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瓦特(Elaine showalter)在《她們自己的文學》中觀察到,女性作家經常被屏棄在經典之外。即使她們關注的議題與男性相同,其創作仍有意無意地被遺忘、忽視。因此,唯有重新挖掘被淹沒和不被重視的女作家作品,文學史的關照才能更多元全面。
幾乎所有文學史的著作論及台灣二十世紀女性創作的兩個黃金期,都坐落在五、六○年代和八、九○年代,僅輕描淡寫地帶過七○年代的女性作家。然而,儘管女性確實不喜歡寫鄉土,但是七○年代為數不多的女性鄉土小說也不應在文學史中缺席。尤其男性作家呈現單聲調的創作公式與女性形象,挖掘女性的聲音才能更立體地呈現鄉土文學的全貌。
雖然台灣女性文學研究在現今學界已然大鳴大放,但七○年代女性作家的相關研究卻相對闕如。因此,本書就以七○年代的四位小說家曾心儀、謝霜天、季季、荻宜為研究對象,將同類型文學的主流男性作家為參照的隱線,分別自勞工文學、女性性工作者文學、大河小說、農村文學以及武俠小說的主題文學,從而產生性別的對話、差異與補充。此書的五篇專文不僅讓台灣文學的樣貌呈現出不只是單一性別的論述,同時讓七○年代的女性小說家浮出歷史地表。
作者簡介:
戴華萱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成長小說、李昂研究、性別研究。著有《聚光燈外──李昂小說論集》、《成長的迹線──台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鄉土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走向》。主編《咱的土地,咱的詩──台語地誌詩集》、《連易宗影像拾珍──一九六○年代的淡水/台灣》、《打開淡水老信徒的相簿──淡水長老教會那黑與白的年代》、《那些年,淡水古蹟說故事》、《淡水牛津學堂典藏拾珍》、《臭油棧──那二十年在殼牌倉庫的歲月》。
推薦序
自序─微姯流轉
自從任職於台灣文學系後,我對女性文學的研究始終情有獨鍾。我想,有很大的原因,是我在文學中發現早期多數的女性作家總是顯得微弱,甚至常被忽視的性別劣勢,和我自己的生命經歷有很大的共鳴。在我讀博士班的二十一世紀初,我不斷被親友恐嚇學歷太高會有嫁不出去的剩女危機,曾因在意他者的眼光而忐忑不安。進入婚姻後,不僅得周旋於廚房與書房、娘家與婆家,還要負擔較多照料幼女的責任;爾後在初任教職的很多年,苦惱於無法寫出一篇上得了檯面的論文而焦躁不已。也許是因為親歷性別不對等的真實感受,我對於台灣文學中的女性作家總是特別留心。尤其文學史中的五、六○年代與八、九○年代提及女性作家的繁花盛茂,卻獨獨跳過七○年代,因而引起我深入探究的好奇心。於是我發現曾心儀、謝霜天、季季與荻宜這幾位女性小說家,她們透過文字將女性經驗帶入了不同的文學領域。她們書寫的不僅是當時台灣的社會變遷,更是對性別、身份與權力的深刻反思。與大多數男性作家不同,這些女性書寫往往更為細膩,她們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流動,並以獨特的筆觸描繪出女性在那個時代的生命經驗。
也許有人會質疑:在性別意識多元化的今天,還在談性別的二元對立是不是過時且迂腐?文學怎麼還僅限於男性或女性作家的二分框架中?尤其在當代,性別流動與多樣化不已經是不可忽視的事實?我無意對立性別,但我確實閱讀到這群女作家在創作中體現出生理性別帶來的獨特視角與經驗。這不是要強化性別對立,而是承認女性書寫在情感與細膩觀察中的特殊價值。簡單地說,女作家的書寫風格,在某些層面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她們生理性別的影響。但這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性別對抗,而是正視女性作家自生理性別展現的書寫特色,以及她們對生命與社會的深刻洞察。
在這本書中,我希望重新評價七○年代這些被忽視的女性作家的作品。沉默不代表缺席,希望透過她們與男性不同的寫作,為台灣文學提供更為全面豐富的面貌。唯有讓這些被遮蔽的女性聲音被聽見,我們才能更深入理解台灣社會中性別與權力的複雜交織,重新定位這些女性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價值。我以為,女性的書寫,不僅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她們是時代的微光,更是性別意識的自覺與實踐。
回想我的女性自覺開端,源自於大學時期修習范銘如老師的「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這門課:肖瓦特(Elaine Showaler)的女性文學三階段、桑德拉‧吉爾伯特(Sandram Gihert)和蘇珊‧古巴(Susan Gubar)的《閣樓中的瘋婦》、西蘇(Hélène cixous)的「陰性書寫」、伊瑞格瑞(Luce Irigaray)的「反射鏡理論」、克莉堤娃(Julia Kristeva)的「母體語言」。大學時期的我聽得懵懵懂懂,雖然不能完全領略理論的真義,但可以確定的是,女性主義的思維已悄然在我心中萌芽;也促使一向乖巧聽話的我反思:女性是否一定要依照社會框製的模板成型?如果女性不符合社會的性別刻板期待,又會怎麼樣呢?爾後在學術研究的迷惘無助時,總也都是范老師指引我方向以及給予我繼續向前的勇氣,十分感激自己不甚成熟的學術生涯還能有范老師亦師亦友的引領。
因為工作的緣故,這十多年來必須每周往返台中與淡水,在家與職場間不得不的空間移動。我也曾因為無法每日陪伴兩個女兒─珮廷和苡安而感到愧疚心焦,總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所幸我的丈夫溫志中教授全力的支持我,一肩擔起超級奶爸的照顧之責,讓我總是能夠無後顧之憂的北上執鞭頌書。流動的性別角色,讓我能擁有實踐自我理想的主體性,也讓我更理解家庭與職場間的平衡正是一種動態的實踐。而我每周回到淡水娘家,我的母親游秋珍女士仍然把我當孩子般的照料,她的慈愛與堅韌,是我心目中台灣女性的典範。這些來自家人的支持,使我更深刻地體會這些女性作家生命中的掙扎與韌性;她們的光芒雖微弱,卻為文學綻放出恆久的光彩。
自序─微姯流轉
自從任職於台灣文學系後,我對女性文學的研究始終情有獨鍾。我想,有很大的原因,是我在文學中發現早期多數的女性作家總是顯得微弱,甚至常被忽視的性別劣勢,和我自己的生命經歷有很大的共鳴。在我讀博士班的二十一世紀初,我不斷被親友恐嚇學歷太高會有嫁不出去的剩女危機,曾因在意他者的眼光而忐忑不安。進入婚姻後,不僅得周旋於廚房與書房、娘家與婆家,還要負擔較多照料幼女的責任;爾後在初任教職的很多年,苦惱於無法寫出一篇上得了檯面的論文而焦躁不已。也許是因為親歷性別不對等的真實感受,我對於台灣文學...
目錄
自序─微姯流轉
導論
勞動與性別─楊青矗與曾心儀的女性勞工書寫比較與對話
一、前言
二、勞動場域的透視
三、內在心理的透視
四、結論
曾心儀小說中的女性性工作者研究
一、前言
二、關懷女性性工作者的主體性
三、批判跨種族男性同盟
四、隱喻獨立自主的國族寓言
五、結論
客家女性的歷史長河─論謝霜天《梅村心曲》的女性歷史關懷
一、前言
二、作為第一部台灣女性大河小說的《梅村心曲》
三、《梅村心曲》具女性意識的客家女性特質與深度客家日常
四、結論
女性鄉土─季季的農村書寫研究
一、前言
二、季季小說中的農村圖象
三、季季小說中的農村女性
四、結論
女性江湖─荻宜的武俠小說研究
一、前言
二、首位台灣女性武俠小說家崛起的因緣
三、女性自覺的江湖武林
四、柔性感官的女性武功
五、結論
論文出處
自序─微姯流轉
導論
勞動與性別─楊青矗與曾心儀的女性勞工書寫比較與對話
一、前言
二、勞動場域的透視
三、內在心理的透視
四、結論
曾心儀小說中的女性性工作者研究
一、前言
二、關懷女性性工作者的主體性
三、批判跨種族男性同盟
四、隱喻獨立自主的國族寓言
五、結論
客家女性的歷史長河─論謝霜天《梅村心曲》的女性歷史關懷
一、前言
二、作為第一部台灣女性大河小說的《梅村心曲》
三、《梅村心曲》具女性意識的客家女性特質與深度客家日常
四、結論
女性鄉土─季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