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跨足文學,透過仁者之心,重新思考生死議題,面對生命無常的感悟、理解與妥協,淬鍊出一首首看透人生的智慧詩語;每首詩皆搭配一張作者親攝照片,透過畫面延伸詩意,兩者相互輝映。
★藉由10題快問快答,簡要爬疏作者創作背景,沿著過去的創作軌跡,為讀者深入淺出剖析其創作理念。
作者李飛鵬從醫學跨足文學,身為醫生的他在醫院見過太多生、老、病、死以及無私的愛,他以此為靈感書寫。那些對生命無常的感悟、理解與妥協,經過時間淬鍊,洗滌出一首首看透人生的智慧詩語,猶如木魚敲擊著人心。
為迎合手機世代並受《古詩十九首》啟發,其詩風短、小、輕薄但內斂,讓注意力較難持久的年輕讀者,也能耐心品讀;此外,每首詩皆會搭配一張由作者親自拍攝的意境照,透過畫面延伸詩意,與讀者共彈弦外之音。
夕陽無限的好
而醫院是落日前的一棟建築
大部分的人要離去前
都要拎著悲傷來
在這裡
住上一段時間
醫院又像落日前的一棵樹
那一個又一個的病人
恰似一片又一片的枯葉
慢慢飄落
──〈醫院〉
作者簡介:
李飛鵬
男性,1956年生,嘉義縣布袋鎮過溝人。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大學在北醫時加入北極星詩社,亦曾在耕莘寫作班受訓,得以結識詩人白靈及夏婉雲,並經他們夫妻介紹加入台灣詩學季刊社。
自大學時期持續寫詩至今,近65歲時才開始發表詩作。崇拜李賀、李商隱,但詩風貼近白居易。自己成立展元文創有限公司,曾出版過的兒童詩集繪本有《童詩十九首》、《童詩又十九首》、《樹也會寫字》(中文、日文、英文及法文版)和《柑橘鳳蝶》。
65歲正式退休後,出版醫學人文詩圖集,《悲傷的建築》及《那門裏的悲傷》兩冊,描寫在醫院行醫生涯中所看到的衰老、病痛和死亡。近期則出版《在裂隙中完成艱難的旅程》,反映所感受到的衆生在各種裂隙中存活的艱難。
章節試閱
〈活著〉
活著
多麼像一根蠟燭啊
──一口小小的油井。
在熄滅之前
要珍惜那點起的時刻
將光
像蝴蝶一樣
一隻一隻地
釋放
────────────
〈轉彎〉
躲在黑暗的角落裡
已經不會哭泣了
因為太黑
即使噙著淚
那閃光也無人見
有人說
即使太陽
它的光也不會轉彎
而等待在這麼黑的暗中這麼久這麼久
不知為何?
你來了
你帶著光來
你是會轉彎的光
────────────
〈這時一定要沉默〉
即使有一整個海
被關在你的咽喉裡
這時一定要沉默
倒出來
不只淹沒一切
也淹沒你自己
────────────
〈筷子〉
之一
爸爸每天去打漁
爸爸的手
是我們家的筷子
伸到海裡去
把魚蝦挾回來
之二
值完五天班的週六中午回到家裡
母親一如往常細心挑出魚刺
用筷子挾
一小口
一小口
將魚肉餵到小女兒口中
她走來走去
母親也跑來跑去
電視機上
正播放精心等待連續拍攝
母鳥餵食小鳥的影片
母鳥來回穿梭
不斷叼回小蟲及食物
塞入巢裡每一隻小鳥張得
大大大的黃色的嘴巴
永遠吃不夠的樣子
她們的身影與動作一樣熟悉
母鳥的嘴是母親的筷子
母親的筷子是母鳥忙碌的嘴
飛來飛去
忙來忙去
叼著愛
挾著
愛
────────────
〈找回四十年前的札記〉
以為已經遺失了
沒想到
又找到了
宛如重逢了一個以為已經逝世的同學
沒想到
他還活著
看著它
你用六十歲的眼
去評價
那二十歲少年的才情與憂鬱
其中
竟也找到
一些現在不可能寫得出來句子及草稿
把詩續完
這種失而復得的感覺
這種自己跟自己接力完成的寫作方式
很難形容
好像你讓已經停止心跳
已經冬眠四十年的詩
又重新復活一樣
也像你老了
竟可找到你年輕時無意中冷凍冰存的
臍帶血
讓過去的你
回來救了現在的你
〈活著〉
活著
多麼像一根蠟燭啊
──一口小小的油井。
在熄滅之前
要珍惜那點起的時刻
將光
像蝴蝶一樣
一隻一隻地
釋放
────────────
〈轉彎〉
躲在黑暗的角落裡
已經不會哭泣了
因為太黑
即使噙著淚
那閃光也無人見
有人說
即使太陽
它的光也不會轉彎
而等待在這麼黑的暗中這麼久這麼久
不知為何?
你來了
你帶著光來
你是會轉彎的光
────────────
〈這時一定要沉默〉
即使有一整個海
被關在你的咽喉裡
這時一定要沉默
倒出來
不只淹沒一切
...
作者序
〈李飛鵬答編者十問〉/李瑞騰
一、你讀醫,行醫一生,專業和職業對你寫詩半世紀,影響的重點在哪裡?
答:醫學研究如要成功突破,有時尋找不同專業的專家跨領域合作,其科研成果比較會有特色,也比較容易勝出。基於這種觀點,我所寫的現代詩希望具有跨領域的特異性,可以融入小說和戲劇技巧,再加上醫學人文及攝影;其版型編排設計以醫學會發表的PPT方式,原則上一頁一首。序言中有材料及方法,並交代寫作時間的始末,則是發表醫學論文的傳統格式。
行醫一生,有時一天三節門診,甚至要看兩、三百個病人,要快速讓病人懂得艱深的醫學,往往需要創新,用淺顯的比喻來表達解釋醫學及人生的困境,練習久了,熟能生巧,所以我的病人讚美我說我很會比喻。好的比喻,就是意象,如子彈可以直接命中,直接對決。也可以說在日常行醫生涯中,我幾乎每天都在實踐最重要的「賦、比、興」中間的「比」。我很多詩的草稿幾乎都是在診間中「興」起,自然形成,隨時記錄,而在當天睡前整理完稿。
二、你出版過兩本童詩,三本個人詩集,前者皆以「十九首」命名;後者書名都是硬體空間(建築、門、裂隙)加上軟性情感詞彙(悲傷、悲傷、艱難),能以此為關鍵詞,自述你寫詩一事嗎?
答:我周圍的親友同事,幾乎沒有人在讀或買現代詩集。他們看手機,看line讀YouTube,只接受輕薄小文章。
《童詩十九首》延伸自《古詩十九首》,希望短、薄,小,可以讓注意力較難持久的小朋友,能在短時間內翻完、讀完;大人,可以利用喝一杯咖啡時間,全部看完。
《悲傷的建築》和《門裡的悲傷》兩本詩圖集都以李飛鵬醫師的身分發表,所寫的主題及詩都是我當醫生、醫院院長所經歷的事件和感受。由於在院內發生的疾病治療事件,往往以悲傷收尾,所以冠上悲傷的題目。詩出現的順序編排,系想像罹病的人及家屬自醫院大門走入門診、病房,穿過手術室、加護病房、呼吸照護病房、護理之家、安寧病房,至往生室,到太平間、殯儀館、火葬場──老、病和死的過程。第三本詩圖集《在裂隙中完成艱難的旅程》,則描寫生存的艱困,自牆上、地板裂縫中的小植物,情景交融,心心相印,寫到動物、人及歷史中的人物,也印證自己一生「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基調。
三、你過去出版的詩總以構圖方式呈現,你如何看待你的文字和畫面的關係?有時就只用顏色和線條,是無圖可配嗎?印章的位置,有規則嗎?
答:配上攝影的圖,主要是讓詩更容易了解。有的圖,和其情景,更是直接引發詩「興」創作的源頭。
只有顏色和線條的確實是沒有找到好的攝影搭配。但這些底色也都用心挑過。
印章的位置只是要落款,落款的位置選擇,也用來兼顧畫面的平衡。
四、我發現你用色大膽,對比性很強,你如何自我解釋?
答:用色的背景,皆努力尋找,除配合詩的情境及氣氛外,也讓文字更清楚對比、凸出,更便於閱讀。
五、集前一首〈應做如是觀〉,如序,有「就把一個字/當做一個店面來經營吧」句,接著有五行漸層擴大的舖敘,說明由筆畫、詩行到結集的象徵意涵,我能說,這是你「以詩為序」嗎?你想說的是什麼?
答:這首詩確實要表達我對詩的看法。人即使地位再高,再有錢,再有勢,一旦死了,歸於空無,沒有多久,再無人問起,永遠泯滅,消失在千古之中。大學時讀過王禎和的小說,看到他引用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所言:「很多人的一生不及一行波特萊爾」,印象深刻永誌。
唯有詩,即便一行也好,只要是名句,都可以不朽。
六、作為一位醫生,你寫的詩有一個龐大的醫病意象群:從生之「剖腹生產」、「臍帶血」到死之「告別式」,「老」之「病」更是應有盡有,你藉此想傳達什麼?詩選到了後面,「老」的感覺愈來愈強,如何解釋?
答:那是刻意編排的意象群,寫病、寫老、寫人生終點的死亡,依循著人走入醫院這棟悲傷建築的求醫旅程,將我所感受到的,儘量一一呈現。詩題內容及出現順序,依序由寫詩的緣起、詩觀,耳鼻喉科及醫院內各科門診,包括X光科、眼科、心血管科、胃腸科、腎臟科、麻醉科、乳房外科、婦產科及急診外傷、癌症、老年憂鬱,至病房、手術室、加護病房、護理之家、呼吸照護病房、安寧病房等,到殯儀館、火葬場及按摩、游泳、健身,和一些當院長需要耐煩的醫院管理及評鑑、醫療糾紛處理,加上公餘放鬆吃飯應酬喝酒、旅行及升遷起落、人事浮沉的個人所感所想。
為了保護病人及寫作對象的個人隱私,大部分性別年齡病情皆經修正,盡量隱去,模糊其連結,如有相似,慎勿做過多聯想。
七、醫生以「醫院」為其活動場域,「診間」、「開刀房」;一般的「病房」以及「癌症病房」、「加護病房」、「安寧病房」;病房中的「病床」等,觸目可見的「蘭花」,狹小角落的盲人按摩空間等,皆指涉某一種病情或生命狀態。從你這本選集就可發現,你的詩和醫生角色間的對應關係,如果全面清理你所有寫過的詩,還會有什麼發現?
答:我這幾本詩圖集,都圍繞著生、老、病、死,和那最常見的詩歌創作主題──愛情,卻不太相關。
若要描述這幾本詩圖集主要內容,可以說是聚焦在醫學的專業領域及一些人生困境的物我觀照和情景交融。這些詩圖集的創作,自大學二年級一九七六年起,迄至二○二四年間,共四十八年;等於寫於人生二十歲至六十九歲之間。
這段期間歷經醫學生、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開業醫師,再回醫學大學附屬醫院當科主任,又歷經副院長,三家醫院院長和大學副校長,最後退休;教職也由講師升等到教授、名譽教授。在服務照顧病人的悲喜與憂煩中,自己也歷經無數次胃腸出血及C型肝炎的長期糾纏、折磨後康復。本詩集的內容,主要與這些受苦悲傷的歷程相關,可說是用詩去表達個人對生老病死的感受,也可以說這些詩是文學和醫學的跨領域結合。希望其在眾多出版的詩集中,有其獨特性及原創性。
這些詩圖集的出版,大多六十五歲行政職退休後才付印,出版的動機是想在退休前整理一下這些創作,結集出版,給自己一個交代。
由於自己由住院醫師時期開始痴迷執著於病人及病情的攝影紀錄,加上現今電腦資訊及手機的發明進展迅速,讓攝影及文字的編輯更為簡便,遂興起用詩圖集的方式發表,或許詩加上醫學及攝影插圖,會讓這些作品更加獨特,也更容易理解。
八、你寫了房子的買和賣,寫了臺北街頭的流浪漢和乞丐,也寫了臺北的敦化北路和101大樓。我們的城市和社會,問題很多,醫生要醫人體,有人也想醫治城市和國家,這方面你有什麼看法?
答:在人生的修行上,人要先修身,把個人問題解決後,行有餘力再善待周邊的「眼前人」,我目前只能努力去扮演好我當醫生的角色,盡力照顧願意託付給我的病人及周邊家人、朋友。也期待有能力發揮影響力,對社會、對這個我短暫存在的地球及世界有正面貢獻。
寫詩,出版詩圖集言志,或許也是一種方式。
九、摩托車是一種交通工具,在臺灣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有其階級性,你著眼在其悲劇性(〈摩托車的悲劇展〉二首、〈摩托車瀑布〉),願聞其詳。
答:二○二四年一至六月交通事故統計,192,864件,死亡1,428人,受傷257,380;其中18至24歲機車騎士死亡97人,受傷48,243人。行醫數十年,看到太多摩托車事故的悲劇,有的一輩子殘廢,好好的一個人一夕之間淪入社會底層變成別人沉重的負擔;有的喪子、喪夫、喪父,有的喪女、喪妻、喪母,內心苦悶,鬱結,極想廢除這不安全的交通工具,也提醒世人不要再騎。
十、你應邀出版選集,在編選上,有考慮「代表性」的問題嗎?
答:沒有考慮「代表性」的問題,限於秀威公司出版詩集版型較小,此一選集以行數較小的短詩為主。
────────────
〈自序〉
這本詩選是應詩人白靈兄邀請所選輯,為台灣詩學同仁詩叢系列年度出版共襄盛舉之必要。
所選詩作來自過去己經出版詩圖集,包括《童詩十九首》、《童詩又十九首》、《悲傷的建築》、《那門裏的悲傷》、和《在裂隙中完成艱難的旅程》。詩創作時的年齡,由我二十歲起至今(六十九歲)。
〈李飛鵬答編者十問〉/李瑞騰
一、你讀醫,行醫一生,專業和職業對你寫詩半世紀,影響的重點在哪裡?
答:醫學研究如要成功突破,有時尋找不同專業的專家跨領域合作,其科研成果比較會有特色,也比較容易勝出。基於這種觀點,我所寫的現代詩希望具有跨領域的特異性,可以融入小說和戲劇技巧,再加上醫學人文及攝影;其版型編排設計以醫學會發表的PPT方式,原則上一頁一首。序言中有材料及方法,並交代寫作時間的始末,則是發表醫學論文的傳統格式。
行醫一生,有時一天三節門診,甚至要看兩、三百個病人,要快速讓病人懂得艱深的醫學...
目錄
總序 二○二四,不忘初心/李瑞騰
李飛鵬答編者十問/李瑞騰
自序
應做如是觀
跑道
活著
念想──之二
轉彎
看到自己
你想要什麼
放風箏
深縫──善藏者之一
碗
琥珀
這時一定要沉默
睡覺
失眠
曾經的願望
螃蟹
壁虎
隔壁房間的人用手機傳line來有感
妳說
落選
午後的偶思
騎馬──致尉遲敬德
筷子
敦化北路的樹們
如果
101大樓是一棵樹
伊最怕癢
西瓜的意思
──此外,陽光、沙灘、溪水也有一些小意見
找回四十年前的札記
丐
流浪漢
幫一棵小樹算命
黃葉──之二
祝福
身影
傳位
馮道
對的決定
醫院
咖啡館之夢
耳鳴
保密
輸尿管結石
攝護腺肥大
有或沒有
沒有碰傷自己
枯枝
摩托車悲劇展
摩托車瀑布
蘭花
交接
加一顆糖到大海裡
按摩
何日君再來
母親節待在醫院加護病房隔離的阿姨
游泳池
你把藥當子彈
週日早上帶孫女珠珠去濱江市場買菜 看到一個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太有感
兩座燈塔
老
最漫長的一條路
來到安寧病房的床邊
探望
不要買太多
搬走
售
不會成為化石
總序 二○二四,不忘初心/李瑞騰
李飛鵬答編者十問/李瑞騰
自序
應做如是觀
跑道
活著
念想──之二
轉彎
看到自己
你想要什麼
放風箏
深縫──善藏者之一
碗
琥珀
這時一定要沉默
睡覺
失眠
曾經的願望
螃蟹
壁虎
隔壁房間的人用手機傳line來有感
妳說
落選
午後的偶思
騎馬──致尉遲敬德
筷子
敦化北路的樹們
如果
101大樓是一棵樹
伊最怕癢
西瓜的意思
──此外,陽光、沙灘、溪水也有一些小意見
找回四十年前的札記
丐
流浪漢
幫一棵小樹算命
黃葉──之二
祝福
身影
傳位
馮道
對的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