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己到治國,探索個人與社會責任的平衡
在日常生活、家庭關係與職業生涯中實踐德育理念
培養學生的品格與公民意識
良心與理想的衝突與和解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塑造未來的社會中堅力量
【從個人修養到社會責任,建構和諧社會】
本書是一部系統而全面的道德教育指南,旨在為讀者提供從個人修養到社會責任的全方位指導。書中以「德育三十篇」為開頭,內容涵蓋合群、捨己為群、注意公眾衛生、愛護公共建築及器物、盡力於公益等多個主題,強調公民在現代社會中應具備的道德素養與社會責任。透過深入探討這些主題,本書引導讀者理解並踐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古老而經典的道德準則,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社會倫理,提升個人與社會的整體和諧。
【培養個人修養的基石】
作者更進一步地將本書分為兩部分,中學修身教科書(上篇)和(下篇),上篇重點聚焦於「修己」,即如何透過個人努力達到自我完善與道德修養。這一部分涵蓋體育、習慣、勤勉、自制、勇敢等方面的內容,強調個人在修身過程中應堅持的原則與態度。特別是在「交友」與「從師」兩節中,本書深入探討如何在社交關係中保持正直與謙遜,以及如何透過師生關係培養自己的學識與品格,這對於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國家與公民,探討社會倫理與責任】
下篇則轉向「家族」、「社會」、「國家」與「職業」等更為總體的倫理範疇,從家庭倫理出發,逐步延伸到社會責任與國家觀念。本書強調家庭作為社會的基礎單位,其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與彼此扶持,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繁榮。書中詳細闡述家庭成員間的責任分工與相互尊重,並進一步討論了公民在面對國家法律、租稅、兵役、教育等公共事務時應持有的態度與行為準則,以引導讀者成為負責任且有良好道德價值觀的現代公民。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作者回歸到個人道德的核心探討,透過「良心論」、「理想論」、「本務論」與「德論」四個章節,全面剖析行為與動機、快樂與克己、本務與責任、德性與品行等多層次的道德問題。這部分內容不僅探討道德行為的理論基礎,還提供實踐中的具體指導,讓讀者能夠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挑戰時,作出符合道德標準的決策。結論部分,以「獅子樣的體力」、「猴子樣的敏捷」與「駱駝樣的精神」等生動的比喻,形象地詮釋了本書所倡導的道德理想與人生成長的目標,為讀者提供一個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的道德教育策略。
本書特色:本書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養方面的代表作,書中內容呈現作者對於中國人應具有的道德素養所持的願景。這本書集中收錄作者最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透過這些內容,讀者可以深度了解到作者在倫理道德、人格修養等方面的理論精神與實際操作方法。這本書不僅是作者極富價值的思想產物,也是道德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簡介:
蔡元培(西元1868年至1940年),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紹興山陰縣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主要作品:《石頭記索隱》、《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蔡元培自述》、《蔡元培美學文選》等。
章節試閱
德育三十篇
合群
吾人在此講堂,有四壁以障風塵;有案有椅,可以坐而作書。壁者,積磚而成;案與椅,則積板而成者也。使其散而為各各之磚與板,則不能有壁與案與椅之作用。又吾人皆有衣服以禦寒。衣服者,積綿縷或纖毛而成者也。使其散而為各各之綿縷或纖毛,則不能有衣服之作用。又返而觀吾人之身體,實積耳、目、手、足等種種官體而成。此等官體,又積無數之細胞而成。使其散而為各各之官體,又或且散而為各各之細胞,則亦焉能有視聽行動之作用哉?
吾人之生活於世界也亦然。孤立而自營,則凍餒且或難免;合眾人之力以營之,而幸福之生涯,文明之事業,始有可言。例如吾等工業社會,其始固一人之手工耳。集夥授徒,而出品較多。合多數之人以為大工廠,而後能適用機械,擴張利益。合多數工廠之人,組織以為工會,始能漸脫資本家之壓制,而為思患預防造福將來之計。豈非合群之效與?
吾人最普通之群,始於一家。有家而後有慈幼、養老、分勞、侍疾之事。及合一鄉之人以為群,而後有守望之助,學校之設。合一省或一國之人以為群,而後有便利之交通,高深之教育。使合全世界之人以為群,而有無相通,休戚與共,則雖有地力較薄、天災偶行之所,均不難於補救,而兵戰、商戰之慘禍,亦得絕跡於世界矣。
[譯文]
我們在這裡授課的課堂,四面的牆壁可以遮風擋灰;有書桌座椅,可以坐下來讀書創作。牆壁,是由磚塊壘砌而成;書桌與座椅,是由木板打造而成。假如將它們拆散為單個的磚塊和木板,那它們就不再有牆壁、書桌、座椅的功用。還有,我們都穿有衣服抵禦寒冷。衣服,是用絲棉或纖毛織製而成的。假如將它們拆散為單一的絲棉或纖毛,那它們就不會有衣服的作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的身體,實際上是由耳、目、手、足等各種器官組合而成的。這些器官,又是由無數的細胞組成的。假如將它們拆散為單個的器官,並且又將這些器官拆散為單個的細胞,那麼這些器官怎麼能夠具備人體所需要的視聽行動的作用呢?
我們身處在世界上也是這樣。個人單打獨鬥,受凍挨餓也就難以避免;融入集體聯手奮鬥,那樣才可以談得上幸福的生活、文明的事業。比如我們所處的工業社會,它的創始時期固然得力於一個人的手工勞作。後來結成群體力量,傳授技術予徒弟,生產的產品就增多起來。集合眾多工人就形成了一個大工廠的規模,然後逐漸地引用機械,透過機械化勞動提高效益。集合多數工廠的工人,組織成工會,才能逐漸擺脫資本家的欺壓管制,從而思考並預防自己可能遭遇的災患,謀劃將來造福於己的大計。這些難道不是集合群體力量的效果嗎?
我們這些最普通的群體,都是從一個家庭開始的。有了家庭,然後才有哺育兒女、贍養老人、分擔勞作、侍候病人這類的事情。等到集合一鄉村民組成一個群體,然後就有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注的幫助,就有用於教育的學校設施。集合一省或一國的民眾組成一個群體,然後就有便利的交通、精深的教育。假使集合全世界的人組成一個強大的群體,互通有無,休戚與共,那麼即使在土地貧瘠、天災偶發的地方,都不難扶助拯救,而且像由戰爭、商業競爭而引發的慘禍,也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絕跡了。
捨己為群
積人而成群。群者,所以謀各人公共之利益也。然使群而危險,非群中之人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以保群,而群將亡。則不得已而有捨己為群之義務焉。
捨己為群之理由有二:一曰,己在群中,群亡則己隨之而亡。今捨己以救群,群果不亡,己亦未必亡也;即群不亡,而己先不免於亡,亦較之群己俱亡者為勝。此有己之見存者也。一曰,立於群之地位,以觀群中之一人,其價值必小於眾人所合之群。犧牲其一而可以濟眾,何憚不為?一人作如是觀,則得捨己為群之一人;人人作如是觀,則得捨己為群之眾人。此無己之見存者也。見不同而捨己為群之決心則一。請以事實證之。一曰從軍。戰爭,罪惡也,然或受野蠻人之攻擊,而為防禦之戰,則不得已也。例如比之受攻於德,比人奮勇而禦敵,雖死無悔,誰曰不宜?二曰革命。革命,未有不流血者也。不革命而奴隸於惡政府,則雖生猶死。故不憚流血而為之。例如法國一七八九年之革命,中國數年來之革命,其事前之鼓吹運動而被拘殺者若干人,臨時奮鬥而死傷者若干人,是皆基於捨己為群者也。三曰暗殺。暗殺者,革命之最簡單手段也。殲魁而釋從,懲一以儆百,而流血不過五步。古者如荊軻之刺秦王,近者如蘇斐亞之殺俄帝尼科拉司
第二,皆其例也。四曰為真理犧牲。真理者,和平之發見品也。然成為教會、君黨、若貴族之所忌,則非有捨己為群之精神,不敢公言之。例如蘇格拉底創新哲學,下獄而被鴆;哥白尼為新天文說,見仇於教皇;巴枯寧道無政府主義,而被囚被逐,是也。
其他如試演飛機、探險南北極之類,在今日以為敢死之事業,雖或由好奇競勝者之所為,而亦有起於利群之動機者,得附列之。
[譯文]
集合眾人而組成群體。群體,是用來謀求個人所應享有的公共利益的。然而,假使群體發生危險,而群體中沒有一個人勇於出來不顧自己生命安危去全力保護群體,那麼,這個群體勢必將滅亡。於是我們迫不得已,就有了捨己為群的義務。
捨棄自己而為群體的理由有兩方面:一是自己身居群體中,如果群體滅亡,那麼自己也會隨之滅亡。現在能捨棄自己而勇救群體,群體果真不滅亡的話,自己也就未必會滅亡;即使是群體不滅亡,而自己事先滅亡,也比群體和自己一起滅亡要好。以上認識,包含了對個人的一些考慮。二是從群體角度,來看群體中的一個人,個人的價值必定小於群體的價值。假如犧牲一個人而可以救濟眾人,那還有什麼畏懼而不去做呢?一個人這樣想,那麼就會有捨棄自己而為群體的一個人;每個人都這樣想,那麼就會有捨棄自己而為群體的眾多人。這種認識,沒有包含對個人的考慮。上述兩種認識,出發點雖不盡相同,但捨棄自己而為群體的決心卻是一樣的。不妨用事實來證明這一點。一是從軍。戰爭本身是罪惡的,但是有時候我們受到野蠻人的無端攻擊,為了自衛防身而戰,這就是不得已而為之。例如二戰時期比利時受到德國軍隊的突然攻擊,比利時人奮勇抗敵,即使戰死沙場也在所不惜,誰說他們不應該迎戰呢?二是革命。革命沒有不流血犧牲的。如果放棄革命而忍受殘暴政府的奴役,那麼即便活著也跟死去差不多。所以很多志士仁人不怕流血犧牲而去參加革命。例如法國一七八九年大革命,中國這些年來的革命,倡導這些革命的人在事前因各種原因而被逮捕殺害的有不少,在戰爭中不幸死傷的也有很多人,他們都是信守捨己為群的思想而革命的。三是暗殺。暗殺是革命最簡單的手段。消滅罪魁禍首而釋放從犯,殺一儆百,流血不會超過五步。古代的如荊軻行刺秦王嬴政,最近的如索菲亞暗殺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都是這樣的例子。四是為真理而犧牲。真理展現和平的精神。然而,有時真理卻被教會、君主、政黨、貴族所忌諱,所以沒有捨己為群的精神,就不敢公開談論真理。例如蘇格拉底對哲學進行了大膽的創新,結果被捕入獄而被殺害;哥白尼創造了新的天文學說,結果被教皇所仇視;巴枯寧主張無政府主義,結果也被囚禁、放逐。
以上這些都是為真理而犧牲的典型例子。
其他的如飛機試驗、南北極探險等,在今天看來,這些都是具有犧牲精神的事業,雖然有的是由好奇者和爭勝者去完成的,但也包含有為了群體利益的動機,所以有必要在這裡列舉出來。
注意公眾衛生
古諺有云:「千里不唾井。」言將有千里之行,雖不復汲此井,而不敢唾之以妨人也。殷之法,棄灰於道者有刑,恐其飛揚而瞇人目也。孔子曰:「君子敝帷不棄,為埋馬;敝蓋不棄,為埋狗。」言已死之狗、馬,皆埋之,勿使暴露,以播其惡臭也。蓋古人之注意於公眾衛生者,既如此。
今日公眾衛生之設備,較古為周。誠以衛生條件,本以清潔力一義。各人所能自營者,身體之澡浴,衣服之更迭,居室之灑掃而已。使其周圍之所,汙水停瀦,廢物填委,落葉死獸之腐敗者,散布於道周,傳染病之黴菌,瀰漫於空氣,則雖人人自潔其身體、衣服及居室,而衛生之的仍不達。夫是以有公眾衛生之設備。例如溝渠必在地中,溷廁必有溜水,道路之掃除,棄物之運移,有專職,有定時,傳染病之治療,有特別醫院,皆所以助各人衛生之所不及也。
吾既受此公眾衛生之益,則不可任意妨礙之,以自害而害人。毋唾於地;毋傾垢水於溝渠之外;毋棄擲雜物於公共之道路若川流。不幸而有傳染之疾,則亟自隔離,暫絕交際。其稍重者,寧移居醫院,而勿自溷於稠人廣眾之間。此吾人對於公眾衛生之義務也。
[譯文]
古諺語說:「千里不唾井。」大意是說,將要遠赴千里之外,雖然不再從此井中提水,但也不敢向井中吐唾液而汙染井水妨礙別人。商朝法律規定,在道路上丟棄灰土的人將受到懲罰,因為這種亂丟的行為會使塵土飛揚而迷濛路人的眼睛。孔子說:「君子不丟棄破舊的帷帳,用它來埋馬;不丟棄破舊的傘蓋,用它來埋狗。」說的是及時掩埋死馬死狗,不要讓其屍體暴露散發惡臭。古人都是這樣注意公共衛生了。
今天我們所擁有的公共衛生設備,比古人齊全多了。以衛生條件而論,本來清潔是第一位的標準。每個人所能做到的,只是洗澡、更換衣服、清掃居室而已。假如我們周圍汙水滯堵,垃圾堆積,腐爛的落葉死獸散棄在地,空氣中瀰漫傳播著傳染性病菌,那麼即使各人清潔身體、衣服和居室,也仍然達不到衛生環境的標準。這就是為什麼要有公眾衛生設備的原因。例如地面開闢有溝渠,廁所裡儲有流水,清掃道路,轉運垃圾,都有專門的人員和固定的時間,傳染病的治療有專門的醫院,這些都是解決個人在衛生方面無力應對的問題的有效手段。
我們既然享受了公共衛生帶來的好處,就不能任意破壞公共衛生環境,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不要隨地吐痰;不要把汙水傾倒在溝渠之外;不要隨手在公共道路上丟棄雜物。如果不幸得了傳染病,應立即自行隔離,暫時斷絕與外界往來。其中病情較重的,必須住進醫院,而不可混身於大庭廣眾之間。這就是我們對於公共衛生的義務。
德育三十篇
合群
吾人在此講堂,有四壁以障風塵;有案有椅,可以坐而作書。壁者,積磚而成;案與椅,則積板而成者也。使其散而為各各之磚與板,則不能有壁與案與椅之作用。又吾人皆有衣服以禦寒。衣服者,積綿縷或纖毛而成者也。使其散而為各各之綿縷或纖毛,則不能有衣服之作用。又返而觀吾人之身體,實積耳、目、手、足等種種官體而成。此等官體,又積無數之細胞而成。使其散而為各各之官體,又或且散而為各各之細胞,則亦焉能有視聽行動之作用哉?
吾人之生活於世界也亦然。孤立而自營,則凍餒且或難免;合眾人之力以營之,...
目錄
德育三十篇
合群
捨己為群
注意公眾衛生
愛護公共之建築及器物
盡力於公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責己重而責人輕
勿畏強而侮弱
愛護弱者
愛物
戒失信
戒狎侮
戒謗毀
戒罵詈
文明與奢侈
理信與迷信
循理與畏威
堅忍與頑固
自由與放縱
鎮定與冷淡
熱心與野心
英銳與浮躁
果敢與鹵莽
精細與多疑
尚潔與太潔
互助與依賴
愛情與淫慾
方正與拘泥
謹慎與畏葸
有恆與保守
智育十篇
文字
音樂
圖畫
戲劇
詩歌
歷史
地理
建築
雕刻
裝飾
中學修身教科書(上篇)
第一章 修己
第二章 家族
第三章 社會
第四章 國家
第五章 職業
中學修身教科書(下篇)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良心論
第三章 理想論
第四章 本務論
第五章 德論
第六章 結論
德育三十篇
合群
捨己為群
注意公眾衛生
愛護公共之建築及器物
盡力於公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責己重而責人輕
勿畏強而侮弱
愛護弱者
愛物
戒失信
戒狎侮
戒謗毀
戒罵詈
文明與奢侈
理信與迷信
循理與畏威
堅忍與頑固
自由與放縱
鎮定與冷淡
熱心與野心
英銳與浮躁
果敢與鹵莽
精細與多疑
尚潔與太潔
互助與依賴
愛情與淫慾
方正與拘泥
謹慎與畏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