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室到民間,見證千年變遷
華美婚服背後,藏著女性命運
千年嫁衣不只美麗,更是文化象徵
細數鳳冠霞帔演變,解鎖嫁衣祕辛
➤鳳冠霞帔的尊貴象徵
本書詳細解析鳳冠霞帔在不同朝代的變遷,揭示嫁衣背後所隱藏的權勢。在古代,服飾不僅代表個人風格,更是地位與權力的象徵。鳳冠霞帔最初為皇室專屬,僅皇后、公主與高級貴族女性可穿戴,其精緻的設計與嚴格的等級制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森嚴的禮儀規範。從龍鳳紋飾、金絲刺繡到珍貴寶石鑲嵌,每一針一線皆象徵著皇權與女性在婚禮中的崇高地位。
➤走入百姓生活
隨著歷史發展,鳳冠霞帔逐漸走出宮廷,成為民間女子婚禮的重要服飾。明清時期,隨著社會階層變遷與工藝技術普及,鳳冠霞帔的設計更為精美,逐漸成為女子出嫁時的典型形象,影響了後世婚禮服飾的發展。本書透過不同時期的婚服樣式,剖析鳳冠霞帔如何在平民階層中生根,成為中國傳統婚禮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徵。
➤嫁衣的工藝之美
本書詳述了鳳冠霞帔的製作過程,讓讀者了解背後的匠心獨運,體會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魅力。鳳冠霞帔之所以歷久彌新,除了其尊貴的歷史背景,更在於其精湛的製作工藝。無論是金線刺繡、鳳凰紋飾、珍珠點綴,還是繁複的織造技術,每一件鳳冠霞帔皆展現了中國古代高超的服飾工藝與美學追求。
➤華麗嫁衣的千年傳承
時至今日,鳳冠霞帔不僅是歷史的遺產,更在現代婚禮中重新綻放光彩。許多新娘選擇穿上鳳冠霞帔,向傳統致敬,也讓這項文化遺產得以延續與創新。本書特別關注鳳冠霞帔在現代社會的復興,探討設計師如何結合傳統與時尚,讓這襲古老的嫁衣焕發新生,成為中國婚禮文化的獨特象徵。
本書特色:本書深入解析傳統婚服的歷史文化,揭示一襲華麗嫁衣背後的象徵意義。書中透過生動敘述與豐富圖文,融入女性的地位變遷與婚禮儀式,探討鳳冠霞帔如何從皇室專屬演變為民間婚禮經典,展現古代嫁衣的工藝之美。本書不僅是服飾的歷史探索,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華麗旅程,讓讀者感受服飾承載的榮耀。
作者簡介:
肖東發,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指導教授。1995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收入《國際名人辭典》。主編及合著有《年鑑學概論》、《中外出版史》、《中國書史》、《中國編輯出版史》等。
鐘雙德,著有《天下一統:歷代統一與行動韜略》、《創始發明:四大發明與歷史價值》、《教育之本:歷代官學與民風教化》等作品。
章節試閱
中國古代的佩飾行為始於舊石器時期,當時的人們將許多小物件佩戴在身上,其材料主要為石英石、礫石、石墨、瑪瑙、黑曜石,還有獸牙和蚌殼等其他材質。
原始人類從頭部到頸部、胸部、手部都有佩飾,說明當時的人們已注意到人體整體的裝飾美,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美的追求與渴望。距今約1.8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晚期的山頂洞人,已經學會用骨針縫製獸皮的衣服,並用獸牙、骨管、石珠等作為飾品裝扮自己。
在山頂洞人遺址曾發現穿孔的獸牙125枚,以獾的犬齒為多,狐狸的犬齒次之,並有鹿、狸、艾鼬的牙齒和一枚虎牙,均在牙根一端用尖狀器刮削成孔,出土時,發現有五枚穿孔的獸牙是排列成半圓形的,顯然是原來穿在一起的串飾。另有骨管、帶孔蚌殼、青魚上眼耳、礫石、石珠10餘枚,其小孔是從兩面對鑽的,這是鑽孔技術發展到一定水準的象徵。
在山頂洞出土了一枚磨得細長,一端尖銳,另一端有直徑1毫米的針孔的骨針,針長82毫米,針粗直徑3.1毫米至3.3毫米,這是縫製獸皮衣服的工具。縫線可能是用動物韌帶劈開的絲筋,中國鄂倫春族人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縫製方法。
後來考古發現,山頂洞人所佩戴飾品的穿孔邊沿,幾乎都帶有紅色附著物,似乎他們將所穿戴飾物都經過赤鐵礦的研磨粉染過。山頂洞人不僅關心現實生活的美,而且逐漸懂得表達對死者的關懷,他們將死去的親人加以埋葬並舉行儀式,還在死者身邊撒下紅色赤鐵礦粉末,表示祭祀或標記。
紅色在原始人意識中是血液的象徵,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紅色有祈求再生之意,說明原始人的色彩觀念是和原始宗教觀念交織在一起的。
中國原始民族這種愛美的觀念,貫穿於當時人們的整個生活之中。到了距今大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人類社會正處於文明起源階段,而人類萌發審美意識,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飛躍。
這一時期,人們的佩飾更加豐富,形式已不限於項鍊、腰飾等,還出現了笄、梳篦、指環、玉塊、手鏈等。佩飾的材質也相當豐富,僅出土的梳篦的材質就有骨、石、玉、牙等。
另外還出現了一種極具特色的佩飾,被稱為「帶鉤」。帶鉤就是腰帶的掛鉤,最初多用玉製成,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最為盛行,材料也更加豐富。
中國古代佩飾主要分為兩大類:其一,固定的佩飾。即直接在人的皮膚上刺繪紋飾,或人為使局部肌肉結疤及人體局部變形、缺損等人體佩飾形式,如繪身、紋身和割痕、燙痕和拔牙等。
其二,不固定的佩飾。即指一切人體上穿戴、佩帶或附著於人體上的經過加工的佩飾品。如在人體上佩帶各種材質的帶飾、條飾以及環飾等。
繪身,即繪畫身體以為佩飾,這種風俗極為常見。繪身的主要顏色是紅色,因為紅色似乎特別為原始民族所喜愛。
在西安半坡仰紹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兩件彩陶盆底所繪的人面魚紋,二者面部均繪有彩紋,局部塗彩,位置又同是人面的頦部和額頭,頦部圖案也相同,唯額部圖案有差異,前者中間留倒三角形空白,後者左上角留月牙形空白。
又如寶雞北首嶺仰紹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施紅彩的彩塑人頭像和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出土的一件施紅彩的彩塑人頭像等。這些都證明史前人類有著塗朱或繪面的風俗。
由於身體上的繪畫容易褪色,因此就產生兩種方法能夠使紋飾永久性地保留在身上,這就是紋身和割痕。
紋身的方法是用帶尖鋒的工具點刺皮膚,使其成為連續的點狀圖案,然後將所需染料渲染在點狀團內,待炎症過後,顯出的紋樣便不再褪落。
在安徽蚌埠雙墩新石器時期中期遺址出土了一件模擬男童塑造的陶塑紋面人頭像,額頭正中用小圓頭器物戳印「一」字形排列的5個小酒窩,左右對稱,以表示紋面,其年代與西安半坡仰紹文化遺存的年代相當。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中國已有紋面的風俗。
古代文獻中也有大量對紋身的記載,例如《漢書.西南夷傳》中就記載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刻畫其身,像龍紋。」《隋書.東夷傳》載臺灣的「婦人以墨黥手,為蟲蛇之紋。」而在後來一些民族中,紋身屢見不鮮。
特意拔掉側門牙、犬牙或中門牙,人為造成缺損,也人體佩飾的一種。在中國發現有拔牙習俗的原始文化及遺址有許多處。
有資料說明,拔牙習俗最早產生並流行於大汶口文化時期,最盛行的當數黃河下游的魯南、蘇北一帶,直至近代,拔牙之俗還保留在雲貴川地區的某些少數民族當中。
至於人體上的不固定佩飾,在中國史前各類文化遺址中多有發現。從材料上看,有石、綠松石、玉、瑪瑙、牙、蚌、骨、陶等,從種類上看有環、珠、墜、串、笄等,其數量更是不勝其數,從佩飾的部位來分有頭飾、頸飾、肢體飾等。
中國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中有大量頭飾出土,頭飾包括頭髮、額部和耳垂的佩飾。梳妝用品發現有梳、笄、約法器等,說明當時人們已不再是披頭散髮的了,而是已採用梳子梳理,並用笄或整髮器束成一定的髮型,額部套上頭串飾,耳懸耳墜。
史前人類的髮飾是多種多樣的。元君廟仰紹文化墓地出土的笄,大都位於婦女頭頂,長達二三十公分;青海大通縣孫家寨馬家窯文化出土的彩陶盆內壁所繪人物的腦後都有一束髮狀物。
頸飾的飾物可謂最多。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2號墓主的胸部,發現有1串由47顆玉珠、6件玉錐形墜和2件玉管串連而成的項飾;北陰陽營遺址發現人骨頦下有玉璜或瑪瑙的項飾。
肢體飾即臂與腿的佩飾,它類似於頸飾。原始人所佩帶的環帶等飾物很多,手腕、腳腕上特別豐富,腰部也多繫帶以為佩飾。
中國古代佩飾藝術如同無聲的語言,默默地告訴我們,當時的人們是如何在簡陋的生活條件下頑強的追求美、塑造美的。古代先民的這種對美的渴望與追求,使人們既改變了自己,又美化了生活,從而一步步地邁向文明社會。
中國古代的佩飾行為始於舊石器時期,當時的人們將許多小物件佩戴在身上,其材料主要為石英石、礫石、石墨、瑪瑙、黑曜石,還有獸牙和蚌殼等其他材質。
原始人類從頭部到頸部、胸部、手部都有佩飾,說明當時的人們已注意到人體整體的裝飾美,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美的追求與渴望。距今約1.8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晚期的山頂洞人,已經學會用骨針縫製獸皮的衣服,並用獸牙、骨管、石珠等作為飾品裝扮自己。
在山頂洞人遺址曾發現穿孔的獸牙125枚,以獾的犬齒為多,狐狸的犬齒次之,並有鹿、狸、艾鼬的牙齒和一枚虎牙,均在牙根一端用尖...
推薦序
序言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帶來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蘊含豐富寶藏。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建構具有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相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厚重文化底蘊。
本書縱橫捭闔,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讀者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肖東發
序言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帶來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各族人...
目錄
序言
佩飾起源:飾物的最初意義
遠古佩飾的誕生:從實用到審美
黃帝與服飾制度的奠基
夏商周時期的服飾制度與章服
商周時期的佩飾藝術與等級象徵
春秋戰國的飾品演變:風格與工藝
風格演進:潮流變遷中的裝飾美學
秦漢時期的服色與佩飾風尚
秦漢時代的髮型演變與頭飾藝術
秦漢時期的化妝技術與審美標準
魏晉南北朝的服飾紋樣與美學
魏晉南北朝女子髮型的時尚變遷
魏晉南北朝的首飾藝術與設計
魏晉南北朝的化妝潮流與審美觀念
隋唐時期的服飾特色與流行風尚
隋唐時期的首飾佩飾工藝發展
唐代女子的華麗妝容與化妝技術
唐代婦女的髮型演變與社會審美
多元融合:千變萬化的佩飾風格
兩宋時期的服飾設計與審美轉變
宋代女子的髮型與化妝風格
遼金西夏服飾的民族特色與融合
元代服飾紋樣與佩飾的發展
元代男女頭飾的豐富與多樣性
華麗綻放:時尚審美與精緻工藝
明代靈活多變的服飾紋樣與設計
明代民間佩玉習俗與文化傳承
明代婦女的髮式與髮飾流行趨勢
清代服飾圖案的獨特美學與寓意
清代后妃的華貴飾物與宮廷妝容
序言
佩飾起源:飾物的最初意義
遠古佩飾的誕生:從實用到審美
黃帝與服飾制度的奠基
夏商周時期的服飾制度與章服
商周時期的佩飾藝術與等級象徵
春秋戰國的飾品演變:風格與工藝
風格演進:潮流變遷中的裝飾美學
秦漢時期的服色與佩飾風尚
秦漢時代的髮型演變與頭飾藝術
秦漢時期的化妝技術與審美標準
魏晉南北朝的服飾紋樣與美學
魏晉南北朝女子髮型的時尚變遷
魏晉南北朝的首飾藝術與設計
魏晉南北朝的化妝潮流與審美觀念
隋唐時期的服飾特色與流行風尚
隋唐時期的首飾佩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