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陷入的「教育迷思」大集合!】
畢業於名校,就非得逼孩子和自己一樣好,甚至超越自己?
➡︎美國紐約名校、清華大學的統計數據告訴你,如果你有這的想法,那可能是你數學沒學好,而不是孩子不夠努力。打破學歷至上的迷思,家長們應該允許孩子的成就不如自己,只要他們過得好就可以了。
早教課程有幫助嗎?錯誤節奏是揠苗助長!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教授與孩子心智發育一致的內容。如果過早教授大腦難以接受的內容,就會事倍功半。
拿捏好分寸,不扼殺孩子的天賦,成為學習路上的神隊友。
職業教育輸人一等?讀理工才有前途?
➡︎如果一個國家只有理工科人才,缺乏人文和藝術底蘊,就只能進行重複性的技術工作,無法完成有創造性的工作。
摒除偏見, 洞察趨勢,才能少走冤枉路,成為人生贏家。
給了頂級資源,卻不是最完美的教育?
➡︎對一般家庭來講,更有效的做法是明確一個目標,讓孩子圍繞目標盡可能地發展,利用有限的資源,讓孩子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教育。
告別急功近利的填鴨式教學,用正確的方式培養孩子,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教育。
補越多成就越高?
➡︎很多家長的問題在於,平時不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但孩子考試沒考好就發火,然後讓孩子上一堆補習班。可結果是,錢花出去了,效果卻一般,甚至還有副作用。
★★★ 好的教育讓孩子終身受益,陪孩子披荊斬棘,做他們的最佳陪跑員★★★
真正讀懂教育底層邏輯,面對教育亂象不迷茫
本書從教育的意義、內容、方式、節奏和道路著手,立足全球視野,理論結合案例全面解析教育的規律與發展趨勢。讓家長不焦慮、不盲從。
對症下藥,解決日常教育難題
吳軍博士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經驗,對當下的教育難點和熱點問題都給了實用性很強的建議,讓你即學即用,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脫胎於數萬人受惠的精品課程,觀點內容再升級!
得到App課程「矽谷來信3」中關於教育的集結,吳軍老師重新梳理結構,並修訂升級了大部分內容,帶你領略教育的精髓,不容錯過。
\\\不可錯過的教育經典///
▎點出父母最關心的問題,避開教育誤區,讓孩子不走彎路
▎一本實用的人生規劃書,從小學到博士,每條岔路都有詳細分析
▎學爸教你教出學霸,把兩個女兒栽培進常春藤名校的傲人成果,值得參考
商品特色
犧牲生活、動用大量可支配財產,
為人父母普遍的希望,是孩子過得比自己好!
花十幾年接受教育,卻失去很多快樂,
孩子在大人的期待中,活成自己不想要的樣子?
面對親子間的難解的拉鋸,養出2個學霸女兒的吳軍博士親身分享,
一帖讓家長安心、孩子開心成長的教育解方。
─────讓孩子花一輩子修復年輕時的創傷,是最壞的教育!───
作者簡介:
吳軍
▍電腦科學家、Google中日韓算法的主要設計者。
▍矽谷投資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
▍百萬暢銷書作家,得過文津圖書獎在內等中國各大圖書大獎。他的著作《吳軍閱讀與寫作講義》《吳軍數學通識講義》《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文明之光》《矽谷之謎》《見識》《格局》《態度》等十餘部暢銷書,累計銷量超過5百萬冊。
▍「得到App」課程主理人,開設有〈矽谷來信〉、〈數學通識50講〉等專欄課程,訂閱人數超過80萬。
▍他是兩個女孩的父親,把她們都栽培進了美國常春藤名校。
章節試閱
前言
從《大學之路》到《卓越》
教育是一個亙古常青的話題,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人們就非常重視教育,東西方都是如此。今天,教育恐怕是中國家庭最為重視也最為頭疼的問題。學生們花十幾年時間接受教育,甚至為此失去了很多快樂;家長們則為了孩子的教育,動用大量或全部可支配的財富,甚至為此犧牲自己的生活,十幾年乃至幾十年後教育的成果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國家和社會層面,各種進步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歸為教育的結果,各種社會問題也都和上一代的教育有關。因此,怎樣重視教育都不為過。不過,重視教育不等於能進行良好的教育,多投入時間和金錢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教育結果。教育自有其規律,不會因為我們心急或者增加投入就發生改變。
2015年,我的大女兒進入大學。之後,我花了些時間回顧我和她走過的不同的求學之路,總結了我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的教育工作者的建議,以及學習到的各種教育理論,寫了《大學之路》一書。令我非常高興的是,我在書中總結或者提出的一些觀點,比如終身教育、通識教育、從同學那裡獲得教育等,已經被很多讀者和家長接受。
今天,很多年輕人通過各種平台接受通識教育,很多職場人也在想盡辦法對自己進行終身教育。受到這種氛圍的鼓舞,在過去7年裡,我認真研究了古往今來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會學家們關於教育的理論,也跟很多年輕人進行了交流,對教育有了更新、更深入的思考,特別是在教育的意義和目標、教育即生活、個性化教育,以及教育的節奏等方面。2020~2021年,我把其中一些想法分享在了得到App的專欄「矽谷來信3」中。2022年春夏之際,我的小女兒完成了大學申請,從高中畢業。於是,我有了較多的時間把過去關於教育的想法總結出來,形成了《卓越》這本書。
說到教育,我們必須先搞清楚教育的目的、意義和目標。
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對什麼人來講,教育的目的都應該是讓人明理,讓人從蒙昧狀態進入文明開化的狀態,從依靠自身經驗謀生的狀態進入利用知識開拓事業的狀態。用古希臘先哲柏拉圖的話講,就是完成一種「轉向」,把人的靈魂從誤解、謬誤和偏見引向真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全方位地接受通識教育,了解各種知識,鍛煉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這個目的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人應該為自己設置不同的教育目標。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是兩回事。理解了教育的目的,還需要有具體的目標。比如,對一個來自中下層家庭的孩子來說,掌握有效的、能夠發揮自己專長的謀生手段應該是教育的第一個目標。在達成這個目標之後,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和實踐增加自己的影響力,實現人生價值,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可以作為第二個目標。如果一個孩子或者他的家長設置了不切實際的目標,他們就無法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因而感到迷茫,甚至懷疑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每個人的教育目標可以非常個性化,它不僅受限於自身的條件,也和其生活環境及社會需求有關。在過去的兩年裡,很多人向我詢問過一件事——當一個國家或者社會需要讓一半年輕人被分流到職業教育的軌道上,而不是鼓勵所有人都讀普通大學時,作為個體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但很顯然,不是所有人都應該把進入普通大學作為自己的目標。
今天在談到教育的時候,大家經常會提到「內卷」這個詞,這意味著在中小學,甚至在大學,學生們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於是,很多家長,甚至一些老師,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讓學生提前學,或者讓他們在課後多學點。根據我的觀察,這種做法在短期內確實有效,但效果不會持久。從長期來看,這種做法甚至是有害的。如果看看在全世界範圍內亞裔學生在大學之前的表現和他們後來在科學、工程和藝術領域的貢獻,你就會發現,早期的那一點點優勢在進入大學後蕩然無存,甚至很多人在進入高中後就後勁不足了。亞裔占了美國各頂級大學錄取人數的20%以上,但是畢業後在精英人數中的占比卻沒那麼多。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把握好教育的節奏。
早在18世紀,著名思想家盧梭就提出,對不同階段的孩子要用不同的培養方法,教授不同的內容。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計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這些教育內容和今天全世界中小學的教學大綱基本一致。這並非巧合。20世紀,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經過研究發現,人從嬰兒到幼兒,再到少年和青年,心智是逐漸成熟的。他認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教授與孩子心智發育一致的內容。如果過早教授大腦難以接受的內容,就會事倍功半。
比如,在12歲之前,青少年雖然有簡單的歸納推理能力,但演繹推理能力還沒有建立起來。這時,教他們幾何學,讓他們做幾何證明題,他們就會感到非常吃力。12歲以後的青少年只需半個小時就能學會的幾何學內容,10歲的孩子可能要花兩三個小時才能學會。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體會。高中時,我花一周時間才能搞懂的微積分內容,到大學時一天就能學會了。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成績,就讓他們提前學一些知識,可結果呢?孩子多花了好幾倍時間,積攢的一點點先發優勢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別人趕上。同時,由於沒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孩子的一些天賦反而會被埋沒。
我一直認為,培養一個好的孩子,在智力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保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善和好奇心。善的意義自不必說,每個家長都希望擁有一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友善的孩子,而不是一個聰明的「逆子」。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在社會上會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最終過好一生。但是好奇心的重要性,卻被很多家長忽視了。事實上,人類幾乎全部的文明成就都和好奇心有關,失去了好奇心,人就變成了機器。如果一個年輕人有對世界的好奇心,他就會主動學習。反之,如果一直被逼迫著學習,他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就算按照老師和父母的意願學習了,也是在被動學習,效果要比主動學習差很多。
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除了需要接受智力上的教育,孩子還需要了解這個階段應該知道的為人處世的常識。因為大腦的發育問題,7歲前的孩子只會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世界,很難體會別人的感受,因此可能會成為我們常說的「熊孩子」。這時,簡單粗暴的批評不會取得太好的效果。相反,我們需要引導他們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培養他們的同理心。7~12歲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關鍵時期,培養得好,孩子就會很懂事;培養得不好,他們將來就可能會有認知缺陷。在這個階段,如果一味地逼著孩子去刷題、上補習班,就可能會錯過對他們心智的培養。近年來,我越來越能體會到教育家約翰.杜威說的「教育即成長」這句話的意義——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在年齡增長的同時,完成自身全面的成長。
在孩子18歲之前,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我有幸從兩個女兒小時候一直陪伴到她們18歲離開家。在她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和太太都盡可能地為她們提供適合她們年齡和發育階段的各種教育。教育使她們變得成熟,有責任感,有同理心,沒有產生青春期的逆反行為。對此,我感到非常欣慰。雖然我和太太並沒有逼她們考高分,更沒有送她們去上補習班、參加各種競賽,但她們最終都考上了美國頂級的私立大學——大女兒上的是麻省理工學院,小女兒上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我希望她們能接受全方位的教育,為將來面對社會做好心理上、身體上和品德上的準備。
教育的方法是多元的,沒有一定之規。但是,好的教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使受教育者終身受益;而壞的教育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讓孩子將來花一輩子的時間修復年輕時受到的創傷。在《卓越》一書中,我會從教育的意義、內容、方式、節奏和道路入手,分享我在教育問題上的思考,以及我和我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希望我的思考和我們成功抑或失敗的經驗、教訓對你有所啟發,也歡迎你一起來討論教育的話題。
前言
從《大學之路》到《卓越》
教育是一個亙古常青的話題,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人們就非常重視教育,東西方都是如此。今天,教育恐怕是中國家庭最為重視也最為頭疼的問題。學生們花十幾年時間接受教育,甚至為此失去了很多快樂;家長們則為了孩子的教育,動用大量或全部可支配的財富,甚至為此犧牲自己的生活,十幾年乃至幾十年後教育的成果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國家和社會層面,各種進步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歸為教育的結果,各種社會問題也都和上一代的教育有關。因此,怎樣重視教育都不為過。不過,重視教育不等於能進行良好的教育...
目錄
第1章 教育的意義:要求孩子的學歷,只是走進了教育誤區!
1-1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1-2 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
1-3 如何看待教育內卷?
1-4 要求孩子超過自己合理嗎?
第2章 教育的內容:課外活動不重要?好學校門檻不只分數!
2-1 如何甄別有用的知識?
2-2 不同階段的教育有何區別?
2-3 課外活動有何必要性?
2-4 課程難度和廣度哪個更重要?
第3章 教育的方式:給了頂級資源,卻不是最完美的教育?
3-1 文理工分校的德國式教育有何特點?
3-2 「另類學校」給我們什麼啟示?
3-3 教育的方法如何與社會環境匹配?
3-4 教育的關鍵是什麼?
第4章 教育的節奏:早教課程有幫助嗎?錯誤節奏是揠苗助長!
4-1 什麼是「自然教育」?
4-2 如何把孩子當作孩子?
4-3 孩子聽不懂道理,是因為笨嗎?
4-4 孩子的思維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4-5 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
4-6 終身教育有何必要性?
第5章 教育的道路:職業教育輸人一等?讀理工才有前途?
5-1 如何理解教育不公平?
5-2 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該如何選擇?
5-3 文科專業和理工科專業該如何選擇?
5-4 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哪個更重要?
5-5 如何看待「懷才不遇」?
第6章 我的教育和孩子的教育:補越多成就越高?家長的陪伴更重要!
6-1 不同學校的教育有何差距?
6-2 家長的陪伴有何意義?
6-3 該不該讓孩子上補習班?
6-4 如何看待孩子的同儕壓力?
6-5 如何找到合適的課外活動?
後記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第1章 教育的意義:要求孩子的學歷,只是走進了教育誤區!
1-1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1-2 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
1-3 如何看待教育內卷?
1-4 要求孩子超過自己合理嗎?
第2章 教育的內容:課外活動不重要?好學校門檻不只分數!
2-1 如何甄別有用的知識?
2-2 不同階段的教育有何區別?
2-3 課外活動有何必要性?
2-4 課程難度和廣度哪個更重要?
第3章 教育的方式:給了頂級資源,卻不是最完美的教育?
3-1 文理工分校的德國式教育有何特點?
3-2 「另類學校」給我們什麼啟示?
3-3 教育的方法如何與社會環境匹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