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以善心、善行、善念深耕於生命教育
前立法院院長 王金平
生命是生物體系統維持基本功能的自然屬性之表達形式。《北史.源賀傳》紀載:「臣聞人之所寶,莫寶於生命。」清朝的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中,強調:「葆養元神,自全生命。」生命教育,如一場關於人與天地、心與宇宙的深刻對話,串聯起人與自我、他者、環境乃至整個生命網絡的交響樂章。它不僅是教育的課程,更是一種生存的智慧,是人類對生命本質的探究與啟發。生命教育的本質在於學習價值的思考與生命意義的探索,並能產生實踐行動力。
2001 年,教育部訂定該年為「生命教育年」,開始推動生命教育課題。根據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在教學活動中,老師會以「人為何而活?」、「人應如何生活?」、「如何能夠活出應活的生命?」
等人生三問為核心,帶領同學學習自我認識、建立人格與價值觀、反省生命修養,培養對人和生命的正確理解。自2001 年至今過去了四分之一世紀,檢討我國的生命教育,在2009 年由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先生開始加強並朝教育部原始政策全力推動,2013 年林次長轉任南華大學校長,該校的創辦人為佛光山開山祖師釋星雲,是佛光山創辦的一所綜合大學,屬於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之一,林校長到任後,積極推動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崇高理念,並以善心、善行、善念深耕於生命教育,林校長的奉獻,榮獲聯合國頒授「全球永續發展英雄獎」,以及教育部生命教育特殊貢獻人員獎、教育部生命教育終身奉獻人員獎,全然是實至名歸。
2024 年卸任南華大學校長後,五月受聘為名譽校長,同時獲聘擔任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
此間開始撰寫《行三好 淨三業:擁抱生命教育》一書,本書從星雲大師「三好精神」的啟發開始,延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推廣,透過慈悲與智慧的交融,貫徹生命教育的修行,並且於校園中落實,從根本開始化解高等教育少子化的危機,鼓舞年輕學子,創造未來領袖特質。
三好生命教育,不僅是一種行為的指引,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帶著慈悲與智慧,滋養著每一顆心靈。當我們能夠將這三好貫徹於日常生活,便是實踐佛法的最佳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為自己打開了一扇通往內心的窗,也為他人點亮了一盞希望的燈。
「生命,是一場值得用心活過的旅程。」無論是教育者、家長,還是關心未來發展的讀者,本書將帶來深刻洞察,啟發引領自身和孩子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際當發行之時,欣見好書將洛陽紙貴,喚起民眾,特為之序。
推薦序二
現代教育服務的實踐指南
佛光山總住持 心保和尚
教育這個浩瀚領域,一直是星雲大師非常重視的,可以說教育維繫了佛教的法脈和未來,是佛教長存的重要因素。除了僧眾教育,大師也非常重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好的觀念與品德,需要透過教育,才能將正確價值觀,深植在學生的生命。
社會健全的發展從教育開始。大師看到了林聰明校長在這個領域的勤奮與熱忱,尤其在教育部擔任次長時,以獨到的政策和行動力,嘉惠了莘莘學子。延攬到南華大學擔任校長後,他有步驟、擬策略地用心辦學,並在海內外奔波招生,時常獲得令人讚揚的佳績。
校長承襲了大師的辦學方向,將三好生命教育的願景逐步落實、擴大,也讓南華大學成為生命教育的特色大學,與世界的百大綠色學校並列,可以說南華大學在他手上閃耀發光,這樣的教育執行力令大眾敬佩。
卸下校長職務後,林校長仍是保持著精進不懈的個性,把握因緣,積極地將個人生命記錄,出版了《源.緣.圓:一位校長的生命與永續印記》,一年後又出版了這本《行三好 淨三業:擁抱生命教育》。這兩本書堪為現代教育服務的實踐指南,以清晰有條理的思路,指出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的使命和責任。
首本著作,完整地將佛法、科學、生命教育融合並帶入校園,有依據有實證地呈現出「理事圓融」的教育方法。第二本以「三好」為核心,用自身為教育者、佛教行者的共同視角,擘劃實踐三好的具體方向,並提供能付諸行動的步驟。
《行三好 淨三業》不僅有佛法的體會,更有科學實證,提供簡單實用的方法,達到「解行並重」,讓道理和實踐這兩者都能兼備。
大師曾說:「三好,對我們個人的前途,影響至鉅。甚至對於整個社會,所謂風氣好壞,就看全國人民身口意方向的去從。」去年(2024 年)有警察局主管與同仁們來到佛光山座談,我向大家說,三好跟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生命裡離不開身口意這三個範圍。現在臺灣各地常有人在講三好,也常聽到「人人行三好,世界更美好」這句話。這句話是真實的,因為三好可以提升每一個人,改變的更良善、更美好。
我進一步提出「人人行三好,治安一定好」,如果社會上的人又做好事、又說好話、又存好心,治安一定是好的,因為大家都不做壞事,警察們就可以越做越輕鬆。
近年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對教育和各界產生深遠影響,我和校長的「AI 不是威脅而是契機」看法一致,啟發生命教育在這個時代顯得尤為重要。佛光大學今年開始推行「三好AI」計畫,除了已有的許多應用,也舉辦「AI 人工智慧三好競賽」。
我勉勵師生們,在三好基礎下盡情發揮創意和團隊精神,讓三好精神在學術領域發揚光大,讓社會和諧美好。
期望這本書中許多具體的方法能使大家受益,讓三好精神對社會有更多的啟發,應用在更多的領域,達到自我生命的成長,與帶動世界的和平。
推薦序三
擁抱三好校園 弘揚生命光輝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前教育部長、國策顧問 吳清基
我和林聰明校長相識於1987 年1 月28 日除夕夜,在飛往英國倫敦的華航班機上。林聰明校長和我都是1986 年國家甲等特考同榜好友,他是經建行政工業工程組榜首,我是教育行政組榜首,另馬英九前總統則是公共行政組榜首;當年我和林聰明校長皆放棄政府公職分發,選擇接受國科會教育人員獎勵出國訪問進修,他到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擔任訪問學者,我則到倫敦大學教育學院作博士後研究。林聰明校長和我都是出身貧困家庭,靠著教育力量才能向上社會流動,才能有機會為國家社會盡點知識分子應有的職責。
林聰明校長大我二歲,他擔任教育部技職教育司長時,我也在教育部擔任中等教育司長,我們共事多年,他專業知識能力強,行政執行力過人,很會照顧他人,道德文章都屬一流,深受教育界同仁所一致肯定和敬佩。
2009 年9 月,我接任教育部長工作時,他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處處展現卓越的教育遠見與行政能力,令人感佩。他曾擔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表現傑出卓越;卸下教育部政次公職後,他接任佛光山大學系統南華大學校長,皆能以深厚的人文關懷與創新實踐,引領學校師生在多元面向發光發熱。他長年推動三好校園、環境永續、生命教育與智慧創新,不僅落實星雲大師倡導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精神,更以佛學智慧深化教育的倫理基礎與心靈關懷,成就深遠,無人可及。
林校長曾帶領南華大學成為全球百大綠色大學,為臺灣高等教育樹立環境永續的新標竿。他對於「蔬食愛地球」理念的堅持與倡議,不僅是一種生活選擇,更是一種信念實踐――透過日常行動,體現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地球的慈悲。他長年關注身心靈環保與永續發展議題,屢獲國際與國內殊榮,包括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英雄獎」、環境部「環境保護專業獎章榮譽獎章」、教育部「生命教育終身奉獻人員獎」及「一等教育文化專業獎章」,足見其德望之崇隆與貢獻之卓著。他為人謙和,做事踏實,理念前瞻,格局寬大,為當代國內大學校長群中,少數深受敬重的前輩校長之一。
繼出版生命紀實鉅作《源.緣.圓:一位校長的生命與永續印記》後,林校長再度以《行三好 淨三業:擁抱生命教育》一書,深入詮釋三好教育的內涵與實踐途徑。本書不僅是他教育歷程的心靈剖析與回顧,更是一場品德教育、生命教育與環境永續教育交融的思想饗宴。他從佛學智慧出發,剖析如何以三好行持,淨化身、口、意三業,消弭貪、瞋、痴三毒,進而達到戒、定、慧三學超凡之意境,讓教育不僅是外在知識的傳授,更是內在修為的淬鍊與生命境界的昇華。
在本書中,林校長強調生命教育的核心應是「一場全人教育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自然環境的對話,用生命感動生命,打造全方位生命永續光輝。他以三好生命教育為實踐基礎,深入探討如何在校務推展中,建構溫暖、善意、互敬、互信的校園文化,強調生命教育是一種生活態度,讓每一位學生在成長歷程中,都能感受到尊重與關愛,啟發其內在良知與社會關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林校長對環境保育的堅持與實踐。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類與自然共生共榮。他倡議「人要慈悲大地,這是對世界未來的內心深情許諾」,期勉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社會公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節能減碳,守護地球家園,以永續環保的行動,為人類未來造福。
《行三好 淨三業:擁抱生命教育》不僅是林校長理念實踐的心血結晶,更是他畢生教育理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提供了一套融合佛學精神、教育實踐與永續價值的完整框架,為當前教育行政領導工作者、學校教育實務工作人員以及關心生命與環境的讀者,提供深刻啟發與實用指南。
我誠摯推薦本書,願我們在林校長慈悲堅定及專業前瞻的引領下,持續推動融合品德、生命與環境的全人教育,共同為建構一個充滿希望與善意的永續社會努力不懈,也期望大家都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共同打造一個溫馨美好感人的「三好社會」。
推薦序四
善念綿延.共好人間
行天宮志業公益會會長 黃忠臣
這是一本提醒現代人回歸心性,重建個人與社會和諧的智慧之書。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裡,要持守良善初心,不丟失、不變質,真的是不容易。外境的起伏、名利物質的引誘,甚至是科技的進步,都不斷挑戰著世人的道德良知;而在這風雨飄搖,稍有不慎便會失去方向的迷宮之中,是什麼能指引我們走向人生正確的出口?
那是一份信念、一種生活的態度、一道滋養生命的泉源――也就是林校長在本書中不斷推廣的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這項核心價值,與行天宮主神 關聖帝君在1,800 多年前開示的傳世明訓「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精神理念不謀而合,可謂儒釋道智慧的共鳴。世間一切皆由心造,內在的起心動念,透過言語、行動,可以化虛為實、化念為力,人的一念,足以撼動乾坤。讓我們以「心」為根,以「行」為枝葉,大家一起來推動,就能為社會注入穩定清明的能量。
對於當前人類面臨的困境,林校長將「三好」,結合自身的體悟和佛法修為,以及在教育界的實務經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溫柔而堅定地傳遞給我們。如何修戒定慧?如何涵養清靜心?如何「轉識成智」?教我們在紛擾中始終握持善的準繩,於每個念頭中有尺有度,有智有慈,為社會大眾指出一條明確能行的道路,這是智者的慧言,也是身為教育家的良知與風範。
林校長擔任南華大學校長期間,致力於推行「三好運動」,並設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課程,讓師生都能同沐在三好的精神中。長年下來卓然有成,提到校園三好和生命教育,南華大學已然成為教育界的典範標竿。
而林校長擔任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董事數年來,對於行天宮關懷社會的志業,總是支持不遺餘力,在行天宮教育志業扶助、照顧學子,以及生命關懷課程上,皆給予諸多提點與協助,我非常敬佩,也非常感恩。正因為有著如此堅定的信念,對人、對社會、對萬物和這個地球,懷抱深切的慈心悲憫,林校長持續燃燒著愛與智慧的光芒,為他人帶來明亮和溫暖,為眾生的幸福而無私付出。
如今,林校長的智慧結晶集結成書,相信將能為躁動不安的人心帶來平靜祥和,而閱讀的每一個人,都能從本書中獲得滿滿的啟發和正能量,若能內化於身心,在生活中勤加實踐,那麼我們不但會擁有自在美好的人生,也能如林校長於書中所言「以生命力帶動生命力」,「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夠用自己微弱卻堅定的光,照亮他人、照亮這個世界」,願善念綿延,天地清寧,共好人間!
推薦序五
在三好的光中同行:一位修行者的顧盼、一位教育家的行願
前教育部長、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 楊朝祥
歲月飛逝、馬齒徒增,每一次回望,都讓我深深感念,那些與志同道合之人並肩而行的歲月。我與林聰明副總校長的緣分,始於教育部共事的時光,彼時我們都還年輕,皆懷抱理想,於公部門齊心推動教育政策,關懷著臺灣學子的未來。那時的他,已是一位具遠見與行動力的教育實踐者,胸懷悲憫,思慮深沉,舉止之中,已可感受到一種超越行政框架的心靈厚度。
而真正讓我們的人生路徑轉向交會的,是星雲大師的感召,一起到佛光山的教育體系。從部會走入佛門,並非僅是一次生涯選項的改變,而是一場生命觀的深刻轉化。我赴佛光大學,他則應大師之邀,接任南華大學校長。於此之後,我們不僅是舊識,更成為推動「三好生命教育」與「人間佛教教育實踐」的同行者。
《行三好 淨三業:擁抱生命教育》這本書,正是林副總校長多年來身體力行三好精神的總結與見證。這不是一位教育者的自述而已,而是一位深具修行願力的知識實踐者,將身、口、意融入教育現場,讓佛法不僅落在書本或理想中,也活在每一位學子的心中,並能身體實踐。
書中最讓我動容的,不是大道理的陳述,而是那些日常生活的細節:一句鼓勵學生的溫言、一棵樹倒下引發的反思、一篇篇感恩日記裡流露出的真情。這些文字像是靜水流深,看似平凡,卻處處透露出對人性的溫柔關懷與對生命底蘊的深刻覺察。
林校長從三好的實踐談到三業的淨化,從生命教育延伸到環境保育,乃至於AI 時代下的智慧創新與心靈引導。他不只在教育理念上貫徹慈悲與智慧,更以校長之身,推動三好校園、落實善念教學,帶領南華大學成為名列前茅的世界綠色大學。這些年來,他也無私協助推動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的整體發展,為我們共同的願景注入堅定與亮光,我由衷感謝!
書中談到:「善念無雜,命運自轉。」這句話不只是佛法的闡釋,更像是他一生實踐的縮影。他相信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心靈的修持;不只是培育就業力,更是點亮每個人心中的那盞燈。這份信念,正是教團系統大學所堅持的根本。對我而言,與林校長的同行,是一種心靈的契合與確認。他用生命書寫教育,也用教育映照佛法。他讓我們看見,教育可以是一條菩薩道,一所大學,也可以是一座道場。
願此書如一粒善的種子,播撒在每一位讀者心中,滋養更多的善念與願力。當我們願意在日常中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那麼不只個人命運可以轉化,整個世界也將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平和、溫馨,這不僅是林校長所企盼,更是星雲大師的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