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茲
是無私的慈善家還是權力掮客?!
為你揭開不為人知的蓋茲和蓋茲基金會
一種危險不受約束的權力模式
已悄悄危及民主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全球已授權發行10種語言
◆比爾·蓋茲真的改變了世界,還是只是改變了我們看待他的方式?
◆一場關於金錢、權力與政治影響力的真相揭露與思論
比爾.蓋茲常在媒體前以充滿使命感的方式描述慈善事業,成功將自己從科技界的惡棍改造成世界上最受仰慕的人之一。即使近年的離婚訴訟和不當行為指控損害了他的公眾形象,然而,蓋茲基金會因投入巨資在世界各地拯救生命而廣被頌讚,世人因此假定它是真的力行慈善。
作者蒂姆.施瓦布查訪多年證明,其實蓋茲仍是他在微軟時的那樣—一個恃強凌弱並自以為義的壟斷者,一心想把自己的想法、解決方案和領導力強加於他人。究其本質,蓋茲不是無私的慈善家,而是一個權力掮客和聰明的工程師,創造出一種新方法,將驚人的財富轉化為巨大的政治影響力,還使我們相信,我們應該為他取得權力喝彩,而非質疑。
長期以來,世界上最強大(和最隱祕)的慈善組織蓋茲基金會一直被眩目的光環籠罩,導致公眾無法有效監督。本書穿透表象,揭露蓋茲如何動用巨資取得對公共政策、私營市場、科學研究和新聞媒體的驚人控制權。無論是在美國推動新的教育標準、在印度推動醫療改革、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推動全球疫苗政策,還是在非洲推動西方工業化農業,蓋茲魯莽的社會實驗都已證明是不民主且無效的。在許多地方,比爾.蓋茲正在傷害他聲稱要幫助的人。
我們必須正視利用金錢干預政治的問題,因蓋茲基金會造成的問題,嚴重性不亞於匿名政治獻金或大企業的政治遊說。這是一種危險而不受約束的權力模式,已逐漸危及民主,需要我們積極關注。
【本書特色】
1.揭開鎂光燈與掌聲背後的比爾.蓋茲真面目
從微軟創立初期,蓋茲與保羅.艾倫的合作中多次重申自身主導地位,無論是股權分配還是公司營運。他的行為反映出不僅想勝過對手,甚至要完全掌控一切的個性特質,即便在推動蓋茲基金會業務時依然如此。
2.全面解讀蓋茲基金會及其矛盾
蓋茲基金會自成立以來,致力於解決全球公共衛生、教育和農業問題,並聲稱拯救生命的使命。然而,基金會運作模式常被批評為過度集中權力,忽略受助者的真實需求。然而因其資助範圍廣泛,學界與輿論界出現「比爾寒蟬」現象—許多人因擔憂失去資助而不敢公開評論,在在凸顯蓋茲慈善模式的矛盾:雖標榜透明與問責,但實際上卻缺乏外部監督的重大矛盾。
3.提出重新審視富豪慈善模式的重要性
蓋茲基金會開啟富豪慈善的新時代,反映出超級富豪如何利用私人財富影響全球政策的新議題。蓋茲基金會的運作雖帶來一些正面影響,卻衝擊既有權力結構、壓制反對聲音以及阻礙真正的系統性改革,全球需要一種更具包容性和可問責的慈善模式,避免將權力過度集中於少數富豪手中。
【推薦人】
江魔 奸的好人系列作家
范世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游庭皓 財經直播主
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
【各界好評】
在新自由主義革命的第一階段,我們減稅、鼓勵科技壟斷、放鬆各種管制,並培養出一群世上前所未有的億萬富翁。隨著我們學會熱愛這種種變化(因為那些億萬富翁看來是在我們這個可悲的私有化世界裡積極行善的好人),第二階段就會到來。但是,多虧蒂姆.施瓦布對蓋茲基金會的辛辣揭露,暴富合理化的那一天可能永遠不會到來。請閱讀本書並認清這個殘酷的事實:那個世人喜愛的億萬富翁一點也不利他。
──湯瑪斯.法蘭克(Thomas Frank),《堪薩斯州怎麼了?》(What's the Matter with Kansas?)的作者
蒂姆.施瓦布寫出對比爾.蓋茲這個惡霸慈善家的權威批判。施瓦布利用蓋茲的案例,講述一個根據仔細研究、引人入勝的故事,提出令人不安的權力慈善(power-philanthropy)難以問責的問題。
──羅伯.庫特納(Robert Kuttner),《美國展望》雜誌(The American Prospect)共創始人暨共同總編輯
與其說這是一個壞人的故事,不如說它闡明了這個道理:任何人──無論他多聰明或富有──都無法利用金錢和科技,由上而下地解決世界的問題。本書有理有據、引人入勝的講述比爾.蓋茲如何嘗試利用命令拯救世界,清楚說明了大慈善(Big Philanthropy)的問題在於隨之而來的大傲慢。
──道格拉斯.洛西可夫(Douglas Rushkoff),《富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Richest)的作者
在這本精闢透徹的書中,施瓦布敢於直面社會長期忽視的一個問題:公共衛生、教育和科學方面的政策,應該由一個行事隱祕、無需問責的億萬富翁主宰嗎?作者無畏地交出了我們迫切需要的答案。
──索尼婭.沙阿(Sonia Shah),《下一場大遷徙》(The Next Great Migration)的作者
蒂姆.施瓦布追蹤金流,揭露這個事實:一個人如果積累了驚人的財富和極大的權力,就真的可以對世界各地的政府發號施令。本書告訴我們這種情況出現時會發生什麼事。施瓦布以高超的技巧和巨大的勇氣(考慮到蓋茲影響力之廣)拉開了帷幕,交出扒糞新聞的一部經典著作。
──古騰普蘭(D. D. Guttenplan),《國家》雜誌(The Nation)總編輯
作者簡介:
蒂姆.施瓦布 (Tim Schwab)
以華盛頓特區為根據地的調查報導記者。他為《國家》雜誌(The Nation)、《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和《英國醫學期刊》(BMJ)撰寫有關於蓋茲基金會的開創性報導,曾榮獲伊利獨立新聞獎(Izzy Award)和最後期限俱樂部獎(Deadline Club Award)。本書是他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許瑞宋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和責任編輯。2011年獲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譯有《藥品帝國》、《價值戰爭》和《千腦智能新理論》等數十本書。可以透過以下的網站聯繫:victranslates.blogspot.tw/
章節試閱
引言
你可能不認識「保羅.艾倫」(Paul Allen)這個名字。
艾倫當年是個重要的火星塞,點燃了微軟的企業引擎,幫助它發展成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其中一家公司。有一段時間,艾倫既是某人的生意夥伴,也是他最好的朋友,而那個人是有史以來權勢最大的人之一。
「威廉.亨利.蓋茲三世」(William Henry Gates III)是你可能不會立即認得的另一個名字。這個堂皇的名字與它的主人相稱,他家境優渥,受惠於先輩帶給他的財富和特權而渾然不覺。比爾.蓋茲的母親出身於富裕的銀行家族,父親則是西雅圖的著名律師。在蓋茲的描述中,他的成長經歷充斥著這種活動:「好吧,州長要來吃晚飯;然後這裡有一場政治選舉,我們要參與其中。」家族的影響力網絡使蓋茲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不同尋常的機會,例如在華盛頓州議會和美國國會當議員助理。
相對之下,保羅.艾倫來自一般的中產家庭:他父親是圖書管理員,家裡必須有所犧牲,才可以送他就讀西雅圖最精英的私立學校湖濱中學(Lakeside),而他正是在這裡交了比爾.蓋茲這個朋友。「我被丟進一個48人的班級裡,同學幾乎全都來自城裡的精英家庭,是銀行家、商人、律師和華盛頓大學教授的孩子。除了少數例外,他們都是在私立文法學校或西雅圖網球俱樂部互相認識的富家子弟,」現已去世的艾倫在自傳中寫道。
艾倫的犧牲與蓋茲的野心
因為學校有錢,湖濱中學的學生享有一些特權,例如可以使用電腦──這在1960年代末是非常難得的。正是在學校的電腦室裡,艾倫與小他兩歲的蓋茲結下原本不大可能發生的友誼。艾倫回憶道:「你很快就能看出比爾.蓋茲的三個特質。他非常聰明。他非常好勝;他想向你證明他有多聰明。而且他非常、非常固執。」
兩個男孩對電腦的熱情很快轉化為創業精神,因為他們發現了利用他們快速發展的程式設計技術賺錢的方法,但這項工作涉及激烈的競爭。艾倫接了一件薪資程式設計工作,認為即使沒有蓋茲幫忙,他也能完成工作,蓋茲於是發給他一個語帶威脅的訊息。蓋茲回憶道:「當時我說:『我想你低估了這件工作的難度。如果你請求我回來幫忙,我將完全接管這件事以及將來你要我做的任何事。』」艾倫後來在這個專案上真的需要幫助,而蓋茲解釋:「由我掌管一切就是比較自然。」在父親幫助下,蓋茲為他們持續成長的電腦程式設計業務成立公司,自封為總裁,並要求獲得四倍於艾倫的公司利潤分成。
這兩個孩子畢業後保持密切的關係,但選擇了不同的方向──艾倫去了顯然非精英的公立學校華盛頓州立大學,蓋茲則去了哈佛。艾倫不專注的學術生涯很快失敗了,他在自傳中說,蓋茲催促他搬到東部,以便他們倆將他們對電腦的熱愛轉化為一些特別的東西。艾倫於是從大學退學,去了波士頓。
艾倫自稱是「創意人」(idea men)──他不斷地向蓋茲提出商業計畫,蓋茲則扮演老闆的角色,經常否定艾倫的主意。比爾.蓋茲回憶道:「我們總是在討論這種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將許多微處理器組合起來,創造出功能強大的東西?我們可以用微控制器做一個360模擬器嗎?我們可以做一個分時系統,讓許多人撥號進來取得消費資訊嗎?』我們考慮許多不同的構想。」
經過幾個月的嘗試,艾倫終於想出蓋茲喜歡的一個點子:為Altair──世界上最早普及的家用電腦之一──寫一種程式語言。蓋茲主動出擊,在他的哈佛大學宿舍裡打電話到Altair生產商位於新墨西哥州的總部,以典型的蓋茲風格吹噓他正在為Altair開發新軟體,而且幾乎已經可以運行了。該公司邀請他飛去新墨西哥州做產品演示。蓋茲和艾倫埋頭苦幹了八個星期,寫出了他們的程式。最後是保羅.艾倫飛去見Altair的人,因為雖然他不是蓋茲那種可以面不改色吹牛的人,但至少看起來像個成年人。即使是成年後多年,蓋茲仍以外表孩子氣著稱,而微軟後來也利用這一點,把他宣傳成神童。
Altair那筆生意順利完成,創造的成績足以說服蓋茲從哈佛退學,專注發展他的新公司。艾倫很快就意識到,公司是蓋茲的。雖然艾倫在Altair那筆交易中扮演了關鍵的核心角色(而且他還創造了由微處理器和軟體合成的「微軟」一名),但蓋茲堅持要獲得多數股權,拿走了公司60%的股份。艾倫記得,他對生意夥伴以這種方式宣示權力感到震驚,但他選擇不爭論。
蓋茲顯然意識到便宜占得太容易,於是厚顏地把艾倫拉回來重新談判,要求獲得更多股份。他說:「大部分工作是我做的……而且我從哈佛退學,犧牲了很多。我應該獲得超過60%的股份。」
「你想要多少?」
「我想應該是64%。」
艾倫寫道,他不忍心和蓋茲討價還價,但我看到的深層真相是,艾倫無法接受眼前的事實:他最好的朋友在壓榨他。「後來,在我們的關係發生變化之後,我想知道比爾那天如何得出他提出的數字。我試著代入他的處境,重構他的思路,而我的結論是,事情就是這麼簡單,他那天想的是:我最多可以拿到多少?……他可能辯稱股權分配比例反映我們的貢獻,但那些數字也暴露了圖書管理員兒子與律師兒子的差異。我一直被教導一言為定、守信重諾的道理。比爾則是比較靈活的人。」
微軟持續成長,最終遷到西雅圖,艾倫在此過程中繼續扮演創意人的角色。他在自傳中講述了他想出一個重要的變通方法,利用一種名為SoftCard的硬體裝置,使微軟的軟體可以在蘋果電腦上運行。該產品為微軟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新市場,1981年帶給公司數百萬美元的亟需收入。當時艾倫仍希望他與蓋茲是平等的夥伴,於是決定利用SoftCard的成就向蓋茲施壓,要求獲得微軟更多股份。既然蓋茲可以要求重新談判股權分配比例,為什麼他不可以呢?
結果蓋茲叫他閉嘴:「我永遠不想再談這件事。不要再提了。」
「在那一刻,我深感幻滅,」艾倫省思此事。「我原本以為我們的合作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但現在我看到,比爾的私利凌駕所有其他考量。我的夥伴一心只想多搶一些好處,然後牢牢抓住,這是我無法接受的。」
艾倫最後一次受辱,是他在接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最終奪走了他的生命)治療後休養期間,無意中聽到蓋茲在討論一個稀釋艾倫股權的計畫。在強迫艾倫將他在微軟的股權從50%降至40%,然後再降至36%之後,蓋茲還想要更多。
艾倫說:「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回想他們的對話,令人髮指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公司是我和他一起創辦的,而雖然我的投入因為生病而受限,我仍是管理層活躍的一員,但現在我的合夥人和同事卻在設法壓榨我。這無疑是唯利是圖的機會主義行為。」
這是艾倫自傳中一個辛辣的結尾。那本書表面上講述他如何出人意表地成為億萬富翁,但也可以視為他對自己與比爾.蓋茲關係失敗的沉痛省思──他愛蓋茲,但蓋茲無法與人建立真正的友誼,因為他認為自己是無與倫比的。正如艾倫所描述,蓋茲最真實的自我是一個不斷被驅使去證明自己優越的人,「他不僅想打敗你,而是還是壓垮你,如果他做得到的話。」
目前關於蓋茲的著作有數十本,幾乎都是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面世的,它們廣泛描述了他的霸氣和脾氣。這些書還描述了他粗魯、好戰、傲慢和恃強凌弱的行為──似乎對所有人都是這樣,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蓋茲不僅是個充滿激情的人,還是個非常情緒化的人,常被描述為像小孩子那樣沒有能力或不願意控制自己的脾氣。他似乎很喜歡在微軟訓斥下屬。1990年代,《花花公子》雜誌形容他的作風是「藉由令人難堪來管理公司──經常質疑員工,甚至把一些人罵到落淚。」
保羅.艾倫指出,蓋茲習慣性的「長篇激烈批評」、「斥責」、「言語人身攻擊」不僅是一種霸凌行為,還嚴重損害公司的生產力。因為致力於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蓋茲以這句著名的口頭禪聞名:「這他媽是我聽過最蠢的事」(That’s the stupidest fucking thing I’ve ever heard)。
可能會有人認為,蓋茲領導全球經濟中一個巨大的產業,這種自戀和激烈脾氣對他這種層級的領袖是必要的。無論以什麼理由為他辯解,蓋茲就是以鐵腕統治他的公司,並且將廣闊的電腦產業視為他的領地。受害者於是迅速增加。「比爾會去找其他電腦公司非常高層的人,對他們咆哮,告訴他們必須怎麼做,否則我們將保證你們的產品無法使用微軟的軟體。如果你是這種被比爾吼叫的人,你該怎麼辦呢?你完蛋了。你不能容許微軟不支援你的硬體,所以你最好是服從比爾的命令。」微軟早期員工史考特.麥葛瑞格(Scott McGregor)回憶道。另一名軟體業高層在1990年代指出:「那是比爾策略的一部分。他收編業者,收編不了就打垮他們。」
微軟帝國的誕生
微軟商業上最大的突破發生在1980年代初,當時世界上最強大企業之一的IBM邀請這家總部設在西雅圖、相對微型的軟體業新貴為IBM的個人電腦編寫作業系統。多數新聞媒體將這宗看似不大可能發生的交易報導為裙帶關係的產物。蓋茲的母親和IBM的負責人都是全球最著名慈善機構之一的聯合勸募(The United Way)的董事會成員,這種關係可能幫了蓋茲的事業一大把。蓋茲的父親多年來也一直幫助兒子的軟體公司,微軟最終成為其律師事務所的最大客戶。
那宗IBM交易的問題在於微軟沒有IBM需要的作業系統。微軟於是找到一家有這種作業系統的公司,收購了所需要的軟體。IBM的市場力量使新推出的「MS-DOS」成為業界標準,為微軟統治電腦業、每年獲得以十億美元計的收入奠定了基礎。數十年後的今天,世界上多數電腦仍在使用微軟的作業系統,也就是現在的視窗(Windows)。比爾.蓋茲將他的公司口號──「每張辦公桌上和每個家庭裡都有一台使用微軟軟體的電腦」──變成了現實。
由此看來,蓋茲若有才能,並不是在創新、發明或技術方面。他的才能是在經商上,在於他能夠理解技術和創新的商業面向,能夠建立關係和與人談判,能夠為了掌控遊戲規則而不擇手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爾.蓋茲成為最令人畏懼的產業領袖之一。隨著微軟不斷成長,它開始擴展到電腦軟體這個狹窄領域之外。它曾考慮收購Ticketmaster這家壟斷音樂會和運動賽事門票銷售的公司。蓋茲在一場報業會議上高調亮相則是震動業界,引人揣測微軟可能在媒體業展開收購。(微軟隨後創辦了Slate雜誌和MSNBC,但後來撤資退出。)媒體大亨魯伯特.梅鐸(Rupert Murdoch)當時說:「傳播業人人都極度警惕微軟,包括我。」
到了某個時候,微軟開始變得更像一個帝國而不是一家壟斷企業,在企業界眼中就像許多政府眼中的美國軍隊。五角大廈只需要改變一艘航空母艦的前進方向,就可以悄悄發出一個有力的訊息:你們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
後來成為Google執行長、當時任職軟體公司Novell高層的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1998年這麼說:「我與微軟競爭了很多年,但我從未意識到微軟已經變得如此巨大──不僅是作為一家公司,而是還作為一個品牌,作為國民意識的一部分。它的產品、微軟巨大的行銷機器、比爾.蓋茲的財富、所有這些雜誌封面故事,這一切都很重要。」
但是,微軟這家巨無霸並非無往不利。在蓋茲的領導下,微軟出現一連串的重大失誤,沒有意識到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對微軟市占率可能構成的根本威脅。為了迎頭趕上,微軟笨拙地制定了一個計畫,想要擊垮撥號網路服務業者美國線上(America Online),而保羅.艾倫個人持有該公司大量股份。蓋茲隨口對艾倫認識的一個人說:「保羅為什麼要跟我們競爭呢?我打算不惜代價,年年虧錢也要取得線上市場最大的占有率。這樣跟我們競爭有什麼意義呢?」艾倫深感不妙,於是賣掉了他持有的美國線上股份。
蓋茲和微軟也關注當時由網景公司(Netscape)主導的網路瀏覽器市場。微軟對電腦製造商施壓,要求他們在出廠的電腦上預先裝好微軟的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搭配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一起銷售。
蓋茲在微軟的日子因此開始進入倒數階段。1998年,美國司法部指控微軟運用壟斷勢力,一場備受矚目的反托拉斯訴訟隨之展開。此時蓋茲作出一個令人費解的狂妄決定:他認為他親自出馬可以智取政府檢察官,因此同意進行錄影作證。結果他的表現令人非常尷尬,損害了他的公司。一連幾天,蓋茲都在扮演一個傲慢的萬事通先生的角色,無聊地重新整理他被問的每一個問題(他甚至爭論「定義」一詞的定義),並不斷試圖貶低對方律師的智商。(蓋茲作證的影片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這是比爾.蓋茲迴避問題的能力和失控的上帝情結的最佳展示。保羅.艾倫──以及世上其他人──看著蓋茲公然胡言亂語,既著迷又感到恐怖。
艾倫指出:「反微軟情緒變得普遍且強烈,比爾因此傷透了心。他本來一直是財經媒體的寵兒、技藝型創業者和技術天才。現在媒體把他描繪成一個扭曲規則、很可能還違反了規則的惡霸。」
1999年,法院作出不利於微軟的裁決,宣稱它是一家扼殺創新的壟斷企業,但最嚴厲的許多處罰,包括解散公司的指令,在上訴中被推翻了。儘管如此,微軟繼續面臨來自競爭對手和歐盟的高調法律挑戰,而這進一步鞏固了該公司的壞名聲。
突然之間,人們開始往比爾.蓋茲身上丟雞蛋。《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嘲笑他的壟斷宅(monopoly-nerd)過度補償情結(overcompensation complex)。比爾.蓋茲和微軟都需要改變。蓋茲基金會應運而生。
億萬富翁如何改變世界
在整個1990年代,比爾.蓋茲一直有參與慈善,但隨著反托拉斯訴訟升級為全面的公關危機,他迅速將他的慈善捐贈規模擴大了幾個數量級。到了2000年底,他已經向新成立的蓋茲基金會投入了超過200億美元。突然之間,比爾.蓋茲成了地球上最慷慨的慈善家,而且同時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擁有60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矛盾的是,在接下來數十年裡,他經常同時享受著這種雙重殊榮:無論捐出多少錢,他似乎始終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不過,在我撰寫本文時,他在世界富豪榜上的排名已經跌至第六位,名下財富超過1,000億美元。)
蓋茲面臨公關危機之際突然慷慨解囊,起初遇到一些有根有據的懷疑。以前一些強盜大亨和工業巨頭,例如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和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都在晚年利用慈善事業掩飾使他們變得極其富有的破壞性商業活動。此外,美國慈善事業一直有許多醜聞和爭議。近年我們知道的包括:遭定罪的性犯罪者傑佛瑞.艾普斯坦(Jeffrey Epstein)利用慈善捐款建立一個影響力網絡,使自己免受公共監督。薩克勒(Sackler)家族藉由販賣止痛藥奧施康定(OxyContin)牟取暴利,助長了鴉片類藥物在美國的氾濫,而該家族積極投入慈善事業,藉此轉移上流社會的注意力,免得其財富來源受到過度關注。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在被指控利用運動禁藥建立輝煌的自行車運動生涯之際,仍藉由他在Livestrong抗癌基金會的慈善工作建立了慈善家的好名聲(那些指控後來證實屬實)。希拉蕊.柯林頓被揭露以美國國務卿的身分多次會見柯林頓基金會的捐款人,包括梅琳達.法蘭琪.蓋茲,因此受到審視(柯林頓否認曾發揮不當影響力)。在紐約州檢察總長指控川普基金會「不過是為川普先生的商業和政治利益服務的支票簿」之後,該基金會宣布將於2018年結束運作。
蓋茲基金會成立之初,新聞媒體並沒有忽視全球精英利用慈善事業促進私利或重塑聲譽的能力。在2000年代初,許多記者不怕與蓋茲的批評者交談和公開質疑蓋茲的捐贈──例如蓋茲基金會捐出裝了微軟軟體的電腦給公共圖書館。一名批評者當時說:「這甚至不能說是慈善。這只是為公司占得市場播種,不過是為了使未來賣東西變得更容易。」
引言
你可能不認識「保羅.艾倫」(Paul Allen)這個名字。
艾倫當年是個重要的火星塞,點燃了微軟的企業引擎,幫助它發展成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其中一家公司。有一段時間,艾倫既是某人的生意夥伴,也是他最好的朋友,而那個人是有史以來權勢最大的人之一。
「威廉.亨利.蓋茲三世」(William Henry Gates III)是你可能不會立即認得的另一個名字。這個堂皇的名字與它的主人相稱,他家境優渥,受惠於先輩帶給他的財富和特權而渾然不覺。比爾.蓋茲的母親出身於富裕的銀行家族,父親則是西雅圖的著名律師。在蓋茲的描述中,他的成長經歷...
作者序
序言
這本書很難寫,因為它的主角是個棘手的人──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行事最隱祕的人之一。
比爾.蓋茲(Bill Gates)沒有回應我為本書提出的多次採訪請求,而在我以記者身分報導蓋茲基金會期間,該基金會從不曾有人同意接受我的訪問。甚至在我2020年初發表關於蓋茲的第一篇文章之前,或在我確立自己視蓋茲基金會為權力機構(而非無可指責的慈善機構)的報導立場之前,該基金會就完全拒絕接受我的訪問。我在《國家》雜誌、《英國醫學期刊》和《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上發表我的調查報導時,蓋茲基金會總是擺出拒絕參與的姿態。
但這種冷待不是針對我。蓋茲基金會通常會盡量避免落入可能被迫解釋工作中矛盾之處或被迫回答關鍵問題的境地。一如所有其他強大的組織,掌控540億美元的蓋茲基金會按照自己的方式與媒體打交道。
與此同時,由於現在有非常多人和機構依賴蓋茲的慈善資金,許多消息來源因為擔心職業上的後果而不願意公開身分。各位會發現本書用了許多匿名消息來源,而大家不應該質疑他們要求匿名的原因。蓋茲基金會疫苗工作前負責人馬克.凱恩(Mark Kane)2008年曾表示:「對那些想獲得資助的人來說,站出來公開批評蓋茲基金會無異於自殺。這個基金會對公關非常敏感。」
我還想事先說明為什麼在本書中,梅琳達.法蘭琪.蓋茲(Melinda French Gates)並非與比爾.蓋茲平起平坐。這是因為在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她的地位比不上比爾.蓋茲。我知道這是事實,因為和我談過的基金會員工明確表示,在蓋茲基金會,比爾.蓋茲才是神一樣的永恆存在。我知道是這樣,也是因為該基金會2021年自己宣布了這一點。蓋茲夫婦離婚後,蓋茲基金會宣布,如果他們兩人不能達成權力分享協議,在兩年的試驗期結束後,退出基金會的將是梅琳達而不是比爾。蓋茲基金會的資金來自比爾.蓋茲從微軟公司獲得的巨額財富,資金如何運用最終也是由比爾.蓋茲說了算。這並不是說梅琳達在基金會中沒有強大的話語權或重大影響力,而我在書中也一再介紹了她的工作。
最後說明一下用語:嚴格來說,蓋茲基金會是根據稅法成立的私人基金會。我在本書中一再使用這個詞,但我也稱蓋茲基金會為慈善機構和公益組織。
序言
這本書很難寫,因為它的主角是個棘手的人──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行事最隱祕的人之一。
比爾.蓋茲(Bill Gates)沒有回應我為本書提出的多次採訪請求,而在我以記者身分報導蓋茲基金會期間,該基金會從不曾有人同意接受我的訪問。甚至在我2020年初發表關於蓋茲的第一篇文章之前,或在我確立自己視蓋茲基金會為權力機構(而非無可指責的慈善機構)的報導立場之前,該基金會就完全拒絕接受我的訪問。我在《國家》雜誌、《英國醫學期刊》和《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上發表我的調查報導時,蓋茲基金會總是擺出拒絕參與的姿態。...
目錄
序言
引言
從微軟的創立,到他的慈善帝國,蓋茲的行事風格始終充滿爭議。他的影響力是否源於真正的慈善精神,還是精心策劃的權力布局?透過大量調查與內幕揭露,本書深入探索他的個人特質、商業策略與全球衛生計畫,剖析他如何操控媒體、政府與學術機構,改變世界的運作方式。
第1章 拯救生命
蓋茲基金會究竟拯救了多少生命?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主導了公共討論,甚至成為富豪慈善行動的護身符。然而,這個論述真的站得住腳嗎?本章揭露蓋茲基金會如何運用其龐大的資金和媒體影響力塑造自身形象,並質疑「拯救生命」數據的真實性。透過深入分析基金會的疫苗計畫、醫療捐助與公共政策遊說,探討慈善與權力的交織,挑戰你對億萬富翁行善的既有認知。
第2章 女性
在這個關於權力、金錢與道德的故事中,比爾•蓋茲與已故金融家艾普斯坦的關係,是一道難解的謎題。本章細究這段關係的來龍去脈,揭露蓋茲如何在媒體壟斷敘事、慈善形象與個人決策之間遊走,試圖掩蓋與艾普斯坦的聯結。當慈善家與醜聞纏繞,誰應該為此負責?
第3章 稅務
億萬富翁的慈善是否真心為善,還是另一種形式的避稅策略?比爾•蓋茲及其他超級富豪透過基金會與捐贈誓言獲得節稅優惠,而這些優惠由納稅人共同買單。本章深入解析蓋茲基金會的財務運作,揭露慈善機構如何成為權力與財富集中化的工具,以及政府如何默許這種行為。
第4章 快速失敗
在科技與創投界,「快速失敗」代表一種高效創新模式,但當這個理念應用在全球慈善事業時,後果卻可能極為嚴重。蓋茲基金會以「全球使用協議」為名,掌控受資助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甚至在企業破產後繼承其技術。本章揭露這場「慈善創業」的真相,探討如何在名義上的人道主義下,運作出一個無人能制衡的財富與權力體系。
第5章 透明度
蓋茲基金會自詡為全球最透明的慈善機構,但真相卻可能截然不同。本章揭露基金會內部的封閉文化、嚴格的保密協議以及媒體操控手段,使得外界難以真正監督其行為。透過深入調查,解構基金會如何利用「透明度」作為公關策略,讓世人只看見它希望我們看到的畫面,而忽略其影響力的真正範圍。
第6章 遊說
比爾•蓋茲能夠隨意進出華盛頓,影響美國政策決策者,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財富,更因為他的策略。本章揭露蓋茲基金會如何透過政治捐款、媒體滲透與公私夥伴計畫,確保政府資金流向符合其利益的專案。當「慈善」與「遊說」界線模糊,全球衛生與教育政策是否仍能以公共利益為依歸?
第7章 家庭計畫
蓋茲基金會投入數十億美元推動家庭計畫,表面上是為了婦女權益與人口控制,實際上卻帶有更多隱藏動機。本章回溯蓋茲對「人口過剩」問題的長期關注,探討優生學與現代人口政策的微妙關係。當慈善家決定哪些生命值得擁有未來,這種權力該由誰監督?
第8章 新聞工作
當新聞媒體與慈善機構的界線逐漸模糊,新聞的獨立性該如何維持?蓋茲基金會投資數億美元資助各大媒體,使得其議題與聲量在公共論述中占據主導地位。本章揭露新聞業如何被金錢影響,使得關鍵問題無法被適當檢視,並探討這種模式對民主與知識生態的影響。當媒體報導的背後藏著龐大的財團資助,我們還能相信新聞的真實性嗎?
第9章 教育
蓋茲基金會推動「共同核心」教育標準,試圖統一美國學制,但這項改革究竟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企業與市場?本章揭露基金會如何繞過教師與教育專家,直接影響政策制定,並探討其背後的商業利益。當私營企業介入公共教育,標準化與自由選擇的平衡該如何拿捏?
第10章 白人的責任
慈善是否已成為富豪的「良心漂白」工具?蓋茲基金會投入數十億美元資助開發中國家,但其援助模式卻強化了全球南北不平等。本章批判「白人救世主」心態,揭露基金會如何在財務與政策上延續殖民主義的影響,並挑戰慈善是否真的能帶來公平發展。
第11章 臃腫
蓋茲基金會原本以精簡高效為核心,但隨著規模擴大,官僚化與資源浪費逐漸浮現與成立初衷背道而馳。本章探討基金會的行政費用、內部文化與決策問題,揭露當一個以靈活、高效自豪的機構變成龐然巨獸時,效率與初衷如何在權力遊戲中失衡。
第12章 科學
蓋茲基金會已成為全球科學研究的重要金主,但這是否扭曲了學術獨立性?本章揭露基金會如何透過資金影響研究方向、規範學術結論,甚至塑造全球公共衛生政策。當科學成為權力的工具,真相該如何維護?
第13章 農業
蓋茲基金會推動農業改革,試圖在非洲創造一場「綠色革命」,但這場變革真正的受益者是當地小農,還是為跨國企業開拓市場?本章探討基因改造作物、農業技術與市場控制,揭露當糧食成為權力遊戲的一部分時,全球農民是如何被犧牲的慘況。
第14章 印度
印度是蓋茲基金會最重要的慈善戰場之一,但其介入是否帶來正面影響?那些計畫是否真正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呢?本章揭露基金會在HPV疫苗接種、愛滋病防治等專案中的爭議,並探討當私人慈善影響印度政府發展路線時,誰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第15章 Covid-19
在全球疫情危機中,蓋茲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的關鍵人物,但他的影響力是否真的合理?本章剖析基金會如何影響疫苗分配、推動專利政策,以及如何在疫情期間強化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控制力。
第16章 結論
比爾•蓋茲究竟是科技時代的聖人,還是全球權力的幕後操盤手?本章回顧蓋茲基金會如何利用慈善塑造影響力,並挑戰「善意即正義」的觀點。當慈善成為全球治理的替代方案,民主與公共利益將何去何從?
致謝
註釋
序言
引言
從微軟的創立,到他的慈善帝國,蓋茲的行事風格始終充滿爭議。他的影響力是否源於真正的慈善精神,還是精心策劃的權力布局?透過大量調查與內幕揭露,本書深入探索他的個人特質、商業策略與全球衛生計畫,剖析他如何操控媒體、政府與學術機構,改變世界的運作方式。
第1章 拯救生命
蓋茲基金會究竟拯救了多少生命?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主導了公共討論,甚至成為富豪慈善行動的護身符。然而,這個論述真的站得住腳嗎?本章揭露蓋茲基金會如何運用其龐大的資金和媒體影響力塑造自身形象,並質疑「拯救生命」數據的真實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