎新詩首獎和散文特優獎、臺北文學獎新詩首獎和散文優選獎、梁實秋散文特優獎、全球星雲文學獎新詩獎等。
目錄
自序
拼貼「馬來西亞」──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
地景的再現──論吳岸詩中砂勞越的地誌書寫
「時代的聲音?」──作為八○年代後馬華「現實詩學」創作的一個省思
擬象與轉繹──論六、七○年代臺灣現代詩對馬華現代詩的影響
告別諸神的黃昏──論李宗舜詩集《笨珍海岸》的日常生活
古典之懷,時間之悼──論雷似痴詩集《尋菊》中的古典想像
死亡,以及一些存在的聲音──論黃遠雄詩選(2008-2014年)的詩作
叩門的回響──讀沙禽詩集《沉思者的叩門》
詩的最初儀式──讀賴殖康詩集《過客書》
同志腔調:詩身/聲獻技──論黃龍坤詩集《小三》
詩情如水,笑色如花──論張永修詩集《給現代寫詩》
光在詞語中安居──現代詩的詩意探尋
發表與刊登出處
序
序
這本書裡有關馬華詩歌的論文和一些評論,都是寫於我在2012年回馬後的一部份論述。大致上在之前漫長的留臺期間,我對馬華文學作品多少有些疏離,何況在臺灣的學術界,不論在大學尋找教職或升等,馬華文學的研究根本就不在學術評比的重視上,即使研究和發表,也不會有人關注,更何況我那時的專業還是在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領域。尤其在大量閱讀龐大的中國現當代小說作品和文學理論中,根本就沒有餘裕空出時間來關懷馬華文學。另一方面很現實的問題,馬華文學自獨立以來,創作的水平不高,語言有點粗糙,而且處處都有因襲和模擬中國與臺灣現代文學的作品,不論是語言、技巧,甚至意識創作表現,均可處處看到別人的影子在晃動。所以在覽讀了許多中國和臺灣現代文學作品後,放在同樣的創作平台上,馬華文學就難免會在評比中,被放逐到邊緣的研究位置上。雖然那時我仍然還持續著閱讀當代的馬華文學,只是沒有心力和餘力,或興趣去進行研究而已。
及至回到拉曼大學教書,回到馬來西亞,我覺得有職責重回到馬華文學的研究中來,重新翻撿馬華文學的作品。然後發覺這領域有許多未開發的議題,或可以從許多視角來進行思辯和討論。而在當代的寫作中,好的作品也還是有的,只是屬於那極小的部分,以及集中在那極少部分的創作者身上。當時我也發現,許多馬華文學的研究和詮釋,有不少落在中國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學者手中,這些學者依靠一些馬華作者致贈的書,以及關係,就可以「咄咄書空」,生產出一篇篇歌功頌德、空洞,或隔靴搔癢的文章。即使稍微好一些,也因為對馬華政、經、文化和教育的歷史演變背景不熟悉,導致在研究中無法深入和深刻議論;甚至有些還誤置了作者現象的問題。更多的是歸納作品和作品內容而不見論述的「論文」。至於在馬來西亞學院中的馬華文學研究者,有些也屬於這類現象,以歸納作品為主,卻不知論述為何物,以及無法辨思問題視角,以處理馬華文學所遇到的種種難處;也有少數一些則亂套西方理論,卻無知於理論都有各自固定的視角,以及所要處理和所要解決的議論。總之,在馬華文學學術生產上,本土學術是處於非常弱勢之中,無以也無能詮釋馬華文學問題的存有,到最後,卻只能淪為中國研究東南亞文學那些學者所收編,而成為一小無足輕重的區塊。
而學術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於發現議題,處理和解決問題。而不只是在陳述現象而已。無法思辯問題的存在而加以解決,這樣的學術難免讓人懷疑。這讓我想起了傅柯所謂的「學術源自於話語的實踐,以及位置和作用,它始終是用以改變世界和生命的意義」,我不知道如何改變世界的方法與意義,但至少它可以讓我理解何謂困惑,以及思辯問題的存在。而這些年來,為了馬華文學的存有意義與追尋,我策畫了幾個學術研討會,其中一個是有關於現代詩的議題。對於馬華現代詩,我那時認為有必要先清理出過去的野草藤蔓,才能開出一條更為清晰的創作路向來。當時因應著研討會的議題,而寫下了〈「時代的聲音?」──作為八○年代後馬華「現實詩學」創作的一個省思〉以處理詩歌朗誦的作品普遍性與詩意/詩藝的問題。尤其當朗誦逐漸成了主體,成了聲光色影聚焦的光點,甚至已成了一種運動時,詩應該要如何自處與回應這樣的現象?此一叩問其實是針對影響了馬華詩歌近二十年的「動地吟」朗誦作品,尤其「動地吟」越到後期,越趨向了節目表演的型態,成了某種秀場,「詩」更是隱沒在一片舞台聲光之show中了。而那也是我回馬後,第一篇處理馬華詩歌問題的論文。後來才衍生了〈「拼貼馬來西亞」──馬華詩歌中「地景」的想像與建構〉,以更全面的視野,觀照詩與家園,以及詩人的在地歸屬和依附感問題。所以大致上,從詩人們如何再現與建構自己的地誌書寫,可以窺探到詩人的身分認同之一面。因此我常會將這一類地誌詩創作視為一種廣義的「政治詩學」──尤其在馬來西亞,華人對土地的效忠或不效忠,常常會被政治檢驗,以確定認不認同國家,及作為子民的資格。因此,馬華詩人如何看待這問題,以及「馬來西亞」如何在詩中被召喚,似乎也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議題。同時,在討論這議題時,我又獨拈出了馬華寫實詩人吳岸,作為一個例證,而開出了另一論文:〈地景的再現──論吳岸詩中砂勞越的地誌書寫〉,以證成詩人是如何與土生土長的家園,產生戀地情結與存在之思。類此對土地的認同,彰顯了馬華詩人的國族情懷與國家意識的感覺結構,吳岸允為這方面的重要詩人代表,他對家鄉古晉,對婆羅洲的砂勞越是充滿著一份赤誠的熱愛,年輕時更曾經為砂勞越的獨立而付出了十年的牢獄歲月,他的詩是他的心聲,更是他對土地之愛的存在見證。
除此,我那時也在處理馬華現代詩的影響論問題,這無疑也涉及到了馬華現代詩的建構和如何被建構起來的探討。六○年代期間,《蕉風》月刊扮演著重要的現代詩傳播角色,通過了引進大量的臺灣詩人「菁英式美學觀」的現代詩文體,詩人的創作示範,再加上早期馬華留臺生的評論鼓吹,使得那些強調個性、抒發個人內心情感與精神的臺灣現代詩作,常被馬華年輕詩人模擬和效習,而後蔚為創作的大宗。易言之,馬華現代詩從早期就是通過吸收臺灣現代詩的養分而建立起來,故從一些馬華詩人的詩作裡,可以窺見余光中、周夢蝶、楊牧、洛夫、瘂弦、鄭愁予等人的詩作影子。其中以溫任平領/教導的「天狼星」詩社群的成員之創作最為明顯。他們不只於因襲和擬習臺灣現代詩作的修辭技巧,以及形式表現,也有少數一些,在毫無自覺中,將那些從中國遷移到臺灣的孤臣孽子移民心態與意識情感,也納入到創作裡,因而早期常有長江黃河、江南水湄、離騷屈原、長城狼煙等等的中國地誌典籍符號,甚至也有流亡意識在詩中流竄。所以為了釐清那時期馬華現代詩的創作現像,故才有了〈擬象與轉譯──論六、七○年代臺灣現代詩對馬華現代詩的影響〉一文。實際上不僅於六、七○年代現代詩創作的影響,臺灣在八○年代中所風行的後現代詩,則對九○年代中馬華後現代詩亦影響殊深,尤其夏宇、林群盛、陳克華、陳黎等人的創作,也曾被一時效習,而對於這樣的效習,我卻充滿著一些疑慮,畢竟一些後現代詩的創意在於形式,尤其語言的空間設計和策略,如夏宇的〈連連看〉,或陳黎的〈戰爭交響曲〉等,一旦效習其形式,無疑也將表示創作意義的完全喪失,惟這需要另一篇論文來處理了。
除了以上四篇有關於論馬華詩歌的論文外,書中另有七篇五千字以上的詩歌短評,雖然有些是以作為詩集序文的方式呈現,但評論的本質仍在,仍以詩人詩作做為評騭的標的,並經由詩作內容、修辭、形式、技藝與風格展現等等分出其之優劣,並由詩集作品推衍出馬華現代詩歌的創作之可能。這些短評大致上是寫於2012年到2017年之間,只有〈詩情如水,笑色如花──論張永修詩集《給現代寫詩》〉一文是1996年的舊作。這些短評實際上也最能見出對一個詩人作品的評價和定位,這與議題探討的論文存著不一樣的書寫策略,它較能產生作品優劣的價值判斷,以及確立詩人創作美學的位置。
最後一篇〈光在詞語中安居──現代詩的詩意探尋〉則是旨在探討何謂現代詩的詩意問題。這也是做為詩歌創作者長久以來所要追索的光源。畢竟詩作若缺乏了詩意或詩性,難免會被譏為分行文,近年來因網路而興起一時的「流行詩」、「口語詩」、「雞湯詩」、「梨花詩」等等迴車鍵敲打出來之作,總難見詩意和詩性的存有,更甭談海德格所謂「詩意的棲居」那存在之思的形而上學之叩問了。而詩意做為衡量詩歌的尺度之一,總是與詩情、詩象、詩語(語言的肌理張力)和詩法(創作技藝)等組構成為一套詩學表述,因此詩意言說,從傳統古典詩迄今,在詩學中,仍是被極為重視的一個關鍵詞。這篇七千多字的小論,嘗試從五四以來到當今現代詩創作的詩意中去尋索軌跡。而詩意言說幾經轉折,其間蹤跡的衍繹/異,無疑是相當值得討論的課題。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511442
- 叢書系列:文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214頁 / 14.8 x 21 x 1.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
| 作者:史丹.塔特金 出版社:橡實 出版日期:2024-05-20 66折: $ 891 | |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0-05-01 66折: $ 581 | | 作者:YUKIJI 出版社:春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09 66折: $ 329 | | 作者:戴爾.卡內基 出版社:大寫出版 出版日期:2024-03-27 66折: $ 924 | |
|
| 作者:許源津,賴暉元 出版社:耕己行銷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1 $ 379 | | 作者:亞當.格蘭特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7-04 $ 331 | | 作者:岩本薫/幸村佳苗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12 $ 142 | | 作者:野花さおり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2-12 $ 119 | |
|
| 作者:周思齊、莫莫 出版社:畢方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0 $ 385 | | $ 126 | | $ 119 | | 作者:bov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3 $ 126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