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林其賢(原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少年時,常從臺北遠赴臺中,在李炳南老居士座下敬聆演教《華嚴》。李老居士從西元一九六八年開始宣講唐譯八十卷《華嚴經》,至一九八六年往生前一個月為止,前後歷時十八年。佛教史上宣講《華嚴》最力、而且是唯一一位三譯《華嚴》都講過的是應慈老法師;至於宣講《華嚴》時間最長的,應該就是李老居士了;但是,十八年的時間,也只講到〈十迴向品〉。從卷數看,尚未得半;從會數看,《華嚴》九會,〈十迴向品〉居其五,適得其半。
當時因為講的時間固定而長久,全年講授,沒有寒暑假日,講得又精細,一時間接引各路人士來此學習。每逢週三下午,南北兩路的來學者或搭火車、或搭汽車,往臺中出發;晚上九點、十點法筵散席,從柳川散發返回各地。聚散往返,凝成固定的頻率與風景。
李老居士每週三排除各務,全天在圖書館閉關備課,編製講義;那是依清涼國師《華嚴疏鈔》編製的表解,表外另加小註及眉批。編製後交弟子們趕製油印講義發送,當日依表解講授。講前講後,資深學長因知要以《疏鈔》作為預習、複習的教材。
我有幸在老居士往生前的十年,得與末席,正好趕上三譯《華嚴》的合刊;那是會性法師和趙茂林居士珍藏的善本,因緣際會,由淨空法師集印發行。加上《疏鈔》和講義表解,正好得以跨過初學的門檻,粗略習得經典閱讀的方法。「懸談」即是重點的提示摘要,「科判」則是文理前後次第和上下層次的章法組織;這不但是解讀經典文本的方法,也是論文寫作講說構思的良方;於行政事務的經營管理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多年前,承乏學校研究發展處工作,曾推動校務ISO國際認證;看來繁複的系統,以「科判」視之,理路完全相通。華嚴,不只是華嚴。
近代華嚴學的發展,從民初月霞法師創建華嚴大學起,經持松、慈舟、應慈等諸位法師在各地接續辦學,培養出許多華嚴義學的人才。楊仁山居士刊刻從異域搜尋回國的華嚴經論,也帶動後續一連串相關典籍的整理發行。包括:徐蔚如將楊仁山從日本尋回的《華嚴經探玄記》會入經文,於一九二六年在天津刻經處刻版流通;徐蔚如居士於日本覓得、由李圓淨等人整理完成,一九三八年出版的《華嚴經疏鈔科文表解》;黃幼希等人於一九四四年抗戰期間完成的《重編華嚴疏鈔》。對於華嚴學的發展,我們這一代比前代幸運的是,有印製精良的經典、 有完整的論典。有經論的講學、有典籍的刊行,華嚴學的教育還欠缺的應該就是孟子所說的「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的「華嚴人物傳記」了。國清兄這本法藏大師的傳記,正是填補這個空缺的努力。
學派或學科的發展,教理與教史同等重要;教史記錄了人、事與思想的交織,比起思想史來,更具備引人入道的可讀性。國清以其教理純熟的學養來談歷史,論事判勢,自是舉重若輕。這本書雖是以華嚴三祖「法藏」名,但上溯所承歷祖,下及所傳各代以至當前,包含人物眾多;而歷數華嚴經典之傳譯、華嚴教學之特色,人物傳記與思想義理兼顧,實可作為華嚴學之入門書;而其章節擬句,又確實有經中文系熏習的氣味,可讀性之增強又其餘事矣。
國清兄年富力強,正當學思成熟之時,又長於時間管理,於課徒嚴教之餘,新作屢出。讀者莫忘,看似水到渠成之輕鬆自然, 背後自有其百折不回之艱辛奮發。
【推薦序二】
讓我們來了解法藏大師
◎侯坤宏(玄奘大學榮譽客座教授)
近年來《經典》雜誌陸續出版了多本「高僧傳」系列叢書,其中包括黃國清教授撰寫的《真諦大師——漢傳唯識學先驅》。這一系列叢書的特色是,採用嚴謹的學術撰寫方法,但在行文方面則以雅俗共賞的方式來呈現;所以,不但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具有很高的可讀性。讀者從中不但可以了解到歷代高僧的智慧與悲心,也可以知道相關的佛教史地、典籍與傳主的思想。
本書《賢首法藏——華嚴宗義大成者》,是黃教授為這一系列叢書撰寫的第二本高僧傳記。筆者有幸在出版之前閱讀了本書書稿,借此機緣來說幾句話,以應黃教授之邀約,並為之賀。
黃教授有紮實的學術訓練背景,治學嚴謹,精通佛典漢語、梵語等經典語言,對中觀與唯識、法華思想、天台思想等都有深入的研究。難能可貴的是,黃教授對佛法的弘傳有著極高的熱忱,常組織佛教經論的讀書會,例如目前仍持續進行中的《華嚴經.十地品》研習群組。
在華嚴宗發展史中,法藏繼承初祖法順、二祖智儼的思想,組織教理體系,將華嚴宗發揚光大,世稱其為華嚴宗三祖。法藏一生宣講《華嚴經》三十餘遍,著述極多,嘗仿天台「五時八教」,將佛教思想體系分為「五教十宗」,並以「十玄門」與「六相」來詮釋《華嚴經》的微言義理,也是華嚴宗哲理及修習法界觀的核心觀念。他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有《華嚴探玄記》、《華嚴五教章》、《華嚴金師子章》、《華嚴三昧觀》、《華嚴玄義章》、《華嚴遊心法界記》、《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大乘起信論義記》、《華嚴經傳記》等,都很值得我們靜下心來好好研讀。
前輩學者方立天教授研究指出,法藏和華嚴宗的哲學理論思維是中國佛敎理論思維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國佛敎史、哲學史、思維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通過闡發「理、事」這一重要的哲學範疇,系統地論述了本體與現象,以及現象與現象間的關係,提出一套獨特的宇宙生成論、現象論和本體論的學說,構成一個博大精深、別具一格的圓融哲學體系。其大量著述及其所包涵的豐富佛教哲學思想,足以使他成為古代世界級的哲學家。在中國佛教思想發展過程中,天台與華嚴最具思辨特色;法藏大師是中國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也是華嚴教學集大成者,一般讀者了解不易。黃教授這本《賢首法藏——華嚴宗義大成者》,剛好可以做為我們深入法藏思想(或華嚴哲學)的敲門磚。
本書分「示現」與「影響」兩篇,前者包括:「華嚴大法西天來、智儼接引探華嚴、帝后護法弘華嚴、著述等身闡華嚴、晚歲志疏新《華嚴》」五章;後者包括:「五教十宗顯華嚴、十玄六相論華嚴、古今中外傳華嚴」三部分;另附錄法藏大師年譜和參考資料。作者透過這些內容來呈顯法藏的生平與著述,讓讀者得以窺見一代大師的高尚風操與厚實學養。法藏大師的華嚴思想,對當今的我們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黃國清教授是筆者尊重的學界友人,我曾多次聽他講演,也看過他寫的論文和專書,從中受益良多。本書是他最新的一本著作,也是介紹一代華嚴大家法藏大師的佳作,值得我們好好閱讀,藉以了解法藏大師。是為序。
【編撰者序】
善巧闡述諸佛不可思議境界的法藏大師
《華嚴經》意境波瀾壯闊,文辭優美流暢,誦讀經文令人滿心歡喜;而教理甚深微妙,難知難解,想深入其思想堂奧常有不得其門之感。中印祖師的《華嚴經》義理詮釋,可資為趣入華嚴義理大海的關鑰。
賢首法藏雖被後人尊為「華嚴宗三祖」,但實為中國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其一生專志於《華嚴經》的研修、疏釋與弘通,經典義解卓然成家,奠定華嚴教學的穩固基業,傳於後世蔚然成宗,引領無數佛子參究華藏真理世界。
《華嚴經》教理與華嚴宗義理,是筆者研究佛學迄今為止,感到最難以進入的佛法義理體系,因其所闡述的內容是諸佛不可思議智慧境界。阿含學、般若學、中觀學、唯識學、佛性如來藏學,都有一個邏輯理路可供依循;唯獨華嚴學,縱然通過經論語文的善巧開示,其如來自覺聖智境地依然極難思惟及語議。
華嚴學是筆者較晚參與的佛教學術範疇,可分印度華嚴經學與中國華嚴義學二個次領域,其間關係可說不一不異。數年來研讀《華嚴經》與法藏論著,漸有領略與信解,稍理出頭緒,並且嘗試在靜心中依經據論冥思圓融無盡的法界真理。經典是在表述如來智境,精深直透,依之觀照;論書用以疏通經文義趣,條貫演繹,據以開解。經典與注疏合用,是法藏大師所建構的華嚴教法研習進路。
法藏大師為中國華嚴佛學之集大成者,此番獲致如此殊妙因緣,得以編撰這位佛門大智者的傳記,探研其一生佛法學思歷程的深廣世界,不得不對攸關的今古文獻勤於披覽,多加思惟,實乃三生有幸!由此機緣,於自身的華嚴學問亦能有所突破,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本書「示現」篇呈現法藏大師的生平事跡與著述成果,管窺其高尚風操與厚實學養,確為大善知識與菩薩修學典範。「華嚴大法西天來」之章概述華嚴佛典於漢地傳譯的源遠流長,及地論學人、帝心杜順、雲華智儼等法藏先輩們的華嚴智思傳統。「智儼接引探華嚴」之章探索青年法藏的華嚴法義追尋歷練,及值遇智儼尊者的匠心栽培,得以速疾開啟法界緣起慧悟。
「帝后護法弘華嚴」之章將法藏大師的佛教弘化事業置放在時代政治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寬廣脈絡予以照察。「著述等身闡華嚴」之章綜述大師的整體著作概況及揭示其佛學關懷取向。「晚歲志疏新《華嚴》」之章爬梳大師的晚年佛教事業及門下弟子的思想承繼情形。以此數章映現賢首大師不為權勢名利所動的堅毅志趣與佛法睿智,一心一意獻身於自覺覺他的菩薩道旅,感動古往今來的華嚴學人。
「影響」篇關注法藏大師的主要華嚴學說及其佛法義詮的時空傳衍;因其經典義理詮釋的體大思精,故能傳之久遠,及於四海內外。「五教十宗顯華嚴」論究其判教觀點,以顯明《華嚴經》教理之特勝與圓滿。「十玄六相論華嚴」展示其「十玄門」與「六相圓融」的精妙哲思,此為華嚴義海的核心理趣。最後,以「古今中外傳華嚴」總結其華嚴教學在中國歷代與東亞域外的影響效應。
個人一直對華嚴佛學保有高度興趣,今天這本法藏大師傳記得以順利完成,要感謝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之邀稿,提供研撰的首要動能。前輩學者們的精心研究成果,使本書得以繼續前行,於此致上謝意。在書寫過程中,感謝南華大學宗教所同學協助校看文稿,指出文字錯誤。特別感謝在暨南大學中文博士班深造的孫淑儀女史,詳細校閱全文並指出資料訛誤之處。最後,總體感恩促成此書寫就的一切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