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親的足跡,看見眷村的時代記憶
歷史學者,亦是眷村子弟的蔣竹山,爬梳父親遷徙來臺的路線與日常生活物件,並透過蒐集過去與眷村相關報章雜誌與文獻、訪談曾住在眷村、與眷村相關的人士,完成這本認識戰後臺灣社會的眷村文化指南。
軍眷住宅,通稱「眷村」,這些散佈臺灣各地的特殊聚落,是國共內戰後軍民遷臺的落腳之處,也是漂泊者的家。它們不僅記錄了歷史遷徙的軌跡,更成為文化交融的縮影,承載著鄉愁與新生的希望。
《眷村時代》由歷史學者兼眷村子弟蔣竹山執筆,以個人的成長經驗為出發點,結合深入的歷史研究與口述訪談,從歷史背景、日常生活到今日的再現與保存,全面探索眷村的面貌。本書以豐富的報章文獻、訪談紀錄與精心整理的進階研究資源,重現了眷村文化的豐富性與複雜性,展示了這些消失中的村落對臺灣歷史與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眷村是國共內戰後大批軍民遷徙來臺的落腳之處。流連於家鄉與臺灣之間的這群人,擁著各自不同的際遇,與周遭互動、交融,凝成臺灣歷史與文化意義上特殊且不容忽視的一段記憶。
本書以眷村的「歷史背景」、「日常生活」、「再現眷村」、「口述訪談」、「進階研究」及「相關資源」六大面向寫成一個綜合的眷村文化指南;期望藉由此書,讓大家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眷村元素與歷史痕跡,並有興趣繼續深入瞭解眷村。
翻開此書,讀者不僅能穿越時空,感受眷村生活中的點滴故事,更能深入理解這段形塑臺灣社會與文化的珍貴記憶。讓我們一同走進眷村,找回那份屬於臺灣歷史的溫暖與驕傲。
★眷村冷知識:蒐集40個眷村關鍵字,了解你所不知道的眷村故事。
作者簡介:
蔣竹山
臺灣桃園人。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曾任東華大學人社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現任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研究興趣喜歡打破傳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塊分立之框架,主要方向為醫療史、新文化史、全球史、公眾史學。歷來除關注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在學院推動相關社群活動外,也對社會大眾推廣歷史普及與公眾史。
章節試閱
01 【軍眷住宅】
「眷村」這個稱呼在臺灣最早並不普及,當時多稱為「軍眷住宅」。 1952年11 月 15 日,一個名為「貝絲」的巨型颱風登陸臺灣西南海岸,造成了對南部嚴重的破壞,這次災害也讓人們重新關注軍眷住宅的安置問題。颱風來襲時,風速高達每小時95至100海里,情況極其危急,海軍基地的電線桿、樹木和房屋紛紛被摧毀。當時許多軍人家庭不得不在狂風暴雨中艱難奔逃,保護著老人和孩子免受風災侵害。
當時海軍高級官員,包括海軍總司令馬紀壯,親自冒著狂風慰問災區的軍眷和民眾,並與部隊、學校和艦艇的官兵一起參與救援行動。這場颱風被視為數十年來最猛烈的一次,導致189棟軍眷住宅被摧毀, 754戶家庭失去了家園, 40 多人失蹤或死亡,三百八十多人受傷。雖然人員和住宅損失慘重,但由於提前做好防颱準備,海軍艦艇幸運地未受到重大損失。
颱風過後,軍方立即展開慰問和救援工作,馬總司令於當日上午十點主持了災區會議,與各方討論災後的處置和重建方案,並安排了軍方和地方的聯合行動,快速恢復災區秩序。
這場颱風讓「軍眷住宅」的概念深入人心,並開始引發社會對這些軍人家庭生活的關注。此後,隨著時間推移和歷史發展,「眷村」成為了這些軍眷住宅的慣用稱呼,並逐漸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
09 【忠貞新村】
一群定居在桃園龍岡忠貞新村的老兵,曾在異國邊境浴血奮戰,忍受孤立無援的歲月。 1953 年,根據中美緬泰四國會議的決議,這些孤軍才從緬甸邊境撤回臺灣,結束了長達四年的叢林堅守。在那段時間,這些老兵經歷了無數次激烈的戰鬥,抵抗敵軍的壓迫,身處生死一線。然而,撤回臺灣後,他們的人生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亦面臨全新的挑戰與適應。
1954 年,這些撤回的孤軍被安置在桃園的忠貞新村,展開了他們在臺灣的新生活。然而,他們的撤離與安置,不僅是冷戰時期臺灣軍事戰略的一部分,也與「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現在稱為中華救助總會)的協助密不可分。「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成立於1950年,初衷是為了救濟因國共內戰流亡到臺灣及東南亞各地的難民與軍人。該會在國際紅十字會等人道主義組織的支持下,承擔了在東南亞安置國民黨流亡軍隊的重任。
這批孤軍原本是在國共內戰後,因國軍敗退緬北,為抗衡中共勢力而長期駐紮在緬甸邊境的殘餘部隊。他們在緬甸的叢林中存活多年,陷入長期的戰爭與流亡生活。隨著國際局勢變化,特別是在韓戰爆發和冷戰格局下,中美聯手牽動東南亞地區的戰略平衡,這些部隊成為多方勢力傾軋中的籌碼。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除了負責統籌撤離過程中的人道救援,還協助臺灣當局在桃園龍岡忠貞新村為這些孤軍安排安置點。忠貞新村成為這些老兵新的家園,他們在這裡安居樂業,儘管背負著戰爭的回憶和異鄉漂泊的歷史創傷,卻也開始了新的人生篇章。當年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每戶只有4.6坪的空間,房屋由竹子和泥巴建造,鐵皮作屋頂,村內設施簡陋,但他們仍堅強地生活了下去。前女游擊隊員毛慧斌曾隨軍撤退到雲南,並一度奪回部分縣城,直到最後彈盡援絕,不得不撤退。她們的行動甚至引發了緬甸政府的抗議,震驚國際社會,也因此促成了這些老兵撤回臺灣。
忠貞新村的前村長于正春回憶,這些戰士們在臺灣的生活起步艱難,最初他們被安置在新竹糖廠, 1954年才搬到忠貞新村。隨著「反攻大陸」的希望逐漸渺茫,老兵們也慢慢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部分人甚至擴建房屋或改行經商。
到了1993年,雖然周圍已建起許多高樓大廈,但忠貞新村的風貌依然保持不變,原本的住戶僅剩380戶。這些老兵的生活充滿挑戰,但他們的忠誠與勇敢精神始終不變。
16 【輔導軍眷飼鳥計畫】
1965年,軍眷家庭積極參與各種副業,並且自發組織起來從事生產活動。例如,在陸軍系統中,已有約一萬戶家庭從事副業,每戶每月的收入至少有二、三百元,有些甚至能達到一、兩千元。以桃園內壢的「自立新村」為例,該村正在推動一項「軍眷飼鳥計畫」,由陸軍軍眷管理處提供指導與輔導,進一步幫助軍眷家庭增加收入。
除了陸軍,海軍、空軍、聯勤、警總等單位也都有計畫性地推廣家庭副業,成效十分顯著。當時知名作家薇薇夫人在她的報紙專欄中也曾提到軍眷主婦在家庭副業中的繁忙情景:「絕大多數的軍眷婦女勤儉持家,靠著自己的雙手改善家庭生活。走進任何一個軍眷區,刺繡、編織、養雞、飼鳥等,幾乎每個主婦都有一份副業在忙碌著。她們幾乎沒有娛樂機會,更別提什麼休假旅行了。」
這段文字展現了當時眷村中軍眷主婦的勤奮與辛勞,她們透過副業的勞動,不僅改善了家庭的經濟條件,也承擔了家庭中的重要角色。
31 【麵粉】
1950 年代,美國援助臺灣大量的棉花和麵粉,這些物資不僅成為臺灣紡織廠的原料,也影響了當時的民生生活。棉花成為紡織業的主要材料,而麵粉不僅用作民眾的食用,連麵粉袋本身也有了特殊的用途。由於麵粉袋是用百分百的純棉製成,且材質是美國進口的「純白棉」,這些袋子被廣泛用來製作內衣、家常服甚至兒童的衣物。
隨著麵粉的進口,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也逐漸改變。 1950 年代,由於米價過高,政府和婦聯會等組織鼓勵民眾多吃麵食。 1953年5月6日,新竹縣的婦聯會、婦女會和市婦女會舉辦了一場為期兩週的「家庭婦女調製麵點講習會」,旨在教導婦女如何製作各類中式和西式麵點,從而推動麵食的普及。
講習會內容豐富,包括製作多種中式麵點如煎餅、蔥油餅、水餃、餛飩、饅頭等,以及西式麵包的製作技巧。課程共18小時,由資深師傅授課,僅收取兩元的報名費,材料費用則由學員與師生共同決定。這次講習會首次招收了四十名學員,受到了家庭主婦的熱烈歡迎。
01 【軍眷住宅】
「眷村」這個稱呼在臺灣最早並不普及,當時多稱為「軍眷住宅」。 1952年11 月 15 日,一個名為「貝絲」的巨型颱風登陸臺灣西南海岸,造成了對南部嚴重的破壞,這次災害也讓人們重新關注軍眷住宅的安置問題。颱風來襲時,風速高達每小時95至100海里,情況極其危急,海軍基地的電線桿、樹木和房屋紛紛被摧毀。當時許多軍人家庭不得不在狂風暴雨中艱難奔逃,保護著老人和孩子免受風災侵害。
當時海軍高級官員,包括海軍總司令馬紀壯,親自冒著狂風慰問災區的軍眷和民眾,並與部隊、學校和艦艇的官兵一起參與救援行動。這場颱...
作者序
市長序
桃園鄰近首都臺北市, 曾有許多軍事單位被派駐於此, 承擔戍守中樞的任務,也隨之建立許多安置軍民的眷村。這些遍布在城市各處的村落,曾是無數軍眷的家園,承載著從中國大陸遷徙來臺的艱辛與希望,不僅是許多桃園市民的共同記憶,更是臺灣戰後歷史的重要篇章。
本書作者從宏觀的歷史到微觀的個人故事,將眷村的故事娓娓道來。透過「大歷史」的梳理、「冷知識」的分享、「探究實作」、「口述訪談」、「研究課題」以及「眷村閱讀」等章節, 讓讀者以多元的方式更貼近眷村文化外, 同時也為學者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桃園市政府長期以來致力於保存與推展眷村文化, 除修復並保存過去的軍眷聚落外,也持續活化眷村場域, 設立眷村文化園區, 成立了全國性的眷村資源中心,辦理桃園眷村文化節活動等等, 使逐漸走下歷史舞臺的眷村, 以歷史價值與文化傳承為核心,重新轉化為城市文化發展的新動能。
本書的出版,提供了更豐富的參考資料, 正是我們推動眷村文化保存的重要一步。 眷村的過去,是我們共同的歷史;眷村的未來,需要我們共同創造,我鼓勵大家,透過閱讀這本書,一同走進這段珍貴的歷史,感受眷村文化的真諦。 讓我們共同努力, 使眷村文化在桃園這片土地上永續傳承。
桃園市市長 張善政
市長序
桃園鄰近首都臺北市, 曾有許多軍事單位被派駐於此, 承擔戍守中樞的任務,也隨之建立許多安置軍民的眷村。這些遍布在城市各處的村落,曾是無數軍眷的家園,承載著從中國大陸遷徙來臺的艱辛與希望,不僅是許多桃園市民的共同記憶,更是臺灣戰後歷史的重要篇章。
本書作者從宏觀的歷史到微觀的個人故事,將眷村的故事娓娓道來。透過「大歷史」的梳理、「冷知識」的分享、「探究實作」、「口述訪談」、「研究課題」以及「眷村閱讀」等章節, 讓讀者以多元的方式更貼近眷村文化外, 同時也為學者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桃園市政府長期...
目錄
市長序
局長序
前言
眷村時代大歷史
什麼是眷村?
眷村時代的臺灣社會眷村數量
早期軍眷住宅生活
眷村文化冷知識: 40 個關鍵字
制度/機構/組織
環境/醫療/衛生
日常生活
眷村學的探究與實作
設計—門融入眷村調查與策展的課程設計一檔眷村行動展
眷村桌遊趣
用 StoryMaps(故事地圖)製作數位的眷村故事網站
口述訪談與眷村記憶
眷村保存、多元文化、社會學分析
電影、紀錄片、影像中的外省族群
眷盟工作推動、眷盟刊物《眷村》
眷村生活、太武新村
眷村研究的 10 個課題
建築與文資保存
博物館與文資再利用
眷村生活空間
歷史發展與文化
眷村文學與眷村書寫
飲食文化
歷史記憶
教學應用
族群與國族認同
醫療與公衛
眷村閱讀大補帖
著作
研究資源
附錄
市長序
局長序
前言
眷村時代大歷史
什麼是眷村?
眷村時代的臺灣社會眷村數量
早期軍眷住宅生活
眷村文化冷知識: 40 個關鍵字
制度/機構/組織
環境/醫療/衛生
日常生活
眷村學的探究與實作
設計—門融入眷村調查與策展的課程設計一檔眷村行動展
眷村桌遊趣
用 StoryMaps(故事地圖)製作數位的眷村故事網站
口述訪談與眷村記憶
眷村保存、多元文化、社會學分析
電影、紀錄片、影像中的外省族群
眷盟工作推動、眷盟刊物《眷村》
眷村生活、太武新村
眷村研究的 10 個課題
建築與文資保存
博物館與文資再利用
眷村生活空間
歷史發展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