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子之都
★悲摧的長子
魏武侯魏擊在當太子的時候,生了長子魏罃。魏罃作為太孫,本應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受到眾臣擁戴、萬民敬仰,可現實卻是魏罃集萬千嫌棄於一身,太子擊一看見魏罃就煩得要死,恨不得沒這個兒子。
太子擊之所以討厭魏罃,是因為他更喜歡小兒子魏緩。魏緩聰明伶俐,長相可愛,太子擊越看越喜歡,便萌發了立幼的想法。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剛繼位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將小兒子魏緩封為公子,而長子魏罃卻什麼也沒封。
魏武侯做的這事讓魏國上下直呼不解。魏武侯作為魏國新任領導人,沒有立長子魏罃當太子,反而立小兒子魏緩當公子,這是什麼意思?
嫡長子繼承制是國之根本,魏武侯能繼承國君之位,靠的就是嫡長子的身分。魏武侯如果廢長立幼,就等於否定了自己繼位的合法性,因此魏武侯再怎麼喜歡小兒子魏緩也不能立他為太子。
怎樣才能表達自己對小兒子魏緩的寵愛呢?那就是立小兒子魏緩為公子,而把立長子魏罃為太子的事一直拖著。
魏罃成為魏國最悲摧的人。親爹從來沒有正眼瞧過自己,自己什麼身分都沒有,跟無業遊民差不多。弟弟魏緩天天跟在父親身邊,接受臣民的朝拜,儼然是一名準太子。
魏罃在魏武侯在位期間那是度日如年,內心痛苦煎熬。他生怕哪一天父親立弟弟為太子,作為長子的自己必定被弟弟視為潛在威脅。一個沒權沒勢的長子,能有什麼好下場?
如果那時候有親子鑑定,魏罃應該就是最想要去做的人,他實在想不通親爹為何要這樣折磨自己,唯一靠譜的解釋只能是自己是從路邊撿來的。
為了生存,魏罃每天都裝作一副孝子的樣子,極力侍奉嫌棄自己的父親。可背地裡,魏罃每天都在地上畫個圈圈詛咒父親趕緊死。
魏武侯終於死了,而且死前沒有立小兒子當太子。
可是一個問題來了:魏罃雖然是長子,卻連公子身分都沒有,怎麼能繼承國君之位呢?公子緩雖是弟弟,可是人家好歹是個公子。
就在魏國上下都在觀望的時候,一個重量級角色跳了出來,說:「魏罃,你無須擔心,我來幫你!」
說這句話的人,是管理魏國上黨地區的大夫王錯。
王錯算是一個有良知的人,他知道古往今來有無數國家因為廢長立幼引發內亂。王錯不願看到魏國內亂,因此帶著手下軍隊奔向安邑,擁戴魏罃為國君。
二十多年的隱忍,讓魏罃成為一個善於隱藏自己想法的人,他有著比常人更深的城府,喜怒不形於色。二十多年的煎熬對普通人來說是苦難,可是對魏罃來說卻是人生的財富。
西元前三六九年,魏罃正式繼位為魏國國君,史稱魏惠王,魏惠王在位長達五十年,因為其待機時間超長,也成為魏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國君。由於他在位期間將魏國首都從安邑遷到大梁,又被人稱為梁惠王。
此時,大家會產生一個疑問,魏罃怎麼被稱為王?
稱王是魏惠王幹的最轟動戰國歷史的一件大事。
當時天下能稱王的只有三位大人物,一位是周天子,他是唯一合法的王;另兩位是楚王、越王,他倆是自己封的王,純屬自娛自樂,不被天下諸侯承認。魏惠王不在乎什麼合法不合法,他覺得自己說合法就合法。晚年的魏惠王還拉著齊國一起稱王,從那以後天下諸侯跟風都稱起了王。
魏惠王不光在稱號上要向周天子看齊,連平時的生活也要向周天子看齊。凡是天子吃的、用的、穿的,自己也必須要一樣的。更誇張的是,魏惠王還按照天子的居住標準,把魏國大梁建成了一個超大型首都,不知道的還以為大梁城裡住的是周天子呢。
稱王、建大梁城那都是後話,剛繼位的魏惠王別說稱王了,國家能不能保得住都是個問題。
★魏罃的逆襲
魏惠王剛繼位時,老天爺很不給面子,直接給全魏國人民來了個日食直播。
要知道,在古代,出現日食可是大凶的預兆,寓意著老天對國家一把手不滿意。魏國人民都被嚇得半死,剛當上國君的魏惠王一下子就沒了人氣。而日食僅僅是個開始,公子緩的逃亡讓魏惠王直接感受到了死神的威脅。
哥哥當上了國君,弟弟公子緩自知在魏國難以活下去,就跑到了趙國。趙國此時的國君是趙成侯。趙成侯看到公子緩前來投奔開心得要死,因為這意味著自己手裡有了一張可以干涉魏國內政的王牌。
當年魏武侯就是利用趙國流亡的公子朝來干涉趙國內政,打了一場五國大亂鬥。於是父輩的戰爭延續到了子輩,趙成侯繼承了他老爹的遺志,誓要打垮魏國,主宰中原。
趙成侯向全天下宣布:「魏罃連公子的身分都沒有,竟然以太子的身分繼位成國君,是得位不正。公子緩在魏武侯生前深得魏武侯寵愛,還有合法的公子身分,按照法理,魏國國君之位應由公子緩來坐!」
趙成侯知道,光憑自家的實力還不能打垮魏國,最好是拉上韓國。於是趙成侯向韓國發出邀請,一起組隊打魏國。
此時韓國國君是韓懿侯,他收到趙國邀請後立馬拍板同意。韓懿侯之所以如此爽快,是因為趙韓兩家有著長達三百年的傳統友誼。
韓家的祖先韓厥在春秋時期,只是晉國一個默默無聞的貴族,然而趙家的一位貴人把韓家拉入晉國政治核心,韓家從此飛黃騰達,這位貴人叫趙盾。
趙盾作為晉國中軍將,是國家的二把手,而且幾乎把國君給架空了,在國內隻手遮天。趙盾看到韓厥為人忠厚老實,做事兢兢業業,就大力栽培韓厥,韓厥也對趙盾心懷感激。
趙盾死後,晉國國君聯合眾臣對勢力熏天的趙家展開反擊,趙家慘遭滅門之禍,只留下了趙氏孤兒——趙武。由於趙家對韓厥有恩,韓厥始終沒有參加對趙家的屠殺行動。等趙武長大後,韓厥就在晉國朝堂內積極為趙家復立奔走,成為趙家重返晉國政治舞臺的重要支持力量。後來趙武復立趙家成功,從那時起,趙韓兩家成了生死之交。
一般來說兩家的友誼能維持幾代就不錯了,然而趙韓兩家的友誼竟然維持了三百年,從春秋延續到戰國。這麼長久的友誼,完全可以申報金氏世界紀錄了。
趙韓兩國就是最鐵的朋友,更是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為了更好地肢解魏國,形成戰略優勢,趙韓兩國還交換了各自手裡的土地。趙國把曾經侵占的鄭國土地給了韓國,韓國把靠近長子(今山西省長治市)的土地給了趙國。交換土地後,韓趙兩國就可以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魏國,肢解魏國。
一把巨大的絞索套在了魏國脖子上,趙韓兩國即將勒緊手中絞索。魏惠王將面臨政治生涯的第一場大考,這次考試成績直接關乎他與魏國的存亡。
魏國作為一個中原強國,完全具有單挑任何一個諸侯國的實力,不過魏國也只能應付單挑,一旦遇到圍毆,就得分散精力去應付多個敵人。趙韓兩國分別從北方與南方發起進攻,讓魏國腹背受敵,很是被動。
趙韓兩國同時向魏國展開攻擊,魏軍被打得節節敗退。就在此時,又有一個噩耗傳來,讓魏惠王感到挨了當頭一棒。曾經擁立他為國君的大夫王錯眼看魏國要亡了,叛逃去了韓國。擁立自己的人都跑了,這還怎麼玩啊?
看一個人是否具有鋼鐵般的意志,就看他在被眾人拋棄之後,是否還能堅持到最後,置之死地而後生!
魏惠王是一個不肯認輸的人,不願當亡國之君的他御駕親征,迎戰趙韓聯軍。可是初出茅廬的他被趙韓聯軍在濁澤擊敗,被圍困了起來。
是殺了魏惠王立公子緩為魏君,還是將魏國解體?
面對魏國這塊大肥肉,趙成侯與韓懿侯都打起了各自的算盤。打仗就像做生意一樣,決不能幹虧本的買賣,畢竟死了那麼多的人,花了那麼多的錢,跑了那麼遠的路,沒有豐厚的回報,怎麼對得起自己?
政治面前,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為了各自的利益,趙韓的友誼即將走到盡頭。
在如何處置魏國的問題上,兩國想法是不一樣的。由於趙韓兩國的國力是趙強韓弱,趙成侯想吃獨食,打算立手中的公子緩為魏國的傀儡國君,藉機控制魏國,最後吞併魏國。而韓懿侯知道憑自己的斤兩想一口吞掉魏國,不光實力不允許,趙國也不會同意。折中的辦法就是讓魏國解體,把魏惠王與公子緩都立為國君,將魏國一分兩半。一口吞不下,就分兩口來吃,這樣對韓國來說最有利。
於是趙成侯與韓懿侯交換了想法,趙成侯立馬翻臉:「必須按照我的想法來!」
「憑什麼按照你的想法來?我韓國也是流了血,出了力的!」韓懿侯反擊道。
就這樣,趙成侯與韓懿侯你一言我一語地吵了起來。
被包圍的魏惠王猜想自己將會有一個悲慘的結局,他寧願自殺也不願親眼看到魏國亡在自己手上。然而,就在魏惠王思索應該選擇哪種死法時,一天早上,他醒來後突然發現,包圍圈南面的韓軍不見了,只剩下北面的趙軍!
魏惠王大喜過望,立馬整軍備戰。魏軍打不過兩國聯軍,現在只剩一家,還怕打不過?
趙成侯原本以為南面的韓軍會率先進攻魏軍,哪知早上到軍營前一看,韓軍竟不辭而別,魏軍準備與趙軍單挑了。趙成侯自知單挑不過魏軍,下達了撤軍命令。
原來韓懿侯知道韓國的實力不如趙國,如果把魏國打垮了,趙成候必然會按照他的想法立公子緩為魏君,進一步吞併魏國。趙國吃掉魏國後,下一個必然會吃韓國,完成三晉的統一。於是韓懿侯帶著軍隊回國了,既然你不仁,也別怪我不義。趙韓兩國三百年的同盟就此正式散夥。
散夥就散夥,好歹吃頓散夥飯吧。氣呼呼的韓懿侯招呼都不打,飯也不吃,直接晾了趙成侯。
原本給魏惠王出了難題的兩個敵人,卻因為彼此之間的分歧,幫助魏惠王順利通過了考試。
人生中總有那麼一段時光,各種壞事都會接踵而至,運氣壞到了極點。但越是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就越要撐住,在越過人生中的激流險灘之後,等待你的一定會是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