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望蘭
多年生草本,無莖。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花數朵生於約與葉柄等長或略短的總花梗上,下托一佛焰苞;佛焰苞舟狀,邊紫紅,萼片披針形,橙黃色,箭頭狀花瓣基部具耳狀裂片,和萼片近等長,暗藍色;雄蕊與花瓣等長。
葉大姿美,四季常青,花形奇特,成型植株一次能開花數十朵,是一種著名的大型盆栽觀賞花卉。適合作大房間擺設。在南方暖地可叢植於庭院一角或點綴於花壇中心。花為高級切花材料,瓶插保鮮期可達2~3週。
傳說落櫻是伊甸園的守護仙女,生活在天堂無憂無慮。也許是整天守在伊甸園厭倦了,於是她沒有經過大天使的同意就來到了人間,當時人間還不完整。她喜歡上一個凡人,後來被大天使發現,被帶回了天堂,鎖進天牢。她日思夜想著愛人,想化成一隻鳥,飛出天牢,飛到凡間心愛的人身邊。她日夜祈禱,終於在一個滿月之夜變成了一隻鳥飛了出去,可她心愛的人卻因思念她而逝去了。她停在心愛人的墳前,落在花間,不住地鳴叫,不停地哭泣,日久天長,便化成了一朵花,翹首向前看著,那麽專注地看著,好像是在看著她心愛的人。
百合
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鱗莖球形,淡白色,先端常開放如蓮座狀,由多數肉質肥厚、卵匙形的鱗片聚合而成。莖直立,圓柱形。花大,多白色,漏斗形,單生於莖頂。蒴果長卵圓形,具鈍稜。
在城市廣場、休閒綠地,將百合成片點綴於草地邊緣或組成花境,顯得別緻優雅,寧靜和諧。在居住區與庭院綠化中,選擇坡地、臺階、角隅或山石小品,構築成為具有陡坡的結構,栽植懸垂植物從高處垂下,下植百合,可形成具有古典意境的庭院小景。百合花姿雅致,葉片青翠娟秀,莖稈亭亭玉立,還是名貴的切花新秀。
歐洲報春花
多年生草本,常作一二年生栽培。叢生,葉基生,長橢圓形,葉脈深凹。傘狀花序,有單瓣或重瓣花型,花色鮮豔,有大紅、粉紅、紫、藍、黃、橙、白等色,一般喉部多為黃色。
原產歐洲,中國有引種栽培。喜溫涼、濕潤的環境,不耐高溫和強光直射,也不耐嚴寒。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土壤。花色豔麗,花期長,適用於室內佈置色塊或早春花壇。
報春花
二年生草本。葉多數簇生,葉片卵形、橢圓形或矩圓形,邊緣具圓齒狀淺裂。
傘形花序,花萼鐘狀,花冠粉紅色、淡藍紫色或近白色。蒴果球形。報春花為春季開花較早的草本植物,適合在城市公園、遊園、城市廣場、街頭綠地等處作早春花壇佈置,寓意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場面。報春花作為三大舉世聞名的高山野生花卉之一,用在花境中,更能體現花境對自然野趣的模擬與再現,也可與其他草本花卉配植成花叢、花群等。
爆仗竹
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小葉對生或輪生,除個別的葉片呈卵圓形外,大部分葉子都退化成小鱗片。圓錐狀聚傘花序,花萼淡綠色,花冠長筒形,紅色。
鮮紅色花朵盛開於纖細的枝條上,看上去就像一個個點火即燃的爆竹,給予人喜慶熱烈之感。可製作盆栽裝飾陽臺、庭院、室內,也可吊盆栽植,懸掛於廊下、窗前等處觀賞。
爆竹花,一串串的橙紅色花朵,就像鞭炮一樣,而且橙紅的顏色,就像火焰一樣,所以又叫炮仗花。由於爆竹花的花期在春季,正好是中國的新春佳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繁盛的花朵給美好的節日帶來了更多的喜慶氣氛。
一串紅
亞灌木狀草本。葉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圓形,邊緣具鋸齒。小花2~6朵輪生,組成頂生總狀花序,苞片卵圓形,紅色,在花開前包裹著花蕾,先端尾狀漸尖;花萼鐘形,與花冠同色。
一串紅常用紅花品種,秋高氣爽之際,花朵繁密,色彩豔麗。常用作花叢花壇的主體材料。也可植於帶狀花壇或自然式配植於林緣,常與淺黃色美人蕉、矮萬壽菊、翠菊、矮霍香薊等配合佈置。一串紅矮生品種更宜用於花壇,白花品種與紅花品種配合栽植觀賞效果較好。
虎刺梅
蔓生灌木植物。莖多分枝,具縱稜,密生硬而尖的錐狀刺,常呈3~5列排列於稜脊上,呈旋轉狀。葉互生,通常集中於嫩枝上,倒卵形或長圓狀匙形,先端圓,具小尖頭,基部漸狹,全緣。花序2、4或8個組成二歧狀複花序,生於枝上部葉腋;苞葉2枚,腎圓形,上面鮮紅色,下面淡紅色,緊貼花序;總苞鐘狀,邊緣5裂。 蒴果三稜狀卵形。
栽培容易,花期長,紅色苞片,鮮豔奪目,是深受歡迎的盆栽植物。由於幼莖柔軟,常用來綁紮孔雀等造型,成為旅館、商場等公共場所擺設的佳品。在中國南北方均有栽培,常見於公園、植物園和庭院中。
聊紅槐
花冠旗瓣為淺粉紅色,沿中軸中下部有2條黃色斑塊,翼瓣與龍骨瓣紫色,沿中軸中下部呈淺黃白色。花期約50天,較國槐原種早開花7天左右。
常用於廊道綠化、公園與風景點綠化、居住區綠化、寺廟綠化、工業園綠化、鹽鹼地及乾旱地綠化改造。
紫荊
叢生或單生灌木。樹皮和小枝灰白色。單葉互生。花冠紫紅色,簇生於老枝和主幹上,上部幼嫩枝條花較少。莢果。
先葉開花,花形似蝶,滿樹嫣紅;葉色濃綠光亮,葉形奇特,是良好的觀花、觀葉樹種。適合栽在庭院、草坪、岩石及建築物前,用於社區的園林綠化,具有較好的觀賞效果。
香港區花為洋紫荊(Bauhinia blakeana Dunn),屬豆科羊蹄甲屬,別名紅花紫荊、香港櫻花、香港紫荊花。在1965年首次被選定為香港的市花。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國而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洋紫荊被用於特區區徽。常綠喬木,深秋開花,花大而豔,花期11月至翌年3月。
[傳說]傳說南朝時,京兆尹田真與兄弟田慶、田廣三人分家,當別的財產都已分置妥當時,最後才發現院子裡還有一株枝葉扶疏、花團錦簇的紫荊樹不好處理。當晚,兄弟三人商量將這株紫荊樹截為三段,每人分一段。
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砍樹時發現,這棵樹枝葉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田真見此狀不禁對兩個兄弟感嘆道:「人不如木也。」後來,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來,並和睦相處。紫荊樹好像頗通人性,也隨之又恢複了生機,且長得花繁葉茂。
杜鵑
葉革質,常集生枝端,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微捲。花2~6朵簇生枝頂;花冠闊漏斗形,玫瑰色、鮮紅色或暗紅色,花萼宿存。蒴果卵球形,密被糙伏毛。
杜鵑花是室內擺花的好材料。可做盆景栽培,也適合成片種植,園林中常設杜鵑專類園。
傳說,杜鵑花是由蜀國的皇帝杜宇變化而成。當時,蜀國是一個和平、富饒的國家,但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導致人們懶惰成性,只顧享樂,無心農作,甚至連該播種了都不知道。
蜀國當時的皇帝叫杜宇,他勤政愛民,非常有責任心。他看到這種情況,非常憂心。為了不耽誤農種,每年春播時節,他都會四處奔走,催促人們播種。可是漸漸地,人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杜宇不來,就不會播種。
後來,杜宇積勞成疾而死,可是他在死後還是對自己的百姓難以忘懷,於是他的靈魂化成一隻小鳥,每年春天四處飛翔並發出「布穀、布穀」的啼叫聲,直到嘴裡流出鮮血。鮮血灑在漫山遍野,化成美麗的花朵。
人們感念勤勉的君王,就向杜宇學習,變得勤勉又負責。他們把那隻小鳥叫作杜鵑鳥,而那如血般鮮紅的花朵就叫作杜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