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補虛藥
現代的都市人大多在氣血陰陽等某一方面有所不足,即有體虛表現,這時候就需要合理服用補虛藥。使用補虛藥時,常將兩類或兩類以上的補虛藥配伍使用。還要防止不當補而補,避免不分體質、不分氣血陰陽、不分寒熱屬性亂補,也要注意補虛配方中處理好祛邪與扶正的關係。另外,補虛藥做湯劑時,一般要久煎,使藥味全部析出。
【補氣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屬甘溫或甘平,具有補益脾肺之氣的作用。主治氣虛證,症狀以大便泄瀉、食欲不振、脘腹虛甚至浮腫、脫肛、少氣懶言、動作喘乏、易出虛汗等為主要表現。
001.人參
別名:黃參、血參、人銜、鬼蓋、神草、土精、地精、皺面還丹等。
性味歸經:性微溫,味甘、微苦,歸脾、肺、心經。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3~9克,可煎湯、敷膏、泡酒、含服等。
■功效主治
人參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元氣虛脫導致的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脾胃氣虛所致的食少、腹脹、大便溏泄、少氣懶言、神疲體倦等;氣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等。
■治病配方
1治胸痺、氣結在胸: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各15克。水煎,去渣,取汁。每日3服。(出自《金匱要略》人參湯)
2治脾胃氣虛:人參(去蘆)、白朮、茯苓(去皮)各9克,炙甘草6克。將以上4味中藥研成細末,每服15克,水煎,不拘時服。若嘔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嘔;心悸失眠,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四君子湯)
■家用養生
燉湯:益氣
人參5克,蓮子20克,冰糖10克。把人參、蓮子和冰糖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燉1~2小時即可。
泡茶:益智安神
人參3克。用開水沖泡當茶飲,藥味消失後將人參渣嚼食。
研粉:益氣強心、活血止痛
人參10克,醋制元胡、三七各50克。將以上3味中藥研成細末,早、中、晚各服用1~2克,用溫開水或溫黃酒沖服。具有益氣強心、活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氣虛血瘀型的冠心病患者。
002.西洋參
別名:西參、洋參、佛蘭參、花旗參、正面參、頂光參、泡參等。
性味歸經: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脾經。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3~10克,可煎兌入湯劑,或切片、研粉服。
■功效主治
西洋參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熱病、大汗、大失血所致的神疲乏力、氣短息促、自汗、汗熱而黏等;肺氣不足所致的短氣喘促、咳嗽痰少無力、痰中帶血或咳聲嘶啞等;熱病氣虛、津傷口渴,以及糖尿病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等。
■治病配方
1治陰虛火旺型失眠:西洋參、合歡皮各5克,遠志3克,大棗10枚。水煎,去渣,早、晚分服。
2治脾胃陰虛型胃炎:西洋參6克,銀耳、冰糖各15克。小火濃煎,取汁當茶飲。
■家用養生
煮粥:治心悸失眠
西洋參10克,麥冬12克,大米50克。加適量水,共煮粥。適用於心悸易驚、心煩失眠、口乾微熱、五心煩熱、盜汗等症。
煎汁:補氣養血
西洋參6克,桂圓肉5克,大棗10枚,紅糖適量。將3味中藥水煎兩次,每次40分鐘,合併藥汁後加入紅糖,分早、晚服用。常服可補氣養血。
煲湯:改善睡眠
西洋參20克,烏骨雞1只(去毛和內臟),香菇6朵,陳皮5克,蜜棗3枚。洗淨後共同煲湯,1~2小時後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喝湯食肉。常服可改善睡眠。
003.黨參
別名:黃參、防黨參、上黨參、獅頭參、中靈草、黃黨等。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9~30克,煎服、泡茶均可。
■功效主治
黨參是常用的補中益氣中藥,具有補脾肺之氣、生津養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血兩虛所致的面色萎黃、短氣懶言、頭昏;肺脾氣虛引起的倦怠乏力、食少、大便溏稀、久瀉脫肛等。
■治病配方
1清肺金、補元氣、助筋力:黨參500克,沙參250克,桂圓肉200克。水煎濃汁,滴水成珠即可。每次服用一小杯,開水沖服。(出自《得配本草》上黨參膏)
2治瀉痢與產後氣虛脫肛:黨參、山藥各10克,炙黃耆、白朮、肉蔻霜、茯苓各8克,炙升麻3克,炙甘草3.5克。加適量生薑,水煎服。(出自《不知醫必要》參耆白朮湯)
■家用養生
泡茶:提高免疫力
黨參、炙黃耆各10克,白朮5克,大棗5枚。水煎當茶飲,經常服用,能提高免疫力。
煮粥:健脾益氣
黨參10克,山藥、薏苡仁各30克,大棗10枚,大米50克。煮粥食用,能健脾益氣。
燉煮:益氣養血
黨參10克,當歸5克,大棗10枚,童子雞1只。童子雞處理乾淨,切塊。在雞塊中放入黨參、當歸和大棗,加清水適量,燉煮1~2小時後,放入適量調料,食肉喝湯。常服有益氣養血的功效。
004.太子參
別名:孩兒參、童參、雙批七、四葉參、米參等。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微苦,入心、脾、肺三經。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6.5~12.5克,煎服。
■功效主治
太子參有補氣益血、生津、補脾胃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怔忡、水腫、消渴*、精神疲乏,適於小兒夏季久熱不退、飲食不振、肺虛、咳嗽、心悸等虛弱之症以及小兒病後體弱無力、自汗、盜汗等症。
■治病配方
1治慢性支氣管炎:蘇葉、蘇梗各100克,太子參80克。裝入紗布袋中,每包10克,每次1包,開水沖泡,悶15分鐘,去渣,加蜂蜜20毫升,代茶飲。早、晚各1包。
2治勞力損傷、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脈細弱:太子參15克,黃酒、紅糖各適量。太子參放入碗中,加黃酒、紅糖適量,隔水蒸汁。每天3次,口服,每天1劑。(出自《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家用養生
煎湯:補肺健脾
太子參10克,黃耆15克,大棗7枚。將以上3味中藥加適量水煮30分鐘,每天清晨空腹時給孩子喝。這款湯有補肺健脾的功效,適合於反復感冒的孩子食用。
潡湯:調養產後虛弱
太子參8克,老母雞1只。老母雞處理乾淨。將老母雞與太子參一起放入鍋中,加清水燉約2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 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徵的疾病,即糖尿病。
005.黃耆
別名:黃耆、棉耆、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等。
性味歸經: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9~30克,煎湯、含服均可。
■功效主治
黃耆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退腫、排膿生肌等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引起的倦怠無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肺虛咳喘、氣短以及反復感冒;氣虛導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治病配方
1治氣虛裡寒、腹中拘急疼痛:黃耆、白芍各15克,大棗10枚,桂枝、生薑、甘草各10克,飴糖50克。將前6味中藥用水煎,取汁,入飴糖待溶化後服用。(出自《金匱要略》黃耆建中湯)
2治氣虛血滯、肌膚麻木、半身不遂:黃耆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薑10克,大棗10枚。水煎,去渣,不拘時服。本方重用黃耆補氣,促進氣血運行,赤芍活血行滯,桂枝溫通血脈。(出自《金匱要略》黃耆桂枝五物湯)
■家用養生
生吃:治水腫
直接取黃耆生嚼,偏於走表,多用於自汗、水腫等症。
泡茶:治困倦無力、氣短
黃耆20克。水煎代茶服用,可治身體困倦無力、氣短。易體乏倦怠者多喝黃耆水,可以使精力倍增。
煮粥:補氣升陽
黃耆30克,大米50克。水煎黃耆,去渣取汁。大米淘洗乾淨,放入藥汁中煮粥,湯稠時加紅糖少許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