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在變局中逆勢飛行
二〇一六年迄今,世界局勢劇烈動盪,從美中科技戰、疫情蔓延、俄烏戰爭、以哈衝突、通貨膨脹、缺貨缺料,無不牽動著地緣政治與經貿關係的版圖變化,挑戰接踵而至,科技政策的重要度遽升,各國政府除了希望化危機為轉機,更期待掌握先機。
令人欣喜的是,在高度變化的國際情勢中,臺灣如浴火鳳凰般,向世界展現了實力,逆風飛行,優雅且驕傲的揮舞著美麗的翅膀。
強國博奕下的關鍵力量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八日川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提出「美國優先」的政治主張,為全球經貿秩序帶來巨大衝擊。二〇一八年起美國政府針對中國諸多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中國也加以反制,開啟美中拉鋸的序幕。
隨後美中雙方的主戰場轉向半導體與科技領域,美國通過「晶片及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提供租稅優惠及補助,鼓勵各國半導體廠商前往美國投資,藉此壓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限制範圍更從特定公司擴及技術、設備、技術應用及人才;中國也禁止接受美國補助的半導體廠商在中國投資新廠或擴充產能,使得半導體廠商被迫要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陷入零和遊戲的僵局。
此番角力,泛起的漣漪不僅於此,包括日本、歐盟各國基於地緣政治及國安考量,也相繼推出各種產業在地化政策,一時之間「去全球化」的在地短鏈供應蔚為潮流,「全球化」的遊戲規則儼然被改寫,產業供應鏈面臨快速重整的沈重壓力。
二〇二〇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各國採取嚴格的邊境管制與類封城警戒,不僅改變了民眾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方式,也影響了全球的經濟活動與商業運作模式;晶片短缺而造成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供應危機,引發全球晶片危機(global chip shortage),讓全世界視半導體供應鏈為國安議題。臺灣站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關鍵位置,「矽盾」或「得半導體得天下」的說法成為顯學。
面對強國博奕、合縱連橫的複雜賽局,臺灣身處在地緣政治的最前緣,不僅沒有遭到邊緣化,反倒充分掌握關鍵優勢,搶得有利的生機與商機,除了仰賴良好的經濟實力與產業基礎之外,也與這幾年的國家科技發展策略息息相關。
科技政策的脈絡是由每位參與者共同刻劃,新國科會團隊扮演國家科技政策的舵手,透過與各部會間不斷地交流、創新、整合、轉型、布局,讓科技與不同元素產生化學反應,呈現科技所揉合的新樣態。
面對科技瞬息萬變的時代,科技政策不僅指引產業的技術航向,也影響社會公平、永續發展與民主等不同層面,要引領著國家巨輪在未知的海域中前行,需要勇敢且堅定的舵手,更需要創新且當責的團隊,展現對地緣政治和區域經濟競合的宏觀視角與決策能力,在波濤洶湧的航道上乘風破浪、開創新局。
臺灣得以在國際上站穩腳步,絕非一個領導人、一家企業、單一部會所能達成。如同「變形金剛」可以隨時成功變身,完成不同的挑戰,靠的是不同部會的各有所長、同心協力,要達到跨部會、跨領域、跨世代的治理,並實踐科技與人文社會的融合、科技女力、普惠科技等價值,是何等的不容易,唯有參與其中的人能夠深刻體會。
不管是數據治理的力量、科技沙盒機制、創新的補助措施、打破界線的跨域計畫、民間社團的參與、科技外交的突破、人文社會與科技的匯流、女力培育與教育扎根……,本書所記載的故事,在執行團隊的合作下,一一塑造社會共好,寫下臺灣科技發展的里程碑。
走進科技政策的後臺
書寫「科技」這件事並不困難,例如生成式AI的崛起、新太空經濟的商機等,都是媒體緊盯且關注的熱門主題;但過去我們往往只能在政策宣示、或者成果展示的當下,看到最終的「結果」,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坐享其成」。至於這些科技政策推動的背景原因、決策程序與討論溝通過程,卻非一般人得以輕易窺見。
於是,我們盡可能約訪關鍵人物,希望更真實且鮮活地還原每一個片段,將重要科技政策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在這本書漸漸成形的過程中,我們彷彿從前臺走到後臺,與這些科技政策決策者及執行者深度對話,重新走過哪些充滿挑戰卻又驚喜不斷的旅程。一起探索數位轉型、數據治理、科技帶動百工百業發展等政策實例,並試圖解讀:在科技創新與公共安全之間如何取得平衡?AI的演進如何確保得以利益眾生,而非加劇不平等?跨國界如何攜手合作,共同應對科技挑戰?每個問題都考驗著決策者與執行團隊的趨勢判斷與時機掌握。
本書也期盼以科普的方式,呈現臺灣過去八年來重要科技政策的形成脈絡。不僅獻給參與科技發展的「局內人」,更期許每位關注科技政策「置身局中」的讀者,都能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與溫暖,因為你我在這場歷程中都不是「局外人」!
歡迎一起同行,讓這片豐饒之地持續繁衍科技創新的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