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4 項符合
【貨幣小史合輯】(二冊):《貨幣幻覺》、《貨幣陰影》的圖書 |
![]() |
【貨幣小史合輯】(二冊):《貨幣幻覺》、《貨幣陰影》 作者: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David A. Wells) / 譯者:白瑞秋 出版社:大寫出版 出版日期:2025-06-25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0.9 x 3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初版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本套書組合:《貨幣幻覺》、《貨幣陰影》共二冊
《貨幣幻覺》
你可能身陷其中而不自知
新古典經濟學大家費雪的經典著作
《貨幣幻覺》揭示對金錢的誤解,帶你看清貨幣價值的真相
《貨幣幻覺》(The Money Illusion)是歐文‧費雪於1928年出版的經濟學經典,旨在闡釋人們在經濟決策中常受貨幣價值誤導,而忽略實際購買力的現象。舉例來說,我們總以為貨幣的價值就像重量或長度是恆久不變的,總以為手上的1美元不管何時絕對能買到等值的物品,殊不知在物換星移後,1美元可能買到更少的商品,我們之前的「以為」就是費雪所提出的「貨幣幻覺」。
費雪撰寫此書的當時正是一次世界大戰戰後,戰爭發生期間最大的不穩定便是貨幣的價值,只是一般人認為物價上漲是因為供需問題,而無法聯想到與貨幣有關,或許這可以放在單一貨品上漲,但如果萬物齊漲呢?人們還是認為每樣物品都供不應求嗎?回到費雪提出的觀念,這就是通貨膨脹,貨幣相對貶值了,簡單來說就是購買力下降。即便是在21世紀,大眾都有貨幣貶值的概念,也很難察覺,費雪在本書中以淺顯、生動的例子,帶領讀者進入經濟學的領域,解釋何謂通貨膨脹,通貨緊鎖,並由此點出一般大眾的錯覺。
而由於貨幣不穩定的狀態,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
‧社會不公平
‧商業、工業和就業情況的混亂
這兩項問題在無法可解的情況下,會漸漸演變成社會不滿,勞動階級的工資調升幅度不如物價上漲的速度,就會對資方產生怨懟,費雪在書中提出某位精神科醫生對於這種現象很感興趣,他認為不穩定的貨幣有如一種社會精神病,精神病患不知道什麼讓他們感到苦惱,只是不停抱怨,同樣的,社會大眾不理解通貨膨脹帶來的惡果,只感覺到有人以犧牲他們的利益獲利。
費雪指出,很多人因為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不自知而從此無法翻身,卻有另一批人卻看到了機會。莎士比亞在《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劇中的一句話十分貼切的表達了當時的現象:「人生的浪潮有起有落,若能緊抓浪起之時,就能順勢而為,前往致富的道路。」
費雪認為,在貨幣不穩定的年代,不僅是個人,銀行與政府也要有相對的應對措施,雖然穩定貨幣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萬能仙丹,但至少在貨幣穩定後,會減少社會不滿的現象,自然許多經濟、金融問題也迎刃而解。
……………✽ ✽ ✽……………
《貨幣陰影》
「荒島經濟」經典故事!
100年後,人類還是沒能逃脫貨幣世界的金融與信心難題!
借用名著《魯賓遜漂流記》情節,百餘年前向大眾講解貨幣制度與自由貿易的起源與副作用的傑出小品,由偏遠小島的財富進化看清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常見危機!
了解貨幣本質及當今貨幣問題的啟蒙經典著作!
本書原名為「魯賓遜的錢財」,作者大衛.威爾斯於19世紀末寫作此書,原意為向普通國民陳述貨幣的初始功能及發行造成的效用與危險等意義的小冊。這部歷史作品通過一個虛構的遠離陸地的島嶼社區的視角,對貨幣和貨幣的概念進行了象徵性的探討。
本書從名作家丹尼爾.笛福經典著作中的角色魯賓遜.克魯索,(即知名的《魯賓遜漂流記》主角原型)那裡獲得靈感。這個故事追溯了經濟體系從物物交換到實施貨幣的演變,但又博採了許多談論貨幣的文獻與思想,突顯了各種貨幣理論和實踐的複雜性和含義。在書的一開始,作者介紹了島嶼社會,並強調了在這種生活背景下錢財最初的無用性。魯賓遜在漂流至島嶼後整頓搶救物品時發現了三袋錢,但也很快意識到,他沒有交易手段,因此貨幣並沒有真正的價值。隨著其他角色,包括島上原住民「星期五」和英國水手的到來,與後來島嶼人口增長,這本書接著探索了他們從「物物交換」經濟過渡到採用貨幣體系的過程。
作者並探討了這個系統的演變,包括人們從生產商品轉變為僅使用金融系統進行交易,並通過交換金融工具謀生,但不生產任何實物或其他有價值的東西的危害。他還探討了這個系統如何被腐蝕,以及戰爭如何摧毀商品,從而削弱一個國家產品的價值。
《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可能從未想過要給讀者上一堂政治經濟學課。然而,對於那些願意深入思考的讀者來說,很難找到一個如此簡單的例子,能如此清晰地揭示所謂「財富」的本質;也很難找到一個這麼好的起點,讓我們能夠從中正確理解「貨幣」的起源和作用。
這本首次於 1876 年發行的小書借用了笛福的故事情境建立了一場貨幣思想實驗:被困在荒島上的主角魯賓遜一開始處在孤立經濟環境中,當他看到手邊僅有的物資有「三袋錢」時不禁苦笑說,「喔,毒藥!」,「你到底有什麼用?」
之後,隨著魯賓遜遇上荒島原住民,這個故事將推進到人類初始經濟活動一個又一個常見現象:原本與世隔絕的偏遠小島開始出現市場,有了更大量交易需求,並與遠方來的商人進行貿易結算之後,「貨幣」工具的出現及其影響財富價值體系的連鎖效應將隨著一次又一次的信用危機對這些島民進行「何謂富足生活」的思想拷問……任何想了解貨幣如何演變及可能被腐化的經濟學入門讀者都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歐文.費雪 Irving Fisher(1867-1947)
生於美國紐約市,是當代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就讀耶魯大學期間,專注於數學與經濟學,畢業後選擇繼續在耶魯大學任教。經濟學上非常重要的「費雪方程式」,就是在他的著作《利息理論》(The Theory of Interest)中首次提出,這項公式對後來的經濟或金融分析是具十分關鍵的指標。
費雪更成立了指數公司(Index Number Institute),可說是最早向大眾有系統提供指數形式的經濟數據的機構。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詹姆士‧托賓(James Tobin)更稱讚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指數專家。
除了上述的《利息理論》,費雪的著作還包括《貨幣的購買力》(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貨幣縮水》(Why Is the Dollar Shrinking?)、《繁榮與蕭條》(Booms and Depressions)、《指數的編制》(The Making of Index Numbers)等。
大衛.威爾斯 David Ames Wells(1828~1898)
工程師,經濟學家,以及著名的稅務研究專家,並撰寫過一些科學教科書。
威爾斯在美國內戰期間因其一篇關於政府債務的著作演講引起了亞伯拉罕.林肯的注意,並因此被任命為國家收入委員會主席。雖然他起初是一位貿保護主義者,但在 1860年代末和1870年代初,他又成為了自由貿易的擁護者,並擔任格羅弗.克利夫蘭總統的顧問。
除本書之外,威爾斯並著有幾本關於關稅和經濟主題的書籍:《白銀問題》(The Silver Question, 1877年);《我們為何貿易以及我們如何進行貿易》(Why We Trade and How We Trade, 1878年);《我們的商船隊》(Our Merchant Marine, 1882年);《關稅改革入門》(A Primer of Tariff Reform, 1884年);《實用經濟學》(Practical Economics, 1885年);《最近經濟變化》(Recent Economic Changes, 1889年);《危機前的暗礁:當前危機的原因》(Breakers Ahead: Cause of the Present Crisis, 1896年);以及《稅收理論與實踐》(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axation, 1900年)。他還曾為19世紀末期一本集合美歐重要思想家供稿集成的《拉洛政治科學、政治經濟學以及美國政治史百科全書(1881-84年)》(Lalor’s Cyclopedia of 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al Economy, and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撰寫了關於〈自由貿易〉一節。
威爾斯是哈佛勞倫斯學院,(後併入麻省理工學院)的首批畢業生之一,後來轉向經濟議題研究的威爾斯並捐贈哈佛一個以他為名的經濟學論文獎金,至近年仍有頒發。
【內頁插畫】
托馬斯.納斯特 Thomas Nast(1840~1902)
美國十九世紀著名政治諷刺及報紙社論畫家。
譯者簡介:
白瑞秋
曾任國內外媒體集團之業務與行銷主管,長期為全球知名消費品牌提供顧問服務,深耕產業研究多年,擅長在語言中拿捏策略。現為自由撰稿人。
許艾利
曾任旅遊記者、科技產業技術撰稿人、譯者多年,翻譯過十數本商業管理、社會科學方面書籍,現為自由工作者。
|