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筑摩書房創社八十週年紀念鉅獻,集結日本哲學界逾百位專家陣容
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探索心靈的力量
從城市興起、經濟繁榮到大學制度的發展
個人意識的興起,在宗教秩序下探索自我與世界在中世紀的巔峰,人類開始覺醒,思考自身與世界的距離與定位。人類如何擺脫傳統神學與宗教束縛,以「個人」為出發點,追求全新的哲學觀?
《世界哲學史》系列以全九冊的形式,全景式地回顧古代至現代的哲學發展,並透過各時代的主題,從同時代的視角探討多元的哲學傳統。其出版的主旨是,在縱向梳理全球哲學思想與實踐的過程中,讓我們理解當下的位置,並指引未來的方向。
本系列致力以嶄新的視野重構人類智慧的發展歷程,從全球視角出發,展示東西方智慧的交流與對話,以突破單一文化視角的侷限。本系列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與現代四個時期,涵蓋哲學的起源、交融、衝突與互動,並匯集日本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嶄新的觀點,進而啟發讀者對哲學發展及未來的思考。
《世界哲學史》第四冊聚焦於中世紀巔峰時期哲學的發展,呈現人類在神學框架中逐漸萌發的個人意識。隨著城市興起、經濟繁榮和大學制度的發展,神學對思想的束縛逐漸減弱,人們開始探索自我存在的意義,並重新思索個人與世界的關係。本書深入探討「個人」觀念的形成,人類思想從「普遍存在」逐步轉向「個人覺醒」,進而重新定位人性與自我認知的核心。
在中世紀極盛期,各大文明的哲學都展現了勃勃生機。歐洲的經院哲學在多瑪斯.阿奎那和約翰.司各脫等思想巨擘的推動下,理性神學達到高峰;伊斯蘭世界也出現阿維森那和安薩里等傑出哲學家,其融合哲學與宗教的智慧,發展出獨特的知識體系。此時,中世紀猶太思想在宗教與哲學的對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東方世界的思想變革同樣顯著。中國的朱子學和日本的鎌倉佛教等派別紛紛崛起,將個人修養與道德反思納入東亞哲學的核心。多元的宗教和哲學體系在互相激盪中不斷更新,展現出東西方思想的交流網絡。本書透過多角度的精確分析,闡述中世紀思想如何重新審視人性、個體與世界的關係,並為後世「個人主義」的萌芽奠立深厚的思想基礎。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伊藤邦武KUNITAKE ITO
一九四九年生,京都大學榮譽教授。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史丹佛大學研究所哲學科碩士畢業。專攻分析哲學、美國哲學。著有《實用主義入門》(筑摩新書)、《宇宙為何會成為哲學問題》(筑摩primer新書)、《珀斯的實用主義》(勁草書房)、《詹姆士的多元宇宙論》(岩波書店)、《話說哲學的歷史》(中公新書)等作品。
山內志朗SHIRO YAMAUCHI
一九五七年生,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專攻西洋中古哲學、倫理學。著有《普遍論爭》(平凡社library)、《天使的符號學》(岩波書店)、《「誤讀」的哲學》(青土社)、《小小倫理學入門》、《有感的經院哲學》(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湯殿山的哲學》(普紐瑪社)等。
中島隆博TAKAHIRO NAKAJIMA
一九六四年生,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專攻中國哲學、比較思想史。著有《惡之哲學:中國哲學的想像力》(筑摩選書)、《莊子:告知成為雞之時》(岩波書店)、《作為思想的言語》(岩波現代全書)、《殘響的中國哲學:言語與政治》、《共生的實踐:國家與宗教》(東京大學出版會)等。
納富信留NOTOMI NOBURU
一九六五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兼文學部部長。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劍橋大學研究所古典學部博士。專攻西方古代哲學。專長為西洋古代哲學。著有《詭辯者是誰?》《哲學的誕生:蘇格拉底是誰?》(筑摩學藝文庫)、《柏拉圖與哲學:閱讀對話篇》(岩波新書)等。
作者簡介:
山內志朗SHIRO YAMAUCHI(前言、第一章、後記)
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榮譽教授,專攻西洋中世紀哲學、倫理學。
山口雅廣MASAHIRO YAMAGUCHI(第二章)
龍谷大學文學部助教授,專攻西方中世紀哲學、宗教哲學。
本間裕之HIROYUKI HONMA(第三章)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在學,專攻西方中世紀哲學。
小村優太YUTA KOMURA(第四章)
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副教授,專攻阿拉伯哲學、伊斯蘭思想。
松根伸治SHINJI MATSUNE(第五章)
南山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專攻西方中世紀倫理思想。
辻內宣博NOBUHIRO TSUJIUCHI(第六章)
早稻田大學商學部副教授,專攻西方中世紀哲學。
垣內景子KEIKO KAKIUCHI(第七章)
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專攻東洋哲學。
蓑輪顯量KENRYO MINOWA(第八章)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專長為佛教思想史、日本佛教。
志田雅宏MASAHIRO SHIDA(第九章)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專任講師,專攻宗教學、猶太教研究。
佐藤優MASARU SATO(專欄一)
作家、前外務省主任分析官。
佐佐木亘WATARU SASAKI(專欄二)
鹿兒島純心女子短期大學教授,專攻中世紀哲學、思想史。
小池壽子HISAKO KOIKE(專欄三)
國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西方美術史。
秋山學MANABU AKIYAMA(專欄四)
筑波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專攻古典古代學。
譯者簡介:
鄭天恩
臺大歷史所碩士畢,大隱於市、靜觀紅塵流轉的癡人一枚。曹雪芹與劉姥姥的愛慕者,目前正致力於如何將茄子做出雞肉味的祕訣。譯有:《最後的帝國軍人》、《凱爾特‧最初的歐洲》、《文明的海洋史觀》、《珍珠港》、《海上霸權》、《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諾門罕之夏》、《烏克蘭戰場》等。
山村奨(監譯)
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博士。專攻東亞思想、儒學、陽明學。著有《近代日本與變遷中的陽明學》(法政大學出版社),合著有《東亞哲學的生成與發展:跨文化視角》(法政大學出版社)。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林明照|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鎮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教授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佐藤將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套《世界哲學史》匯聚了日本哲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的努力,在經歷新冠疫災的全球性災難後,最終呈現出一部涵括各大文明傳統的哲學思想著作。……在不同的語系與歷史生態下,各種哲學思想交織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思想景觀。本套書不僅規模宏大,更重要的是採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讓讀者得以輕鬆理解並挑戰既有的世界哲學圖像。」
──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整體來說,本套書展示了一種日本當代學界對於哲學的宏觀視野,反映了日本學者在專家與專題研究上的實力。……從讀者公眾的設定來說,本套書以其清晰而簡短的論述文字,展現了高度的可讀性。要在有限篇幅內勾勒出具有複雜背景的哲學論點,誠屬不易,而能夠以合適的簡化方式面對公眾,又不失哲學內部細緻的原汁原味,更是考驗撰寫者抽絲剝繭的能耐。」
──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本套書從獨特的『日本視角』出發,試圖突破民族或文化中心主義的藩籬,以建構一種能引發共鳴的『世界哲學史』。……台灣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透過自身的『台灣視角』,共同參與正在進行中的世界哲學史建構。我相信這正是這套書最值得閱讀的意義所在。」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將哲學從『西洋哲學史』」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如果我們承認哲學天生具有「跨越邊界」的力量,那麼這樣的努力實在是遲來的必然。」
──鷲田清一(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我認為當今世界有兩個關鍵詞:民主主義與以人工智慧(AI)為象徵的技術進步。然而,兩者皆隱含可能導致社會分裂的潛在趨勢。在此背景下,致力於『全面理解世界』的哲學價值再次受到重視,因而彰顯其重要性與時代意義。」
──出口治明(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名譽教授.校長特別助理)
名人推薦:林明照|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鎮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教授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佐藤將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套《世界哲學史》匯聚了日本哲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的努力,在經歷新冠疫災的全球性災難後,最終呈現出一部涵括各大文明傳統的哲學思想著作。……在不同的語系與歷...
章節試閱
序
前言
世界哲學史的可能性究竟存在嗎?康德(Immanuel Kant)在探討「先驗」(a priori)判斷的可能性時,引用數學命題作為具體範例,指出這就是先驗的總體判斷,因此這樣的命題是可能的。同樣地,要說明世界哲學史的可能性,我們仍需具體範例來證明。
世界哲學史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在「世界哲學史」系列套書中所展開的「世界哲學」概念,並非僅僅是簡單的資料彙整或收集。它也不僅僅意味著普遍概念中的「世界」這一抽象事物,更不是對哲學作為絕對精神之流的總結與整理。世界哲學史的目標,並不是全然無差異或無個體性的普遍整體性,而是一種包含多樣性的多元視角。
世界文明的誕生,與人類集體定居於大河流域、建立集權的條件密切相關;而哲學,則有希臘這一源頭。如果僅僅從希臘出發,將哲學視作對知識的狹隘探索,那麼其範圍不管如何,都會是有限的。事實上,直到十九世紀為止,哲學的討論幾乎都侷限於西方世界。
然而,「世界哲學史」企圖探討的,並非這種狹隘的哲學範疇。同時,這也引發了一個新問題:這種廣義的「哲學」究竟從何處顯現?又是如何呈現出來的呢?
人類對原理與起源的追尋,展現出一種無法僅從直接影響關係來推斷的結構性對應。例如,日本的鎌倉佛教與西方的托缽修道會運動,雖然兩者之間不存在直接影響的關聯,卻無法僅視作偶然,而是展現了一種深層結構上的對應。更精確地說,這或許不是單純的偶然現象。若要將這些現象作為應當深入探究的問題,我們便不能以地理區域的限制來理解哲學的發展,而應以共時性的思想排列來整體鳥瞰。同時,我們也必須考量知識矩陣化、網格化的整理方式,因為知識的分布不能只沿著單一時間軸來整理。
鎌倉佛教與托缽修道會這兩場運動,分別出現在歐亞大陸的東端與西端。邊境常常成為新思想的搖籃。當我們回溯哲學的起源時,邊境孕育新哲學的現象,賦予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此前未曾關注的思想史配置。
本書是「世界哲學史」系列的第四冊,將以十三世紀為主舞台,探討參與其中的各思想流派,並展示位於歐洲中心的哲學群體與邊境思想之間的多樣配置與互動。
摘文
第一章 城市的發達與個人的覺醒
一、十三世紀與哲學
十三世紀的哲學
十三世紀的「哲學」是什麼?將其置於世界哲學的脈絡下,又具備什麼樣的意義呢?十三世紀是「中世紀」的巔峰時期,或許從這裡開始說起是合適的,儘管這個切入點隱含著一些陷阱。因為當我們使用「中世紀」這個名稱時,往往會認為它源於「古代西方與近世西方之間」,從而使視野被局限於西方地區。
在這個時期,歐洲在世界歷史中的存在感急劇增強,哲學創造力也相當顯著,因此稱其為「西方哲學的時代」並不為過。因此,本章將接受「中世紀」的時代劃分,並將主題限定在西方。然而,我們仍然會產生疑問:這個時期的思想運作,是否真的能被限制為「哲學」?或者,與其稱之為「哲學」,是否更接近於基督教神學?
若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就不得不強調希臘哲學的延續與影響。然而,僅以哲學的視角來解釋中世紀思想,仍然是一種偏見。我們究竟應該關注哲學,還是重視中世紀的獨特基督教神學?無論選擇哪條道路,都難免遭到研究者的批判。此外,有一個與中世紀息息相關的概念,即「十二世紀文藝復興」。十二世紀是英雄故事與騎士精神、亞貝拉與艾綠綺思轟轟烈烈的戀情,以及歐洲認同得以確立的時期。此外,翻譯、科學技術、貿易、十字軍、阿拉伯學術的輸入、科學復興,以及吟遊詩人(Troubadour)的登場,還有浪漫愛的出現,都使得十二世紀成為一個充滿多彩話題的時代。
十二世紀是成長的時代,而十三世紀則是西方中世紀的最盛期。在歷史定位上,這個時期具有怎樣的意義?哲學史的潮流又如何與之呼應並行動?本冊的目的之一就是解釋這個問題。
這一時期見證了城市的發展、商業的成長、教育的進步以及大學的興起,托缽修道會的成功也顯示了各方面的顯著進步。這是歐洲在多個領域大規模發展的時代,開始邁向世界歷史舞台的中心。同時,這也是對「世界體系由亞洲整體構成,歐洲不過是大陸西端的邊陲」這一觀點的否定,標誌著西方影響力的急劇增長。
就十二世紀的哲學而言,雖然出現了安瑟莫和亞貝拉等少數獨立的思想家,但整體來看,這個時期較偏向於吸納過去與外來思想,而非歐洲思想的獨立積累期。到了十三世紀,則是獨立思想大量產出並迅速累積的時代。因此,若從多瑪斯.阿奎那塑造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黃金時代來看,不能簡單地將十三世紀以後視為文化急速衰退的時期。
讓我們試著將目光投向世界吧!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與西方中世紀思想崛起相應的現象。在印度,雖然十二世紀出現了羅摩奴闍等思想家,但很難說那是一個哲學的繁榮期。在中國,朱子於一二○○年逝世後,十三世紀也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思想潮流。
然而,在這一時期的日本,卻出現了法然、榮西、明惠、道元、親鸞、一遍等眾多思想家。因此,這反而是一個在大陸的西端與東端,雖然偏居一隅,卻充滿哲學激盪的時代。這個邊陲或許不僅僅是簡單的邊陲,而是超越世界的部分構成,隱含著巨大的動能。
大學與哲學
十三世紀,大學在巴黎、波隆那和牛津等地相繼成立,為西方學術形態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當時的大學通常由神學、法學、醫學和文學四個專業學院組成,學生首先需完成以「自由學藝」為核心的基礎教育,然後再進入專業學院接受進一步的培訓。在這四個學院中,文學院以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為主要教材,因此又被稱為「哲學院」,顯示出其獨特性。此外,神學院的學生若要獲得「神學教授」的最高資格,必須不斷積累聽課、授課及討論的經驗,前後至少需要十五年的時間。然而,神學教授的資格在國際間通用,這樣的學制促進了歐洲學術的傳播與標準化。因此,可以說大學的成立對學術知識的發展與流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由於文學院的學術基礎建立在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上,這種影響深刻地觸及了神學領域,因此引發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哲學與神學、自然與恩典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畢竟,亞里斯多德的知識體系由多種方法論(如《工具論》)以及基於這些方法論的哲學著作所構成,而這些理論與神學思想之間存在許多不匹配之處。
集結正統神學思想典故的《命題集註解》在十二世紀以後被大量編纂,但所處理的仍然是基督教固有的論點。神學部的授課內容主要集中在聖經課程與《四部語錄注》,特別是後者的編纂形式,可說是神學研究的基本模式。儘管這樣的知識再生產模式乍看之下顯得相當守舊,我們卻不應忽視其中運用傳統材料、並在討論中提倡新思考方法的技術革新。即使是老師的觀點,也不必完全接受,而應保持批判的態度,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由於神學教授資格的國際通用,這促進了人文交流的興盛,並導致研究據點的流動。知識隨著這些流動而傳遞並擴散增殖。即使在知識的傳達形式上,討論和註解的使用也引發了各種見解的提出。學說的積累開始形成;這種積累促進了分類,隨著各種學說和見解的整理,在十四世紀後開始急速發展。
雖然多瑪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的《神學大全》採用了較易理解的敘述文體,但在其他著作中出現的學說則異常繁多(例如定期討論的《真理論》),其內容的難解與細緻程度更是難以與《神學大全》相比。鄧斯.司各脫(Duns Scotus, ca. 1265/6-1308)被稱為「精妙博士」,他的哲學思想以其難解著稱,而比他更為精密繁瑣的神學家則不計其數。新的學說不斷累積,熱烈的討論持續增長,最終推動了「學說史」的發展。
不過,對於全四卷的《四部語錄注》的授課,這是成為神學教授的必要條件,因此這種授課不僅意味著對主要學說的理解和記憶,還包括論駁以及附加自己的新學說。隨著時間推移,學說的數量不斷增加,如果在學習期間無法徹底讀完,這些學說就難以以學術的形式被繼承。到了十五世紀,《四部語錄注》的授課形式逐漸被淘汰,因為其內容的量已達到極限。
然而,隨著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書籍成為新的記憶媒介,這一情況發生了變化。當目次、索引和標題的設置使檢索變得更為便捷,人類的知識不再需要依賴記憶來保存。在中世紀的哲學環境中,這為追求近世哲學提供了嶄新的可能性;這種環境的變化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要素。
無論如何,十三世紀建立了由四種學院組成的大學,確立了以拉丁語為表達形式並在歐洲全境流通的學術體系,從而推動了歐洲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形成強大的共同文化圈。這一時代的變化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我們應該在文化環境的變遷中理解十三世紀的重要性。
最後要問的是,這種文化環境的劇烈變化,是否僅僅是歐洲的特殊現象呢?確實,從目前所見的論點來看,當時的文化變遷似乎是歐洲特有的產物。然而,我認為還應該有其他的考察軸,那就是「城市」這一論點。事實上,「城市」並非歐洲的獨特產物,當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來看這種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的聚居形式時,便會發現「城市」對人類生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我認為應當從城市與哲學發展的密切結合來思考十三世紀哲學的發展趨勢。(未完)
序
前言
世界哲學史的可能性究竟存在嗎?康德(Immanuel Kant)在探討「先驗」(a priori)判斷的可能性時,引用數學命題作為具體範例,指出這就是先驗的總體判斷,因此這樣的命題是可能的。同樣地,要說明世界哲學史的可能性,我們仍需具體範例來證明。
世界哲學史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在「世界哲學史」系列套書中所展開的「世界哲學」概念,並非僅僅是簡單的資料彙整或收集。它也不僅僅意味著普遍概念中的「世界」這一抽象事物,更不是對哲學作為絕對精神之流的總結與整理。世界哲學史的目標,並不是全然無差異或無個體性的普遍整...
目錄
前言/山內志朗
第一章 都市的發達與個人的覺醒/山內志朗
第二章 多瑪斯.阿奎那與托缽修道會/山口雅廣
第三章 西方中世紀的存在與本質/本間裕之
第四章 阿拉伯哲學與伊斯蘭/小村優太
第五章 阿奎那激情論與傳統的理論化/松根伸治
第六章 總結西方中世紀哲學的唯名論/辻內宣博
第七章 朱子學/垣內景子
第八章 鎌倉時代的佛教/蓑輪顯量
第九章 中世紀猶太哲學/志田雅宏
專欄一 威克里夫與宗教改革/佐藤優
專欄二 阿奎那的正義論/佐佐木亘
專欄三 基督的肢體/小池壽子
專欄四 東方的基督教/秋山學
後記/山內志朗
作者簡介
年表
前言/山內志朗
第一章 都市的發達與個人的覺醒/山內志朗
第二章 多瑪斯.阿奎那與托缽修道會/山口雅廣
第三章 西方中世紀的存在與本質/本間裕之
第四章 阿拉伯哲學與伊斯蘭/小村優太
第五章 阿奎那激情論與傳統的理論化/松根伸治
第六章 總結西方中世紀哲學的唯名論/辻內宣博
第七章 朱子學/垣內景子
第八章 鎌倉時代的佛教/蓑輪顯量
第九章 中世紀猶太哲學/志田雅宏
專欄一 威克里夫與宗教改革/佐藤優
專欄二 阿奎那的正義論/佐佐木亘
專欄三 基督的肢體/小池壽子
專欄四 東方的基督教/秋山學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