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詹璇依|知名財經主持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Will黃士豪|新加坡新創GoodWhale CEO、《這輩子賺多少才夠?》作者
奧利佛.柏克曼|《人生4千個禮拜》作者、《衛報》(The Guardian)專欄作家
「哈蒙德是帶領我們探索消費與儲蓄之旅的理想嚮導。本書不僅深入探討金錢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更是一本教導如何避免被他人或自己的非理性大腦所欺騙的實用指南。」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人生4千個禮拜》作者、《衛報》(The Guardian)專欄作家
「部分是迷人的心理學探索,部分是實用的理財指南。本書揭露金錢擾亂我們思維的各種方式,並提供掌控之道。」
——《每日電訊報》(Telegraph)
「有趣又有見地。哈蒙德運用了大量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如何更聰明地消費(和儲蓄)。」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一本平易近人又極具實用性的理財指南。」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提供充滿趣味且基於實證的建言,教大家如何與金錢保持健康的關係,而不是讓它主宰你的生活。」
——《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
「以親切的筆觸探討許多人不願面對的議題,巧妙地打破我們對金錢的成見和迷思。」
——《科克斯書評》(Kirkus)
「哈蒙德這部作品生動地探討了我們與金錢之間的複雜關係。」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這本書,有歷史、有軼事、有理論,也有啟發。哈蒙德對我們與金錢的矛盾關係、金錢改變大腦的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她為我們提供了精闢的見解、明智的建議、幽默的故事,以及許多值得深思的面向。」
——《書單》(Booklist)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燒掉百萬現金之後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晚上,蘇格蘭西海岸外的赫布里底群島的侏羅島上,某棟廢棄的穀倉裡升起了一堆火。假如你踏進穀倉,或許會以為是在銷毀報社的典藏庫。大量成捆的印刷紙張燃燒著,濃煙竄升到空氣中。
你或許也會注意到,紙張燃燒的方式有點奇怪。火要花一段時間才能燒起來,而且燒得很緩慢。最後,你會意識到這些紙張的密度比一般的報紙要高,而大小則比報紙小了許多。如果仔細看看在熱氣流中飛舞的碎紙片,你會驚訝,這上面該不會是女王皇冠的圖案吧?仔細看,起火燃燒的不正是大量的五十英鎊鈔票嗎?而且不只是幾張而已,是數百張!
事實上,三十多年前那個八月晚上所發生的,是烈火吞沒了一百萬英鎊的大事。這一百萬英鎊,全是由五十英鎊鈔票所組成,只花了一個多小時就化為灰燼—更精確地說,是六十七分鐘。僅僅一個小時,就燒掉了每位彩券玩家夢寐以求的財富。
縱火的兩名幕後黑手是來自KLF樂團的成員,他們在一九九○年代早期靠著舞曲大賺一筆,成名曲包括〈齊平古代〉(Justified and Ancient)和〈凌晨三點永恆〉(3a.m. Eternal)。對於音樂感到厭倦後,他們轉而投入藝術創作。對他們來說,放火燒掉一百萬英鎊是一種觀念藝術。他們原本計畫把成捆的鈔票釘在木製畫框裡製成雕塑作品,但這樣的創作理念容易引發爭議,所以他們找不到任何願意展示的藝廊。於是,他們有了別的點子。
把錢燒掉算了。
整段過程都被錄製下來,如今還可以在YouTube上觀看。兩位KLF樂團成員不意外地一身黑衣,他們先是拿起一捆五十英鎊的鈔票,一張張抽出來扔進火堆,隨興地就像是在拿麵包餵食鴨子。吉米.高迪(Jimmy Cauty)把鈔票丟下前,都會先揉成一團;比爾.德拉蒙德(Bill Drummond)則像擲飛盤那樣,將鈔票投入火焰中。鈔票燒得很慢,有些還會被風吹出火堆,得撿起來再丟回去。一陣子之後,這兩位KLF樂團成員意識到,如果維持這樣的速度,得耗費好幾個小時才能全部燒完。因此,他們決定加快速度,一次扔進成把的大量鈔票。
雖然留下影像證據,但事後仍有人懷疑這只不過是一場騙局。真的會有人願意燒掉這麼多真鈔嗎?為了向懷疑論者證明,KLF樂團把火焰的灰燼送到實驗室檢驗。結果證實,灰燼確實是大量鈔票燒毀後的殘留物。
這場表演雖然照計畫進行,但樂團成員沒有料到的是,此舉竟引來了強烈的反感。人們因為這件事而憎恨他們,抨擊他們如果不想要這些錢,為何不捐給慈善機構?簡直是自私又愚蠢。
在觀看了幾分鐘燒錢的影片後,我們都想知道高迪和德拉蒙德為什麼要這麼做。好吧,這的確是某種藝術,但想傳達的是什麼?
令人意外的是,他們在事後這幾年來的訪問中(這些影片網路上也找得到),似乎也沒辦法好好回答這個問題—他們的回答支離破碎,前言不對後語,大概連他們聽起來都覺得很沒有說服力。
在一部官方記錄片中,吉米.高迪承認,他們所做的事很可能毫無意義,其藝術性也頗有爭議。我們可以看見他努力試著解釋,但卻陷入絕望:「這整件事情愈想就愈陷入一片黑色地帶。」
某次電視訪問時,比爾.德拉蒙德說:「其實我們可以好好運用這些錢。」畢竟他和高迪一共有六個孩子要養育。他又說:「但我們更想要燒掉。」主持人問到把錢扔進火堆裡是什麼感覺時,他說他覺得很麻木,唯一能完成這件事的方式,就是什麼都不去想,讓腦袋放空。「假如一直想著每張五十英鎊或每一綑鈔票……」他的聲音愈來愈小,似乎沒辦法再想下去。
不過,德斯蒙德堅持他們沒有真的破壞什麼,「減少的只有一疊紙而已。世界上沒有因此而少了多少麵包或蘋果。」
金錢是希望的寄託
這個乍看之下沒什麼爭議的說法,直擊了問題的核心,也說明了為什麼他們的舉動讓這麼多人憤怒又難過。雖然世界上確實沒有麵包和蘋果被燒毀,但的確有什麼被摧毀了,那就是價值一百萬英鎊的麵包和蘋果,本來可以餵飽許多人的可能性。
被摧毀的,還有許多種植蘋果樹,以及蓋更多烘焙坊的機會;或是雇用其他人從事這些工作的機會。這些機會本來可以在一段時間後,多帶來數百萬英鎊的產值。
還不只如此。每位觀看影片的人都會思考,如果自己有了那些錢會怎麼做。可以買新的房子、新的車子、擺脫債務、創業、幫助家人和朋友、環遊世界、援助貧窮國家成千上萬的孩子、資助拯救熱帶雨林的計畫等。
如果高迪和德拉蒙德放火燒的是價值一百萬英鎊的物品,那麼情況或許會不一樣。若是如此,被毀壞的就只有那樣物品——可能是一幅畫、一艘遊艇、珍貴的珠寶等人們可能根本不會在乎損失的東西。
假如他們效仿其他搖滾明星的方式揮霍那些錢——把旅館弄得亂七八糟,或是拿來捲菸——人們當然也會譴責這樣的鋪張浪費,但絕不會引來如此強烈的抨擊。又或許他們可以把錢全部囤積起來,放在高利率帳戶,又或是投入股市(甚至全部賠光),大概根本也不會有人在乎。當然,假如他們把錢都捐出去,應該能獲得各界的盛讚吧。問題不在於這兩個人曾經擁有一百萬英鎊,後來又失去了;問題在於這麼大量的錢卻什麼也沒能換來。這筆錢所蘊藏的所有可能性——無論是對他們或是其他人來說——都隨之而化為烏有。
這反映出金錢對我們內心強大的影響力。我們在這些紙張、金屬和螢幕上的數字(本身都毫無價值),寄託了許多希望和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希望和我們對它的信心,實際上真的讓我們所重視及渴望的事物化為現實。如果世界上有魔法,那這肯定就是魔法了。我們心智所生成的抽象虛擬之物(金錢),幫我們創造出所有需要和想要的一切。
正因為金錢這樣的性質,讓高迪和德拉蒙德的舉動,在許多人眼中顯得越界又褻瀆,觸犯了禁忌。對於金錢的攻擊,不只是對於現代人類社會基礎的攻擊,也威脅了現代人類的存在意義。
我們無法擺脫金錢而活
我們本質上都是心理的產物——我們的心智決定了我們這個人——而金錢是心理的概念,無法超脫我們對金錢的概念而存在。但我們如今卻得依賴金錢,才能取得大多數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多數人卻鄙棄金錢。我們認為如果可以的話,願意不受金錢拘束,並且嚮往著看似不需要金錢的社會。以下段落摘錄自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出版於一八四六年的旅遊日誌小說《泰皮》(Typee),誰不希望住在這樣的人間天堂呢?
文明人類創造出數千個讓人惱怒的事物,損害自己的幸福,但泰皮沒有這些東西。在泰皮國度,沒有抵押物回贖權喪失、沒有拒兌簽注、沒有應付票據,也沒有名譽債;沒有不可理喻的裁縫師和鞋匠,他們不會對於價錢過度執著;沒有任何類型的討債者;沒有傷害罪訴訟的律師在挑撥離間,支持他們的當事人挑起爭端,再強制終結雙方爭執;沒有貧困的親戚寄居在家中的空房,占用家裡餐桌的空間;沒有孤苦無依的寡婦帶著孩子,在炎涼的世界挨餓。泰皮沒有乞丐、沒有欠債者的牢獄,也沒有目中無人的富豪。或者用一句話總結——泰皮人不使用金錢!
梅爾維爾最終選擇留在泰皮。這是個真實存在於南海島嶼上的地方。雖然他如此情有獨鍾地回憶和重新描繪該處——這本書混合了現實與虛構——但他還是不斷渴望逃脫,渴望回到自己所熟悉的社會,也就代表回到金錢的世界。
我們現今的處境就是如此吧。我們早已讓自己脫離了像泰皮這樣沒有金錢的伊甸園。渴望回歸泰皮,或是重建理想樂土(我的老友迪倫.埃文斯〔Dylan Evans〕最近才嘗試過,要在蘇格蘭建立自給自足的社會,但結果並不順利),都相當不切實際。人類社會的弊病並非由金錢本身造成,而是源自我們使用金錢的方式。那麼,我們該如何更妥善地利用金錢,以追求更好的福祉呢?
智取金錢,做自己財富的主人
我們的心智被金錢所控制,有時甚至會危害我們的生產力,帶來毀滅性的後果。為了防止這一點,為了讓金錢帶給我們更好的生活,創造更美好的社會(確實可以如此),我們就需要更深入理解自身和金錢的關係。有很多書都告訴我們如何理財或賺錢,但這本書不是那樣的書。本書也不談金錢、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邪惡,這三者固然各有問題,但卻是現代人類的生活方式。我不會說金錢玷汙了我們,因為實情比這更複雜許多。但在這本書裡,我將解開金錢和心智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無可避免的是,不同的學問領域會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金錢這個主題。政治經濟學家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從廣義上將金錢定義為一個語義系統,就像我們看待語言或度量衡的方式;而較狹義的定義則是將金錢視為用來「支付、標準化、儲存和交易」的工具。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將金錢比作排泄物,說孩子最初對糞便最感興趣,後來才漸漸變成泥巴,然後是石頭,最終才是金錢。十九世紀的心理學家及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為金錢是自我的延伸。他說:「我們的自我,就是男性(對,他只提到男性)所能稱之屬於自己的一切,包含身體、精神力量、服裝、房屋、妻子和兒女、祖先、朋友、土地、馬匹、遊艇和銀行帳戶。」
對我來說,金錢這個概念的關鍵心理特質在於「信任」。歷史學家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稱金錢是「人類所發明最普遍,也最有效率的互信系統」。金錢提供人們一種凝聚信任的抽象方式。如果想維持安全和繁榮發展,我們就必須互助合作。假如你對合作對象很熟悉,那這麼做很容易;但要與陌生人合作,則需要一種量化和交換信任的方式。這就是金錢所能提供的。也難怪沒有任何已使用金錢的社會,會回歸到不使用金錢的狀態。不過,本書談的不是金錢的歷史,而是金錢當今對我們的影響,也就是金錢如何改變我們的思考、感受和行為,以及為何金錢愈是稀缺,對我們的控制力就愈強大。
我們總是認為,高額的紅利獎金能激勵企業員工更努力、父母能用金錢誘使子女寫功課,以及當我們面對不同的交易選擇時,一定能挑選價值最高者。但我將證明,種種證據都顯示以上未必正確。各位也會看到一些有趣的案例,包含有些人認為思考金錢,就能緩解對死亡的恐懼;某個男人賭博損失了超過四百萬英鎊;以及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村民如何在面對足以改變人生的鉅款時,反而不知所措。
讀完這本書後,我相信各位比起燒掉五十英鎊鈔票,或是逃到自己心中的泰皮樂土,都會有更好的方式來應對金錢帶來的問題。各位將不再覺得受金錢所控制,進而能夠真正地駕馭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