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把雙面刃!~
會帶來保護還是傷害,全看執刀者如何使用。
【本書特色】
◎犯罪心理學家親身經驗統整,點出育兒中的危險行為!
◎4類型「危險育兒」檢查表,用不同方式重新審視與孩子的互動!
◎針對各類型,收錄不同案例,了解錯誤育兒暗藏的危險性!
「沒有一個爸媽,
要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我們與惡的距離》
相信大多數家長,
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
無論是源於各自成長過程、
還是因不同時代產生的教育觀念,
都並非100%適合孩子,也並非100%正確。
然而,疼愛、照顧孩子如果用錯方式,
可能導致推離彼此,
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4種危險育兒類型!✦
•「支配」✕「接受」=過度保護型 → 失去解決問題能力。
•「支配」✕「拒絕」=高壓型 → 自我肯定低落、受精神控制。
•「服從」✕「接受」=溺愛型 → 挫折容忍力低、無法堅持事物。
•「服從」✕「拒絕」=忽略型 → 情感匱乏、產生疏離。
✦生活中容易誤犯的危險行為?✦
•對孩子言而無信
•錯誤的斥責時機
•害怕去修正問題
都可能導致:失去親子間信任、孩子失去自信、對事物理解產生混亂!
作者曾於日本全國的少年鑑別所、監獄、拘留所等,
對罪犯進行心理分析,
並且發現,許多問題少年在犯罪前,
都曾發出各種求救訊號。
無論是希望被誰看見也好、想被誰愛著也好,
卻都沒有被注意到,而犯下種種罪行。
如果能在還有機會的時候,
就注意到這些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事情是否就會有所不同呢?
相信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壞,
也沒有人希望與孩子產生間隙。
愛與傷害只有一線之隔,
拿捏得當與否,則是親子間的重要課題。
本書獻給所有孩子身邊的家長、教育者,
謹願能因此減少危險育兒釀成的災害,促成愈多幸福美滿的家庭。
作者簡介:
出口保行
犯罪心理學家。1985年修畢東京學藝大學研究所教育學研究科發展心理學講座,同年進入法務省擔任國家公務員心理師。之後從事資質鑑別,於日本全國的少年鑑別所、監獄、拘留所對罪犯進行心理分析,分析了超過一萬名罪犯。除此之外,也曾被派赴法務省矯正局、(財)矯正協會附屬中央研究所,且曾任職於法務省法務大臣官房祕書課國際室,最後擔任法務省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部室長研究官,並於2007年辭官,擔任東京未來大學兒童心理學院教授。2013年起擔任該學院院長。曾參與許多內閣府、法務省、警視廳、各都道府縣政府、各都道府縣警察本部主辦的演講。提出獨創的犯罪預防理論「主動犯罪預防」。現為富士電視台節目「全力!脫力新聞」的常駐嘉賓,也會上其他電視台節目進行犯罪解說。前作《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悅知文化)是在日本累積銷量超過十二萬本的熱門作品。
譯者簡介:
王綺
畢業於輔大廣告系,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認為翻譯不只是工作,也是生活的樂趣。持續拓展守備範圍,期許自己成為譯路寬廣的雜食系譯者。
聯絡信箱:wangwangdesu@gmail.com
作者序
〈近在你我身邊的「危險育兒」〉
「我家孩子怎麼會做出這種事?」
竊盜、傷害、濫用藥物、電信詐騙……我在少年鑑別所服務時,經常聽到犯罪少年的父母語氣震驚地說出這句話。
父母在面談時會詢問自己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面對職員則只會說:「我想不到任何可能的原因。」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孩子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擅自做了壞事……」這種父母自私的態度。
孩子是瞞著父母做了失當行為沒錯,但是導致孩子做出失當行為背後的一大要因,是「危險育兒」。由此可知,這是父母在沒有自覺的情況下持續「危險育兒」所造成的結果。
大部分的非行少年在犯罪之前,都曾發出某種SOS訊號。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沒有人注意到這個訊號,於是孩子愈走愈偏,最後因為某個契機,致使問題浮出水面。
孩子不會自己變壞。根據我身為法務省心理師,長期對非行少年和罪犯進行心理分析的經驗,我對此非常確信。
若父母的態度是「我們這麼為孩子著想、為孩子努力,這孩子卻不知感恩,自己變壞」,那麼這名非行少年的更生之路將會非常艱難。
如果父母不願改變觀念、提供協助,非行少年的更生之路絕對不會順利。
我曾作為法務省心理師,任職於少年鑑別所、監獄、拘留所,對超過一萬名的非行少年、罪犯進行心理分析。在心理分析的過程中,也會透過面談仔細了解個案的親子關係。我有陪同過個案接見前來探視的父母,也有與個案的父母面談過。
我在某個監獄的調查中心,對一名二十幾歲的年輕受刑人進行心理分析時發生過這麼一件事。這名年輕受刑人是一般人眼中的「優秀人才」,畢業於知名大學、任職於知名企業,這樣的一個人卻因為盜領公款而被捕入獄。
聽他說話的時候,我注意到他有著「自己都沒錯,錯的是別人」的想法。
「自己明明這麼優秀,是不懂欣賞自己的公司和主管錯了。」
「那傢伙明明頭腦不好,卻因為油嘴滑舌而受到主管賞識。」
當時他是這麼說的。他似乎認為,自己不是盜用公款,只是拿回自己該領卻沒領到的獎金而已。言下之意就是,不欣賞自己的公司有錯在先,所以盜領公款是理所當然的。
不僅如此,他還曾用高高在上的態度說:「監獄的職員明明學歷都很低,卻總是在說些自以為了不起的話。」完全沒有要正視自己問題的意思。
之後,我和他的父母面談,對方也說了一模一樣的話。
「不懂得好好運用我們優秀兒子的爛公司,就該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
原來他是原封不動地繼承了父母的價值觀。雖然他已經成人,而且這件事的責任也在他自己身上,但我不禁覺得「或許不能完全怪他本人」。
未成年者更是如此。孩子無論如何都會受到父母價值觀的影響。
想要更生,本人的努力當然很重要,但如果家長沒有一起改變,有時候也令人感到無能為力。
在此先向各位簡單介紹一下,非行少年的心理分析是在做什麼。
原則上,當未滿二十歲的少年(此處所說的少年亦包含少女)犯罪時,基於少年法,要接受少年法庭審判。必要時,在上少年法庭受審之前,少年會被收容至少年鑑別所,接受為期約四週的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的方式主要有「面談」、「心理測驗」、「行動觀察」這三種。
「面談」的時候,會仔細了解少年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發生過的事情,以及事件的來龍去脈。與警察的訊問不同,這種面談注重的是少年認知的「主觀事實」。並不是要記錄對方何時、在哪裡、做了什麼這類客觀事實,而是要去了解對方如何看待這起事件、事件對對方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心理測驗」是為了分析該少年的人格特徵、價值觀等而進行的檢查。會用客觀的指標進行測驗、評價。
「行動觀察」則是在面談以外的時間,觀察該少年的態度和狀態。除了觀察他們在鑑別所內生活的日常行為舉止的「一般行動觀察」以外,還有交付任務給他們,觀察他們會如何行動的「目的性行動觀察」。舉例來說,讓他們寫心得、做拼貼畫等細緻作業,觀察他們的反應和做事的積極度等。
這些心理分析的結果會寫成「鑑別結果通知書」,成為在家庭裁判所上決定少年處置的重要參考資料。
如果確定要進入少年院,這份心理分析結果會被運用在更生計畫上。
雖然少年院會對非行少年進行教育,幫助少年更生,但教育內容必須符合每一個人的情況才行。為了幫每個人量身打造更生計畫,在少年鑑別所進行的心理分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如同前述,我長年從事著這些工作。
現在,我在大學教授心理學,同時也以犯罪心理學家的身分,在報導節目和情報節目上解說犯罪者心理。
這樣的我為什麼會來寫育兒書籍呢?
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因為我看太多「失敗的育兒案例」了。我想自己的這些經驗,應該有助於緩解現在進行式的育兒煩惱,或是預防類似的失敗。
本書不會談論「這麼做就會順利」的育兒成功法則。因為我認為不存在可以套用於所有家庭的成功法則,就算有,那也不該由我來談論。
不過,我覺得我們可以從失敗中學習。
本書的宗旨就是把非行、犯罪的案例,轉變成育兒的教訓。
關於失敗的育兒,可以分成四種類型來說明。
因為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帶給孩子深遠影響的「父母教養態度」可以分為「過度保護型」、「高壓型」、「溺愛型」、「忽略型」這四種類型。
而這四種類型適用所有父母,不只是非行少年的父母。雖然不是每一種類型都意味著失敗,但無論是哪一型,只要過度就會形成「危險育兒」。因此,本書會針對各類型中潛藏的危險和注意事項進行說明。希望本書能成為讓家長反思自己的育兒方式是否有過度之處的契機。
從第一章開始,各章開頭都會收錄非行、犯罪的案例。各位應該能從這些案例中,看出不平衡的極端教養態度。同時,這些育兒案例並非與自己毫無關係,只要走錯一步,就有可能陷入同樣的情況。應該也有些部分會給人近在身邊的感覺吧?
當然,我不能原封不動地寫出自己實際遇到的案例,因此這些都是由好幾個典型案例組合而成的虛構案例。不過,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真實的。請各位務必把它們當成真實案例來閱讀。
另外,本書中也會出現前作《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悅知文化)的延伸內容。
前作聚焦於父母的「話語」,而這次則把重點放在「教養態度」,兩者各為獨立的書籍,不過連同前作一起閱讀,應該更能加深理解。
在目錄之後,就進入正式內容了。希望各位讀者能從本書中得到收穫。
〈近在你我身邊的「危險育兒」〉
「我家孩子怎麼會做出這種事?」
竊盜、傷害、濫用藥物、電信詐騙……我在少年鑑別所服務時,經常聽到犯罪少年的父母語氣震驚地說出這句話。
父母在面談時會詢問自己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面對職員則只會說:「我想不到任何可能的原因。」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孩子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擅自做了壞事……」這種父母自私的態度。
孩子是瞞著父母做了失當行為沒錯,但是導致孩子做出失當行為背後的一大要因,是「危險育兒」。由此可知,這是父母在沒有自覺的情況下持續「危險育兒」所造成的結...
目錄
◎前言 近在你我身邊的「危險育兒」
◎序章 育兒方式分為四種類型
•父母的教養態度分為四種
•這四種類型也會用於非行少年心理分析
•非行少年的父母多屬於哪一種類型?
•明明不嚴厲,卻讓人覺得嚴厲的原因
•父母陰晴不定,親子間會無法建立信任關係
•沒有父母是毫無偏差的,但是⋯⋯
•站在假說的基礎上,討論修正點的溝通方式
•放下偏見更輕鬆
◎第1章 無法自己做決定的孩子──過度保護型容易遭遇的危險
•浩一的案例
•解說:何謂過度保護型?
•過度保護型家長會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互累症親子
•自我決定會左右人生的幸福
•直升機父母與冰壺父母
•這份幫助究竟是為了誰?
•孩子的發展階段
•如何提升挫折容忍力?
•他罰傾向的孩子與自罰傾向的父母
•如何與凡事都怪別人的孩子相處?
•門檻降低的毒品犯罪
•變成非人生物的恐怖情況
•藥物濫用並不是「沒有被害人的犯罪」
•「逃避現實型」和「追求快樂型」的藥物成癮者
•他罰思考與毒品犯罪的適配性很高
◎第2章 無法自主思考並行動的孩子──高壓型容易遭遇的危險
•智也的案例
•解說:何謂高壓型?
•單方面下命令,無視孩子的感受
•教育與精神控制只有一線之隔
•精神控制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
•把孩子的心逼到絕境的「教育虐待」
•利用孩子來彌補自卑感的父母
•斯巴達式教育是「愛的教鞭」?
•如何將自卑感轉化為正向能量?
•雖然成功人士總愛談斯巴達式教育
•只會等待指示的人容易落入非法打工的陷阱
•應該命令的事與不該命令的事
•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變成只會等待指示的人?
•能使人產生幹勁的目標設定訣竅
•找回自我肯定感
•明明知道還是會被騙的電信詐騙
•為了避免「外行人被捲入複雜化的犯罪」
◎第3章 不理解他人感受的孩子──溺愛型容易遭遇的危險
•成美的案例
•解說:何謂溺愛型?
•學會妥協才能成為大人
•「疼愛」和「溺愛」是不一樣的
•溺愛型父母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將來
•訂定零用錢制度能夠累積孩子的社會經驗
•溺愛型與原始的犯罪「強盜」
•深入內省的方法
•誤以為對方理解自己的感受
•如何提升同理心?
•挫折容忍力過低會招致家庭暴力
•挫折容忍力低的男子所引發的性犯罪
•伴侶或祖父母溺愛孩子時該怎麼辦?
•一不小心就會溺愛最小的孩子
◎第4章 因為缺愛而失控的孩子──忽略型容易遭遇的危險
•彩乃的案例
•解說:何謂忽略型?
•乍看之下似乎有盡到為人父母的義務
•更生之路險阻的非行少年
•父母容易陷入行為者-觀察者偏誤
•不關心孩子的父母是如何生活的──彩乃雙親以外的案例
•何謂情感忽視?
•為什麼無法愛孩子?
•虐待案件增加的原因
•孤獨育兒是很危險的
•為什麼孩子會走偏?──逃避虐待與心理距離
•在情感匱乏狀態趁虛而入的「犯罪邀請」
•如何讓孩子脫離不良團體?
•新出現的組織──地痞集團
•失去他人信賴也無所謂的人們
•把脫序行為發到社群平台上的年輕人心理
•「認可」能夠改變一個人
•可以找周遭的人商量的地方
•「放置」與「放任」是不一樣的
•如何養育出能夠團體行動的孩子?
•家人間的心理距離是關鍵
◎附錄 育兒四類型檢查表
▸過度保護型檢查表
▸高壓型檢查表
▸溺愛型檢查表
▸忽略型檢查表
◎終章 只要父母有所察覺,孩子也會改變
•察覺是改變的第一步
•性格能夠改變嗎?
•遇到問題修正就好
•練習語言表達
•建立溝通的習慣
◎結語 為什麼犯罪心理學家要談論育兒?
◎前言 近在你我身邊的「危險育兒」
◎序章 育兒方式分為四種類型
•父母的教養態度分為四種
•這四種類型也會用於非行少年心理分析
•非行少年的父母多屬於哪一種類型?
•明明不嚴厲,卻讓人覺得嚴厲的原因
•父母陰晴不定,親子間會無法建立信任關係
•沒有父母是毫無偏差的,但是⋯⋯
•站在假說的基礎上,討論修正點的溝通方式
•放下偏見更輕鬆
◎第1章 無法自己做決定的孩子──過度保護型容易遭遇的危險
•浩一的案例
•解說:何謂過度保護型?
•過度保護型家長會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互累症親子
•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