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大師學寫作!
珍奧斯丁、托爾金、米蘭昆德拉、史蒂芬金、村上春樹⋯⋯,
拆解大師的風格技法,練就自己的寫作之道
★從50本經典名著,延伸出175個寫作練習
★涵蓋9種文類:恐怖、科幻、諷刺、兒童文學、社會評論⋯⋯
★50位作家的創作簡介及筆法精髓
不論你想成為優秀的短篇、長篇創作者,或只想單純享受閱讀的樂趣,甚或想讓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的發文更吸睛、視角更獨特,本書都能開拓你文字表達的廣度與深度。
本書內容涵蓋九種文類的經典作品,跨越百年文學歷史和多種流派,對於寫作者來說,啟發性強且參考價值高。除了對每位作家的風格,提出畫龍點睛的介紹,更由此延伸出每位各三至四則寫作導引練習。
跟著五十位卓越作家的筆法臨摹,猶如上了五十堂作家親授的寫作課,透過一則一則的引導與演練,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構思角度與多元的寫作技巧。本書是絕佳的寫作工具書,幫助你在精進寫作力的同時,也提升閱讀鑑賞力。
【書中練習範例】
#你能寫出殺手級的開場白嗎?馬奎斯在《百年孤寂》的開場:「多年後當他面臨行刑隊,波恩迪亞上校將憶起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午後。」練習:寫一篇文章,試著寫出有影響的開場白,能直接把讀者引進故事,讓他們對接下的開展心裡有數。
#《傲慢與偏見》中,珍・奧斯丁把主角跟對應性的配角擺在一起,藉此放大主人翁的性格,例如班奈特夫人,始終那麼情緒化又粗俗,執迷於幫女兒們找如意郎君。練習:創造跟主角對比的人物。他們在哪些方面跟主角很接近?主要的人格特質是什麼?
#《白鯨記》的亞哈船長出場的描繪,語言流暢,充滿意象。梅爾維爾用了許多句子和譬喻,來描繪亞哈外表一個面向:臉上的疤。想想某人、某處或某樣東西的一個主要特徵,以高度描繪性的語言及大量的比較,使其栩栩如生。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寫到,「生存的地獄並非在未來;若地獄確然存在,即已在那裡,是我們每日經歷之地獄,彼此相處而成之地獄。」描述一個你曾去過的城市,但站在某個歷史名人的立場。就像卡爾維諾的馬可波羅,試著導入你自己的一些哲學思維。
#《愛麗絲夢遊奇境》一開始,我們看到河畔的愛麗絲靠在姊姊身上,百無聊賴之際,見到匆忙趕路的白兔。如果白兔不曾出現,沒有什麼奇境探險呢?那個熾熱夏天,愛麗絲將會如何自娛?用一篇短文,描寫愛麗絲如何離開河邊,去做了些什麼。
#「就在那時,有人敲門。」典型托爾金《魔戒現身》的句子──簡短,深遠,清晰。練習:以短句為起點,擬定故事計畫。列出至少三個角色(人或生物),描述門的位置(比方:某人家,樹幹裡,地底下),並指出時間。最後,把這些元素整合成200字的敘事。
#把感官帶入文字,能凸顯場景和人物的描述。徐四金《香水》為一切事物注入氣味的精心描述,將此做到極致。練習:主要透過氣味,描寫某樣日常物品或地點。儘量做到精確。
#《發條鳥年代記》中,春樹用隱喻描述寂寞:「我手中的書頁會顯出剃刀片令人悚然的金屬光芒。」讓此書產生一種不祥氣息。試想一件日常物件,創造一種險惡的隱喻,將其與孤獨、憤怒或絕望產生關聯。再以這個隱喻造句,表達強烈的情感。
作者簡介:
約翰.吉拉德(John Gillard)
專業寫作教練,也是平面設計師;主修社會經濟史,喜歡研究與情報員有關的間諜史,也接案製作書籍封面及品牌標誌。在創意寫作上專研甚深,常舉辦寫作工作坊,啟發人們對創作的興趣,並設計練習使人增進寫作技巧。著有《文學大師寫作大補帖》、《短篇小說這樣寫》(Flash Fiction: The Very Short Story Starter)、《一天只寫一件事》(Just Write One Thing Today)等書,現居於英國布萊頓(Brighton)。
譯者簡介:
劉凡恩
曾任職Kantar Worldpanel、A.C. Nielsen市場行銷研究顧問公司。譯作有《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遠離能量吸血鬼》、《數位公民素養課》、《男孩情緒教養》、《化解衝突溝通法》、《樂齡族5分鐘核心運動》等書。
賜教信箱:veronicaliu@hotmail.com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諷刺/社會評論(節錄)
珍.奧斯丁(Jane AUSTEN)
生於:1775年12月16日
死於:1817年7月18日
國籍:英國
主要著作:《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珍奧斯丁寫作時期,現代小說方才起步。她戲仿此前多情浪漫的小說,成為現實主義成形的重要聲音。她的作品匿名出版,「一位女士所著」取代了她的名字。
奧斯丁用節奏來反映情緒。《傲慢與偏見》(1813)中,達西先生求婚的步調見於句子長度:「我的掙扎只是徒勞無功,我無法抑制我的感情。您必須允許我告訴您,我是如何地景仰愛慕您。」偏見超越了他的溫柔,一個以子句構成的長句反映出這點:「他眼中家庭背景為她帶來的卑下──身分不夠──使他的情感總是受到批判壓抑,同時卻又懷著一股似乎是折磨帶來的暖意⋯⋯」
機智與諷刺
奧斯丁的六部小說都以英國社會的權貴階級為主,探討當時社會規則和習俗底下的人性面相。她的故事核心是女性憑藉婚姻取得經濟保障與社會地位,而儘管限制重重,愛情卻又總能在生活中萌芽。她的文字充滿機智與諷刺。第一部小說《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標題是對此前「感性小說類」的俏皮致意;這類小說總是藉著情節與角色堆疊情緒。奧斯丁戲仿這種手法,同時也描繪人類經驗的現實面。
奧斯丁的情節往往由假象和誤解帶引。隨著情節發展,主要人物的真正面貌逐步顯現。對話帶出人物的陰暗面,或人物歡愉的對話藏著更陰暗的一面。真正的情感常透過信件揭露,就像達西先生寫給伊莉莎白那封的坦誠和真心。這也是《勸導》(Persuasion, 1817)結局的關鍵。溫沃斯坐在酒吧提筆給安,安也來到這裡,溫沃斯無意間聽到她向朋友透露她對愛的看法。溫沃斯信中的詩句優美而有力:「您穿透了我的靈魂。我既感痛苦,又充滿希望⋯⋯我從來只愛您,沒有別人。」奧斯丁顯示,階級意識和社會規矩儘管能抑制情緒,真實感情仍將自行迸發:「極少,完整的真相極少被任何人揭露;某事沒有多少被遮掩,或被誤會,極少發生;但即便那樣,儘管像此時,舉止遭到誤解,情感卻不曾」《艾瑪》(Emma, 1815)。
一項被世人公認的真理
奧斯丁常採用被動語態,這在現代文學頗不受到認可。她是以此表達人物對當時社會習俗的遵從。《傲慢與偏見》的開場白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凡有錢的單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這是一項被世人公認的真理。」小說接下來可見,人物性格消極地引出其言,例如談自己在社會被賦予的位階:「我的情感並未被想感動他們的企圖所膨脹。我的情緒或許可被稱作怨恨。我的好意見一旦失去,就被永遠地遺失了。」
每部小說中,人物及彼此的互動推展著情節。主人翁們的內在面臨挑戰,歷經巨大變化。奧斯丁以社會習俗成見開場,讓筆下人物來打破它。《傲慢與偏見》前面,我們了解到跳舞被視為有助戀愛,換言之,就是找個追求者。這就是評斷愛情的方式:「喜歡跳舞是談情說愛的可靠前提。」小說尾聲,伊莉莎白看透自己曾有的一切傲慢與偏見,真正愛上了達西先生:「現在別把我當作想戲弄你的優雅淑女,而是向你吐露真心話的理性生物。」她看穿了批判能遮蔽我們真正的自我與感情,人類的一樁普世體會:「直到此刻我才認識自己。」
「我討厭聽你口中的所有女性好像都是淑女,而非理性生物。我們全都不想一輩子平靜無波。」── 珍.奧斯丁,《勸導》
【和珍.奧斯丁學寫作】延伸的三個練習
練習28|諷刺
奧斯丁的作品基調往往充滿諷刺,她善用自己銳利的機智,戲仿社會習俗與角色類型。《傲慢與偏見》中,伊莉莎白以嘲諷、機敏的輕蔑,表達自己對達西與整體男性的偏見:「嘲笑一名男子的同時,你也總會發現一些趣味。」諷刺的展開,往往是先提出某種觀念,再用尖利的評論推翻它。伊莉莎白先說自己嘲笑男人,言下之意是交談中不見趣味,只有虛偽;隨即又說偶爾還是有所發現,算是稱讚,也可說是諷刺。在一次伊莉莎白與父親的簡短對話中,嘲諷與幽默就被拿來傳達父親的想法個性,以及母親:「你可面臨一個不愉快的抉擇了,伊莉莎白:今天起,你與雙親之一必將形同陌路。如果你不嫁給柯林斯先生,你母親絕對不要再見到你;如果你嫁了,我就不再見你。」
練習:寫些嘲弄諷刺的文字,來反映當今的社會習俗。不妨從某人表達想法、或幾人交談的角度出發。
練習29|自由間接引語(free indirect speech)
奧斯丁發展出自由間接引語技巧,透過第三人稱敘事,描繪人物的思想言談。這讓讀者直探人物內心,也保留了結構的流暢,與全知敘事者的觀察。《傲慢與偏見》即透過這個技巧,使讀者窺見賓利先生的想法:
「⋯⋯每個人對他都十分關注仁慈,沒有客套做作,他很快便覺得與大家毫無隔閡;至於班奈特小姐,更是他見過最美麗的天使。」
練習:寫些自由間接引語,也許幾個簡短的例子,或一段較長的敘述。先用標準的、第三人稱的敘事者來介紹某個角色,再讓這位敘事者呈現該角色的內心世界。
(略)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生於:1929年4月1日
死於:2023年7月11日
國籍:捷克──法國
主要著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如之前的卡夫卡(見44頁),昆德拉用鬧劇及荒誕,處理人類存在的普世課題。音樂理論在其間扮演重要角色,對位法和多重複音(聲響及語音的連結)有著充分的發揮。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昆德拉不斷以「媚俗」(kitsch)與「狗屎」(shit)二詞,呈現極權主義政權的荒謬與人類對「狗屎」的普遍否認──認為一切應當完美、淨化。這種烏托邦的理想,不容許世上那不容否定的存在──狗屎,從而使我們跟土壤、地球及一切生命起源的宇宙脫離。如前輩卡夫卡,昆德拉藉荒誕投射出深層的哲學思維。看似粗獷平庸的字眼,實則深具分量。
存在此一普世主題
昆德拉不斷實驗其寫作風格。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984)這部巔峰之作的開頭,他思索著尼采的「永恆回歸」──該理論概念如是:若一切所為終將重複,則我們每個行動都將重擊自身。他再思及這股沉重與生活之輕的對立:時間如斯過去,並未受到後果之重。然後他向我們介紹托馬斯,他「經年不斷想起」的人物。作者/主角的深思,發展出一則虛擬情節。起始三頁間,昆德拉帶我們從他自己的哲學思辨,走入一對捷克伴侶的故事中。他混合運用各種寫作元素,從短文到自傳到夢境敘事。對他而言,探索人類存在乃一切之始。而在角色建構及正式敘述之上,他出入種種敘事風格,不斷進行實驗。
昆德拉的父親是位音樂學者,對於音樂理論的認識,深深影響他的寫作。小說《玩笑》(The Joke, 1967)讓他站上國際舞台,也使他成為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重要人物。1975年遭流放至法國,許多偉大作品便寫成於他位於巴黎蒙帕納斯(Montparnasse)閣樓公寓的小寫作間:一張小書桌,一台老舊的打字機,周遭書架盡是哲學與音樂理論的書籍。
昆德拉運用音樂上的複調來編織小說。如此,各種統一的元素得以同步貫穿小說,宛如交織著諸多概念、線索、敘事語、夢境及現實序列的掛毯,產生一種美麗的、對根本主題的持續叩問。時間感,則透過章節的長度與安排形成。
關鍵詞
為能扣緊一切,簡潔不可或缺。於是昆德拉每部小說各有不斷重複的關鍵字,以達到這種緊密度。《笑忘書》(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 1979)的關鍵詞有:忘、笑、天使、利托斯特(將感覺化為詞語的能力)(譯注:litost,捷克語)、界限。有意思的是,昆德拉曾提及,他作品的譯者常出現一個問題:為了追求「優雅風格」,而略過了他的重複。昆德拉重實質勝於「風格」。這些關鍵詞無可取代。
昆德拉的小說都分成七個部分,《賦別曲》(The Farewell Party, 1976)是唯一例外。而每部小說構成七部的路徑不同,有《生活在他方》(Life Is Elsewhere, 1973)的最後加上第七部,是主角死去三年後的最終故事;有《可笑的愛》(Laughable Loves, 1968)的原先十部拿掉三則故事。昆德拉說明:「我受到一種深層、無意識、難以言說的需求驅動,一種我無法迴避的正式原型。我所有的小說,都是以七為基礎架構的變種。」他任其所當,任事態自然流動。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時,他刻意打破這個七部結構,以六部寫成。後來覺得第一部並不成形,分拆為二才有平衡與形式──如此便又成為七。
「用最最輕快的形式結合最最嚴肅的課題,是我畢生的野心。」── 米蘭.昆德拉,《巴黎評論》(1984)
【和米蘭.昆德拉學寫作】延伸的四個練習
練習47|關鍵字
昆德拉運用特定字詞傳遞他對普世存在的主要心得。在《小說的藝術》(The Art of the Novel, 1986)中,他列出自己作品常見的六十三個字,包括「美」、「存有」、「忘」、「衣帽架」、「粗鄙」。
練習:列出你認為或能投射你想於作品表達的某些觀念與哲學的關鍵字。
練習48|音樂對比
昆德拉的寫作深受其熱愛古典音樂之影響。《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即根據心中這股樂聲所構思。他知道最終需靜靜收尾──極弱與柔板;某處以一短暫的平穩予以平衡與掌控;此前,則是他名之為「偉大進行曲」的強烈急板。音樂效果絕佳的這種對比性,用於小說也卓然不俗。
練習:以此為念,寫出一段有對比性的段落,前半部節奏快速,後半部和緩輕柔。不妨採用以下昆德拉式的概念,或自行嘗試其他:
• 想起曾經
• 忘記過往
• 身軀和靈魂
• 夢境及現實
(略)
第三章 魔幻寫實主義
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
生於:1949年1月12日
死於:仍健在
國籍:日本
主要著作:《海邊的卡夫卡》(Kafka on the Shore)
村上春樹常被視為現存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包括吉本芭娜娜(Banana Yoshimoto)在內,多位日本作家的作品被譯為多國語言,村上春樹是其中之一。
影響村上春樹者眾,包括爵士、杜斯妥也夫斯基、卡夫卡(見44頁)、雷蒙 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其作品核心即疏離與孤寂的卡夫卡氏主題,其招牌的魔幻寫實也要歸功於卡夫卡作品的荒誕元素。
棒球場的頓悟
兩次頓悟,關鍵性地影響了春樹的人生和工作。第一次發生在1987年,22歲的他坐在明治神宮野球場外的草坪邊緣。沒什麼寫作經驗的他,當下決定要寫出一本小說。《聽風的歌》(Hear the Wind Sing)於翌年出版。1982年,已把爵士酒吧賣掉、全心投入寫作的春樹有了第二次頓悟:他要戒絕一天30根菸的習慣,開始跑步。正如他在回憶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2008)所說,這個頓悟帶來一段可觀的生產階段,寫成了一系列的小說,為他在日本和國際上贏得評論界的讚揚。
跑步是春樹嚴格寫作流程的關鍵要素之一。他很早起床,跑步前先寫幾個小時。午後則致力將西方經典文學譯為日文,包括《大亨小傳》(1925)和《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51)。如他所言,「在個人極限內全數盡出:那是跑步的本質,也是人生的隱喻──而對我來說,也完全說明了寫作。」春樹相信,重複與規律能讓想像力蓬勃綻放。在與約翰.弗里曼(John Freedman)的對談中(如何閱讀小說家〔How to Read a Novelist〕),他談及自己的想法如何落實為文字:「那就像是走進一間黑暗的房間。我打開房門,裡面很暗,澈底的暗,什麼都看不見。我能觸摸到一些東西,回到這個世界,這一頭,把它寫出來。」他常發現的,是一些離他日常嚴格的「正常」性質相去甚遠的人物──受僱尋找失蹤貓咪的通靈者(《發條鳥年代記》〔The Wind-Up Bird Chronicle, 1994〕),不老的二次世界大戰士兵〔《海邊的卡夫卡》(2002)〕,深信一隻巨大青蛙正要接管東京的傢伙(《神的孩子都在跳舞》〔After the Quake, 2000〕)。春樹說,頓悟前的自己從未創造出任何東西;頓悟後,創意噴湧而出。
無可避免的孤獨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與東京地鐵沙林毒氣攻擊事件,改變了春樹的寫作。1980年代尾聲一直住在美國的他,返回日本,花一年時間傾聽倖存者的故事。他說這段時期讓他開始「探索社會和歷史中的暗黑」,不再是他早期作品屬於個人的暗黑。而無論如何,身為作者的春樹打開黑暗房間那扇門時,就必須擁抱、適應、駕馭那無以避免的孤獨:「⋯⋯這股孤獨感,就像瓶子裡溢出的酸液,能在不意間侵蝕一個人的心。」
春樹融合了幽默與黑暗,日常與奇幻,真實與超現實。他將鮮明的生物細節與飄渺脫俗融為一體:「他的身體某處──或許在骨髓裡面──將繼續感覺到她的不在。」(《盲柳與沉睡的女人》〔Blind Willow, Sleeping Woman: 24 Stories; 2006〕)。他書寫記憶和人類存在的本質:「人體細胞每個月進行汰換。即便此刻。你以為你了解我的一切,幾乎都只是記憶」(《尋羊冒險記》〔A Wild Sheep Chase, 1982〕)。春樹書寫愛的各種形式狀態,往往是以超現實的手法:『「你多愛我?」綠問。「愛到能把世上全部的老虎融化成奶油,」我說』(《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 1987〕)。
【和村上春樹學寫作】延伸的四個練習
練習68|象聲字
大聲說時,象聲字就像其所描述的聲音。讀者因此「聽見」現場,更能親臨作者的世界。象聲字有五種類型,關乎水、空氣、撞擊、聲音、動物。以下是一些例子:
「他沒看到或聽到任何東西,但能感覺自己的劇烈心跳,然後他聽見石頭啪嗒和一顆小石塊落下時彈躍、掉落的喀嗒聲。」──海明威,《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她的耳環叮噹搖晃⋯⋯」──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練習:寫出與下面五類各自相關的一些象聲字,再用其中若干來造句。
1. 水
2. 空氣
3. 撞擊
4. 聲音
5. 動物
練習69|春樹隱喻
《發條鳥年代記》當中,春樹用隱喻描述寂寞:「我手中的書頁會顯出剃刀片令人悚然的金屬光芒。」春樹以頁面與刀片間出人意料的聯想,讓此書產生一種不祥氣息。
練習:試想一件日常物件,像是門,創造一種讓這扇門分外險惡的隱喻,將其與孤獨、憤怒或絕望產生關聯。再以這個隱喻造句,表達強烈的情感。
(略)
第二章 諷刺/社會評論(節錄)
珍.奧斯丁(Jane AUSTEN)
生於:1775年12月16日
死於:1817年7月18日
國籍:英國
主要著作:《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珍奧斯丁寫作時期,現代小說方才起步。她戲仿此前多情浪漫的小說,成為現實主義成形的重要聲音。她的作品匿名出版,「一位女士所著」取代了她的名字。
奧斯丁用節奏來反映情緒。《傲慢與偏見》(1813)中,達西先生求婚的步調見於句子長度:「我的掙扎只是徒勞無功,我無法抑制我的感情。您必須允許我告訴您,我是如何地景仰愛慕您。」偏見超越了他的溫柔...
目錄
第一章 兒童文學
路易斯・卡洛爾/《愛麗絲夢遊奇境》
A. 米恩/《小熊維尼》
阿思緹・林格倫/《長襪皮皮》
羅德・道爾/《巧克力冒險工廠》
茱蒂・布倫/《天長地久》
林利・多德/《唐納森牧場的毛毛狗》
密爾德瑞・泰勒/《黑色棉花田》
第二章 諷刺/社會評論
珍・奧斯丁/《傲慢與偏見》
赫曼・梅爾維爾/《白鯨記》
法蘭茲・卡夫卡/《變形記》
F・史考特・費茲傑羅/《大亨小傳》
約翰・史坦貝克/《人鼠之間》
喬治・歐威爾/《動物農莊》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羅貝托・波拉尼奧/《狂野追尋》
第三章 魔幻寫實主義
米凱爾・鮑嘉科夫/《大師與瑪格麗特》
伊塔羅・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白年孤寂》
均特・葛拉斯/《錫鼓》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徐四金/《香水》
第四章 奇幻/科幻/恐怖小說
J. R. R. 托爾金/《魔戒》
C. S. 路易斯/《納尼亞傳奇》
娥蘇拉・勒瑰恩/《無依》
瑪格麗特・愛特伍/《使女的故事》
史蒂芬・金/《鬼店》
J. K. 羅琳/《哈利波特》
第五章 南方哥德
威廉・福克納/《聲音與憤怒》
芙蘭納莉・歐康納/《好人難遇》
哈波・李/《梅岡城故事》
戈馬克・麥卡錫/《薩特瑞》
第六章 現代/垮掉派
維吉尼亞・吳爾芙/《達洛威夫人》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蘿莉塔》
恩斯特・海明威/《太陽依舊升起》
威廉・布洛斯/《裸體午餐》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托妮・莫里森/《至藍之眼》
約翰・勒卡雷/《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第七章 實驗性/存在性
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
凱瑟琳・曼斯菲爾/《花園派對》
阿爾貝・卡繆/《異鄉人》
愛瑞絲・莫道克/《大海,大海》
第八章 後現代
寇特・馮內果/《第五號屠宰場》
石黑一雄/《長日將盡》
道格拉斯・柯普蘭/《X世代》
麥可・謝朋/《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
第九章 後殖民
瑪雅・安傑盧/《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
J. M. 柯慈/《屈辱》
彼得・凱瑞/《凱利幫真史》
奇瑪曼達・恩戈茲・阿迪契/《半輪黃日》
第一章 兒童文學
路易斯・卡洛爾/《愛麗絲夢遊奇境》
A. 米恩/《小熊維尼》
阿思緹・林格倫/《長襪皮皮》
羅德・道爾/《巧克力冒險工廠》
茱蒂・布倫/《天長地久》
林利・多德/《唐納森牧場的毛毛狗》
密爾德瑞・泰勒/《黑色棉花田》
第二章 諷刺/社會評論
珍・奧斯丁/《傲慢與偏見》
赫曼・梅爾維爾/《白鯨記》
法蘭茲・卡夫卡/《變形記》
F・史考特・費茲傑羅/《大亨小傳》
約翰・史坦貝克/《人鼠之間》
喬治・歐威爾/《動物農莊》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羅貝托・波拉尼奧/《狂野追尋》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