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一顆心,他說要忘記那是愛和奉獻的泉源。
打開一顆心,他會為它填進靈魂和人生。
以手術刀書寫逾半世紀,靠雙手點燃生命萬種奇蹟★ 入圍柯斯塔傳記獎,《周日泰晤士報》暢銷榜眼、英國醫學會主席獎
★ 售出多國版權,亞馬遜4.6顆星、豆瓣9.1分,過萬讀者震撼淚推
生與死,心臟外科醫生握著兩端的繩子。
死神就坐在他的肩頭,只要手一滑,生命將永遠消逝。
超越影劇的真實人生,最刺激職涯作品集
心臟外科的手術室裡,沒有任何時間猶豫——你得用血沐浴雙手,將生命的脈動注入身體;膽小的人沒勇氣承擔,瞻前顧後者則注定錯失良機。這是史提芬.維斯塔比反覆上演的日常,旁人聞之喪膽,他卻渾然忘我,只信「救得活」。
維斯塔比是心外科的傳奇人物,也是英國第一位用人工心臟延續生命的業界先驅。在這本高潮迭起的著作中,他以獨特的最前線視角洞察心臟手術中時而鼓舞、時而淒涼的世界,同時用直白且略帶幽默的筆觸,訴說那些最驚心動魄,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手術台經歷。
心有多脆弱,就有多頑強——
如果不明白,看一場心臟手術就懂了。
出身底層的起點,通向挽救眾生的使命
煉鋼廠、汗水和蒸氣,是維斯塔比童年的背景。他從一座工業小城一路闖進劍橋醫學院,在屍體、鮮血與太平間中構築起他的志向:成為一名心臟外科醫生。
絕不循規蹈矩,「救命」是唯一道德標準
每一場手術,都是代價高昂的冒險:從英國到南非、沙烏地阿拉伯到澳洲,只要有一絲機會,再驚險都玩命一試……冒的不只是患者的命,還有醫生的。
喝完酒怎麼動手術?靠一雙「前人」的靴子搞定;
把心臟改造成香蕉形狀,竟能救回年幼的生命;
史無前例的機械裝置,可以取代真實跳動的心;
一顆心臟撐不下去,就用「兩顆心臟」化解危機。
沒人比他更明白心臟「跳」與「停」的距離,
死神的鐮刀有時難逃——但,萬一可以呢?
作者簡介:
史提芬.維斯塔比
英國第一位爲病人植入新型人工心臟的外科醫生。
心臟手術專家及人工心臟專家,生物工程博士,從醫逾半世紀,手術生涯約40年,參與近12000台手術,其中不乏驚險及開創性案例。曾任牛津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多年,現為英國細胞治療公司Celixir心臟醫學總顧問、皇家布朗普頓醫院基金會的心臟外科主任醫師、史望西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屢獲國內外獎項,如英國醫學會主席獎、美國心臟學會心臟醫學先鋒獎、德州心臟研究所Ray C. Fish科學成就獎等。
譯者簡介:
沈聿德
國立中央大學校友。辭去大學教職後,帶著狗兒子Kodomo的骨灰和一隻活蹦亂跳、名為沈子恩的流浪犬移民美國,結婚定居。現職為自由翻譯作家,從事口筆譯工作,是美國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特約翻譯,也教授水墨畫。譯作包含《亞瑟府的沒落》、《平衡心態》、《發條法則》、《聽懂另一半》等二十餘本橫跨文學、人文社會、教育、管理與科普類書籍。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際媒體、各界好評推薦
這位心臟外科先驅的回憶錄充滿血腥、肌肉和腎上腺素,書中的情節令人難以置信……有時,它讓人心跳加速到不行。
——《星期日泰晤士報》
正面而驚心動魄的描繪。在這本迷人的書中,每個故事都帶來一場令人緊張的嶄新手術冒險……它在許多層面上都取得了成功:政治鬥爭的吶喊、血腥壯舉的記錄、現代心臟病學的歷史,以及對患者的致敬與手術的讚歌。
——《每日電訊報》
維斯塔比具備了你對特立獨行的外科天才的所有期望:權威、投入、熱情和固執己見。作為一個只寫過醫學論文和手冊的人,他的文筆好得令人惱火,讀起來就像一本驚悚小說,只是屍體更多。你會急著翻到每章的結尾,看看他那必死無疑的病人是否安然無恙。
——《泰晤士報》
醫生職業是利他主義的。維斯塔比,這位與我同時代學醫的醫生,面對著難以想像的風險與挑戰,在努力把一個個現代醫學幾乎無能為力的患者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除了失敗,還有法律和倫理設置的禁區。我十分感慨的是,維斯塔比講到,在當今英國(不僅是我感受到的中國)的醫療環境下,已很難甚至不可能培養出這種優秀醫生了。這正是醫學教育和醫藥衛生改革需要深思的問題。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專家,醫學教育家
雖說心臟外科救助場景不是影視劇,但卻時時上演著驚心動魄的生死大戲。心臟外科大夫的腦洞比影視編劇大得多,患者在苦難的過山車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萊塢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顏無恥、鐵石心腸的執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憫人、熱血澎湃的救贖者;本書則既是一部催人淚下的系列人間悲劇,也是一部讓人忍俊不禁的外科醫生養成史。
——李清晨,兒童心胸外科醫生,科普作家
名人推薦:國際媒體、各界好評推薦
這位心臟外科先驅的回憶錄充滿血腥、肌肉和腎上腺素,書中的情節令人難以置信……有時,它讓人心跳加速到不行。
——《星期日泰晤士報》
正面而驚心動魄的描繪。在這本迷人的書中,每個故事都帶來一場令人緊張的嶄新手術冒險……它在許多層面上都取得了成功:政治鬥爭的吶喊、血腥壯舉的記錄、現代心臟病學的歷史,以及對患者的致敬與手術的讚歌。
——《每日電訊報》
維斯塔比具備了你對特立獨行的外科天才的所有期望:權威、投入、熱情和固執己見。作為一個只寫過醫學論文和手冊的人,他的文...
章節試閱
節錄自第一章:〈乙醚圓頂廳〉
多死幾個肌肉細胞、血液中的乳酸濃度多出一分半毫、大腦再腫脹那麼一點點——最細微的差距,便會造成生死兩隔、成敗二分、希望變絕望。死神常駐於每個外科醫師的肩頭,何況死就死了,絕無其他可能。沒有再來一次這種事。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我十八歲,剛在倫敦市中心的查令十字醫院醫學院就讀,這只是第一學期的第一週,學校的對面就是醫院。當時的我想親眼看看活生生跳動的心臟,而不是解剖桌上那種黏黏滑滑的死肉。學校大廳的警衛告訴我,對街的醫院每個禮拜三都有心臟手術,去乙醚圓頂廳準沒錯;上到不會有人去的最頂樓,找到屋簷下的一道綠門。不過他警告我,千萬別被逮到。臨床前的學生是不准去那裡的。
我出發尋找乙醚圓頂廳時是傍晚時分,天色已經暗了,岸濱街下著毛毛雨。原來,乙醚圓頂廳是個陳舊的鉛灰玻璃圓頂,就在古老的查令十字醫院手術室上方。自從入學面試後,我就再也沒踏進過神聖的醫院入口。我們這些學生得通過解剖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的考試,才能得到那樣的特權。所以,我沒有從正門的希臘式門廊走進去,而是偷偷從亮著藍燈的急診室溜進去,然後找到電梯——一台搖搖晃晃的老舊箱式升降機,專門用來載送病房設備和屍體到地下室。
我擔心自己可能會遲到、手術可能已經結束——還擔心那道綠門可能會上鎖。不過,門倒沒鎖。綠門背後是條滿布灰塵的昏暗走廊,堆放著過時的麻醉機器和廢棄手術儀器。離我前方十碼的地方,能看見圓頂下手術燈的亮光。這是手術室的舊高台觀眾席,設有玻璃,莊重地與下方不到十英尺處手術台上的大戲隔開距離。觀眾席還有欄杆以及弧形的木製長椅,這些長椅被那些曾經的準外科醫師們焦躁不安的臀部磨到表面都光滑了。
我緊抓著欄杆坐下。只有我和死神,透著因水氣而模糊的玻璃,仔細凝視著眼前的一切。那是一場心臟手術,病人的胸腔還開著。我移動位置,想找到最佳視角,最後停在外科醫師頭頂正上方。他很有名,起碼在我們醫學院裡是大人物;長得又高又瘦,儀表堂堂,手指修長。一九六〇年代時,心臟外科手術尚新,還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動這類手術的醫師少之又少,訓練有素的醫師更是不多。他們往往是技術老練的一般外科醫師,因為拜訪過某些先驅的醫學中心,才自願開立新的醫療服務。他們學習的步調緊張又快速,代價則是用人命來計算。
在場的兩名手術助理和刷手護士,彎著腰擠在張開的傷口邊,緊張地來回遞送著手術器械。他們目光的焦點和我著迷的對象就在那裡——一顆跳動的人類心臟。其實與其說是跳動,更像是蠕動,還插著連接人工心肺機的插管和導管。排成圓柱形的碟片在貯血槽中轉動,槽裡裝滿富含氧氣的血液,還有一台簡陋的滾軸泵擠壓著導管,促使維生所需的血液流回體內。儘管我定睛仔細觀察,卻也只能看到心臟,因為病人全身都被綠色的覆蓋巾遮著,不讓在場的人知道身分。
主刀醫師不安地換著腳站三七步,腳上是一雙從前外科醫師用來防止襪子沾染血液的超大白色手術靴。手術團隊已經置換了病人的二尖瓣,不過,那顆心臟還是難以脫離人工心肺機。就連第一次看到跳動人類心臟的我,都覺得它看起來很無力,鼓脹得像顆氣球,雖然還有搏動,卻沒有在抽送血液。在我身後的牆上,有個標示著「對講機」的盒子。我轉動開關,這下子,這齣大戲就有了聲音。
在放大的嘈雜背景聲中,我聽見主刀醫師說:「我們再試最後一次。增加腎上腺素,通氣,試著不用心肺機看看。」
現場鴉雀無聲,眾人都凝視著這個奮力活命的器官。
「右冠狀動脈裡有空氣。」第一助理說,「給我一根抽氣針。」他把針推進主動脈,帶泡沫的血液嘶嘶滲進傷口,接著,病人的血壓開始好轉。
眼看時機出現,主刀醫師轉身跟體外循環師說:「馬上關掉!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
「體外循環關閉。」體外循環師回答。他的口吻更像在陳述事實,語氣中沒多大信心。
人工心肺機一關,這顆心臟就全靠自己了,左心室要將血液泵往全身,右心室則要將血液泵進肺部,兩邊都在使勁努力。麻醉醫師充滿希望地盯著螢幕,一邊監控血壓和心率。幾位醫師都知道這是最後一搏,他們一言不發地拔掉心臟的插管,縫合傷口,每個人都非常希望這顆心臟能有力起來。它先是無力地顫動了一會兒,隨後,血壓開始慢慢下降。某個部位在出血——雖然量不大,但卻停不下來。出血點似乎在心臟背面,某個處理不到的地方。
抬起心臟的動作造成了顫動。這下心臟又開始扭動,就像一袋蠕動的蟲子,卻不是正常收縮,只是受到紊亂的電活動影響而持續蠕動。它在白費力氣。麻醉師花了點時間才發現螢幕上的端倪。「VF,」他大喊。我不久後學到,這是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的意思。「準備電擊。」
主刀醫師早有預料,他把去顫電擊板緊緊壓在那顆心臟上。「三十焦耳。」滋的一聲!沒有效果。「加到六十。」
滋!這次,心臟去顫了,但接著就動也不動地躺在那兒,沒了心電活動,就像個濕漉漉的購物紙袋。我們稱這為「心搏停止」(asystole)。
血液繼續流進胸腔,主刀醫師用手指戳了戳心臟,左右心室隨即收縮。他又再戳一次,心律開始恢復。「太慢了。給我一針腎上腺素。」他又急又狠地把針從右心室穿進左心室,注入一股透明液體。然後,他用修長的手指按摩心臟,想把這強力的興奮劑推進冠狀動脈。
受惠的心肌很快有了反應。跟教科書上寫的一模一樣,心率開始加快,血壓開始飆升,越升越高,高得幾乎要撐破縫線。接著,如同慢動作鏡頭般,主動脈插管處縫合的傷口破了。嘩的一聲!一道深紅色噴泉就像間歇泉那樣噴發,灑在手術燈上,把幾個在場的醫師濺了一身,連綠色的覆蓋巾都濕透了。有人小聲地說道:「噢,慘了。」豈止是慘而已——他們輸掉了這場戰役。
還來不及用手指堵住主動脈的破洞,那顆心臟就滴血不剩了。血液從手術燈上滴下,大理石地板上到處是細細的紅色血流,都黏住橡膠靴底了。麻醉師發狂似地把一袋袋的血擠進靜脈,卻完全沒用。生命正快速消逝。剛剛施打的腎上腺素效力一過,這顆腫脹的心臟就像吹氣球一樣鼓脹起來,然後就不動了。永遠停了。
幾位醫師在絕望中沉默地佇立著,這已經是每週的例行公事。資深的主刀醫師走出了我的視線,麻醉醫師也關掉呼吸器,等待心電圖變平。他拔掉了病人氣管上的導管,接著也消失在我的視線裡。病人的大腦已經死了。
節錄自第一章:〈乙醚圓頂廳〉
多死幾個肌肉細胞、血液中的乳酸濃度多出一分半毫、大腦再腫脹那麼一點點——最細微的差距,便會造成生死兩隔、成敗二分、希望變絕望。死神常駐於每個外科醫師的肩頭,何況死就死了,絕無其他可能。沒有再來一次這種事。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我十八歲,剛在倫敦市中心的查令十字醫院醫學院就讀,這只是第一學期的第一週,學校的對面就是醫院。當時的我想親眼看看活生生跳動的心臟,而不是解剖桌上那種黏黏滑滑的死肉。學校大廳的警衛告訴我,對街的醫院每個禮拜三都有心臟手術,去乙醚圓頂廳準沒...
作者序
前言
伍迪.艾倫(Woody Allen)有句話說得極好:「大腦是我第二喜歡的器官。」我對心臟也有類似的感受。我喜歡觀察心臟,暫停它的工作、加以修復,再讓它重新跳動,就如同修車技工把弄汽車引擎蓋下的引擎。一旦我摸清楚心臟是如何運作的,其餘的事也就順理成章了。說到底,年輕時的我也曾是個藝術家哪。現在不過是把畫筆換成了手術刀,將畫布換成了人體而已。與其說是職業,更像是嗜好;說它是件苦差事,不如說是樂事——說穿了,這就是我很在行的事。
我的職涯之路離奇得很——先從一個謙遜低調的學童,變成極度外向的醫學生;又從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醫師,變成了性格內向的外科先驅和老師。在這段路上,常常有人問我,心臟手術究竟有什麼難以抗拒的魅力。我希望接下來的內容,能清楚交代這個問題的答案。
不過,在開始之前,容我介紹一下這個跳動的器官。每顆心臟都不同:有的肥大,有的細瘦;有的厚實,有的纖薄;有的跳得快,有的跳得慢。反正絕對不會相同。我至今經手過的一萬兩千顆心臟,大多都病得很嚴重,讓人痛苦不堪,造成劇烈胸痛、無止境的疲勞,以及嚇人地喘不過氣。
人類心臟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其運動,也就是心臟的節律與效率。與心臟運動相關的事實是很驚人的。心臟每分鐘搏動超過六十次,泵出五公升的血液。這表示每小時會搏動三千六百次,每天搏動八萬六千四百次。一年下來,心臟搏動超過三千一百萬次,八十年就搏動二十五億次。每一天,心臟的左右兩邊都會輸送超過六千公升的血液到人體與肺部。這真是需要大量能量的驚人工作量。因此,心臟一旦衰竭,後果會很可怕。既然人類心臟的性能如此驚人,我們又該如何想像要把它替換成一部機械裝置,甚至是一顆死人的心臟?
根據我在學校生物課學習到的,心臟位於胸腔中間,分成四個部分——兩個集流室,左心房和右心房;以及兩個泵送室,左心室和右心室。教科書上的圖解顯示,它們位置並列,就像一棟樓下有客廳和廚房、樓上有兩間臥室的房子。心臟的外圍是如海綿般可擴張的肺部,就像瑞士木屋的屋頂,不斷補充血液中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大多數人還知道,呼吸也能排出其他化學物質,尤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超過肝臟的代謝能力時,就會透過呼氣排出酒精。)
富含氧氣的血液從肺部流出,通過左右各兩條、一共四條單獨的靜脈,進入左心房。在心臟充血的階段,或稱心舒期,血液會流過二尖瓣(因其形似主教的法冠,又名僧帽瓣),進入強而有力的左心室。在心室收縮的階段,也就是心縮期,二尖瓣閉合。左心室裡的血液被泵出,經過主動脈瓣進入主動脈,再透過各條動脈流至全身。
有意思的是,右心室的運作方式卻完全不同。右心室是新月形的,緊貼著左心室側邊所謂的心室中膈(ventricular septum)。而右心室這個「新月」的形狀,讓它在抽送血液時如同手風琴的風箱。左右心室就這樣相互仰賴。心臟的節律正是我著迷的原因,那感覺就像在觀賞鋼琴家的雙手或舞者的雙足。
但話說回來,一切真的那麼簡單嗎?我母親以前常跟肉販買羊的心臟,那東西既不貴,也算美味,還非常適合解剖。就在剖開這些羊心時,我才明白:真正的心臟,比教科書的示意圖更複雜難懂,因為兩側心室的形狀和肌肉結構完全不同。而且,它們也並非一左一右——更像是一前一後。左心室較厚實,呈圓錐形,透過環狀肌束來收縮和轉動腔室。這下子,我們就可以想像左心室真正的運作方式了。左心室強而有力的心肌收縮變厚時,腔室內部就會變窄變短。而當心肌放鬆(也就是心舒期期間),左心室會回復原狀,主動脈瓣隨之關閉。回彈的腔室會變得寬且長,經由二尖瓣將心房的血液吸入心室。因此,每一次協調的收縮與舒張過程,都包含了變窄、扭轉、縮短,接著再變寬、復原、變長的動作。這儼然像支阿根廷探戈舞……不過,還是有兩點重大的不同:其一,這整個過程耗時不到一秒;其二,這支舞永無止境。
體內的每個細胞,都需要「維生所需的血液」和氧氣;少了這兩樣,組織就會以不同的速度死去,首先是大腦,最後是骨頭,死亡速度取決於各自細胞所需的氧氣量。心臟一停,大腦和神經系統在五分鐘內就會損壞。接著,就是腦死。
現在,你已經了解心臟和循環系統的情況,算是個心臟內科醫師了。不過,你還是需要一位外科醫師來幫助你的病人。
前言
伍迪.艾倫(Woody Allen)有句話說得極好:「大腦是我第二喜歡的器官。」我對心臟也有類似的感受。我喜歡觀察心臟,暫停它的工作、加以修復,再讓它重新跳動,就如同修車技工把弄汽車引擎蓋下的引擎。一旦我摸清楚心臟是如何運作的,其餘的事也就順理成章了。說到底,年輕時的我也曾是個藝術家哪。現在不過是把畫筆換成了手術刀,將畫布換成了人體而已。與其說是職業,更像是嗜好;說它是件苦差事,不如說是樂事——說穿了,這就是我很在行的事。
我的職涯之路離奇得很——先從一個謙遜低調的學童,變成極度外向的醫學生;...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乙醚圓頂廳
第二章 卑微的起點
第三章 布羅克男爵的靴子
第四章 村童奧斯林
第五章 無名女子
第六章 擁有兩顆心臟的人
第七章 搶救茱莉的心臟
第八章 黑色的香蕉
第九章 骨牌心臟
第十章 靠電池過活
第十一章 安娜的故事
第十二章 克拉克先生
第十三章 腎上腺素爆發
第十四章 落幕的晨曦
第十五章 一罪二罰
第十六章 你的命交在他們手裡
後記
誌謝
譯後記
術語彙編
前言
第一章 乙醚圓頂廳
第二章 卑微的起點
第三章 布羅克男爵的靴子
第四章 村童奧斯林
第五章 無名女子
第六章 擁有兩顆心臟的人
第七章 搶救茱莉的心臟
第八章 黑色的香蕉
第九章 骨牌心臟
第十章 靠電池過活
第十一章 安娜的故事
第十二章 克拉克先生
第十三章 腎上腺素爆發
第十四章 落幕的晨曦
第十五章 一罪二罰
第十六章 你的命交在他們手裡
後記
誌謝
譯後記
術語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