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眠中邁向開悟
每個人都經歷過清醒、做夢、睡眠等意識狀態,
其中,睡眠最接近修行目標「三摩地」的境界。
瑜伽睡眠帶領我們穿越意識的四個狀態,
經驗生命從顯化到消融回歸的過程,
同時,無限擴大覺知,連結並經驗到與神合一的圓滿喜樂,
而它亦能成為直覺的活水源頭。
◎瑜伽睡眠是──
1.有意識地進入深沉睡眠。
2.沒有出現「快速動眼」的現象。
3.腦波呈現一至四赫茲的德爾塔波型。
4.同時又完全能覺知自己周圍的動靜。
.瑜伽睡眠和靜坐冥想都是通往開悟的道路,不同的是靜坐在清醒的意識狀態下進入開悟,而瑜伽睡眠則在深眠中邁向開悟,能夠完全自主掌控瑜伽睡眠經歷的「醒境」(清醒)、「夢境」(做夢)及「眠境」(深眠)三個意識狀態,進而達到《曼都基亞奧義書》中所描述的第四個狀態「圖瑞亞」(第四,Turiya)。
.瑜伽睡眠的基本原則是要「停駐於心穴」,僅僅要你進入心穴,不用任何其他配合的方法,也沒有觀想或感受,不同於「意守心穴靜坐法」,不必配合使用特定的咒語,用某種觀想,以及可能配合光明的感受等。
.瑜伽睡眠以類似死亡的攤屍式進行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隨著放鬆程度的深入、意識的穿越,慢慢切斷與身體、心和感官作用的認知連結。當我們對物質肉身的連結和執著被切斷,另一扇通往高意識、高頻率的連結之門就打開了。
◎練習瑜伽睡眠的基礎知識
首先,瑜伽睡眠是以仰躺的攤屍式(大休息)來進行,熟練後,有些練習雖然可以以靜坐的姿勢練習,但仰躺的攤屍式仍是最佳的練習法。
其次,在瑜伽睡眠的練習態度上,「放下、放下、再放下」是在瑜伽睡眠的練習引導中,最常說的字句。
在瑜伽哲學中,人在世間最大的幻象是將自己的身體當成我,一心相信身體就是我的全部,而最大的恐懼則是來自死亡,失去這個自以為就是全部的我的身體。
瑜伽睡眠是系統性的練習。真正所謂「瑜伽睡眠」(Yoga Nidra),其實只有穿越醒、夢、眠三個意識狀態後,進入心竅(心的洞穴)的那十分鐘,其餘的都只是瑜伽睡眠的準備練習。
◎練習瑜伽睡眠法的益處
以下是斯瓦米韋達.帕若堤分享的經驗:
1. 在長時間工作時,不論是站著或坐著,我都可以快速進入心穴內做瑜伽睡眠,獲得短暫休息後繼續工作。
2. 走動時,我常常會心絞痛發作,但我訓練自己避免依賴硝化甘油,即使正在馬路邊上,我也會在原地站著,然後進入心穴內減輕心絞痛。
3. 長時間教課或開會時,心絞痛也容易發作,我就暫停一、兩分鐘,坐在原地進入心穴內休息。我的心臟病史將近有三十年,而瑜伽睡眠就是我能夠勉力繼續講課的原因。
4.我在歐洲的學生以訪問我的方式,製作了一部教學的影片,片名是《汝即彼》(tat tvam asi)。有一段畫面是要我一面說話,一面沿著一排樹走。那個當下,我的心絞痛發作了,我選擇繼續講下去,就把背靠住一顆樹,然後說《奧義書》裡面提到樹幹內的汁液會往上流動的隱喻。即使我在講話中,也能同時進入心穴內休息,在現場拍攝的工作人員都不知道我心臟病發作。
◎運用瑜伽睡眠法來學習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表示,瑜伽睡眠法不是魔術,你還是需要先用正常的方式學習某一個科目,然後才進入瑜伽睡眠狀態。你早先在有意識狀態中所學習到的科目,是儲藏在那無意識的水庫中,現在要讓那個你所選擇的科目從無意識中浮現出來。你要採取的步驟是:
1. 已經把純正的瑜伽睡眠法練得純熟。
2. 有意識地學習某個科目時,要在身心都處於非常放鬆的狀態中為之,才能讓所學習、所讀到、聽到的東西,沉入到無意識中。
3. 進入純正的瑜伽睡眠狀態。
4. 輕輕地,非常、非常輕柔地,請那個你所選擇的科目從無意識中浮現到瑜伽睡眠的心地中。
5. 在瑜伽睡眠中觀察那些浮現到圖像、字句、音聲(假如是學習音樂或語言的話);注意,不要觸動到心地的其他部分;讓那個平靜心湖面上所起的波紋僅僅限於你要的波紋。
6. 當你所想要的圖像播放完畢,你自然會知道。
7. 有意識地躺著,保持放鬆。
8. 有意識地回想剛才所播放來自無意識心的聲音或影像。
9. 起身,有意識地把剛才學到東西的要點記下來。
10. 當你需要用在演講、使用那個語言、考試作答、寫文章時,讓心進入放鬆狀態即可,不要使勁去回憶。
這個需要能夠掌握:一、意識心,二、瑜伽睡眠,三、儲貯存在無意識中的知識,以及,四、找到這些層次之間溝通的管道。
◎本書架構
本書將先由斯瓦米韋達帶領讀者認識睡眠的本質,以及瑜伽睡眠的定義、目的、原理與練習要點,此為斯瓦米韋達歷年來的教導之集結。接者,由台灣喜馬拉雅瑜珈協會負責人陳廷宇老師,分享學習瑜伽睡眠的心得及練習步驟,內容詳盡而完整涵蓋了各個環節,包括了:鱷魚式呼吸法、關節與腺體的練習、緊繃與放鬆的練習、全身系統性放鬆練習、全身點對點呼吸練習、31點及61點放鬆練習、四個意識中心點的穿越、嗡字功法、五大元素淨化法。
作者簡介: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
來自喜馬拉雅山的瑜伽大師、禪修者、詩人、學者、心靈導師。1933年出生於印度一個哲學思想濃厚的梵語家庭,自幼在家中學習,未入讀過正式學校。九歲時即能為人講授帕坦迦利的《瑜伽經》,並能應聽眾要求,引用四部吠陀經中的任何一句做即席演講。十四歲起,就廣受各方邀請,在印度的大學巡迴講授梵文哲學經典。
斯瓦米韋達先後獲得倫敦文學學士、倫敦文學碩士、荷蘭文學博士學位,接著開始前往世界各地講學,足跡遍及歐美亞非各大洲。他對世界各個主要宗教的歷史根源和教義,均有相當程度的研究,熟稔十七種語言,擅長引導不同信仰以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們體驗靜坐。
1981年,斯瓦米韋達接過上師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的衣缽,成為北印度瑞斯凱詩(Rishikesh)道場的負責人。1992年,他接受剃度,正式成為出家僧人。1996年,他在瑞斯凱詩成立了斯瓦米拉瑪禪修學院(Swami Rama Sadhaka Grama),接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學生。多年來,提倡對禪定做科學的探索,並與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合作,在神經生理學領域進行了大量實驗。
2015年7月14日凌晨,斯瓦米韋達在印度學院中安詳離世,回歸永恆的靜默。
斯瓦米韋達在臺灣出版的系列書籍有:《印度瑜伽實修精要:精通冥想與調息的關鍵》、《哈達瑜伽:從體位法覺知身心,調息而後禪定》、《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地圖》、《瑜伽修行語錄:雖然默默無言,卻又道盡一切》、《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夜行的鳥》、《瑜伽就是心靈修行》。
陳廷宇(Divya)
資深媒體人,公視製作人、主持人,紀錄片《漂泊》、《征戰北極圈-冰與火之道》導演,製作過許多入圍及得獎的深入專題報導,在媒體人身分之外,也是台灣喜馬拉雅瑜珈靜心協會的創辦人及理事長,長期分享喜馬拉雅瑜伽傳承的智慧,如瑜伽睡眠、靜坐冥想等,二十多年前在追求真相的路上,首次在荷蘭遇見了靈性導師斯瓦米韋達,這才知道所謂真相是和真實的自己相遇及經驗宇宙智慧的過程。
多年來,她籌辦過無數的工作坊與靜默營,與許多資深老師一同引領學子們進修學習。她的教學風格和藹可親,幽默且慈悲的特質總是動人心弦,沉稳、溫柔的嗓音能讓人感到全然的放鬆與靜定。不管是初識或熟識者,總能從她身上感受到無限的愛與接納。
著有《遇見喜馬拉雅山的大師》、《愛玩躲迷藏的孩子──八個心碎父母的故事》、《黑幼龍慢養教育》、《真誠的動力》、《曠工的兒子》、《神達98/2維他命計畫》等書。
專屬信箱:tinyuc@gmail.com
譯者簡介:
石宏
國際喜馬拉雅瑜珈禪修協會執行長,以及資深老師斯瓦米韋達授權之啟引老師。
石宏老師擁有深厚的佛學及瑜珈哲學底蘊,為華文界翻譯喜馬拉雅瑜珈傳承的重要譯者,教授經典深入淺出,令人如沐春風。譯有斯瓦米韋達在臺灣出版的所有書籍,以及《走向靜默,如你本來》、《大師在喜馬拉雅山》、《王道瑜伽》等書;著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記》(台灣明名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第1章 我經驗到的瑜伽睡眠:往內的覺知(節錄)
我第一次的超感官覺知經驗,大約發生在七歲的時候。
我的父親遺失了他的皮夾,裡面有筆可觀的現金。他覺得應該是遺失在一個公共飲水池附近,他路過喝水時掉了下來。當他回去原地,卻找不到皮夾。這個損失很大,因為他需要用到那筆錢。
他有個煙燻色的鏡子,我隱約知道那是他用來做某種特殊心術訓練的工具,這應該是跟他的上師(某位斯瓦米希瓦難陀,這又是另一個故事)學來的一種法門。父親決定用超感官覺知的方法來找尋皮夾的下落,因此需要一個靈媒。
在家裡,我被公認是絕不說謊的(當然這有些許過譽了),因此,父親認為我的心念夠純淨來做這件事。一天早上,他結束例行的靜坐後,把一塊粗麻布的小墊子鋪在地上,將鏡子掛在牆上,然後要我在墊子上以金剛坐姿跪坐,望著鏡子。那時,我已經跟著他靜坐了幾年,所以保持靜止不是問題。
父親坐在我身後,拉著我雙手的中指,開始用他兩手的拇指輕輕地揉著我的兩個中指,慢慢地拉著我的手指劃圈,叫我專心凝視煙燻色的鏡面。我在鏡中僅能依稀見到自己模糊的影像。
他開始要我回答問題,第一個問題當然是「他在哪裡遺失皮夾」。我開始看到「影像」,不是肉眼在鏡子中所見,而是在心中看到。我告訴他,他是路過某某街角一處公眾飲水池停下來喝水時,皮夾從他的口袋中滑了下來。
下一個問題是,它被誰撿拾走了。我告訴他,是被德拉頓城(Dehradun)裡果菜市場中的某某菜販給撿拾走了。第二天,父親到果菜市場找到那個人,他也承認撿到皮夾,可是他依「拾者得之」的風俗習慣,堅拒歸還。
那個早上,父親讓我坐在煙燻的鏡子前的過程,將近兩個半小時之久,他還要我向某些特定的吠陀聖者求教,問了許多問題,也都接收到回答,但是這部分的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
那個時候大約是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一年間,正是二次大戰期間。父親就要我去「看看」戰事的情形。範圍這麼大,我哪知道該去哪裡?無意中,我碰到了一個情景,告訴父親,有艘德國船隻被擊沉了。那個影像是在一個混濁泥污的海洋中,那時我完全不明白為什麼大海會有泥污。
十二年之後,我十九歲時,要從孟買搭船離開印度遠渡重洋,才第一次見到海。它是藍色的,不是泥污的。所以我所見到的「影像」都是自己的想像力所捏造出來的,至少我當時是如此以為!
出國幾年之後,我去到南美洲的蓋亞那(當時分屬英國和荷蘭的殖民地,現在分別成為蓋亞那和蘇利南),亞馬遜河及奧里諾科河兩條洪流在此流入大西洋,帶來巨量泥沙,海岸外面好幾公里範圍內的海水都是混濁的。那時我大約二十六歲,在蘇利南的朋友帶著我去各地遊歷。有一天,我和當地的地主站在蘇利南的河流入海處,他指給我看不遠處有艘沉船,它是在二次大戰期間被擊沉的德國船。忽然間,我覺得幼年時見到的污濁海水和德國沉船的影像,是在預言自己的未來。
***
小時候,我從四歲半直到十三歲開始到處巡迴演講為止,是個密集學習的階段。我不只要深入學習古梵語和吠陀文法,還要學習既古老又難懂的種種哲派、阿育吠陀、治國論、古代律法、天文、史詩,還有像是《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往世書》之類的聖典,當然深奧的《吠陀經》(Veda)典籍更是需要深入學習。除此之外,我還要學習少許現代的科學。即使在其後的三年,我跟著父親到處旅行時,這種學習也沒停過。
我從不需要依賴任何老師。每讀了一段文字,我就進入內心世界,去找在那裡的老師來指導我。那個時候,遠古的聖人和喜馬拉雅的大師在我的心中是一樣的,我的這個看法直到今天都沒有改變。
我出遠門到外地講學時,父親總是會打包幾百本書帶上火車,好讓我的學習不會中斷。我記得每到一地,他就要打開裝書的箱子,然後在離開時再重新打包裝箱。父親從不教我,我要教自己。或者說,冥冥中有些莫名的力量在教我。我只要打開經文,它就會自動把它的奧祕展現給我。
我在外地的每一個停留處時,下午三點到五點是開放給個別人士前來問訊。我記憶中,自己對於人家提出的問題從來不會答不出來,因為答案自然會從內在深處湧現。我經常會利用從醒著進入睡眠的這個階段,做到兩件事:一、「看見」新的經文,可是我從來沒把它記錄下來,所以這些都丟失了;二、「看到」或「聽到」我將要做的演講。
在白天,父親因為對我沒有信心,總是會要求我把明天晚上要發表的演講先筆記下來。我對此一直有抗拒感,但是我很怕他,所以不敢違背他。可是,我只要來到聽眾面前,就能依照我前晚入睡時所「看到」、「聽到」的內容來演講,或者我會問主持人,他要我說什麼,或者請他從《吠陀經》隨意引一段經句,然後我即席開講。
我不能說自己是如何學到這些本事,從直覺產生的知識是無法學到的,它是從內在冒出來的。這個時候,我已經讀過「瑜伽睡眠」(Yoga Nidra)這個詞,卻不知道幾乎每天晚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就是這件事。
我從來沒有對父親提過這件事,這是我的祕密,而父親每次總是對我的能力吃驚不已。
成年以後(老實說我無法區別童年和成年後所經驗到的有何不同),偶爾我會同意為人指點迷津,我不用閉目就進入一種「清醒禪定」的境地,然後可以「看到」答案。這個境地和我擔任父親靈媒的經驗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沒辦法把其中的差別講清楚
。
自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能感受到喜馬拉雅的大師在指引我。
(略)
***
這裡又是另一個發揮創造力的經驗。
我從不來計畫未來。人為的計畫太費勁,總是有掙扎。天意比較容易跟從,它們自自然然就發生。
話說多年前,我首次離開印度,受邀前往東非,在哪裡待了一年多。然後,一九五三年,我到了英國,那時只懂少許英文單字,會一點零星的句子,才剛開始努力學習英語。但是,這在英國是不夠用的,尤其不到能夠用英語來演講的程度。一開始,我只能為倫敦的印度人團體用印地語演講。
為了學好英語,我付費參加一個當地理工學院的英語班。我從來沒有上過學,對於課堂是怎麼一回事,完全沒概念。過去我學習所有知識,包括六、七種語言,使用的方法和這種教學法完全不同。我只上了一堂課就退出,此後再也沒有上過這種課堂學習。
我在倫敦待了不到六個月,就決定去德國漢堡。我在那裡租了一間房,住了兩個月。我一本英文書籍也沒有帶,跟我作伴的只有那本商羯羅阿闍黎(Shankaracharya)為《梵經》(Brahma-sutra)所寫的釋論。《梵經》在吠檀多學派的地位,就猶如《瑜伽經》之於瑜伽學派般地崇高。
那兩個月裡,我只在每天晚上就寢時躺在床上,利用由清醒轉入睡眠之間的過渡期來學習。大多數人把這段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不受控的胡思亂想或幻想上面。我利用這段時間從事創作,可以隨心所欲地把它的時間延長。
我躺在床上,觀想我將來想要在倫敦用英語發表演講的某個廳堂,我見到自己站在聽眾前面,開始說,例如:「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今晚的題目是:印度人對神的概念。」然後字句自動會在心中流現,不知不覺中,整段演講就成形了。
問題是,到了早上,我們會把前晚成形的東西給忘掉。因此,我們應該利用早上從睡眠轉化為完全清醒的過渡時段,把整個演講的流程清晰地在心中再跑一遍。那你真正在演講的時候,就絕不會忘記,這些字句會自然不費力地流出來。
我用這個方法在兩個月之間構思了四十段演講。所以我真正是躺著學會用英語演說的!完全不用花費精力去課堂上課。這些「靈感」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我從不去追究。我知道是喜馬拉雅的大師們在指導我。
所以,是喜馬拉雅的大師們教我用英語去演講,他們非教會我不可,因為我是在為他們服務!
兩個月後,我回到倫敦,借住在當地印度僑民會會址所在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房子內,然後宣布我將在此地開課。大家以為我會如常以印地語講課,誰知道我是以流利的英語開講。
「什麼?小學士君,你去德國做什麼?是否在那邊上學讀英語?」我只能含糊其詞地回答,因為我無法把這「法門」教給別人。其實哪有「法門」可言?該有什麼境地,它就是自然而然來到的。後來我才學到,原來這是「天恩」。
***
其後幾年間,人生的種種責任接踵而來。我先是到中美洲蓋亞那定居,服務人群,結婚成家。一九六二年,我的第一個孩子誕生。經常有人問我:「你未來有什麼打算?」我的回答一向都是:「該來的就會來。」一定有很多人聽了會搖頭嘆息:「這位看來很有責任感的新婚年輕人在說什麼?難道他對未來沒有打算嗎?」
其實內在的那個我,一直在等聖人的呼喚。如同我先前所說,「我從不計畫未來。人為的計畫太費勁,總是有掙扎。天意比較容易跟從,它們自自然然就發生。」
有一天,我在當地道院學校的午休時間,回到我們居住的小屋中,我躺著處於一種非睡眠的睡眠狀態(我從小就會這個本事了),接收到自己的任務。四十五分鐘之後,我從臥房內走出來,對我親愛的妻子宣布:「我現在要去英國。」
「什麼?這麼突然?」
「是的。」
我連機票都買不起,可是一旦天意已定,就自然會給你法子。於是,我在倫敦於一九六五年取得文學士文憑,一九六六年取得文學碩士,一九六七年在荷蘭完成論文,得到文學博士學位。接著,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直接任命我為副教授教導梵文,而我連履歷表是什麼都不知道,也根本沒有正式申請職位。我將妻子和兩名女兒從蓋亞那接到美國定居,在大學教職員宿舍住了兩年後,買了我們自己的家。
接下來的期間,我必須把真正的我在大眾面前藏起來,可是內心仍然每一步都聽從那個指引而邁進,我無法對人解釋這一切都不需要我介入,是自然發生的。
我們搬到美國兩年之後,我的上師出現了,然後一切又回復到我原本的個性,我原本的人生目的。他教我做放鬆法、瑜伽睡眠法。噢,原來這就是我在書本中讀過的放鬆法和瑜伽睡眠法,而我小時候早就會了。這些我都很熟悉,但是有一點不同,在大師的指導下,除了學會一些技巧層面的東西,還會進入更深的瑜伽睡眠層次。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用這些技巧而進入瑜伽睡眠,所以懂得技巧也是很重要的。
其後,更深的瑜伽睡眠境地變成了我平常所處的境地,我慢慢發現,這個境地還有別的應用方式,然後我又不再需要使用到技巧就可以進入更深境地。這時,技巧唯一的用途,是拿來教導還沒有辦法直接進入這個境地的人。
就如同靜坐的功夫進步到某個階段,就一定會發生一個現象,那就是任何原本需要長時間做的功夫,到此時所要用到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其次,我可以直接、毫不費力地進入某個想要去到的境地,不用經過那些開始和中間的步驟。
不久後,我發現自己不用躺下來,也可以進入瑜伽睡眠境地。我學會把瑜伽睡眠法應用到許多其他的目的上。例如,要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重要決定、對哲學經典裡文字的困惑找出解答等。因此,瑜伽睡眠法可以成為我們直覺的活水源頭。
要做到這個地步,我們要先躺下來。或者使用漸進的一步一步方式,或者,如果是已經學會運用天恩的人可以直接進入,你把要問的問題置於腦後,不要刻意地去想它(這一點非常重要),然後進入瑜伽睡眠的洞穴中(我很難說清楚這個洞穴要怎麼進入,你必須要找到一位合格的導師帶你進入)。此刻,你心中沒有任何有意識的念頭,然而,當你從這個境地出來時,答案會自然浮現在心中,就像是無中生有一般。
記得,有一次我讀到聖人威亞薩(Vyāsa)為《瑜伽經》所寫的釋論中,他引用了另一位大師的權威言論,但是沒有註明出處,我想找出原文,可是花了幾個月翻遍了各處,就是找不到,最後我暫時停止這種漫無止境的搜尋。有一天,我躺下來,進入了那無眠而眠的狀態。突然間,我從「睡眠」中醒過來,伸手摸向床邊那排書架,抽出摸到的第一本書,隨意翻開,咦!原文就在眼前。
練習瑜伽睡眠法,乃至於只練其中簡略的步驟,對我自己的健康問題都有很大的幫助。譬如說:
1.在長時間工作時,不論是站著或坐著,我都可以快速進入心穴內做瑜伽睡眠,獲得短暫休息後繼續工作。
2.走動時,我常常會心絞痛發作,但我訓練自己避免依賴硝化甘油,即使正在馬路邊上,我也會在原地站著,然後進入心穴內減輕心絞痛。
3.長時間教課或開會時,心絞痛也容易發作,我就暫停一、兩分鐘,坐在原地進入心穴內休息。我的心臟病史將近有三十年,而瑜伽睡眠就是我能夠勉力繼續講課的原因。
4.我在歐洲的學生以訪問我的方式,製作了一部教學的影片,片名是《汝即彼》(tat tvam asi)。有一段畫面是要我一面說話,一面沿著一排樹走。那個當下,我的心絞痛發作了,我選擇繼續講下去,就把背靠住一顆樹,然後說《奧義書》裡面提到樹幹內的汁液會往上流動的隱喻。即使我在講話中,也能同時進入心穴內休息,在現場拍攝的工作人員都不知道我心臟病發作。
大約在同一個時期,我發現了另一個很有用的瑜伽睡眠的應用途徑。我剛到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第二天要出席市政府安排在當地著名大教堂舉行的一場很重要演講。
我告訴接待者:「我不會說義大利文,可是很希望能在次日的演講中穿插一段靜坐導引。」
他說:「沒問題,我會為你翻譯。」
可是,除非我完全沒辦法說當地的語言,我向來不太喜歡由別人幫我口譯靜坐導引。因為這麼一來,我進入靜坐時語音的音頻就打了折扣。靜坐導引的人最好要經過特別訓練,聲音要能夠傳遞靜坐的狀態,不只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而已。
我說:「我們試試另一個辦法。」
於是我躺下來,進入大休息式,讓他坐在椅子上。
我說:「我會一句一句講,你就直接講出義大利語的翻譯。」
我們如此做了一次後,我謝謝他的幫忙。臨走前,他建議我們明天去演講之前可以再做一次。我說,不必了。他走後,我繼續做大休息式,在心中把義大利語的句子再溫習一遍。
第二天,我引領出席的聽眾做了一次二十五分鐘的靜坐,全程用義大利語進行。
第三天,在另一個地點,我已經能夠用義大利語簡短地解釋了瑜伽哲學。此後,我能逐漸增加義大利語演講的長度,因為我已經了解了這語言的結構。
這麼多年以來,我過著極端忙碌的生活。我自己有個家庭要顧,要經常去世界各地講學和大家見面,要為上師的使命奔波,要寫書,要解答各國友人和學生的疑問,要募款,要處理協會的行政事宜,要找時間靜坐,同時要跟糖尿病、心臟病對抗。
所幸,我得到瑜伽睡眠法之助,能夠將自己的睡眠時間壓縮到每二十四小時只睡三個半小時。我小時候讀過,瑜伽大師只需要睡三個半小時。我的上師也對我說過,他只睡三個半小時就夠了。我的心願就是要做到跟他們一樣,因為勤練瑜伽睡眠法以及交替鼻孔呼吸法,我終於做到了。
在養身方面,我發現每當受到干擾,我立即會感到昏昏欲睡。所謂的干擾是:一、任何餘留的慍怒感,二、違背梵行的念頭,三、如廁後,四、進食後,五、任何負面的情緒(它總是會消耗你生理和心理的能量),六、其他某些特定的念頭和行為。當受到干擾時,我就靠著做簡易的瑜伽睡眠法和交替鼻孔呼吸法來克服。
(略)
第1章 我經驗到的瑜伽睡眠:往內的覺知(節錄)
我第一次的超感官覺知經驗,大約發生在七歲的時候。
我的父親遺失了他的皮夾,裡面有筆可觀的現金。他覺得應該是遺失在一個公共飲水池附近,他路過喝水時掉了下來。當他回去原地,卻找不到皮夾。這個損失很大,因為他需要用到那筆錢。
他有個煙燻色的鏡子,我隱約知道那是他用來做某種特殊心術訓練的工具,這應該是跟他的上師(某位斯瓦米希瓦難陀,這又是另一個故事)學來的一種法門。父親決定用超感官覺知的方法來找尋皮夾的下落,因此需要一個靈媒。
在家裡,我被公認是絕不...
推薦序
認識真正的瑜伽睡眠
在瑜伽睡眠練習的課堂中,往往進行不到五分鐘,就聽到有學員開始打鼾,有的人全程一直睡到練習結束,直到聽見旁人起身的聲音才醒過來,然後依依不捨地爬起來。很多人抱怨自己的睡眠品質不好,很不容易入睡,會認床,無法和別人同寢室。結果,在瑜伽睡眠課堂中,自己的空間只有一張瑜伽墊大小,睡在不熟悉環境的硬地面上,緊鄰自己躺著的都是陌生人,雖然如此,卻能很快入睡且睡得香甜無比。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難道他們是被催眠了不成? 瑜伽睡眠不是催眠,在練習時的基本要求是「不要睡著」,學員要在心中作意:「我不會睡著」。可是,很多人在練習時會撐不住而睡著,或者需要極力保持清醒。這可見得大多數人對於睡眠這件事作不了主。不該睡的時候睡,到了該睡的時候睡不著。瑜伽大師就不同了,他不但想要入睡時可以立即進入深眠境地,更有本事的是他可以決定要睡多久,要睡到幾點鐘,到時自己就會醒來。換言之,他可以作得了自己的主。
什麼是睡眠?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它占去了一般人三分之一的生命,而且長時間睡眠品質不好或者睡不夠,會引起種種生理和心理的失調。睡眠的過程和死亡近似,知道並掌握睡眠的過程,有助於我們認識死亡,消除對死亡的恐懼,管理好自己臨終的過程。更要緊的是,每個人都經歷過三種意識狀態:清醒、做夢、睡眠,其中,睡眠是最接近修行目標三摩地的境界。但是,睡眠並不是三摩地,然而,斯瓦米韋達說,精通了真正的瑜伽睡眠,三摩地就只有一步之遙。
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睡,所有的生物,從人到螞蟻到植物都會進入睡眠。雖然我們會睡,卻未必能講得清楚什麼是睡眠。學術上有的說睡眠是一種生理狀態,有的說是生理和心理狀態。有的說睡眠是意識的暫時中斷,有的說是意識的降低。大多數觀點都同意在睡眠中知覺變弱,身體放鬆、活動減少,心律和代謝率下降,是修復身體所不可或缺等等。
傳統印度各派哲學對於什麼是睡眠,有好幾種不同的理論,但是並非彼此矛盾,而是互補的。這些理論往往和普通人對於睡眠的認知大不相同。例如,我們主觀認為人在沉睡中心念不會起作用,因為我們睡醒後能依稀記得自己做過的夢,但是對於深沉睡眠階段則一無所知。《瑜伽經》則主張,人在沉睡時心念仍然起作用,此時是「惰性質性」(tamasic guṇa)的心念凌駕,不是沒有心念,而是心念所依緣(所抓住)的是一種「沒有」(abhāva)的認知。換言之,沉睡時不是心念不在,而是心念掛住了「不在」。這是一個很微妙的概念。
斯瓦米韋達說,印度千古以來對這種邏輯論證有過不知多少爭辯。註釋《瑜伽經》最權威的聖人威亞薩(Vyāsa)則說,睡醒後知道自己睡了一個好覺,就證明即使在沉睡中,心念仍然有活動。他完全不提「是否因為醒來後感覺到身心狀況,才知道是否睡了個好覺」。
《瑜伽經》開宗明義對瑜伽的定義是:心地與心念之「滅」(nirodha)。既然睡眠是一種心念,是心念就應該要滅,那麼要到達瑜伽最高三摩地的境地,豈非必須要做到夜不睡覺的「不倒單」不成? 筆者認為不必如此。首先,古今中外的大師們好像沒聽聞過從不睡覺的,只不過他們需要的睡眠時間比常人少。其次,《瑜伽經》的意思應該是,能克服屬於凡夫睡眠的那種心念,才能進入三摩地的境地,或者說,在三摩地的境地中要摒除睡眠心念。即使是大師出了三摩地,也需要用到心念,要用到五官,用到思維,用到記憶,以及用到睡眠(不過沒有顛倒和夢想的心念)。
吠檀多(Vedānta)哲學則說,睡眠是所有生靈在精神上再度融回到共同的源頭,回到「梵」的喜樂境中,只剩下一個「是」或者「在」的狀態,一切合而為一,不再有個體與對立的概念。這也就是最高三摩地的境地,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和喜歡睡覺的原因。大師們常說,睡眠與三摩地只有一線之隔。不過,我們凡人在睡眠時不覺,所以錯過了。所有生靈要進入睡眠,除了是在對應日夜循環之外,更是在對應宇宙的生滅循環。因此,我們在睡覺的時候,宇宙世界消沉了,所有的成敗得失、憂傷煩惱都消失了。
本書也收錄了斯瓦米韋達講授吠檀多的「觀自性」(ātmatattva-avalokanam),這是非常殊勝的一個吠檀多實修法門,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以、也應該做,睡眠時也不例外。他說,任何生物,不論是人或是螞蟻乃至植物都會睡覺,但是在睡著之際,都必須先經歷到這個觀自性的境地,才能真正睡著。換言之,失眠的人無法進入這個境地,所以睡不著。他教我們把這個法門用到睡眠上,觀察自己入睡的過程,觀想把意識由遠至近、由下至上引導至心窩喉部一帶,讓身體意識消失,然後就會自然平順地滑入睡眠境地。這就把吠檀多和《瑜伽經》中的法門完美銜接起來。讀者請細讀,試著去做、去體會。
在印度哲學裡,人類與動物都需要四種基本的欲望:食物、睡眠、性、自保。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滿足,沒有適當的節制,就會造成身心的失調。現代人大多覺得自己的睡眠品質不佳,在本書中,斯瓦米韋達提出了幾個提升睡眠品質的具體方法,例如:節制口腹之欲以減少粗重感;改善性生活以防被性慾影響;改善情緒,多培養正面情緒來沖淡負面、破壞性的情緒。
他特別提出要把握住心識的轉折點,入睡和醒來之際是心靈修行不可放任的兩個轉折時刻,如果能配合某些祈禱,能有很大助益。在這其中,臨睡時分尤為重要,因為入睡時的最後一念或情緒狀態,就會是第二天早上醒來後的第一念或情緒狀態。所以他的主張是:一日之計在於夜。不過,他告訴我們,練瑜伽睡眠可不是為了改善睡眠品質。
那麼,究竟什麼是瑜伽睡眠?
「瑜伽睡眠」這個名詞是從梵文yoga nidrā 直接翻譯而來。筆者曾經考慮過是直譯為「瑜伽睡眠」或是「睡眠瑜伽」,二者看似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有細微的不同。原文是瑜伽放在前面,睡眠在後。這符合斯瓦米韋達的解釋:瑜伽睡眠是瑜伽大師的睡眠法。他還透露另一個神祕的說法,yoga nidrā 是一位在「梵」中的女神,有時候稱為Saumya(柔美的),他在世時曾經要大家持誦一個「薩鄔迷亞」(Saumya)咒語禱文來穩定心緒(見本書全文),但是他當時並沒有解釋這和睡眠瑜伽的關係。這就把睡眠瑜伽變成了頌禱! 哪需要什麼這樣那樣的技巧?
今天在西方,「瑜伽睡眠」被直譯為「Yoga Sleep」,這當然好。不過,也有人認為需要用一個聽起來比較科學的名詞,就稱它為「Non-Sleep Deep Rest」,意思是:非睡眠深層休息,縮寫為NSDR。筆者淺見以為,這跟瑜伽睡眠的本意似乎並不完全符合。
如果依照斯瓦米韋達的「科學定義」,他所謂的瑜伽睡眠要滿足四個必要條件:
1.有意識地進入深沉睡眠
所以瑜伽睡眠並不是「非睡眠」,它仍然是睡眠,不過必須在有意識地狀態下進入深眠。重點是:一、有意識地進入,不是迷迷糊糊地入睡;二、直接進入深沉的睡眠,而不是經過淺眠或是夢境再進入深眠;三、要持續停留在深眠階段,不是淺眠、深眠、夢境輪替。
2.沒有出現「快速動眼」的現象
出現了眼球快速轉動的現象,則表示進入了夢境,所以在瑜伽睡眠中不會進入夢境。
3.腦波呈現一至四赫茲的德爾塔波
這是比較計量化的一個定義。我們日常在醒著的時候,心念不停地運轉,腦波是貝塔波(每秒振動波幅十三至三十次)。當身體開始放鬆,但還沒睡著之前,腦波是阿爾法波(每秒振幅八至十二次)。進入淺眠階段是西塔波(每秒振幅四至八次)。德爾塔波(每秒振幅一至四次)是人在深眠境地時所呈現的腦波值,此時,一般的心念作用都處於靜止狀態,但又不是毫無心念作用可言。嚴格來講,在到達德爾塔波的階段之前,都不算是真正的瑜伽睡眠,是屬於做準備功夫的階段。
4.同時又能完全覺知自己周圍的動靜
這表示,儘管在生理上表現出來是處於深沉的睡眠狀態,但心識仍然保持清醒。我們的感官在覺知到任何外來的音聲、光線、冷熱等刺激時,腦波必然會產生較高的波值,有可能是貝塔,乃至更高頻(三十赫茲以上)的伽瑪波。瑜伽大師既能覺知周圍的動靜,又能同時保持腦波為德爾塔波,他的感官處於休息狀態,但是覺性沒有陷入昏沉,這是瑜伽睡眠神祕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時下一般在講瑜伽睡眠,幾乎都是側重於放鬆和休息,但是斯瓦米韋達在上述定義中則完全沒有提到,這是因為放鬆和休息是進入瑜伽睡眠境地所必經的過程,可能僅止於阿爾法波,最多做到西塔波,它們並不等於瑜伽睡眠。
在喜馬拉雅瑜伽傳承,要學習瑜伽睡眠整套的功法,開始是一系列各種放鬆法門,從簡單的緊繃及放鬆身體主要部分,到大休息攤屍式的放鬆法,進一步做三十一點或六十一點觀想法,做點對點呼吸放鬆法,然後觀想意識由頂輪到眉心輪到喉輪,最後停駐在心輪,無聲無息,沒有任何念頭,連平日所持的咒語都不會冒出來,整個過程可能長達兩個小時要能全程保持清醒,不能落入昏沉睡眠。
然而,斯瓦米韋達會說,那兩個小時並不是瑜伽睡眠,只有最後意識停駐在心穴時的那短短十分鐘,才是他心目中真正的瑜伽睡眠(當然要符合上面定義的四個條件),其他時間都是屬於準備功夫。因此,放鬆、休息並非瑜伽睡眠所要追求的目標,他說自己去練瑜伽睡眠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終極的解脫。他也勉勵大家:
你學瑜伽睡眠的目的,不是用它來取代安眠藥。你學瑜伽睡眠,應該是為了認識「梵」的睡眠,好讓你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睡眠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你睡眠的內涵會因而變得豐富,因為它現在和源頭活水接上了,在那裡就和宇宙、和那超越定義且無法以言語表達的「梵」連上了。
瑜伽睡眠基本上就是一個前面說的「作得了主」的問題。在無夢的深沉睡眠中仍然保持清醒,仍然有覺知。是誰清醒,誰覺知? 那就是無論在白日活動中、在夢中、在沉睡三個境界中,一直在旁觀的、不動搖的那個,我們用文字來描述它,就成了一種概念,成了一個客體,然而,它是超越了概念,不是客體。斯瓦米拉瑪稱之為「永恆的見證者,就是Om」,是橫穿三境的主人翁。
禪宗的公案不需要這麼多的文字敘述,用一個簡單的故事就交代清楚了:
雪巖祖欽問高峰原妙:「日間醒著的時候,作得主嗎?」高峰答:「作得主。」
又問:「睡夢中也作得主嗎?」答:「作得主。」
再問:「深眠中無夢也無想,此時主人翁在何處?」
高峰一時答不上來,雪巖讓他不要再搞什麼學佛學法窮古窮今,只管餓了吃、睏了睡,睡好了精神抖擻,就問此時主人翁安在。高峰發願,從此就做個癡呆漢,只求在這件事上弄個明白。五年後,因為同房道友把枕頭推落地上所發出聲響而頓悟。
斯瓦米韋達說,在《薄伽梵歌》(Bhagavad Gitā)中,神主奎師那(kṛṣhṇa)一再稱王子阿周那(Arjuna)為「伏眠者」(Guḍākeśa),能夠克服睡眠的人。這不是指他不需要睡眠,而是他在日間、夢中、深眠境地都已經可以作主,具備資格跨入「第四」的三摩地妙境。
大多數人連日間醒著的時候都作不了主,就別談做夢和深眠境地了。老實說,如此程度而想要進入真正瑜伽睡眠的境地,的確是癡人說夢。斯瓦米韋達說,我們無異是企圖由一個鑰匙孔去窺伺神。雖然如此,做瑜伽睡眠的練習還是有一定的益處,若能窺伺到什麼,哪怕就僅只一瞥也是不負此行。事實上,瑜伽睡眠的「益處」多多,能得到多少,則視乎我們能深入到什麼程度。斯瓦米韋達在本書中提到許多親身體驗,不過,他提醒我們,不要因為這些功用而去練瑜伽睡眠,否則就像是為了運動而去練習瑜伽的體位法一樣。
本書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把斯瓦米韋達歷年有關睡眠和瑜伽睡眠的教導整理翻譯為中文,其中除了小部分曾經出版發表之外,其他仍然是被塵封的原文稿件。中文譯文早就完成多年,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書發行,幾乎難逃被塵封睡眠的命運。這次能夠出書,實在是中文讀者之福,裡面有太多太多的「好東西」,就等著讀者去發掘了。
本書第二部分則是台灣喜馬拉雅瑜珈協會負責人陳廷宇老師,過去帶領學員學習瑜伽睡眠的心得以及練習步驟,內容詳盡而完整涵蓋了練習的各個環節,對於練習瑜伽睡眠的朋友是一本可靠的操作手冊。
願喜馬拉雅的上師們祝福我們都能早日認出那位橫穿三境的主人翁。
認識真正的瑜伽睡眠
在瑜伽睡眠練習的課堂中,往往進行不到五分鐘,就聽到有學員開始打鼾,有的人全程一直睡到練習結束,直到聽見旁人起身的聲音才醒過來,然後依依不捨地爬起來。很多人抱怨自己的睡眠品質不好,很不容易入睡,會認床,無法和別人同寢室。結果,在瑜伽睡眠課堂中,自己的空間只有一張瑜伽墊大小,睡在不熟悉環境的硬地面上,緊鄰自己躺著的都是陌生人,雖然如此,卻能很快入睡且睡得香甜無比。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難道他們是被催眠了不成? 瑜伽睡眠不是催眠,在練習時的基本要求是「不要睡著」,學員要在心中作...
目錄
PART 1 斯瓦米韋達談瑜伽睡眠
第1章 我經驗到的瑜伽睡眠:往內的覺知
第2章 認識睡眠的本質
-心的活動現象
-清醒意識的睡眠法與三種質性
-控制睡眠
-入睡及睡醒的轉折
第3章 瑜伽睡眠的定義與目的
-瑜伽的宇宙論
第4章 瑜伽睡眠的原理
-瑜伽睡眠的理論
-《曼都基亞奧義書》中的瑜伽睡眠:深眠的五個特質
-瑜伽睡眠與「梵」
-瑜伽睡眠與覺知
-睡眠與死亡是同一件事
-瑜伽睡眠的準備功法與應用
‧專欄:《瑜伽經》與瑜伽睡眠
第5章 用瑜伽睡眠優化靜默
第6章 觀照自性與瑜伽睡眠
第7章 瑜伽睡眠與腦波實驗
‧專欄:睡眠腦波狀態簡介
第8章 睡眠瑜伽練習要點
PART 2 瑜伽睡眠實修指南
第9章 睡眠是來自宇宙母親的最佳禮物
-初識瑜伽睡眠
-以瑜伽睡眠克服死懼
第10章 潛入你的純意識
-意識的大海
-《曼都基亞奧義書》中的四個意識狀態
第11章 瑜伽睡眠實修功法
-練習瑜伽睡眠的基礎知識
-瑜伽睡眠練習的進步過程
-瑜伽睡眠的系統練習法
.鱷魚式呼吸法
.關節與腺體的練習
.緊繃與放鬆的練習
.全身系統性放鬆練習
.全身點對點呼吸練習
.31點及61點放鬆練習
.四個意識中心點的穿越
.嗡字功法
.五大元素淨化法
PART 1 斯瓦米韋達談瑜伽睡眠
第1章 我經驗到的瑜伽睡眠:往內的覺知
第2章 認識睡眠的本質
-心的活動現象
-清醒意識的睡眠法與三種質性
-控制睡眠
-入睡及睡醒的轉折
第3章 瑜伽睡眠的定義與目的
-瑜伽的宇宙論
第4章 瑜伽睡眠的原理
-瑜伽睡眠的理論
-《曼都基亞奧義書》中的瑜伽睡眠:深眠的五個特質
-瑜伽睡眠與「梵」
-瑜伽睡眠與覺知
-睡眠與死亡是同一件事
-瑜伽睡眠的準備功法與應用
‧專欄:《瑜伽經》與瑜伽睡眠
第5章 用瑜伽睡眠優化靜默
第6章 觀照自性與瑜伽睡眠
第7章 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