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深入探索了中國戲曲的豐富多樣性,
展現了京劇、評劇、北京曲劇、北方崑曲和西路評劇等多個重要劇種的歷史起源與發展脈絡。
從京劇誕生於徽班進京的歷史,
到評劇如何從民間蹦蹦戲逐步發展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再到北京曲劇作為土生土長的新興劇種的創立,
這些劇種的興衰融合、流派紛呈,
無不展現出戲曲的蓬勃生命力。
▶京劇的起源與發展
京劇又稱「京戲」,它的行業全面、表演成熟,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中國,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京劇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點和特色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從西元1790年開始,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吸收了漢調、崑曲、秦腔等戲劇與曲調,透過不斷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京劇。
▶評劇的起源與命名演變
評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曾經被封為全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僅次於京劇。在北京、天津、河北等華北地區及東北三省流傳最廣,其他一些地區也比較流行,評劇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是民眾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
評劇於1909年左右形成於唐山。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
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
▶北京曲劇的誕生與發展
北京曲劇是1950年代初,由以魏喜奎為首的一代知名老藝人創立的一個新興劇種,是唯一在北京這塊土地上誕生的北京地方戲曲劇種。它誕生之初名為曲藝劇,後來經過著名劇作家老舍先生的建議,改名為「北京曲藝」。
北京曲劇通常取材於清代及近現代北京人的生活,以京味音韻為依託,單弦牌子曲等代表京味特點的唱腔為基調,賦予道白和樸實的表演,一切根植於北京,土生土長。
▶北方崑曲與西路評劇的起源與演變
北方崑曲簡稱「北昆」,是中國古老戲曲聲腔崑山腔的一個分支。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東部一帶。
西路評劇是蹦蹦戲的一個支流西路蹦蹦,其前身是京東地區民間秧歌。在其發展過程中深受蓮花落及河北梆子的影響,逐漸演變成對口彩唱的兩小戲、三小戲。並於1958年始稱為「西路評劇」。
★本書特色:本書探討了中國戲曲的豐富多樣性,從被譽為國劇的京劇到北方評劇,再到京味濃郁的北京曲劇及其他地方戲曲,為讀者展現了各劇種的歷史起源、發展演變及藝術特色。書中細緻描述了四大徽班進京及京劇臉譜藝術的誕生,解析了評劇與北京曲劇的獨特魅力與流派紛呈,並探索了北方崑曲及西路評劇的形成。
作者簡介:
肖東發,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指導教授。1995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收入《國際名人辭典》。主編及合著有《年鑑學概論》、《中外出版史》、《中國書史》、《中國編輯出版史》等。
楊中秋,編著有《燕趙戲苑:河北戲曲種類與藝術》。
章節試閱
西元1774年的夏天,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四川來到北京。這時正值乾隆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各地戲曲藉著為皇帝或皇太后祝壽的名義,紛紛進京獻藝。此時的北京真可謂是「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
北京這時因為劇種很多,為了「正名」,戲曲開始被分為「花」、「雅」兩大部分。「雅部」專指崑腔,「花部」專指崑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戲曲劇種。
當時崑腔逐漸衰落,北京梨園中的「花部」以京腔最為盛行,王府戲班也都演京腔。
魏長生率領秦腔戲班初入京師,因為他的戲班行業整齊,基本功扎實,演出劇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氣息,而且有創新改進,因此深得觀眾喜歡。
魏長生創造的西秦腔「以胡琴為主,月琴應之」,有別於「以梆子為板」的秦腔,善於傳情,所以魏長生藝幟高舉,一鳴驚人。
戲劇理論家小鐵笛道人在其所著的《日下看花記》中敘述道:
長生於乾隆三十九始於都,習見其《滾樓》,舉國若狂。
在當時,皇族權貴禮親王昭槤在其所著的《嘯亭雜錄卷八》也記述道:
魏長生甲午歲入都,名動京師,凡王公貴位,以至詞垣粉署無不傾擲纏頭數千百,一時不得識交魏三者,無以為人。
強勁的「魏旋風」勁吹梨園,不僅使雅部崑腔更日趨沒落,連花部的京腔也大為失色,竟「使京腔舊本置之高閣」。
魏長生作為戲曲史上「花部」的優秀代表,從此彪炳史冊,「海外知有魏三生」。
魏長生曾一度離開京城,西元1779年,他再次入京。當時的秦腔戲班「雙慶部」票房紀錄不佳,幾乎在北京立不住腳跟。
這時,魏長生挺身而出,他願入班挑大梁,力挽狂瀾。他表示入班兩月之後,一定要為演員們加薪。
結果,魏長生再次以《滾樓》劇贏得了京都的觀眾。
《滾樓》是一齣武旦應工戲,但唱作均很吃重。其故事講述了村女黃賽花在為父母報仇並尋殺仇人武辛時,她被藍家莊藍太公之女藍秀英以酒灌醉,並強行與武辛成婚的事。
這是一齣愛情喜劇,戲曲表演的重點所在是黃賽花醉後與武辛的相愛。這段男女相悅的醉中有醒、醒中帶醉、醉醉醺醺,潑墨似地渲染了他們兩人的愛慕之情。
這也是一齣難度較大的唱作戲,尺寸掌握,憤愛雜糅,都要求具備一定的火候。
既要表現出黃賽花對武辛殺父之仇的極端憤恨,簡直是仇人相見,不殺不足以平憤消恨,同時又要表現出她對這一少年的愛慕之情,願意以身相許。
魏長生在這齣戲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潑辣、大膽、文武雙全的痴情姑娘黃賽花,他恰到好處地表演了黃賽花的人物性格,在當時的京師舞臺上,觀眾們對他塑造的黃賽花等人物給予了高度評價。
據說,當時「觀者日至千餘,六大班頓為之減色」。
這一齣戲在北京演出,使「雙慶部」成了北京市民爭相訂票觀看的戲班,演員收入於是大增。
從這之後,魏長生將自己的住所安置在正陽門外糧食店街南頭路西的惠濟祠,並將其更名為天壽堂,同時作為梨園館館址。
梨園館是清代戲劇界的一種重視同鄉關係的行會性組織,主要職責是對戲劇界人士進行扶危濟困、養老送終等。
在這段時間裡,魏長生以其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性格的婦女形象。有痴心追求愛情幸福的,如《滾樓》中的黃賽花、《烤火》中的嚴碧藝、《賣胭脂》中的王桂英和《鐵弓緣》中的陳秀英。
還有反映巾幗英傑氣概的,如《殺四門》中的劉金定、《闖山》中的金蓮等。也有表現反抗性格的,如《表大嫂背娃》中的表大嫂、《香蓮串》中的秦香蓮、《清風亭》中的周桂英等。
這些角色都被魏長生演得有聲有色,聲情並茂。魏長生在演唱時,他特別注重音節,他結合人物「善於傳情,最是動人傾聽。」
他在表演上則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達到了逼真動人,這些藝術上的成就都展現了他平時謙虛好學、博採眾長、精益求精的風格。魏長生的演技和對秦腔的發展加速了京城各個劇種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與此同時,魏長生還經常捐資公益事業和賙濟窮困的讀書人,據史料記載:
長生雖優伶,頗有俠氣。庚子南城火災,形象言西南有劍氣衝擊,長生因建文昌祠以厭勝。
魏長生性豪,有錢以濟貧士,士有賴之成名。
有選蜀守者,無行李資,魏夜至,贈以千金。守感極,問所欲,魏曰:「願在吾鄉做好官!」
那時,魏長生名滿京城的演技和這些感人的行動,以及因此而閃爍出的令人敬佩的思想,引起了一些文人學者和達官顯貴的注意,紛紛與之相交。
魏長生進京走紅後,他常在四川同鄉會所在地四川會館會朋友、出堂會。
四川會館坐落在北京宣武門內,館址原是明末四川女傑秦良玉的公館,清代乾隆年間改建成了四川會館。
那時,四川羅江籍的名士李調元先後在翰林院和吏部任職,魏長生與其一見如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魏長生很讚賞李調元為四川會館撰寫的佳聯:
此地可停驂,剪燭西窗,偶話故鄉風景:劍閣雄,峨眉秀,巴山曲,錦水清漣,不盡名山大川都來眼底;
入京思獻策,揚鞭北道,難忘先哲典型: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行見佳人才子又到長安。
這副對聯描繪了蜀中名山勝景和人傑地靈,眷戀故鄉熱土的情懷,溢於言表。
有一天,四川會館戲樓的一次演出中,來了兩位特殊的觀眾,就是乾隆皇帝和他寵愛的一位皇妃。
皇妃只生有一位公主,愛之如掌上明珠,卻不料於半年前英年早逝了。皇妃從此悲傷不已,日見消瘦。
乾隆皇帝為了排遣愛妃的愁鬱,特地攜皇妃出宮消遣,兩人喬裝打扮,來看名伶魏長生的劇目。
看完魏長生的演出後,皇妃為魏長生的扮相、身段、唱功所迷,尤其令她怦然心動的是魏長生與她朝思暮想的公主長相十分相似。
皇妃於是情不自禁地向乾隆說:「萬歲爺,那位扮演遼邦公主的,就像我們死去的和碩格格啊!」
乾隆怕皇妃傷心,連忙說:「愛妃既然喜歡,那就收他為格格,作為愛妃的乾女兒吧!」
於是,魏長生第二天便奉旨做遼邦公主裝束,進宮向皇帝、皇妃謝恩。由於這次奇遇,民間尊稱魏長生為「魏皇姑」。後來,魏長生死後埋在家鄉的墳墓自然也被稱為「皇姑墳」了。
總之,魏長生以《滾樓》「名動京師」的聲譽,使他很快確立了戲劇界中「伶中子都」的地位,還使「雙慶部」成為了劇壇的「第一」。
更重要的是,魏長生的成功使得當時京城其他著名的六大戲班簡直「無人過問」,導致了「伶人失業」。於是,演員們「爭附入秦班覓食」,「京腔效之」,並由此產生了「京、秦不分」的局面。
從此,京師舞臺上聲腔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花部秦腔在「花雅之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並為花部其他劇種做出了榜樣。
西元1774年的夏天,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四川來到北京。這時正值乾隆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各地戲曲藉著為皇帝或皇太后祝壽的名義,紛紛進京獻藝。此時的北京真可謂是「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
北京這時因為劇種很多,為了「正名」,戲曲開始被分為「花」、「雅」兩大部分。「雅部」專指崑腔,「花部」專指崑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戲曲劇種。
當時崑腔逐漸衰落,北京梨園中的「花部」以京腔最為盛行,王府戲班也都演京腔。
魏長生率領秦腔戲班初入京師,因為他的戲班行業整齊,基本功扎實,演出劇目具有深厚的生...
推薦序
序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帶來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的總和,其內容包羅永珍,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建構具有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相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厚重文化底蘊。
本書縱橫捭闔,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讀者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序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帶來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各族人...
目錄
序言
京劇的形成與國粹地位的確立
魏長生與秦腔的京師輝煌
京劇的誕生與發展
蘭陵王的傳奇與京劇臉譜的藝術魅力
京劇角色行業的劃分與演出規則
京劇名伶與流派繽紛
評劇的起源與發展
蓮花落的興衰
成兆才與評劇的崛起
評劇藝術的特色與唱腔板式
評劇藝術名家的開山事蹟與創新
評劇五大流派
北京曲劇:京味藝術的新興劇種
從曲藝新聲到地方戲曲的璀璨發展之路
北京曲劇的經典劇目與藝術傳承
京味濃郁的北京曲劇
北方崑曲與西路評劇:京津戲曲文化的璀璨分支
北方崑曲的誕生與傳承
北運河畔的鄉土聲音
序言
京劇的形成與國粹地位的確立
魏長生與秦腔的京師輝煌
京劇的誕生與發展
蘭陵王的傳奇與京劇臉譜的藝術魅力
京劇角色行業的劃分與演出規則
京劇名伶與流派繽紛
評劇的起源與發展
蓮花落的興衰
成兆才與評劇的崛起
評劇藝術的特色與唱腔板式
評劇藝術名家的開山事蹟與創新
評劇五大流派
北京曲劇:京味藝術的新興劇種
從曲藝新聲到地方戲曲的璀璨發展之路
北京曲劇的經典劇目與藝術傳承
京味濃郁的北京曲劇
北方崑曲與西路評劇:京津戲曲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