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說「隨便」的人,並不代表性格就隨和?
►「我只告訴你」=你已經是第N個知道的人?
►下意識咬吸管的動作,說明內心深處很焦慮?
微小的行為舉止,往往呈現出內在真實想法;
一起從細微處洞察情感,看「心」如何影響「相」!
▎掌握人心的「微」力量
你是否曾經在交談中感覺到對方的微妙情緒變化,卻無法準確解讀?本書將帶領你探索那些隱藏在日常互動中的細微訊號,從表情、眼神到肢體語言,全面解析這些「微」表現如何揭示內心真相。了解這些技巧後,你將能輕鬆辨別謊言、發掘真實情感,並在溝通中建立更深層次的信任與理解。
▎微妙線索,讀懂人性
從鼻子的形狀到嘴角的弧度,人的面部不僅僅是一幅靜態的畫作,而是一個會說話的故事板。本書深入探討如何從細節中挖掘人的性格與情感特徵。無論是眉毛的細微變化還是眼神的瞬間流露,都能成為你洞察人性的關鍵密碼。透過簡單易學的方法,你將能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人際敏銳度,成為更具洞察力的觀察者。
▎動作無聲,卻表露無遺
肢體語言是人類最誠實的表達方式,本書揭示了如何從手勢、腳步到站姿等細微動作中了解他人真實意圖。你知道嗎?一個人站立的方式可能透露他的自信程度,而雙腳指向的方向則代表了他的心理傾向。掌握這些不為人知的觀察技巧,將讓你在任何情境中快速抓住對方的心思,甚至在重要場合中獲得先機。
▎從細節中挖掘內心世界
你注意過別人穿什麼樣的衣服,戴什麼手錶,或選擇什麼樣的香水嗎?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選擇,卻往往暗示著他們的價值觀與個性。本書不僅教你從外在穿搭中了解他人,更進一步解析生活習慣如何反映內在心理。例如:付款方式可以顯示一個人的消費態度,甚至睡姿也藏著性格的密碼。這些技巧將讓你在日常生活中輕鬆讀懂他人的心。
▎嗜好背後的心理地圖
每個人的嗜好都是內心深處的延伸,而本書將揭示如何從閱讀、音樂、旅遊等偏好中洞察一個人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你是否曾想過,一個人喜歡的音樂類型或旅行目的地,其實是在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從收藏品到寵物選擇,甚至是座位偏好,本書將幫助你了解那些潛藏在細節中的心靈密碼,讓你在與人互動時更加自信與從容。
〔本書特色〕
本書以心理學與行為學為基礎,深入剖析微表情、肢體語言、語音聲調、穿戴風格及生活嗜好等細節,幫助讀者從細微之處洞察他人心理。透過大量案例與實用技巧,揭開語言背後的情緒密碼與性格線索,使你在職場、生活及社交中更自信地解讀人心、掌控互動主導權。無論是尋求信任還是化解尷尬,都能從中找到切實可行的指引。
作者簡介:
白帆,青年學者,資深傳媒人,暢銷書作家,曾當過記者,後進入圖書出版行業,專注於心理學、行為學研究數十年,並致力於分析人的性格特徵、職業趨向、成功潛力等。已企劃出版多部圖書。代表作有《生活中的心理戰術》。
章節試閱
你的感官偏好是視覺、聽覺還是觸覺?
你見過熟練鎖匠做事嗎?簡直就跟變魔術一樣。
他擺弄一把鎖,能聽到一些你聽不到的聲音,看到一些你看不到的東西,感覺到一些你感覺不到的情況。不一會兒,他就了解了鎖的整個結構,並且能把它修好。
一個優秀的交流者也是這樣工作的。他可以了解任何人的內心組合(也稱為策略)——可以像鎖匠那樣考慮、思索,從而探索出別人的內心結構。
了解別人策略的關鍵就是要注意他們的言行舉止。要知道,人們會將你想知道的關於他們策略的一切訊號都傳達給你,不過,有時是透過語言傳達的,有時是透過行動傳達的,有時甚至是透過眼神傳達的。
你可以學會巧妙地去閱讀一個人,就像你能學會讀一本書、看一張地圖一樣。記住,策略只不過是產生特殊結果的一種想像組合。你需要做的,就是促使人們去感受他們的策略,同時仔細觀察他們的特殊反應。
人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
那些主要利用視覺系統的人傾向於以影像看世界。他們透過大腦中的視覺部分,獲得他們最大的感覺力。因為他們的語言力圖跟上大腦中的影像變化,所以常常說話較快;因為他們只是想要把大腦中的影像描述出來,所以常常不太注意表達方式,而更傾向於用視覺語言來表達,向人們描述這些東西看上去怎麼樣,呈什麼樣的形狀,是明還是暗等。
那些聽感強的人則不同,他們說話慢一些,聲音也較洪亮,表達較有節奏,語言較有分寸。因為字詞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所以,他們對於說什麼非常慎重。他們常常用聽覺語言來表達,比如「這聽起來正合我意」、「我能聽見你說的」或「聽起來一切都很順利」等。
那些觸感強的人說話更慢。他們主要是對觸覺做出反應,說話時語調深沉,每句話都像是一點一點擠出來的。他們常常用觸覺語言來表達意思,總是「抓」某東西的「具體形態」,比如東西很「重」,他們需要「摸一摸」。他們總是說:「我找到了答案,但我還沒有抓住它。」
每個人都有這三種系統,但大多數人只是其中一種系統占支配地位。你在了解別人的策略、了解他們做決定的方式時,需要先知道他們的主要感覺系統是哪一種,這樣你就能有的放矢地表達你的資訊。
只要透過觀察和聽一個人說話,仔細留心一個人的眼睛,你就能立即意識到對方使用的是哪一種感覺系統。
不妨先問這樣一個問題:你十二歲生日蛋糕上的蠟燭是什麼顏色的?回答這個問題時,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把頭抬起來,眼睛往左看,這就是慣用右手的人甚至某些左撇子回憶視覺影像的方式。
再問下一個問題:如果幫米老鼠加根鬍子會怎麼樣呢?花幾分鐘時間描述一下。這一次,他的眼睛也許會往上抬,並移向右邊,這裡正是眼睛構成影像的地方。
因此,只要看看人們的眼睛,你就能了解他們的策略。人的聲音也含有深意。視感強的人說話快而急,有鼻音,聲調起伏大;觸感強的人說話慢,聲調深沉;聽感強的人聲調平穩,咬字清楚。
因此,哪怕是很有限的交流,你也能清楚地、準確無誤地了解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方式。當然,學會了解別人策略的最好方式不是觀察,而是實踐。因此,你要盡可能多地在其他人身上做這些練習。
眼珠習慣朝右轉動的人富有攻擊性
人們在交談時,眼珠往往會朝不同的方向轉動。所以,只要我們留意一下對方在思考時眼珠的動向,便可在不知不覺之中洞悉對方的性格。
「虐囚案」的發生,讓外界對美國的監獄管理提出了質疑。美國當局委派了FBI對此事展開調查,其中囚犯指控最多的是監獄長伯特,於是特務們決定對伯特進行約談。約談在伯特的辦公室裡展開。
辦公室內部的布置可以稱得上簡潔而高雅,由此可見房間的主人是一個非常有修養的人。當特務們見到伯特的時候,更是無法相信他與囚犯們描述的「監獄惡魔」有什麼關聯。因為無論是從伯特的穿著、出身、談吐,還是從他接待特務的行為舉止來看,都顯示出了一種彬彬有禮的態度。在大家落座之後,約談也隨即展開。
伯特面對特務們咄咄逼人的追問,始終保持著溫和的態度與有理有據的回答,這更是讓特務們堅信他和囚犯們形容的「脾氣暴躁、下手狠毒」的形象是完全無法連繫在一起的。在整個約談的過程中,伯特除了在回答問題時會不時地向右轉動眼珠外,其他行為都顯得極為自然。但正是因為伯特這種轉動眼珠的習慣,讓一位精明的老特務對他的真實性格產生了懷疑。
因為在此之前,史丹佛大學的一些教授就曾對眼珠的轉動與人的性格之間的關係做過專門研究。教授們請來若干位男士,並在三十秒內不間斷地向他們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同時注意觀察他們眼珠轉動的方向。隨後又將他們分為兩組:A組是在回答問題時眼珠向左轉動的人,B組是在回答問題時眼珠向右轉動的人。
在對A組與B組男士的性格進行分析後發現:B組的人性格更為急躁,攻擊性更強,而且這類男士很難將焦躁不安的情緒壓抑很長時間或是徹底隱藏起來,他們一定會找機會發洩出來;而A組男士的性格則與B組恰恰相反,他們大多會將心中的不快封閉起來,不會表現出他們的攻擊性。
透過眼珠的轉動便可推斷出:監獄長伯特本身是一個性格暴躁的人,他在特務們面前所表現出的溫和態度只是一種偽裝。於是特務們故意在第二次的約談中,用不客氣的言語挑釁對方,借其性格的弱點來套出實話。結果這個監獄長果然中計,將其易怒狂暴的性格表露無遺。
易怒的人大多都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由於這種性格並非一日養成,所以想要改變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由此可知,在我們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對方是一個習慣將眼珠向右轉動的人,就可以推測出這是一個攻擊性很強且難以應付的對手。在交談過程中,只有充分利用這個特點,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三十二段無聲影片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潛意識能夠無意識地與其他人的潛意識相互發生影響。」這就意味著,你可能會基於自己的判斷和直覺,而非基於事實去下意識地評價別人,換言之,即基於一個人的肢體語言去評價他。
一項由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和娜莉妮.安巴迪(Nalini Ambady)進行的研究,證實了非語言姿態的力量。這兩位研究者向一組大學生展示了三十二段不同老師在課堂上的影片剪輯,然後要求他們對這些老師進行評價。由於影片中的聲音已經被擾亂或刪除,所以學生們只能基於各位老師的肢體語言對他們作出判斷。
結果顯示,參與實驗的學生的評價和那些曾聽過這些老師的課並在學期結束時填寫了教師評估表的學生的評價達成了一致。儘管後者將其評定結果歸因於老師的友好或清晰的思路,但此項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的評價是基於非語言交流形成的。
運用邏輯推理和深思熟慮的評估,你就能避免單純依據肢體動作做出反應。如果沒有仔細考慮他人做出某些肢體動作的可能原因,你就會被這些肢體語言所欺騙。例如:我們熟識的一名法官在審理案件時突發中風,面部肌肉抽搐,嘴角抽動,這些動作很有可能會令辯護律師緊張不安。假如辯護律師知道法官的這些動作並非自願行為,就不會表現得如此不安了。
為了避免產生誤解,你必須謹記自己的表情和手勢是如何被他人感知的。任何時候,都請注意自己正在傳達出去的非語言姿態。你的雙臂是否交叉?你的身體是否傾斜?如果你展現出的是一種開放的姿態,或許別人會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當然,你還應該注意對方的肢體語言。如果感覺到對方對你有所防備,你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方式,以使對方樂於接受你。演說家們將其稱為「觀眾意識」,他們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它的存在。當他們從某個觀眾身上看到負面的非語言姿態時,便會快速轉換話題,講一個笑話或提出幽默的觀點,讓觀眾大笑,放鬆心情。
你的感官偏好是視覺、聽覺還是觸覺?
你見過熟練鎖匠做事嗎?簡直就跟變魔術一樣。
他擺弄一把鎖,能聽到一些你聽不到的聲音,看到一些你看不到的東西,感覺到一些你感覺不到的情況。不一會兒,他就了解了鎖的整個結構,並且能把它修好。
一個優秀的交流者也是這樣工作的。他可以了解任何人的內心組合(也稱為策略)——可以像鎖匠那樣考慮、思索,從而探索出別人的內心結構。
了解別人策略的關鍵就是要注意他們的言行舉止。要知道,人們會將你想知道的關於他們策略的一切訊號都傳達給你,不過,有時是透過語言傳達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微表情讀心術—從細微之處看穿人心
你的感官偏好是視覺、聽覺還是觸覺?
眼珠右轉的人,為何可能更具攻擊性?
透過三十二段無聲影片解析內心活動
摸袖口,是否暗示內心的不安?
耳邊手勢的暗語與微妙心理
小舌頭背後的大祕密
為什麼拉扯衣領時要警惕謊言?
多看對方一眼,洞悉真實情感
信任的基礎,從眼神的交流開始
倒敘不清,謊言的蛛絲馬跡
他是不是對我撒謊了?
第二章 相由心生—臉部表情與性格解碼
表情是如何描繪思維的畫布?
從眉毛變化看透他人的情緒起伏
性格的線索,隱藏在眉型之中
用眼神傳遞深層情感的密語
撒謊者的眨眼頻率為何異常?
眼皮形狀與你的愛情線索
鼻子如何傳遞內心的情緒波動
財運是否藏在鼻子的特徵裡?
嘴角的弧度,暴露你的心緒祕密
笑容背後,是不是隱藏著不開心?
突出的下巴,代表什麼樣的反抗意圖?
第三章 手足之道—肢體動作洩露心理真相
雙手合十,真心話大公開
手分開時,是否洩漏內心祕密?
握手的方式,如何影響第一印象?
為什麼防衛心強的人喜歡抱胸?
遮口說話一定是謊言嗎?
腳尖指向,藏著人心的歸宿
怎麼看緊張的腿部動作?
坐姿透露的是順從還是牴觸?
傲慢或謙虛,走姿中全都藏著答案
自信或自卑,站姿中一目了然
第四章 語言背後—解讀聲音與話語的暗號
口頭禪,個性最真實的表現
幽默感背後的真實動機是什麼?
語速與音調如何揭露內心祕密?
從聲音線索深入挖掘人心深處
九型人格讀懂他人的情緒與行為
嘴巴會欺騙你,但身體不會
聆聽的藝術:捕捉話語中的關鍵訊號
察言觀色,學會讀懂細節中的心理語言
第五章 穿戴之間—從外在細節挖掘內心世界
衣著如何折射出性格與品味?
手錶裡藏著的時間觀與個性特徵
從手提包窺探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領帶,男人的個性名片
妝容與女性的心理層次分析
墨鏡背後,是想隱藏什麼?
鞋子是如何表現真實的內心?
香水裡的情感特質
第六章 生活習慣—見微知著的人性洞察
付款方式如何折射消費心理?
居家裝飾的選擇透露你的品味偏好
電視節目愛好與生活理想的關聯
辦公桌上的細節,展現真實個性
文件收納如何反映你的行事風格?
塗鴉與筆記,描繪你的追求與渴望
睡姿中的心理線索,你的性格暴露了嗎?
第七章 興趣投影—嗜好中的心理地圖
興趣愛好,最直觀的本性流露
閱讀習慣,反映一個人的工作態度
音樂品味,揭示你的性格密碼
旅遊目的地,透露內心的生活嚮往
舞蹈動作,詮釋靈魂深處的情感
從收藏品了解生活態度的多樣性
玩偶與寵物,最會「說話」的夥伴
座位偏好中的隱藏性格訊號
前言
第一章 微表情讀心術—從細微之處看穿人心
你的感官偏好是視覺、聽覺還是觸覺?
眼珠右轉的人,為何可能更具攻擊性?
透過三十二段無聲影片解析內心活動
摸袖口,是否暗示內心的不安?
耳邊手勢的暗語與微妙心理
小舌頭背後的大祕密
為什麼拉扯衣領時要警惕謊言?
多看對方一眼,洞悉真實情感
信任的基礎,從眼神的交流開始
倒敘不清,謊言的蛛絲馬跡
他是不是對我撒謊了?
第二章 相由心生—臉部表情與性格解碼
表情是如何描繪思維的畫布?
從眉毛變化看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