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台灣正值解嚴前後並迎來隨後的民主化進程,學者多利用報章雜誌發表建言,呼籲推動民主與開放。作者瞿海源躬逢其盛,自1979年起,經常應邀於各媒體發表有關政治、社會、宗教、文化與教育等多面向的時事評論,至2016年止,總計刊出約1300餘篇文章。本書特別精選其中的近160篇,不僅展現作者對台灣社會長期的細膩觀察,更具體而微地回顧了近三十年來的發展與變遷。
作者簡介:
瞿海源
台大心理學學士(1967)、碩士(1971),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社會學博士。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已退休)。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為研究組主任、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台大社會學系教授,澄社社長(1991-1993,1998-2000)、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2010-2014)、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召集人、理事長(2004-2014)、公共媒體催生聯盟總召集人、公共電視董事、中研社區協進會理事長。
章節試閱
〈我們需要不斷改革而不是改變〉
自蔣介石以來,臺灣名義上施行的不是總統制,但是在實質上除了極短暫的嚴家淦時期以外,都是總統主政,包括民選總統李登輝和陳水扁也都是如此。因此,國家大政的方向和執政的基本性格還是由總統決定,早期威權戒嚴體制是兩蔣所確立,民主改革由蔣經國啟動,李登輝繼續進行。
在李登輝執政時期,早期推動各項重大政治改革,後期推動教育和司法改革,連戰在一九九三年二月至一九九七年九月擔任行政院長,正是李登輝後期推動教育與司法改革時期。在這個時期,政治改革也還在進行,例如修憲。因此,連戰內閣主要的大政方向是李登輝的,早先的郝柏村和後來的蕭萬長也都是如此,郝的下臺,以及蕭萬長推動政府改造沒有進展,都和李登輝的意志有關。連戰執行李登輝的改革政策方針,如今連戰大都不認帳,就是因為那些改革是李登輝的主張,不是連戰的。連戰做為李登輝重用的接班人,就對李登輝極為尊重,對李登輝要求推動的改革,也從來不反對,而且是依李登輝意志行事。於是,在連戰擔任閣揆的四年七個月期間,連戰本身沒有什麼自己的改革意念和政策。
因此,去年當教育改革政策被一些反教改者質疑時,連戰也加入責難的行列,實際上這些主要的教改政策都是在連戰擔任行政院長任內確定的。或許,教改本來也就不是連戰自己的主張,而是李登輝的,是民間催促醞釀的。
在李登輝主導之下,兩度召開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特別是一九九九年的全國司改會議,經過長期規劃,於一九九九年七月正式召開,審檢辯學各方終於達成司法改革的共識,連戰在大會閉幕致詞時宣示「希望未來我們政府立法、行政等各相關部門,都能配合司法改革的需要,共同完成司法改革的重大工程」。《司法院組織法》的修訂草案就是依據當年全國司改會議的共識,然而國親兩黨在立法院全力阻擋通過《司法院組織法》的修訂。司改三法推動聯盟於去年十二月成立後,努力請求國親兩黨促成該法早日修訂,兩黨團及兩位黨主席都不願接見聯盟的請願。直到總統大選第一次電視辯論會,聯盟副執行長也是民間司改會的執行長林靜萍律師詢問連戰有關《司法院組織法》修訂時,連戰回答稱「我相信都在全力配合司法的改革。」在提出一些枝節問題後,連戰最後說「但是我在這裡再一次強調,我們不但沒有杯葛,我們希望能很順利的來推動。」
由於連戰承諾支持司法院組織法的修訂,聯盟特別請見連戰主席。三月二日連戰接見聯盟成員,聽完聯盟成員的主張說明後,連戰表示支持司改,隨後提出若干對修訂案的疑慮,聯盟成員一一加以解釋。最後連戰指示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也就是大黨鞭曾永權要盡速處理。然而,至今國民黨立院黨團毫無動靜。
近日來立法院通過國會席次減半的議案,被指責倉促草率。之所以如此,也是國親兩黨自前年第五屆立委就職以來,一直杯葛國會改革的緣故。其實澄社在二○○一年聯合數十個民間團體成立「改造國會聯盟」,在當年年底立委選舉時,各政黨都簽署支持國會改革的三項原則,大多數立委候選人也簽署保證支持並在立法院全力推動。但是改造國會聯盟在第五屆立委上任後繼續推動,各黨團多不積極,特別是國親兩黨根本無意實踐自己的承諾。如果這兩年各政黨及立委都能實現自己當年的承諾,積極規劃國會改革,也就不會在民粹及選舉壓力下如此倉促做出決定。
就教育改革、司法改革和國會改革三大改革而言,讓人深深感受到的是民進黨不夠力,而國親兩黨則是改革的阻力。而臺灣在中國威脅下,在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下,只有不斷的改革,才真正有希望!我們希望,不論朝野都要澈底掌握契機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革。特別提醒泛藍領導階層:「改變」不是「改革」。我們需要不斷的改革,不是不斷的改變!
--原刊《自由時報》,二○○四年三月十九日
==================
〈這樣消極被動的改革是不行的〉
在改革開展之際,進步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但是改革的速度究竟是否合宜,合乎民眾的期望,卻更值得注意。因為只要改革一發動,民眾就會有所期望。在這個時候,改革的實際速度和民眾所期望的改革速度間的差距有很大的影響。根據研究,在許多國家裡,當改革開啟之後,反而容易帶來革命或社會的動盪。主要就是由於當局的改革速度與民眾的期望有不可忍受的差距。同時持續的改革也會促成民眾期望持續的上升,若當局只滿足於本身主導的改革有所進展,恐怕就會錯估了情勢,造成改革的困境。
郝揆最近強調有進步就值得肯定,甚至認為應該因此而滿足。他也一再指出民主改革步調不宜太快,不只國家的安全要照顧,國內的民主化條件還不成熟。這樣的說法倒不見得是在全然推託改革,可能是在根本上對積極的民主改革沒有信心。李鴻禧教授曾當面以日本戰後的改革為例,指出日本在戰前非常專制獨裁又搞法西斯,可是不過在三、五年間就把民主制度建立了起來。郝揆對這樣的質疑未再有什麼回應。
我們要更快速而積極地強化民主改革,實際上所需的條件大致已經具備,比較大的困擾甚或竟是阻擾還是執政者的心態和權力的持握。如果說九○年代的臺灣在經濟上不如五○和六○年代的美國或日本,是沒人相信的。同樣的,如果說九○年代的臺灣民眾比不上三、四十年前的美國人或日本人,也是太過於妄自菲薄。如出之於官員的口,這也是一種輕蔑。臺灣的社會和臺灣的人民在九○年代已經有充分的潛力來實踐民主化。政府方面應該落實地去從事制度的改革,而不要老是認定民眾水平不夠,而錯置了問題的重心。
執政當局基本上對改革是比較消極被動的,對於制度的變革總是心存疑慮和顧忌。政府本身在制度的變革上猶疑瞻顧,無法因應社會巨大變遷的需要,乃造成了民主化發展的遲滯。雖說制度的更張需要由人來達成,人本身的問題,如人民的民主素養不夠,會對改革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然而,制度的變革就是要克服長期以來所孕育的不民主的心態。同時我們也不應期待民眾都有很高的民主素養後,再來從事民主改革。總而言之,臺灣地區的民主改革正面臨關鍵性的轉換,執政當局如何加緊制度的更新乃是責無旁貸的,不能再藉口民眾素質的問題而延誤了改革的時機。
--原刊《自立早報》,一九九一年六月九日
〈我們需要不斷改革而不是改變〉
自蔣介石以來,臺灣名義上施行的不是總統制,但是在實質上除了極短暫的嚴家淦時期以外,都是總統主政,包括民選總統李登輝和陳水扁也都是如此。因此,國家大政的方向和執政的基本性格還是由總統決定,早期威權戒嚴體制是兩蔣所確立,民主改革由蔣經國啟動,李登輝繼續進行。
在李登輝執政時期,早期推動各項重大政治改革,後期推動教育和司法改革,連戰在一九九三年二月至一九九七年九月擔任行政院長,正是李登輝後期推動教育與司法改革時期。在這個時期,政治改革也還在進行,例如修憲。因此...
作者序
〈自序〉
二○二二年三月我的口述歷史計畫一開始,我就提供一千兩百多篇專欄的電子檔給研究小組,計畫主持人潘光哲教授一看到就建議我正式出版,稍後,他就跟秀威出版社推薦,秀威編輯部審視過專欄全集電子檔以後,建議出版一個選集。就規劃出版了這本《我們需要不斷改革──瞿海源評論選》。
在評論集即將出版之際,我特地要向助成本書出版的諸位致謝:謝謝潘光哲教授的推薦,謝謝鄭伊庭經理費心規畫並主編出版、也要謝謝編輯精心將評論集分五期並畫龍點睛標出評論精神所在。
趁這本評論集出版機會,特來敘明個人三十多年撰寫發表千餘篇專欄的「歷史」:
戒嚴時期,報紙的專欄都是一些保守的官方乃至御用人士在寫,言論基本上還是受到黨政的控制。到了一九七○年代末,《聯合報》和《中國時報》開始約學者在二版、三版寫專欄。
我自一九七九年學成歸來,就陸陸續續收到《聯合報》、《民生報》、《中國時報》,以及後來《自立晚報》邀約撰寫專欄。那時候還處於報禁時期,每份報紙只能出三大張,學者的專欄多在第二版或第三版刊出,篇幅內容都滿長的,有時多達兩、三千字,幾乎每天都有專欄。這些專欄多半是報社有了題目來約稿,另一種則是定期的專欄,那麼報社就不訂題目了,作者自己找題目來寫。
一九七九年,我們幾個年輕學者回來,蕭新煌、陳寬政和我三個社會學者,加上歷史學者賴澤涵和人類學者陳其南,我們五人自一九八○年起在《民生報》寫「滴水集」專欄,每週刊出一篇,五個人輪流寫,每人平均一個多月寫一篇。一九八四年後,《民生報》又開了一個每日專欄「民生論壇」,主編張繼高先生約了幾位學者輪流寫。
後來《聯合報》跟《中國時報》也不定期向我約稿,一九八○年代這兩大報總共刊出我九十六篇專欄文章。
接下來是自立報系。自立先是有《自立晚報》,報禁開放後,又創辦了《自立早報》。早報成立後,請我做主筆,於是我寫的專欄就比較多。《自立早報》有很多專欄,其中兩個比較特別的是「烽火台」和「海內外名家專欄」,後者開闢於一九九四年,也是每個人一週寫一篇,我寫了約莫兩年。在《自立早報》期間,我總共寫了兩百八十五篇專欄。
其後,民視成立,一九九八年推出「民視評論」,邀請六位學者每日做三分鐘電視評論,三分鐘其實滿多的,講稿大概有七、八百字。這個評論節目持續長達五年,我講了兩百三十四次。
二○○三年,《中國時報》專欄組開闢「名家專欄」,這算比較後期的專欄了,也是一週一篇,我持續寫了兩個月。同年,《民眾日報》也約我每週寫專欄,差不多寫了兩年多。這一年還有新創刊的《蘋果日報》,我不定期受邀撰稿,直至二○一二年為止,總計在《蘋果日報》刊出了四十篇專欄文章。
其實當一九八七年報禁開放之後,兩大報(先是《聯合報》)便做了市場調查,發現專欄沒什麼人看,於是停了二版、三版的專欄,改採投搞(而非約稿或徵稿)的形式,開了「輿論版」,整版都是評論文章,誰都可以寫,經過編輯台挑選後刊登。所以原先每天都有、而且放在二版和三版的約稿,現在變成跟其他投稿混在一起,同時字數也受到了限制。因此輿論版一出來之後,可以說我們當初寫專欄的黃金時代就結束了。
無論是撰寫報紙評論或是報社專欄,都是推動社會改革和推動臺灣民主化很重要的工具。我個人有幸在過往獲得不少機會,受到各報邀請寫專欄,正可藉此參與推動臺灣的社會民主改革。
這兩年回顧自己這一生,彙集了大量有關資料,提供給兩個撰寫個人傳記的計畫,分別是女兒瞿筱葳的《訪父記:他的白髮,我們的時代》以及中研院近史所的《瞿海源先生訪問記錄》。《訪父記》和本書《我們需要不斷改革──瞿海源評論選》將於二○二五年一月出版。
瞿海源 序於南港
二○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自序〉
二○二二年三月我的口述歷史計畫一開始,我就提供一千兩百多篇專欄的電子檔給研究小組,計畫主持人潘光哲教授一看到就建議我正式出版,稍後,他就跟秀威出版社推薦,秀威編輯部審視過專欄全集電子檔以後,建議出版一個選集。就規劃出版了這本《我們需要不斷改革──瞿海源評論選》。
在評論集即將出版之際,我特地要向助成本書出版的諸位致謝:謝謝潘光哲教授的推薦,謝謝鄭伊庭經理費心規畫並主編出版、也要謝謝編輯精心將評論集分五期並畫龍點睛標出評論精神所在。
趁這本評論集出版機會,特來敘明個人三十多...
目錄
自序
●一九八○年代 >>
要依賴或者要改革?
藝術歸得了鄉嗎?
防治「問卷公害」的時候到了!
燒不得也!請快搶救我們寶貴的檔案
正視山地文化問題
從選舉中塑造政治文化
弊絕風清與公務員的新形象
且聽聽民意,廳長!
勤儉新論
厚植科技發展的基礎──擴充高等教育的師資
處理當前宗教問題應有的認識
慎重處理文憑主義的衝擊
國民儲蓄券搶購熱潮的啟示
精緻與通俗之間
多元化社會的意義與問題
消除無力感突破「悶」局──向俞閣建言
政府不能坐以待「弊」!
支持建立社會調查系統
專家、政策,與黃麴毒素
愛國獎券到了引退的時候了
媽祖聖誕與宗教改革
螢橋夢斷空遺恨?
中產階級興起及其意義的認定
實施憲政應維護立法精神
探索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
積極促進民間團體之健全發展
唐榮與臺糖的矛盾
新聞媒體與怪力亂神
教育理念、政策與行政危機
待民豈可如防賊
賺錢之道
●一九八七年 >> 解嚴
高成長低投資的教育問題
向山地揮別的原住民
飆車的社會徵狀
制服、頭髮與威權
選美的保守心態與市儈理性
假宗教真騙局
教育該回歸憲法的時候到了
不平之鳴與所得分配問題
遵守傳播理論,釐清新聞與宣傳的分際
尊重勞工權益、衛護社會公義
權力競逐不應罔顧政治道德
團體與機構的重組是改革的基礎工程
多一些民主,少一點權謀
我們看到了令人憂喜參半的大選景象
地方包圍中央 鄉村包圍都市
假裝看不見是不行的──不要低估了二二八的傷害
知識界無言,知識界痛心疾首,知識界靜坐抗議
戒嚴大法官可以休矣
李登輝主席不應對傳播媒體作主觀的褒貶
基金會像地下投資公司
民主的政府訂法律,不訂道德規範
讓民間社會的力量更活絡
化解二二八歷史情結的重大突破
這樣消極被動的改革是不行的
抗議弱勢者文化遭到迫害
國民黨有真正的決心和信心禁絕賄選?
保守被動的改革和主流媒體的壟斷,是釀成政治局勢緊張的主要原因
大家來譴責要權要錢的新賊
充分保障社會權,使每一個國民活得有尊嚴
尊重少數族群是民主基礎
雛妓是可恥而嚴重的社會問題
傳播政策的制定必須重視公共利益和專業意見
賄選、體制與民主政治的危機──法律和執法未解決賄選惡習,廣電資源分配與黨政分際不理想
舊的外省人統治失敗,新的外省人不存在
新內閣必須清除民眾對金權政治漸增的疑慮
各國掃毒屢敗屢戰,連戰無新思維難求勝
弊案連連的政治病態
評反共大將與中共合搞的所謂學術研討會
小市民的黨,看似保守又主張改革
改變不是改革
國民黨要為賄選負責到底是什麼意思?
教育部的組織效能阻礙了教育改革
民間社區的危機與希望
批判國民黨經營黨營事業的汙濁行徑
執政黨應除兩害,以免自己成為大害
自由主義在臺灣的重新出發──自由論談系列演講的緣起與意義
五博士從政?還是教授兼職?
形象果真都不好,有罪無罪全都有罪──民間的不解和民間的判決
教科書編寫問題比總統隨意批評的還嚴重
●一九九六年 >> 第一次總統直選 ‧ 李登輝總統時期
社區媽媽不分黨派為國民黨輔選的矛盾
從李遠哲先生想到胡適先生──民主、科學與社會改造
立法應有的理性、氣度和專業知識
寄盼立法委員訂定合乎公共利益的公視法
政「客」對紀念二二八的嘀嘀咕咕
達賴旋風拂過,臺灣已然灌頂淨化?
反對「心靈改革」運動──哲學、歷史、與社會的批判
破除奇術歪道
術數舖天蓋地 理性vs.不確定感
佛牙事件爭議的分析──兼論政教關係
公共電視台終於成立了
制度與人的改革──評趙耀東發牢騷
忠誠檔與國民卡聯手襲擊人權
改革的真與假
國民卡政策必須改弦易轍
受困於自己的新黨
妥善規劃處理軍公用地
誰來報喜報憂?
整合力量支持司法改革
教育改革不可躁進
全民苦心苦行廢國大
傾聽災區的聲音
積極重建與資源分配
媒體炒作星座預言
全民一舉廢國大
擁核才算非政治化?
●二○○○年 >> 第一次政權交替 ‧ 陳水扁總統時期 >>
冤魂纏身讓兇嫌俯首認罪?
新政府不能苦撐待變
李遠哲可被批判不可被羞辱
媒體治國?!
連戰睡覺誤國二十年
颱風、公德、專業倫理
潛心冷靜籌謀選後佈局
所有立委退出媒體之經營
半舊不新的政府內在的危機
評民進黨黨務改造
晚報樂透的問題
是臺灣,不是福爾摩莎!
民主與面子
有智慧地維持獨立(一)
有智慧地維持獨立(二)
有智慧地維持獨立(三)
忠誠查核有理?
開賭場,救離島?
取締非法的難局
非理性文化當道──從星座到政治
獨言獨行演獨腳戲
我們需要不斷改革而不是改變
阿扁個人應皈依佛教,總統不應接受法師的開示
從徐自強案談施行替代死刑
佛教界放生和辦學的困境
國民黨一百年只有五位黨領導人──從各黨黨主席任期看民主的進程
獨即是統、統即是獨
政府對人權的維護說得多做得少
政府和政黨不應侵犯民間團體的自主性──評內政部評鑑民間團體,民進黨為社團募款
新貧與新富
搞好大國關係,勝過拚小國外交──政府應該改弦易轍,破除和小國建交以自慰的迷思
虛心檢討……心虛總統──虛假到不行,不要把責任推給在野,更不要把失敗歸諸執政團隊,失敗的是總統自己
反省?看不出振衰起敝念頭──執政低能、貪腐滾雪球,低迷的聲望將伴扁走入歷史……
阿扁總是把自慰當自衛
國家機器殺人的殘暴本質
●二○○八年 >> 馬英九總統時期
傾聽民意,婉拒建言
檢視馬政府施政失能的問題
司法公信力低落,問題嚴重
行政中立法剝奪學者政治權利
死刑存廢,民意站哪邊?
一四四公頃「特定專用區」消耗自然綠地──請問郝市長如何面對郝署長、盧貝松
這樣的政權屹立不搖是世界政治奇蹟
通傳會應積極建立廣電新秩序
譴責「偏激」的政媒鬥士撕裂民主
國民共慘黨
這樣的總統真是「莫名其妙,不可思議」
馬總統應積極推動四大改革
總統的死刑外交置己於死地
制度崩坍、人謀不臧、紀律蕩然
為中研院闢謠辨誣
●瞿海源學術及社會參與簡歷
自序
●一九八○年代 >>
要依賴或者要改革?
藝術歸得了鄉嗎?
防治「問卷公害」的時候到了!
燒不得也!請快搶救我們寶貴的檔案
正視山地文化問題
從選舉中塑造政治文化
弊絕風清與公務員的新形象
且聽聽民意,廳長!
勤儉新論
厚植科技發展的基礎──擴充高等教育的師資
處理當前宗教問題應有的認識
慎重處理文憑主義的衝擊
國民儲蓄券搶購熱潮的啟示
精緻與通俗之間
多元化社會的意義與問題
消除無力感突破「悶」局──向俞閣建言
政府不能坐以待「弊」!
支持建立社會調查系統
專家、政策,與黃麴毒素
愛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