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茶的歷史知多少?今天的品茶文化是如何演變而成的?
答案都在這部詳盡的茶史專書!
茶貫穿了越將近兩千年的時光,
從被人輕視到蔚為風行,從粗糙隨飲到精緻奢華,從怡情養性到生活情趣。
飲茶的同時,也要細細品味其漫漫演進之旅。
隨著時代演變,茶開始身兼多職
[解酒液] 超古早解酒液,早在三國魏就有記載
[藥草] 隋文帝親證有效
[祭祀用] 南齊武皇帝:我不要牲,就要茶
[提神飲料] 華佗:茶喝多了,使人神思清爽,思緒活躍
[招待客人] 泛泛之交?用平常的茶應付一下就好。良伴知己?好茶伺候!
誰說茶只能拿來喝,「吃茶」方式百花齊放
[清茗] 不加澱粉類、蔬果的茶湯
[煮飲] 把採回晒乾的葉片,在火上炙烤後,加入蔥、薑、橘子等食材
[茗粥] 用茶樹鮮葉直接煮成的濃湯,其內可能摻有澱粉類、蔬果等食材
[果子茶] 在茶湯裡添加橘子、茱萸等水果或其他果實(市井流行首選!)
茶不只拿來喝,還要細細賞
杜育:唯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陸羽: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
王子尚:此甘露也,何言荼茗?
李白:而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
喝茶給你一對翅膀,古代也流行誇大不實
想要展現自身節儉品格?喝茶。
想達到時時勤拂拭的境界?喝茶。
想要輕身換骨、羽化成仙?喝茶!
古代泡茶也需要炫技跟battle
[茗戰]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生成盞] 藉由注湯、攪拌將茶湯泡沫創造成具體圖樣
[茶百戲] 使茶末與泡沫交會融合,湯紋水脈便會形成幻化的圖樣
[漏影春] 以剪影紙片將茶末繪製成花朵,並以非茶類蔬果點綴圖像
本書特色:本書深入探究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從上古原始煮飲、陸羽煎茶、民間鬥茶,到蔡襄提煉的點茶,再至明代的撮泡法,梳理其演變與相互影響。依據歷代細密的史料、前賢瑣記及林下閒談,力求還原兩千餘年的茶文化脈絡,展示其傳承與氣韻貫通之道,全面揭示中國飲茶歷史的豐富內涵與文化意義。
作者簡介:
靜清和,原名張茂林,出身於中醫世家,當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學者。著名的茶席、茶道空間設計師,茶道與茶席美學的推廣者、踐行者。多年來,秉持「靜為茶性,清為茶韻,和乃茶魂」的製茶、做茶理念,長期遊學茶山,從源頭問茶,對茶類、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的研究和論述。以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以現代科學理念為表達,深入淺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角與觀點,深刻影響著海內外健康飲茶、茶席設計、茶道美學及其對茶的認知。
章節試閱
秦取巴蜀茗飲始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顧炎武的判斷基本上是符合茶飲的歷史發展規律的。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魯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唐代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一章,也只是大概推測,茶的飲用,肇始於神農氏,聽聞於周魯公。
飲茶始於神農氏,作為傳說尚可,但其歷史事實,卻無法考證。因為在成書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中,並沒有任何關於茶的記載。而「聞於周魯公」,恐怕也是陸羽認知的錯誤。周魯公是誰呢?周魯公是西周時期的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因被封於山東曲阜,故稱為周魯公。茶飲和周魯公又是怎樣連結在一塊的呢?傳說《爾雅》一書,為周魯公所寫,而《爾雅.釋木第十四》最早記載了「檟,苦荼」。然而事實上,《爾雅》的成書時間,大約是在戰國或兩漢之間,故陸羽提出的「聞於周魯公」,就屬於認知上的錯誤。
不僅如此,陸羽的「齊有晏嬰」,以及《茶經.七之事》引《晏子春秋》曰:「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此「茗菜」,在現存的《晏子春秋》各種版本中,都為「苔菜」。而苔菜,是紫堇菜的別名,並非是茶。綜合上述內容,排除陸羽誤引的「聞於周魯公」與「茗菜而已」兩條文獻,基本可以認為:在周朝以及其後的春秋戰國時期,仍然無法覓到任何關於茶飲的文字記載。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顧炎武的判斷基本上是符合茶飲的歷史發展規律的。西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採納司馬錯之策攻蜀,大破蜀軍於葭萌關,古蜀國滅亡。不久之後,秦軍又滅了巴國,從而實現了「先滅蜀,繼滅楚,而得天下」的策略構想。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由丞相李斯負責推行「書同文,車同軌」政策,在秦國原有大篆籀文的基礎上,對文字進行簡化,創立了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來使用,與此同時,也廢除了原來六國的文字。只有當全國具備了規範統一的文字,消除了過去六國各自為政的文字混亂狀態,關於茶飲的可辨識文字記載出現,才會在未來成為可能。
秦國征服了巴蜀地區並統一六國之後,巴蜀地區的飲茶習俗,才開始具備了向外傳播的必要條件。隨著秦人東破荊州,南下江陵,飲茶習俗便逐漸向長江中下游地區擴散。兩漢時,茶已傳至荊楚大地。三國時,江南及江淮一帶飲茶之風,已頗具氣勢。如西晉張孟陽詩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六清,即是古代招待賓客的六種飲品,具體為水、漿、醴、涼、醫、酏。
最早可能出現的茗飲之事,根據顧炎武的推測,大約應在秦朝統一之前的戰國末期。而真正有據可考的飲茶記載,則出現在西漢(西元前59年)王褒的〈僮約〉一文裡。其中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則實實在在地證明了,中國的飲茶習俗,至少在西漢的四川彭山業已確定存在。若再向前追溯,則缺乏詳實可靠的史料支撐。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寫道:「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荼。」從〈僮約〉的「牽犬販鵝,武陽買荼」與「楊氏擔荷,往來市聚」,基本可以證實,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四川已經建立了可以自由交易的茶葉市場。西晉傅咸的《司隸教》記載:「聞南市有蜀嫗作茶粥賣,為廉事打破其器具,後又賣餅於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蜀嫗能在南市販賣茶粥,則證明在當時的蜀地,飲茶已為尋常百姓事。此茶粥,是否如今日的擂茶,是用新鮮茶葉與食物先擂後煮而成,也未可知。
西漢的司馬相如、王褒,還有同時代的揚雄,均為四川人,他們都是茶之重要的記載者與時代見證人。西漢揚雄的《方言》有記:「蜀西南人謂茶曰蔎。」
西漢王褒的〈僮約〉稱「烹荼盡具」,東漢至三國時期成書的《桐君採藥錄》記載:「巴東別有真茗茶,煎飲令人不眠。」晉代郭璞的《爾雅》注說:「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綜合西漢至兩晉屈指可數的文獻記載,大致可以判斷,從史前到晉代,此時的飲茶方式,主要為烹飲、煎飲或煮作羹飲等。
為什麼兩晉之前的茶飲方式,主要為烹飲、煎飲或煮作羹飲呢?首先,是因為當時的飲食器具比較簡陋,飲食還是以蒸煮為主。其次,是由當時的飲食習慣所決定的。根據《桐君錄》記載:「凡可飲之物,皆多取其葉。」透過現代茶葉的科學研究,我們能夠明白,凡是經過煎、煮的茶,往往濃度會比較高。如果兼顧到口感的甜美而不苦澀,最恰當的採茶方式,應當摘取咖啡因與茶多酚含量較低的成熟葉片。
秦取巴蜀茗飲始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顧炎武的判斷基本上是符合茶飲的歷史發展規律的。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魯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唐代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一章,也只是大概推測,茶的飲用,肇始於神農氏,聽聞於周魯公。
飲茶始於神農氏,作為傳說尚可,但其歷史事實,卻無法考證。因為在成書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中,並沒...
目錄
總序
自序
秦取巴蜀茗飲始
早取為荼煮羹飲
茗為酪奴輕蔑語
茶漸融合儒道釋
人間相學事春茶
煎茶首開風氣先
點茶更宜眾樂樂
《茶錄》奠定宋審美
點茶消亡是必然
瀹泡源從點茶出
撮茶入甌名撮泡
撮泡法與果子茶
壺泡源自中唐始
張源規範壺泡法
繼往開來數《茶疏》
閔茶明末甲天下
酒盞酌客花乳齋
工夫茶始閔老子
松蘿製法傳武夷
武夷首見工夫茶
龍溪程江傳承久
不斷完善工夫茶
健康瀹飲是根本
主要參考書目
總序
自序
秦取巴蜀茗飲始
早取為荼煮羹飲
茗為酪奴輕蔑語
茶漸融合儒道釋
人間相學事春茶
煎茶首開風氣先
點茶更宜眾樂樂
《茶錄》奠定宋審美
點茶消亡是必然
瀹泡源從點茶出
撮茶入甌名撮泡
撮泡法與果子茶
壺泡源自中唐始
張源規範壺泡法
繼往開來數《茶疏》
閔茶明末甲天下
酒盞酌客花乳齋
工夫茶始閔老子
松蘿製法傳武夷
武夷首見工夫茶
龍溪程江傳承久
不斷完善工夫茶
健康瀹飲是根本
主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