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佛告阿難:「我今復說菩薩摩訶薩阿羅漢。滅一切行,修佛所行,捨諸有為,而能成熟一切眾生,亦斷一切眾生苦惱,是名阿羅漢。不得眾生相,亦不得苦惱相,是名阿羅漢。滅諸取著,住於無相;知諸法空,離一切相,悉無所有;除諸眾生一切妄想顛倒癡惑,了達空法不可思議;是阿羅漢得不思議菩提,成就如是法,故名阿羅漢。如過去諸佛所應說法,未來、現在一切諸佛亦如是說,無有戲論,具足清白,演說真實菩提之法,名阿羅漢。安立眾生住菩提道,無所取著,名阿羅漢。應行諸波羅蜜慈,得佛大慈,滿足眾生無相之慈,亦能安立一切眾生;如是修慈無所分別,不取眾生及以慈相,名阿羅漢。為一切眾生說法,而於諸法都無所取,若能如是,名阿羅漢。分別顯示根、力、覺、道,於諸眾生無染無著,名阿羅漢。善知一切眾生心行,發起菩提,能如是者名阿羅漢。演說一切有為諸行而不取著,名阿羅漢。亦為諸餘一切眾生,說無著行、無取行,作如是說,名阿羅漢。遊諸佛國,心無去相;悉到佛所,以無相智如佛而見,名阿羅漢。若能如是成就佛國,具足諸功德,亦名不思議平等無垢清淨福田、空行福田、阿鞞跋致福田、第一清淨無女人相福田、離諸結使貪欲福田、如佛證知能盡一切蓋障福田、摧伏諸魔塵勞福田、悉制外道邪見福田、一切福田、莊嚴福田、離於一切怖畏福田、無諍福田、寂滅福田、神通福田、最勝福田、無窟宅福田、無盡福田、具足菩薩所行福田、得佛自在最上福田、佛所護持福田、變化福田,以是法印印諸眾生,令得安樂巧說福田;一切瓔珞莊嚴佛界,決定涅槃寂滅福田,亦於一切福田中上;成就如是福田,能知一切法不生不滅,名阿羅漢。除諸染著,見來瞋者而心不惱,名阿羅漢。於一切法不取其相,名阿羅漢。滅除習智,修最上智而能速證,名阿羅漢。以是威儀建立菩提,菩提勢力名阿羅漢。如是菩提亦名不思議,不思議者亦名不動;如是不動,能令無數億種眾生,安立菩提,無所取著,皆住平等,同於壞相無所有相,知一切法皆入菩提,住無所住,名阿羅漢。」】
語譯:【佛陀告訴阿難說:「我如今接著再演說菩薩摩訶薩阿羅漢。滅除一切行,修學諸佛之所行,捨離一切的有為,而且能成熟一切的眾生,也斷除一切眾生的苦惱,這樣名為阿羅漢。在他身上找不到眾生相,也找不到苦惱相,這樣名為阿羅漢。滅除了種種攝取的執著,住於無相;了知諸法都是空性,遠離一切世間相,全部都無所有;除滅諸眾生心中一切的妄想顛倒愚癡和迷惑,了達空這個法的不可思議;這樣的阿羅漢得到不可思議的覺悟,成就像這樣的法,所以名為阿羅漢。猶如過去諸佛所應說的法,未來、現在一切諸佛也像是這樣子演說,沒有戲論,具足清明鮮白之法,演說真實不虛的覺悟之法,名為阿羅漢。安立眾生住於佛菩提道,而心中沒有任何的攝取或執著,名為阿羅漢。應當行於各種波羅蜜的慈心,得到佛的大慈,滿足眾生無相之慈,也能安立一切的眾生;像是這樣來修慈而無所分別,不取眾生相以及慈心之相,名為阿羅漢。為一切眾生演說佛法,而於所有的法都無所取,如果能像是這樣,就稱為阿羅漢。分別顯示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分,於各類眾生都沒有污染、沒有執著,名為阿羅漢。善於了知一切眾生心行,發起菩提,能像是這樣的人名為阿羅漢。演說一切有為諸行而沒有攝取或執著,名為阿羅漢。也為所有其餘的一切眾生,演說無著行、無取行,作這樣的說法者,名為阿羅漢。遊行於諸佛國土,心中卻沒有去相;一一皆到諸佛的所在,以無相的智慧如佛而見,名為阿羅漢。如果能像是這樣子成就佛國,而具足了種種的功德,也名為不思議平等無垢清淨福田、又名為空行福田、不退轉福田、第一清淨無女人相福田、離諸結使貪欲福田、如佛證知能盡一切蓋障福田、摧伏諸魔塵勞福田、悉能制伏外道邪見福田、一切有情的福田、莊嚴福智的福田、離於一切怖畏的福田、無諍的福田、寂滅的福田、神通的福田、最殊勝的福田、無窟宅福田、無盡的福田、具足菩薩所行福田、得佛自在最上福田、佛所護持的福田、變化的福田,以這樣的法印來印定所有的眾生,令眾生皆得安樂而巧辯宣說的福田;一切瓔珞都用來莊嚴諸佛法界,成為決定涅槃寂滅的福田,也是在一切福田之中的最上勝者;成就像這樣的福田,能了知一切法不生不滅,名為阿羅漢。滅除各種的貪染執著,看見有人來生起瞋恚而他心中沒有惱怒,名為阿羅漢。於一切法都不攝取其法相,名為阿羅漢。滅除各種習氣或者熏習的各種智慧,修學無上的智慧而能快速證得,名為阿羅漢。以這樣的威儀來建立他的覺悟,覺悟佛法的勢力就稱為阿羅漢。像這樣的菩提也稱為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意思也叫作不動;像這樣子不動,能使令無數億的眾生,安立於佛菩提中,而無所執取貪著,全部都住於平等心中,他的心性是同於壞世間相和無所有相,了知一切法都入佛菩提之中,所以他住於無所住,名為阿羅漢。」】
講義:佛陀告訴阿難說:「我如今繼續來解說什麼是菩薩摩訶薩中的阿羅漢。」接著就說明:「滅一切行,修佛所行,捨諸有為,而能成熟一切眾生,亦斷一切眾生苦惱,是名阿羅漢。」佛陀提出的這個說法,定義非常明確,第一個要點就是「滅一切行」,所以阿羅漢一定要「滅一切行」;無論從二乘菩提、或從大乘菩提來說都得要滅。可是有的人也許想:「即使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阿羅漢們同樣也都有行啊!何曾滅了任何一行?不說阿羅漢們,就說如來好了!日中一食,不也是行嗎?下山托缽不也是行嗎?那為什麼阿羅漢得要滅一切行?」這就是說:心有所斷、也有所證,所以說他「滅一切行」。
從表面上來看,阿羅漢們有身行、口行、意行,不然如何向 佛請法?又如何與同修之間互相溝通?但是雖然表面上看來有這三種行,實際上並沒有行;因為他已經滅盡了,所以說他是「不受後有」的人。如果凡夫看著他們有身、口、意行,而聽到說他們沒有一切行,就跟著講:「我跟阿羅漢一樣,我也沒有一切行,因為我修得離念靈知了。」這就好像有個人擁有幾十億元的身價,有一天出家了,全部財產一朝頓捨,全部都捨棄了,孤身寡人一個人出家了。另外有一個人,他擁有個破房子、一點點現金,可是他也跟人家說:「我也是可以捨棄一切我所的,我跟他一樣。」但其實不一樣。人家是從心裡頓捨,可是他對那一點點財產還抓得牢牢的,所以記得很清楚財產的數目。也就是說,阿羅漢一定「滅一切行」,因為他是每一世都可以入無餘涅槃的,這才是菩薩阿羅漢。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呢,他既然稱為菩薩阿羅漢(不是二乘阿羅漢),所以他得「修佛所行」。所以 如來作什麼,他得要跟著 如來一樣去修、去作。這個「修佛所行」是菩薩阿羅漢之所必為,他不可以免掉這個部分。所以 如來下生人間,不為自利,只為利他,因為 如來的一切都是無功用行了;在人間修任何福德、修任何智慧,對祂自己都無所利益,因為祂在福德與智慧上面都已經究竟了;可是卻得要來人間,純粹是利他,這就是 佛的所行。那麼他是菩薩阿羅漢,不是二乘阿羅漢,目前的證量也還不是無功用行,所以他也得「修佛所行」,因為他最後想要成佛啊。
第三個條件:「捨諸有為。」他的身、口、意行全然不落入有為法中,這是阿羅漢「滅一切行」所表現在外的狀態。如果有人宣稱成為阿羅漢了,卻一天到晚跟弟子們訴苦:「師父都沒錢用了!米缸裡也沒米了!」明明米缸裡滿滿的,他先挖掉大部分去偷藏起來,再訴苦說只剩下那麼一點點;明明錢就夠用,他老是抱怨錢不夠用,這還叫阿羅漢喔?所以菩薩阿羅漢「捨諸有為」,因此絕對不貪身外之財。如果他繼續貪著身外之財,一天到晚告訴徒眾們,暗示他們要來布施、要來供養;可是他其實用不了那麼多,也吃不了那麼多,那他就是貪,就不是阿羅漢,因為他落在有為法裡面了。這樣有三個條件了。
第四個條件:「而能成熟一切眾生。」那什麼叫作「成熟」?就是要教導眾生:該斷的斷、該證的證。佛法跟聲聞法不一樣,聲聞法是以斷為證,只要斷了那個煩惱就是證;可是大乘法不是這樣,要斷二乘人所斷的那一些煩惱之外,還得有所證,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要證真如。所以大乘法方面的修學,一定要有所斷,就是煩惱斷;然後要有所證,叫作證真如、證佛性;所以從七住真如、十住真如、十行真如、十迴向真如、初地真如,一直到佛地真如;各個階位有不同層次的真如要去實證,這是大乘法異於二乘法之處。所以必須有斷、有證,這樣才是真正的「成熟」。如果煩惱都不能斷,表示這個人還沒有「成熟」;沒有「成熟」之前,你幫他證真如就會出事;保證出事的,因為他的煩惱還沒有斷。所以在大乘法中斷與證是相對的,在二乘法只講斷,斷就是證;但大乘佛法中有所斷,也要有所證,是相對的;對眾生要能這樣教誡、教示,才能說是「成熟一切眾生」。
「教誡」就是讓眾生去斷煩惱,勸誡說:這個煩惱不可以生起、這個事情不可以作……,這都屬於教誡。「教示」呢,就是該證的真如或是佛性,應該要怎麼修?怎麼樣去證?這叫作教示,或者說開示;這兩個層面都教導了,才叫作「成熟一切眾生」。可是「成熟」眾生的過程中,這菩薩阿羅漢為大眾開示了:你要斷什麼煩惱,然後要證什麼真如。開示完了,大部分人也作了,可是少數人沒有辦法依止,無法信受奉行,於是陽奉陰違,表示他們的善根尚未「成熟」;於善根尚未「成熟」之前,千萬不能幫他們實證。
我們以前就是這樣,眾生善根還沒有「成熟」時就幫他們實證了;然後有的人一年兩年退轉了,有的人三年五載退轉了,乃至有人遲至十幾年才退轉的;這表示他們的五善根尚未成熟,所以幫他們實證是不應該的。但有的人很會偽裝,所以他來到善知識面前百依百順、絕對地恭敬誠懇,可是背地裡他是另一回事,那我們就要小心去觀察。就像大陸這兩年退轉的那兩、三個人或臺灣的琅琊閣等人一樣,我們沒有從側面再加以深入瞭解,看到他們來到臺灣的表現,說這樣的人很不錯,於是幫他們證悟後就出事了!所以未來我們度人,一定要從側面再觀察:究竟他們的善根「成熟」了沒?善根如果尚未「成熟」,就沒有資格證真如。
善根有沒有「成熟」?其實只要側面求證一下就知道了。比如說:有個人固執己見,你跟他講道理講不通,他一定要跟你爭個輸贏,這叫作「見取見」;他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而且自己比別人優越,根本不聽人家說明,你為他解釋什麼都沒用,這就是「見取見」;那這樣的人,善根尚未「成熟」。所以身為菩薩阿羅漢當然必須善根成熟,因為菩薩須陀洹就必須具備這一點了,要善聽人言。人家講什麼,他願意傾聽,然後再去作判斷。可是這個人不一樣,他堅持己見,而且一定要爭到贏;這樣的人將來悟了一定出事,因為他的善根還沒有「成熟」。
所以善「能成熟一切眾生」的菩薩阿羅漢,一定要能教誡眾生,好好去斷除煩惱,也要同時開示第一義諦。換句話說,解脫道的法、佛菩提道的法,全部都要開示。如果眾弟子們哪一些煩惱斷不了,他就要提出教誡,告訴他說:「你這樣是犯戒,而你這個犯戒就叫作什麼煩惱。」要告訴他,所以要有教誡、要有教授。教授是教導法上的,教誡是教導他如何斷煩惱以及沒有斷的時候,就當面訶責他、當面要告訴他:「你這個是什麼煩惱。你還沒有斷,得要趕快斷。」這樣子有教授、也有教誡,才是真正在「成熟一切眾生」。
第五個條件:「亦斷一切眾生苦惱。」有教授、有教誡了,可是這個學人煩惱很多,所以他修道修得很苦惱,那就要在教誡上面,作另一個層面的加強;要依二乘解脫道之理告訴他:「五蘊無常無我、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不要落在我與我所裡面。」當他不在我與我所上用心時,他的煩惱就漸漸減輕了,所以他漸次去遠離那些煩惱,最後把煩惱斷除,他的善根也就成熟了。所以菩薩阿羅漢要有這五個條件。要當菩薩阿羅漢並不容易,因為要律己利人。「律己」就是自己要先斷一切行,永遠不落入有為法中,這是律己。然後要教誡學人、也要教授學人,才能「成熟一切眾生」,也才能「斷一切眾生苦惱」;如來說這樣子「是名阿羅漢」,所以這是菩薩阿羅漢基本的條件。
那麼表現在外,當然有其他的行相,所以 世尊又說:「不得眾生相,亦不得苦惱相,是名阿羅漢。」菩薩阿羅漢如果一天到晚落在眾生相裡面,那他想的都是世間法,所以他的所思、所行都跟眾生一樣;眾生心裡面想的是色、聲、香、味、觸,他想的正是一樣;眾生心裡想的財、色、名、食、睡,他想的也是一樣,無異於眾生,那就是眾生相,不是菩薩阿羅漢。眾生很怕死,他也很怕死,不是為了事情還沒作完而不肯死,而是他真的怕死。
但眾生有很多的行相,譬如說,聽聞到大乘佛法,心中有所疑,疑根不斷;他同樣對大乘法有疑,這都是眾生相,依此類推諸位就懂。所以有眾生相的時候,就算讓他當上了法主,他會要搞什麼第一。比如說:「我們道場在佛教界中是學術研究上的第一。」「我們是寺廟最高的第一。」「我們是寺廟最多的第一。」「我們是救濟眾生中的第一。」「我們是信眾最多的第一。」依此類推,求某種方面的第一,就是落入眾生相中。我們有沒有主張過說:「我們正覺是法上第一。」從來沒有,證了真如法,轉依成功之後就沒有「第一」這回事了。有第一就是落在人我上,落在五陰中;然後從五陰來看時,我到底是排名第幾?那就是眾生相中的外我所了;所以「不得眾生相」是表現在外的一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