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級研經靈修鉅作,最值得收藏!
66卷聖經分冊或合輯陸續推出!
清晨嗎哪到我家,一本滿足您的七大需求:
◆ 是一本讓你享受讀經的書,因為它將幫助你明白聖經的真理。
◆ 是一本讓你明白聖經的書,因為它為你解釋一些聖經的難題。
◆ 是一本讓你與人分享的書,因為它擁有清晰而且明朗的信息。
◆ 是一本讓你信仰生活的書,因為它教你如何把聖經實踐出來。
◆ 是一本讓你學習禱告的書,因為它教你禱告且為哪些事代禱。
◆ 是一本讓你省察生命的書,因為它有許多生命的學習與提醒。
◆ 是一本讓你小組討論的書,因為它提供有條不紊的重點整理。
像這樣的書,您能錯過嗎?
像這樣的書,您不渴望送一本《聖經》,再加上一本《清晨嗎哪到我家》,給您的慕道朋友嗎?
張木泉牧師把牧會三十多來的研究與領受,藉著《清晨嗎哪到我家》呈現出來,讓許多弟兄姊妹更加認識神的心意,使讀經成為一種享受;新朋友不再以讀經為苦差事,因為深入淺出的《清晨嗎哪到我家》讓他們讀經更有亮光。
每一本《清晨嗎哪到我家》包含的內容有:
1 本章大意:該章經文所講述的內容。若你有新的看見,可以把它寫在空白處,作為補充。
2 釋經與亮光:這是作者在讀經時所歸納出來的亮光(含解經),可幫助讀者明白神的心意。你若有其他的亮光,可以把它寫在「我的領受」空白處內。
3 捫心自問:你可以透過這部分來問問自己對真理的回應情形。若它正反應你現在的屬靈光景、生活情況,需要向神認罪,或對你有更深提醒,或付之行動……,你就停下來向神禱告,千萬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
4 禱告回應:期待你能使用這個部分,真心向神禱告(邊看邊讀)。雖然這些是作者自己的感動,你若以為美,只要真心誠意地禱告,神必然垂聽。
5 代禱事項:這些代禱事項是從該章經文所引發出來 的,你也可自加代禱事項在空白處。期待你的禱告不再只是內向的禱告,你當求神擴大你的禱告視野,常常求神的國和義,為別人、教會、所住城市及國家社會的需要代禱,使你成為一個被神所祝福的人。
6 每日金句:你可以從每天所讀的經文中,挑出一段或一節、一句話,成為你今天的座右銘,把它寫在空白處,而後讀它、背它、默想它,使它成為你今天的幫助。
7 我的領受(我的行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除了《清晨嗎哪到我家》所提供的資料外,你還有其他的領受,可以把它放在這個位置,不斷提醒自己,使生命得著更新。或是你讀了這章經文後,挑戰自己所要採取的行動(至少一項)。
作者簡介:
張木泉
花蓮博愛浸信會主任牧師。
【神的僕人】
從小被邪靈攪擾,不好照顧,母親禱告求神醫治,而後把他獻給神使用。
【教會牧師】
1986年神的呼召臨到,就讀台灣浸信會神學院;1990年神帶領至花蓮博愛浸信會牧養教會至今,從50人到突破千人。
【婚姻工作者】
年輕時,神就感動要從事婚姻家庭相關服事,透過真理的教導,使婚姻家庭活在基督裡。如今從事婚姻工作30餘年,透過真理的幫助,醫治婚姻、重建婚姻。
【聖經實踐者】
鑒於信徒靈命需要餵養、生命需要更新、服事需要恩膏、人生需要目標,根源在於神話語的建立與紮根。為此,開始撰寫「清晨嗎哪」,一面滿足自己的需要,一面供應信徒的渴望。2022年5月賈社長看到「清晨嗎哪」能對華人基督徒祝福,決定出書,訂名為「清晨嗎哪到我家」。
章節試閱
第一章(上)
壹、本章大意(1-28)
1. 耶穌就是神,祂和父神一起創造萬物。
2. 施洗約翰是神差來為耶穌作見證的使者;願意相信耶穌者,就能成為神的兒女。
3. 施洗約翰承認自己不是彌賽亞,而是為彌賽亞預備道路的人。
貳、釋經與亮光
【1-14節】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1):「太初有道」指在未有時間以前(宇宙萬物未被創造之前),「道」(指耶穌)已經存在。「太初」原文指起初、開端。「太初」與「起初」(創一1)原文同一個字,但兩處的意義卻不同。「起初」指神創造的開始(起初神創造天地),亦即時間的起頭;「太初」指在未有時間以前就已經存在(自有永有)。「有」字為過去未完成時式,表示連續、不受時間限制的存在。換言之,「道」沒有時間之前已經存在;如今會持續下去,並沒有停止其存在的一天,表明耶穌是昔在、今在、以後永遠常在的神。「道」(logos)原文指「話、言語」,與平常應時的「話」(rhema)有別。這裡的「道」指「恆常存在的話」,不是應時所說的話;乃是解釋、說明、彰顯神的屬性。換言之,耶穌基督是在創世以前就已經存在的「道」,祂是神的解釋、說明和彰顯,也就是透過耶穌把神表明出來(18)。「道與神同在」至少有四個意思:①表明「道」與「神」一樣,是有位格的(只有一位神,但在神本體中有三個位格─父、子、聖靈);②表明「道」與「神」處於同等地位,沒有誰優誰劣之別;③表明「道」與「神」同時存在,沒有先後之別。④表明「道」與「神」彼此面對面,彼此之間心意相交相通,向著對方並無秘密。這表明耶穌與父神都是三位一體的真神,同時存在,有同等地位(腓二6),並且深知熟悉神的心意。「道就是神」的「是」在原文為過去式,表示這個「是神」並不是後來才逐漸變成的,表明耶穌本來就是神。本節的「神」字原文無冠詞,表示所強調的是這名詞的屬性,指「道」(耶穌)就是神,但自己並不構成神整個本體,而是在本質上與父神完全相同(約十30)。換言之,「道」乃是三一神的一部分,而耶穌就是神。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2):本節不僅是第1節的重複,也是一個確認,指出耶穌在宇宙未被創造之前,就已經是神,並不是突然由人變成神的。約翰會如此說,乃因第一世紀末葉,盛行一種異端,認為耶穌原來是一個平常的人,並不是神,是在某一個時點才成為神。
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3):表明耶穌與父神一同創造宇宙萬物(創一26)。「萬物」原文指萬有、諸世界。「萬物是藉著祂造的」按原文意指「萬物是透過祂而成為存在」,意思是祂「使無變為有」(羅四17)。「被造」原文指開始存在。「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指耶穌所創造的被造之物,本來都是美好的,每一樣都是正面且肯定的。如今會有許多污穢、醜惡,乃因墮落之後受罪惡敗壞的結果。
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4):表明耶穌是生命的源頭,也是光的源頭(詩卅六9)。這裡的「生命」,不是指人原有的生命(已被罪污染),乃指神的生命。當神的生命(接受耶穌)進入人的裡面時,就會成為人的光,使人認識屬神的道路,過屬神的生活,進而使生命發光照亮,所以說:「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5):「光」指耶穌(7)。「黑暗」指邪惡的環境。「照」原文有光不斷地照亮之意。光不斷照在黑暗裡的目的,是要顯出人在黑暗中邪惡醜陋的光景。「接受」原文為「勝過」之意。本節之意:黑暗企圖「勝過」光,卻無法得逞,因光仍繼續不斷地照耀著。
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6):「差」字原文含有「使者負特別使命」之意。「約翰」指施洗約翰,不是本書作者使徒約翰。本書從不提及使徒約翰的名字,因此不像其他三卷福音書,須加「施洗」以示分別,而單單稱呼約翰就知道是指「施洗約翰」。
祂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祂造的,世界卻不認識祂(10):在約翰的著作中,「世界」具有獨特的意思,指混亂、墮落的世界。「不認識」指不能分辨、蒙昧無知。人的心眼因為被世界的神(魔鬼)弄瞎了,所以不能認識耶穌(林後四4)。
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11):「自己的地方」原文含有「自己的家」之意。廣義泛指全世界,狹義特指猶太地方。「自己的人」廣義泛指全體世人,狹義特指猶太人(神的選民)。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2):「信」字原文指「信入」,即接受之意。「名」在猶太人看來,是代表整個人,所以「信祂名」指接受耶穌基督。「權柄」原文指權利。
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13):當代聖經譯為「這種人既不是根據人的血統而生,也不是出於人的情慾,或人的意願而生,乃是從上帝而生的。」表明人得救的生命是屬靈的,與人的血肉和天然生命絕對無關。「血氣」指人血肉的身體。「不是從血氣生的」指人不能說父母是基督徒,他就是基督徒。救恩不能由血緣從父母傳給子女,也就是得救不能傳承。「情慾」指出於人天然生命中敗壞的意志。「不是從情慾生的」指人的肉體沒有能力使自己獲得新生。「人意」指出於人天然生命中善良的意志;也有解經家認為「人意」指從人來的幫助。「不是從人意生的」指得救無法透過人的好意和幫助。「血氣、情慾、人意」三者的原文幾乎是同義字,均指男情女愛的性結合。「從神生的」指接受耶穌,得著新生命。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14):「道」原是抽象、難以捉摸、看不見、觸摸不到的,如今在肉身裡成為具體、實在、可見、可摸的,此乃「道成了肉身」之意。「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表明人在基督裡所能享受和經歷的神,乃是豐豐滿滿、綽綽有餘的。「恩典」指不須付出任何代價,可以白白得著的一種賞賜。「真理」指對神具體又實在的一種認識(即透過耶穌認識神)。「恩典」是以愛的形式出現,特別表現在耶穌的行動中。「真理」則表現於耶穌的話語裡。事實上,恩典不是別的,耶穌就是恩典,父神把耶穌白白地賞賜給我們,使我們因祂得福。耶穌也是真理(十四6),得著祂就得著真理,使我們藉著耶穌認識神。當時智慧派學說認為肉體是屬邪惡之物質的,聖潔的神根本不可能和邪惡的肉體聯合。多西特派根據智慧派的學說,否認基督是在肉體裡來的。約翰如此表達(對照約壹四2),正在駁斥這種錯誤學說。「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指耶穌在山上變化形像(太十七1-2),更可以說是耶穌品德上的榮美。「榮光」乃描述神的臨在。
一開始作者提到耶穌就是神,祂和父神一起創造萬物。耶穌是生命的源頭,但世人卻拒絕耶穌。作者繼續提到施洗約翰是神差來要為耶穌作見證,只要人願意相信和接受耶穌,就能成為神的兒女。耶穌藉著道成肉身,把恩典和真理賜給世人。這在在提醒我們:
1. 要確認我們所信靠的耶穌基督,是昔在、今在、永遠常在的真神,使我們的信仰不致動搖。千萬不要聽信錯誤的異端學說,避免信仰被搖動。故此,約翰不斷確認我們的信仰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1-2)
2. 當我們擁有神的生命(接受耶穌)時,就能走出黑暗,進入光明,過屬神的生活,享受神的豐富。正如約翰所說:「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4)
3. 當我們信靠耶穌時,生命的黑暗就會散去,否則就會一直活在黑暗痛苦裡。約翰提到這點時,卻說:「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5)這是世人的悲哀。
4. 挑戰自己成為耶穌的見證人,使人因我們認識耶穌基督。正如作者所說:「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7)
5. 相信和接受耶穌成為個人生命的救主,乃是成為神兒女的管道。正如作者所說:「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2)
6. 只要願意讓耶穌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就能透過耶穌豐富的享受神的恩典和經歷神的同在。這就是約翰所表達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14)
【15-18節】
約翰為祂作見證,喊著說: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祂本來在我以前(15):「那在我以後來的」指耶穌顯在人面前的時間,是在施洗約翰之後。「反成了在我以前的」:施洗約翰承認耶穌在時間上,早已存在;在地位上,尊貴超越過一切,無人能與之比擬。「以前」兼指時間和地位。「祂本來在我以前」指在耶穌成為人(道成肉身)之前,祂就已存在了。
從祂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16):當代聖經譯為「祂不斷把豐盛的恩典賜給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賜給我們。」表明信靠耶穌的人,在祂豐盛的恩典中,可以不斷經歷神一次又一次的眷顧。「恩上加恩」指恩典之上復加恩典,意即足夠應付我們每項需要的恩典(林後十二9)。
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17):「律法」是神在西乃山上藉著摩西傳給以色列人(出廿四12)。律法的功用是見證神的義,照著神的標準對人有所要求。「恩典和真理」是神對人的供應和啟示,使人能享受神並經歷神,藉以應付神的要求。但我們必須相信耶穌基督,才能得著恩典和真理。「恩典和真理」二者缺一不可。有恩典沒真理,容易叫人偏於極端,因為沒有標準可依循;有真理沒恩典,容易叫人偏向枯乾,因為要求使人無力遵從。
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18):「從來沒有人看見神」有二意:①從來沒有人用肉眼看見過神的本體;②從來沒有人真正的認識神。「在父懷裡」原文為「進入父懷裡」。「懷」是希伯來習慣用語,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表明耶穌是最接近父神,具有無比尊榮的地位。「將祂表明出來」指耶穌藉著祂的話、生命、能力、恩典……,所作的一切將神完全表明出來。當腓力對耶穌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耶穌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十四8-9)「表明」原文指解釋、述說、演出之意。
第一章(上)
壹、本章大意(1-28)
1. 耶穌就是神,祂和父神一起創造萬物。
2. 施洗約翰是神差來為耶穌作見證的使者;願意相信耶穌者,就能成為神的兒女。
3. 施洗約翰承認自己不是彌賽亞,而是為彌賽亞預備道路的人。
貳、釋經與亮光
【1-14節】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1):「太初有道」指在未有時間以前(宇宙萬物未被創造之前),「道」(指耶穌)已經存在。「太初」原文指起初、開端。「太初」與「起初」(創一1)原文同一個字,但兩處的意義卻不同。「起初」指神創造的開始(起初神創造天地),亦即...
作者序
約翰福音簡介
一、作者
書中並沒有記錄作者姓名,僅在全書即將結束時略述:「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就是這門徒。」(廿一24)。這門徒就是「耶穌所愛的那門徒」,也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啊,賣祢的是誰」的那門徒(廿一20)。教會的傳統和大多數聖經學者都認為,這門徒就是使徒約翰。本書準確地指出其他門徒的姓名,卻故意不提使徒約翰的名字,而用「那門徒」、「主所愛的那門徒」、「西庇太的兒子」等來稱呼約翰(十三23、十九26、廿2、廿一2、7),這是作者有意處處在書中隱藏自己的身分。我們若細心查對的話,不難發現書中所特意隱藏的名字,就是使徒約翰。
二、寫作日期
約翰寫本書的時候,大概在主後85-90年間。那時候,前三卷福音書早已流通在眾教會之間了。據早年教父的傳說,使徒約翰晚年在小亞細亞的以弗所牧養教會、教訓門徒。很可能他就在這個時期,在以弗所寫成這卷福音書,並寫下約翰壹書、約翰貳書、約翰參書。
三、受書對象
使徒約翰於晚年時,鑒於教會遭到迫切的需要,才動手寫這第四卷福音書。當時同輩的門徒,若不是已經為主殉道,就是安睡主懷,只留下約翰一人仍在世上。早先在教會中雖然已經有異端興起(西二8),但還不致於威脅到教會的見證。到了第一世紀末葉,教會除了外部面臨羅馬政府的逼迫外,內部也受到異端嚴重的破壞(約壹四1-3)。從約翰的書信裡,可以看出當時混亂的情況。有的說耶穌只是一個人,並不是神;有的說耶穌是一個普通人,直等到祂受浸的時候,聖靈降在祂身上,祂才作神的器皿,被神所用;有的說耶穌是受造者,信了祂還不能得永生等等。因此,當時各地方教會的監督,紛紛要求約翰出來寫一卷書,繼三卷福音書之後,來證明耶穌的神格和工作。那時候只有他能作這樣的見證,因為他是僅存的這樣一位使徒──曾親眼看見過主和祂所作的事、親耳聽見過主所講的真理(廿一24、約壹一1-4)。綜上所述,可見本書的接受者乃是以受到異端影響的外邦教會為主。
四、目的
堅固讀者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廿31)。
五、特色
1. 本書只有很少一部分材料與其他三卷福音書相同,其餘都是新材料。在材料的取捨中,作者也不是相容並蓄,而是有目的地作選擇。
2. 本書一開始就從以往的永世(太初)說起,指出耶穌在創世以前就存在,與神同在,並且就是神(一1-4)。本書不提耶穌降生的事、不敘述祂的家譜、不提祂的受試探,這些都在在說明耶穌基督是神。
3. 本書特別強調耶穌基督和父神的關係。祂作為神的兒子,乃是奉父的命令來遵行差祂者的旨意(四34、五19、30、六38)。
4. 本書有七個眾所熟悉的以「我是」開始的句子:「我是生命的糧」(六35、41、48、51);「我是世界的光」(八12);「我是羊的門」(十7);「我是好牧人」(十11);「我是復活、我是生命」(十一25原文);「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十四6);「我是葡萄樹」(十五1)。以上這些「我是」都表明耶穌乃是神自己來滿足人一切的需要。
六、讀經態度
1. 把自己當成聖經中的人物來研讀:雖然內容跟你沒有直接關係,只要你能把自己當成書中的人物,必能從其中得著亮光與幫助。
2. 渴慕神對你說話:你渴望今天神對你說些甚麼?要你實踐甚麼?要你反省甚麼?要你調整甚麼?給你甚麼挑戰?……如此的讀經必能帶給你極大的祝福。
3. 渴慕付諸行動:渴望把所讀神的話語加以實踐,必然在所行的事上得福。
約翰福音簡介
一、作者
書中並沒有記錄作者姓名,僅在全書即將結束時略述:「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就是這門徒。」(廿一24)。這門徒就是「耶穌所愛的那門徒」,也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啊,賣祢的是誰」的那門徒(廿一20)。教會的傳統和大多數聖經學者都認為,這門徒就是使徒約翰。本書準確地指出其他門徒的姓名,卻故意不提使徒約翰的名字,而用「那門徒」、「主所愛的那門徒」、「西庇太的兒子」等來稱呼約翰(十三23、十九26、廿2、廿一2、7),這是作者有意處處在書中隱藏自己的身分。我們若細心查對...
目錄
初心
牧者的渴望
讀者迴響一
讀者迴響二
「清晨嗎哪」如何收取
約翰福音簡介
第一章(上)
第一章(下)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上)
第四章(下)
第五章
第六章(上)
第六章(下)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上)
第十一章(下)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廿章
第廿一章
初心
牧者的渴望
讀者迴響一
讀者迴響二
「清晨嗎哪」如何收取
約翰福音簡介
第一章(上)
第一章(下)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上)
第四章(下)
第五章
第六章(上)
第六章(下)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上)
第十一章(下)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廿章
第廿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