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遇到甚麼樣的老師,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業」總是真實不虛地貫徹自己的記錄。
你永遠不會知道誰是你的老師,直到你知道你知道了。這就像是一個偶然,卻可以追溯出許多的因緣,一次契機,一回相遇,一段談話,任何彷彿相關卻又不具體有關係的轉折,忽然就知道了。此時,你明白,這不僅僅是當下的知道,卻是累積了許久許久,還要發酵許久許久,你才心甘情願地知道。
「尋找大師」是門重要的人生課題,有的人不自覺,也有人敲鑼打鼓地找,然而在西藏卻是打從出生就變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任何人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傳承並且有標誌鮮明的「頂頭上師」,至於,關起門來修行的「師父」,那就只有自己與師父雙方知道了,這也是藏傳佛教被當作「密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是「一對一」教學,決不容許外漏。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兩項,其一是資質各異,每個人需要叮嚀的進程絕對無法相同,為免造成彼此的干擾,最好保持嚴密三緘其口的原則;此外,這也是杜絕爭風吃醋的乾淨俐落法門。
因此,除了天知地知,在無人知曉的狀態下,這位「頂頭上師」幾乎是掐著我的生命行走的那把鑰匙,拿錯了,或者用錯方向,都一樣毀。
聽起來很恐怖,但還可能會更恐怖。
最恐怖的部分,並非是誰陷害了我,而是「我」在生命的歷程中不斷地殺死自己。我也經常狠命地將師父當兇手捉拿,這師父若沒有兩把刷子,早就被千刀萬刮了。做徒弟,通常是先把師父捧上天,緊接著又反覆在信不信任的油鍋上煎熬彼此。老師若不「置之死地而後生」,就無法讓你重生,然而痛不欲生的當下,又怎能去品味預知重生的喜悅呢?當然是五味雜陳地怨恨滿腹,修養差的,就每天放鞭炮啦!
想想看,收一個徒弟,若不先好好地修理,如何讓他受教?而最首當其衝的修理,就是讓學生「認清自己的真面目」。
尋找大師,同時,更是尋回自己的歷險記。
作者簡介:
陳念萱 (Alice N.H. Chen)
一九五八年生於嘉義空軍眷村,華興育幼院畢業。遊歷大江南北,足跡遍及各大洲,見聞多方,交遊廣闊,筆下多有人情奇趣。因緣從藏傳佛教尊貴上師學習佛法,作品廣泛影響感動許多讀者。
作者序
金馬60終身成就獎得主 導演 陳坤厚
我的業師林贊庭先生昨天舉行了告別式
我送上鮮花~徒弟 陳X X 敬輓⋯⋯
業師傳授我技藝,讓我這一輩子不受飢餓捱凍
業師如一尊菩薩~善良、誠懇
業師的身教、言教、也讓我終身覺知~善良、誠懇的對待業師傳承的為人與技藝⋯⋯
上師說:傳承是條綿延不絕的江河,無始無終,卻又有始有終,由生生世世輪廻的誓願相續不斷,承接傳遞覺知的奧秘⋯⋯
從業師的技藝傳承 到 上師的說傳承
一樣說傳𠄘 不同的覺知
《尋找上師:師父說》可能又會是人生另一課題了~
是飯友,就是在飯桌上嘰嘰喳喳說三道四的一群朋友就所謂飯友~
古今以來也沒聽說過在飯桌上嘰嘰呱呱胡言亂語要負言責的~
是貴為念萱的飯友就要有交代的,以上抄抄弄弄幾個字,不夠資格排版湊熱鬧,希望下次飯桌上還有我的位子。
分眾傳媒 副總裁 駱蘭
2013年的一個夏夜,念萱的聲音裹著電流聲傳來:「聽說上師在尼泊爾,去嗎?」我握著手機的手微微發抖--當時機票已訂往不丹,那裡有籌畫半年的另一個重要課程。可是冥冥中,某個比理性更古老更強大的的聲音在內心說:「啟程吧,去尋找上師。」
我們帶著近乎荒謬的勇氣降落在加德滿都。沒有行程表,沒有聯絡方式,不知道上師具體在哪裡,僅憑著直覺,我們停在了斑駁古老的「雪謙寺」,朱紅寺牆前,這是上師的師父的寺廟。寺中郎朗的誦經聲,正穿透午後陽光。
當我們在師祖的舍利塔前靜坐時,檀香與酥油燈的氣息突然凝固--上師的侍者掀開褪色的門簾走來,絳紅僧袍掃過經幡投下的菱形光斑。
「明天的法會,給二位留了位子。」他手指輕點蒲團的姿態,像在確認早已寫就的劇本。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只是我們在尋找上師,而是上師始終在冥冥中校準著相遇的經緯度。上師早已經生生世世等著,等著我們的心準備好相信的那天。
念萱的文字,我一直都非常喜歡,如她的靈魂,一個靈動,真實,敏銳,自在而又讓人心疼憐愛的靈魂。《尋找上師》十幾年前就看過,當時覺得是她寫得最好的書。
去年的我,經歷了一場大病,日復一日的檢查與治療,身心倍受折磨。
臨近崩潰的那天晚上,手機螢幕忽然亮起——沉寂了近一年的對話方塊,突然跳出上師的問候:「How are you?」簡短的三個單詞,瞬間,我全身像被充電,得到極大的能量。
那時的病魔奪走了我的所有擅長,也撕碎了我精心編織的身份標籤,包括我自以為是的美好清明的覺受、禪修、自在與從容......。
在每個不眠的深夜,我看清自己的所謂修行境界,不過是沙上樓閣。那些朗朗上口的法言法語,在危難臨近的時候,在我內在並沒有真正升起力量。
但是,這難道不是給我最好的功課嗎?我真的相信這場病就是上師的加持,讓我放下一切執著的藥方嗎?我真的看見煩惱即菩提嗎?
書中「師父說」的段落,讓我尤其觸動,讀起來,總有種無聲中聽驚雷的感受。這不僅是覺者智慧海洋裡法語甘露,更是念萱生命的內在狀態,她已然活出成了上師的教言。
最深的開示,往往誕生在你所熟悉的習性全面崩塌的時刻。
這本書最珍貴處,在於它不編織覺悟的桂冠,而是將修行者踉蹌前行的心路歷程編織成經幡。
無常大風吹動著經幡,是心動的時刻。
當您讀到書中的各種奇蹟時,請留心字縫間的戰慄——那不僅是顯相意義的朝聖,更是對「自我」這個最頑固幻相的遠征和討伐。
此刻的我,忽然笑出眼淚。原來十二年前侍者含笑的眼眸裡,早已映照著今天這個正在學習努力與病痛共處的我。
所謂師徒傳承,是上師不斷將我們推入未知深淵,我們縱身一躍,只為讓我們觸摸到那根始終系在腰間的覺性繩索。
合上書頁時,試試覺知到自己的呼吸,覺知到自己的念頭,覺知到此時風吹過你的髮梢。
那個讓你在絕境中仍願純然相信的跳動,就是最古老的師徒契約。
作家 平路
念萱開口就是金句,做事憑直覺,卻有太多神來之筆,便也好奇,她是生而知之?
等著這本《師父說》,盱到源由與脈絡。」
作家 關懷小丑協會 創辦人 黃世岱(蛋黃)
念萱才氣橫溢,而且不止是才氣,還有靈氣。她常以「有質有量」來描述事情,原來她所說的質量是佛經裡的「五蘊」所組合而成的。
信諾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陳冠榮
近年我與內人終日奔忙於家庭事業,拳拳到肉經歷「與接為構,日以心鬥」的磨損。
時見念萱姊於臉書分享《師父説》短語,二人常心有所觸、對目一笑。很深的觸,觸碰的是我倆以為的對與錯後面那片對錯不二的無何有之鄉,療愈之地。
遇事直心的內人,有日忽心有所悟、脫口而出說:「這不就是伏藏法嗎!」哈!一語中的。
上師當年慈悲安放的種子,經念萱姊四十年老實生活接人應事日日薰習,發芽成最平凡處的方便法。
六祖云:「道須流通,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今因緣成熟,恰《尋找上師》原版權到期,隨其再版新增師父說現世,為眾生解縛。
付梓非終局,臉書分享還請念萱繼續。
茂澤中醫診所 醫師 洪正德
一生之中如有師父追隨恍如再生父母,是何其有幸!再讀《尋找上師:師父說》一書,二十年前的困惑豁然如甘露灌頂,原來答案永遠不在師父那,而是在追尋師父所歷經的一切過程!
念萱的文字意義不在當下,是在於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連接!她以其獨立不羈的自由精神,及對自在心性的追求,深遠地啓示讀者!
資深文字工作者 陳靜慧
在尋找的路上,得面對千百萬次的自我質疑,甚至懷疑「尋找」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到底在找什麼?人生的正確答案?生命的意義?宇宙的奧秘?......順著念萱老師的幾段文字之後,腦子一直提醒自己別自以為是好高騖遠,先搞懂自己眼跟前在想什麼,好像找到了,就先放著,再往下走、往下找。想起自己喜歡的一個日文「道草」,就算目標明確,也可以先偏離大路吃吃道上的野草,走走小路,只要自己知道大路一直都在那裏。
新版自序 神妙之舞
我是幸運的,在不幸的家道與體弱雙重衝擊童年裡,看似健康地成長了。在最需要父母的年齡,被蔣宋美齡夫人創辦的華興育幼院收容,住在五百師生共同生活的陽明山半山腰上,日看朝陽夕迎晚霞,奔跑在古色古香的大紅迴廊裡,迷迷糊糊地享受著完整的均衡教育,後來,聽說校外人稱,華興是貴族學校,複製了蔣夫人在美國寄宿學校的教育方針,學科與生活教育並重,其中尤其重視音樂、美學與體育。
離開學校後,混跡台大與師大校園,邊打工邊旁聽亂七八糟的課程,校內與校外教學兼具,其中包括中醫、太極拳與字畫藝術評析,還看了各方推薦的大師文選與諾貝爾叢書,成套成捆地強塞,幸而有許多熱愛高談闊論的高材生們,經常一碗刨冰橫掃古今地豪情奔放,擴充了我貧瘠生活的見識。
我做過許多工作,退休專業寫作前,在博客來書店做顧問寫書介,在電影公司管理戲院辦影展,而再之前曾在上市公司做外貿,當年工作正巧跨越了電報、傳真機與電腦的快速進程,見證了科技跳躍刺激經濟飛躍的時代,以及股市狂飆起伏的瘋狂年代。
打算退休並從事寫作時,因緣際會成為兩岸許多媒體的特約撰稿人,又經歷了一回網路風暴的新紀元。我所經歷的年代,好刺激好精彩,正巧戰爭結束重建,如今大家又面臨了AI之爭的恐慌。而我,再次很幸運地,遇見佛學,受教於許多當代大師,其中,影響我最深遠的,是先師聽列諾布仁波切,他不是出家人,亦非轉世祖古,而是家族傳承的延續者,出版了許多佛學著作,每每在其文字中,顛覆了我所有的知識與成見,神奇地找到共舞之妙。
感恩!不足以表達我身心靈獲得的撞擊與重建。
見其人先見其文,我在閱讀了『Maggic Dance』後,動念翻譯,並開始渴望見到作者。1987年再訪皈依師父薩迦大學創辦人堪布阿貝時,首度見到了白裙紅衣的聽列諾布仁波切,自此,長達三十餘年的往返,他成為我們口中唯一沒有冠上名字的仁波切,如師如父,仁波切藏文意思是寶中之寶,而這是大家敬畏如父親的稱呼,特指唯一。
進出仁波切紐約莊園與加州小宅多次,最後的幾年,他開始拉著我拍照,並給我許多私人照片,一再叮囑:「我走後,你可以隨意使用,不需要跟任何人報備,也不必在意來自四面八方的褒貶,我相信你。」錯愕與感傷,讓我抗拒拍照,躲來躲去,總會被逮著,然後隨機拍照,不管我在幹嘛。
2011年底,他走了。我才在尼泊爾見過他,當時能感覺那是最後一次,早有心理準備,卻又很不能接受,難受得無法表述。我應該是消化了超過十年才慢慢接受的吧!感覺比父母離世還讓人鈍痛。站在佛學的立場,這樣的情緒很不應該,但我情願自己是有情緒的,那幾年無知無覺甚至不知其味,實在太讓人難過,甚至自我質疑,我學的是假佛學吧?
偶而想起翻譯『迎賓花絮』的過程,如同大灌頂般的經歷,又罵自己不知好歹,怎能如此輕易地否定了自己獲得的種種好處?
其實,我從未正式皈依過聽列諾布仁波切,甚至沒有正經地接過傳統灌頂,遑論那落落長的儀軌了。儘管很多同門甚至他的兒子們,都認為我私下得了「好處」。
嗯!好處是有的,無法否認,卻又不具體,沒有實質拿得出手的教法。甚至很多年來,我只暗暗稱呼他為老師,不敢自認是弟子,因為他的地位太尊貴,感覺自己配不上成為他的正式學生。此外,也恐懼他的嚴厲,儘管他對我一直很溫和,卻讓我很沒出息地「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孰料,早就沒啥距離而不自知。
再過兩年,相識四十載,看似漫長的歲月,我終於抽絲剝繭地想起,他在日常閒聊裡,說了許多法,當時隨聽隨忘,也從未思考過他為何如此說,有啥意義?在我失去味覺,失去嗅覺,然後又重新找回食慾,開始有觸動,也終於有了眼淚,才恍然想起,彼時我是痛的,痛得無知無覺,以為自己冷血。
從來不知道,再度有眼淚,是這樣的。我好像很多年不看電影了,在閱盡數千部好好壞壞的電影後,失去了感觸,總是在抽離中忍耐著別人費心製作的影像,但我彷彿五蘊盡失,成了廢人。
然後,我再度病了。夜夜輾轉難成眠,又日日如鐵棍般醒來,無處不痛,身體僵硬得下不了床。醫生說我身體是空的,這形容好真實,心裡空,身體也跟著空了。
你永遠不會知道誰是你的老師,直到你知道你知道了。這就像是一個偶然,卻可以追溯出許多的因緣,一次契機,一回相遇,一段談話,任何彷彿相關卻又不具體有關係的轉折,忽然就知道了。此時,你明白,這不僅僅是當下的知道,卻是累積了許久許久,還要發酵許久許久,你才心甘情願地知道。
一旦你情願了,不可思議的海闊天空,忽然出現在眼前,這便是偶而可以遇見的極樂或圓滿吧!從前不太明白為何會有『大圓滿』這樣的名詞,此時,瞬間看見理所當然的名相與實相,真是讓人想狂歡啊!
至於我不知所謂的病,姑且自認為業障病,莫名其妙地有了自我拯救的希望,拔起懶惰腿,去看願意看的醫師,自我鍛鍊,忍痛邁步。不能說痊癒,但至少有行動力而不再絕望地自我放棄,時靈時不靈地,依然有曙光,就足夠活著。活著,失去的師父,也活了。轉眼40年,我終於有師父,雖然他已不在,卻真正開始存在了。
我把認識師父的第一本書翻譯為『神妙之舞』,內容講述著生命組成要素的五蘊,彼此糾纏共舞,既神奇又曼妙,任人為所欲為,只要願意。一開始,我只是翻譯,不懂其意,直到許多年後,才逐漸理解這本書在說生命的緣起與結束,生與死,說得這樣美,難怪以前的我從來不知道這是生死之書,一頭鑽進牛角尖,如今真想笑,當年是有多傻,才能如此無知又大膽地去跟師父說:請讓我翻譯這本書。
原來如此,是今天我用無量的淚水換來的。
忽然,我又開始夢到師父了。然後,即便不做夢,他也再度開始在我腦海裡說話,在他逝去十多年後。我不會在意你是否相信或者說我自說自話,如是我聞,就是這麼來的吧!這就是我聽到的,寫下來,自己再讀,即便是我寫的,也要像是面對一本陌生的書,重新認識。師父說:「我相信妳!」這是我聽過最美好的一句話,足夠支撐一生一世或未來的許多世。
金馬60終身成就獎得主 導演 陳坤厚
我的業師林贊庭先生昨天舉行了告別式
我送上鮮花~徒弟 陳X X 敬輓⋯⋯
業師傳授我技藝,讓我這一輩子不受飢餓捱凍
業師如一尊菩薩~善良、誠懇
業師的身教、言教、也讓我終身覺知~善良、誠懇的對待業師傳承的為人與技藝⋯⋯
上師說:傳承是條綿延不絕的江河,無始無終,卻又有始有終,由生生世世輪廻的誓願相續不斷,承接傳遞覺知的奧秘⋯⋯
從業師的技藝傳承 到 上師的說傳承
一樣說傳𠄘 不同的覺知
《尋找上師:師父說》可能又會是人生另一課題了~
是飯友,就是在飯桌上嘰嘰喳喳說三道四的一群朋友就所謂飯...
目錄
推薦序
新版自序 神妙之舞
第一章 遇不見百分之百的大師?
會遇到甚麼樣的老師,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業」總是真實不虛地貫徹自己的記錄。
第二章 何謂上師?
上師,指引我「覺知」的道路與方向,讓我看見「我」的存在狀態與意義,使我相信「我」是最重要的生命導師。
第三章 觀察三年至二十年才得拜師?
拜師,以時間換取生命鏡子的互相輝映,尋找彼此的生命軌跡,讓許多小我的破滅,拾掇成「覺知」的未來。
第四章 傳承的意義
傳承,是條綿延不絕的江河,無始無終,卻又有始有終,由生生世世輪迴的誓願相續不斷,承接傳遞「覺知」的奧祕。
第五章 自我檢測
檢測,有如千變萬化的照妖鏡,裡裡外外地裸裎,徹底又俐落地淨化層層疊疊積存的情緒毒素,心甘情願走上「覺知」的大道。
第六章 上師相應與相映
與上師相應,是「覺知」的起始,與上師相映,是「覺知」的成果。
第七章 上師在皈依三寶之上?
頂戴上師,是「覺知」的寶鑰,沒有這把金鑰匙,任何通往修行的道路都是封閉或窒礙難行的崎嶇之路。
第八章 修心剃刀邊緣
修心,如同與心魔打交道,一切幻境如實應召,若非已達﹃覺知﹄的導師指引,便如遊走剃刀邊緣險境,隨時堪虞。
第九章 與師父相戀?
與師父結緣,有如情繫兩性關係,上下煎熬,既害怕親密關係又恐懼疏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適巧檢測出「我」的兩面光。
第十章 與師父反目?
扮演照妖鏡的上師,經常有被主人摔破的危機,偏偏這照妖神鏡耐摔,就苦了那無地躲藏「覺知」中的徒弟。
第十一章 與師父無二無別?
與師父同步,是「覺知」的關鍵,若非無分別,便有二心多心之虞,也就難以踏上「覺知」的歸途。
第十二章 哪兒來的「大師」?
尋找大師,彷彿似曾相識的茫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份理所當然,陌生是「覺知」的門路。
第十三章 誰是你的頂頭上師?
檢驗大師,端坐頭頂者,乃進入私密領域的靈魂修行導師,若非緊密契合,則互相干擾,「覺知」便難以貼近。
第十四章 孰為同修?孰為仇敵?的兩面光
同修為三寶,亦如上師的各種化身,以持續不間斷的情誼相伴護持,直到「覺知」的道路清晰如明鏡。
第十五章 一山還有一山磨
「覺知」山路重重又重重,這山翻過,依舊層峰迭起。三寶的佛為導師,法為真理,僧為同修,則層峰變為「覺知」的美妙山景。
第十六章 拜倒在師父的刀山油鍋下
知我者,上師。無論刀山油鍋何時起落,大師自有分寸,若失去準頭,定然是「上師相應」的「覺知」該磨練了。
第十七章 無言為師
我無言,才聽得到上師的心語,當心語也靜止之時,浩蕩滔滔亦悄然無聲地隨風消逝,「覺知」才正進入排演。
第十八章 「大師」為師?
無論大師是否為大師,指引我「覺知」的才是上師
第十九章 是「妳」還是「你」?
上師示現兩極的同時,即是認知無分別「覺知」的當下。
第二十章 為甚麼要找老師?
生命行進的軌跡,劃過的筆跡需要指引,是畫還是書法遇是工匠還是藝術精品遇端賴老師的教誨。
第二十一章 師父說
推薦序
新版自序 神妙之舞
第一章 遇不見百分之百的大師?
會遇到甚麼樣的老師,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業」總是真實不虛地貫徹自己的記錄。
第二章 何謂上師?
上師,指引我「覺知」的道路與方向,讓我看見「我」的存在狀態與意義,使我相信「我」是最重要的生命導師。
第三章 觀察三年至二十年才得拜師?
拜師,以時間換取生命鏡子的互相輝映,尋找彼此的生命軌跡,讓許多小我的破滅,拾掇成「覺知」的未來。
第四章 傳承的意義
傳承,是條綿延不絕的江河,無始無終,卻又有始有終,由生生世世輪迴的誓願相續不斷,承接傳遞「覺知」的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